1. 人口經濟學的形成發展
美國人口經濟學家朱利安·L·西蒙(JulianL.Simon)認為,人口經濟學是地地道道的經濟學科,該學科要分析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即表現為人口增長對經濟條件的影響、經濟條件對生育率的影響以及人口增長的經濟決策等。他在《人口增長經濟學》中,就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展開詳細論述。日本人口學界的泰斗南亮三郎指出:「人口經濟學理論是研究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經濟學的內容極其廣泛,根據研究者的不同而存在著若干差異。」日本人口經濟學家大淵寬則認為,人口經濟學是研究「人口變數群和經濟變數群的多元的相互依存關系的體系。」各變數的內部也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將人口自變數作為第1次變數,將因變數作為第2次變數,這樣從自變數到因變數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所謂形式人口學(formalDemography)研究的對象。同樣經濟學也要研究經濟變數間的關系,也可以找到從自變數到因變數之間的關聯作用。而人口經濟學作為應用經濟學正是橫跨在人口學和經濟學之間,研究人口變數群與經濟變數群的一種學科體系。
中國學者張純元認為:「人口經濟學研究人口與經濟的關系,闡明人口經濟運動過程中人口與經濟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的客觀規律,即人口經濟規律。」
由於對這門學科研究的視野不同,在歐美又有經濟人口學(economicsdemography)和人口經濟學(populationeconomics)的不同提法,有的學者認為,人口經濟學本質上屬於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人口問題。經濟人口學則屬於人口學的范疇,是從人口學的角度研究經濟問題。而古什(B.N.Ghosh)則認為:「經濟人口學或者人口經濟學是面向人口學方向的經濟學范疇。經濟人口學是人口學的經濟側面或者是經濟學的人口側面的研究。經濟人口學也稱為人口經濟學。」兩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事實上,人口經濟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本身是在經濟學和人口學的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然而就其形態而言,人口經濟學是站在經濟學的立場,把人口學納入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的;而經濟人口學則站在人口學的立場把人口學綜合化之後,將經濟學的納入其理論體系中的。前者屬於應用經濟學的一門分學科,後者則屬於作為綜合科學的人口學的一門分學科。
2.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人口效應
經濟學中的人口效應就是指人口對某種商品的需求的影響。英文名為demographic effect 比如新住房的需求與新家庭數量有關,而新家庭數量又依賴於結婚年齡的人口數量,因此人口變動會對新住房的需求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就叫人口效應。
3. 人口經濟學到底是研究什麼〉
研究社會發展復過程中人口與經濟制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人口運動和經濟運動的對立統一運動,構成了人口經濟運動及相應的人口經濟關系,人口經濟學的任務就是揭示人口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性。
具體研究的有:一方面考察經濟對人口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對經濟的影響作用。通過這兩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及其運動的規律性。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及其變化規律;人口與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生態平衡;人口投資與經濟投資;兒童成本收益分析等。
4. 人口經濟學的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對於人口經濟的研究是1980年代初展開的。在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陸續有一些人口經濟研究專著問世,比較有影響的是張純元等主編的《人口經濟學》(1983年),它系統地闡述了人口經濟的基本理論,然後論述了人口與生產、分配和消費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性,考察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人口和環境與資源以及人口轉變和經濟發展等宏觀人口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並創造性地提出了「最優人口經濟效益」的概念,以此來探討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問題。此後,彭松建編著的《西方人口經濟學概論》(1987年)和胡鞍鋼撰寫的《人口與發展:中國人口經濟問題的系統研究》(1989年)比較引人注目。前者系統地論述了人口經濟學的形成過程、各種流派的主要人口經濟學說,以及西方宏觀人口經濟學和微觀人口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後者則對人口與勞動力就業、消費、資源等進行系統工程的分析,並探討了發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問題。
進入1990年代,又出現了一些有關人口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蔣正華在1993年發表的《中國家庭生育行為轉變的經濟學解釋理論模型》一文,從微觀人口經濟學的視野出發,運用孩子生產的供求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理論模型,對生育轉變作了實證的研究,富有創新性。鄭志曉在1994年撰寫了《人口經濟》一書,概括地闡釋了人口與人口經濟的涵義,論述了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人口分布的狀況、人口轉變以及人口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並展望了將來的人口經濟問題。此外,張世晴出版的《人口-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1994年)、田雪原發表的《人口、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996年)以及李競能撰寫的《人口經濟理論研究》(2000年)等學術成果比較引人注目。總的來說,綜合宏觀和微觀的比較系統的人口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內容和相關理論的研究,在中國由於還處於初創階段,與日益趨向成熟化的西方人口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相比尚有差距,中國學者應大膽借鑒西方某些科學的現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擴大人口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使其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5. 微觀人口經濟學的范疇
第三章 微觀人口經濟學
第一節 生育率與家庭規模的經濟與制度分析
3.1 微觀人口經濟學的范疇
3.2 孩子的成本和效用
專欄 中國孩子的經濟成本
3.3 家庭規模的決定
3.4 制度分析
第二節 人力資本投資
3.5 人力資本及其投資方式
3.6 教育培訓的需求與供給
第三節 人口遷移經濟學
3.7 人口遷移規律
3.8 人口遷移的經濟分析
3.9 遷移效應
6. 人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容
人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口經濟過程中人口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即人口經濟關系。一方面考察經濟對人口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對經濟的影響作用。通過這兩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及其運動的規律性。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及其變化規律;人口與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生態平衡;人口投資與經濟投資;兒童成本收益分析等。
7. 關於人口經濟學的問題
前者是分年齡別的死亡率
後者是分年齡別的死亡概率
兩者差別很大
8. 人口經濟學原理具體有哪些
主要是: ①調查和統計分析。即通過調查收集大量人口經濟資料,經過統計分組和綜合,加以整理分析,從中找出人口經濟運動的內在聯系。 ②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這種方法既對某一時點上的人口經濟關系作橫向解剖,又對一定時期的人口經濟關系變化作縱向刻畫,既可以考察時點上人口經濟發展的水平、狀況和特點,也可以考察人口經濟變化的速度、方向和趨勢。 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前者是對人口經濟關系的質的規定的分析,後者是確定人口經濟現象的數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生產方式下人口經濟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後者可以揭示其數量表現、數量關系和數量變化。二者相輔相成,統一運用於人口經濟學的研究之中。 ④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相結合。前者從社會總體上研究社會經濟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後者從個人或家庭角度出發研究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經濟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9.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人口效應
經濟學中的人口效應就是指人口對某種商品的需求的影響。英文名為demographic
effect
比如新住房的需求與新家庭數量有關,而新家庭數量又依賴於結婚年齡的人口數量,因此
人口變動
會對新住房的
需求產生
影響,這種影響就叫人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