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觀經濟學is曲線是什麼意思
IS曲線表示的是產品市場上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時利率和國民收入的關系。
我們知道兩部門經濟中均衡條件是I=S
I=
e-dr,
S
=-α+(1-β)y
這三個式子聯立
求解出
y=(α+e-dr)/(1-β)
這就是is曲線的表達式,他的圖形是一條以Y為橫軸,r為縱軸的曲線。表示的是產品市場上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時利率和國民收入的關系。
⑵ 什麼是菲利普斯曲線(宏觀經濟學)
菲利普斯曲線
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由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曲線方式:
1、「失業-工資」曲線
第一種菲利普斯曲線表明的是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這是由當時在英國從事研究的紐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本人於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現形式是:在以失業率為橫軸、貨幣工資變化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傾斜的、具有負斜率的一條曲線。它表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負相關關系。當失業率上升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下降;當失業率下降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上升。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失業率下降,貨幣工資變化率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失業率上升,貨幣工資變化率下降。於是,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動,然後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動的曲線環.
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左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左上方傾斜」,說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為反向變動關系;「位勢較低」,說明貨幣工資變化率處於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貨幣工資變化率的變動幅度不大。
2、「失業-物價」曲線
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表明的是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索洛於1960年提出的。薩繆爾森和索洛以物價上漲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線中的貨幣工資變化率。這一代替是通過一個假定實現的。這個假定是:產品價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勞動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單位產品的價格是由平均勞動成本加上一個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潤形成的。這就是說,物價的變動只與貨幣工資的變動有關。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與上述第一種菲利普斯曲線相同,只不過縱軸改為物價上漲率。這條曲線表明: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失業率下降,物價上漲率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失業率上升,物價上漲率下降。因此,這條曲線同樣表現為圖1中的曲線環。
3、「產出-物價」曲線
第三種菲利普斯曲線表明的是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可稱之為「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是後來許多經濟學家所慣常使用的。這種菲利普斯曲
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這一代替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於1962年提出,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這樣,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在這一關系的研究中,經常不是直接採用經濟增長率指標,而是採用「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或是採用「現實產出水平對潛在產出水平的偏離」。這一「偏離」,表明一定時期內社會總供求的缺口和物價上漲的壓力。現實經濟增長率表明一定時期內由社會總需求所決定的產出增長情況,而潛在經濟增長率則表明一定時期內、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所能提供的總供給的狀況。潛在經濟增長率可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正常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另一種是指最大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我們這里採用的是第一種含義。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是:在以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為橫軸、物價上漲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走向與第一、二種菲利普斯曲線正好相反。這條曲線表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二者呈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正相關關系。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時,物價上漲率亦上升;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時,物價上漲率亦下降。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隨著需求的擴張,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物價上漲率隨之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隨著需求的收縮,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物價上漲率隨之下降。這樣,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動,然後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動的曲線環。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右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右上方傾斜」,說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為同向變動關系;「位勢較低」,說明物價上漲率處於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物價上漲率的變動幅度不大。
總結
以上三種形狀的菲利普斯曲線,反映了美國、英國等西方一些國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況。它們分別表明了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反向對應關系、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反向對應關系、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同向對應關系。我們將這三種形狀的菲利普斯曲線稱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將它們分別表明的兩個反向和一個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稱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關系。
⑶ 人的能力的發展遵循的是一條什麼曲線發展的規律性
找到一篇關於兒童能力發展曲線方面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什麼是庫茲涅茨曲線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通過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說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狀況先是惡化而後得到逐步改善。對這種關系的理論解釋主要是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的:經濟規模效應(scale effect)與結構效應(structure effect)、環境服務 的需求與收入的關系和政府對環境污染的政策與規制。
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經濟規模變得越來越大。正如Grossman (1995)所說的,對於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而產出的提高意味著廢棄物的增加和經濟活動副產品――廢氣排放量的增長,從而使得環境的質量水平下降。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不難發現,規模效應是收入的單調遞增函數。同時,經濟的發展也使其經濟結構產生了變化。Panayotou (1993)指出,當一國經濟從以農耕為主向以工業為主轉變時,環境污染的程度將加深,因為,伴隨著工業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資源被開發利用,資源消耗速率開始超過資源的再生速率,產生的廢棄物數量大幅增加,從而使環境的質量水平下降;而當經濟發展到更高的水平,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從能源密集型為主的重工業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時,環境污染減少,這就是結構變化對環境所產生的效應。實際上,結構效應暗含著技術效應。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有技術的支持,而技術進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嚴重的技術為較清潔技術所替代,從而改善了環境的質量。正是因為規模效應與技術效應二者之間的權衡,才使得在第一次產業結構升級時,環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產業結構升級時,環境污染減輕,從而使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呈倒「U」形曲線。
另外一種理論解釋是從人們對環境服務的消費傾向展開的。在經濟發展初期,對於那些正處於脫貧階段或者說是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其關注的焦點是如何擺脫貧困和獲得快速的經濟增長,再加上初期的環境污染程度較輕,人們對環境服務的需求較低,從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導致環境狀況開始惡化。可以說,此時,環境服務對他們來說是奢侈品。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消費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此時,環境服務成為正常品,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增加了,於是人們開始關注對環境的保護問題,環境惡化的現象逐步減緩乃至消失(Panayotou, 2003)。
再有一種理論解釋是從政府對環境所實施的政策和規制手段來闡述的。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國民收入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而且整個社會的環境意識還很薄弱,因此,政府對環境污染的控制力較差,環境受污染的狀況隨著經濟的增長而惡化(由於上述規模效應與結構效應)。但是,當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隨著政府財力的增強和管理能力的加強,一系列環境法規的出台與執行,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降低。若單就政府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能力而言,環境污染與收入水平的關系是單調遞減關系(有人稱之為消除效應,abatement effect)。
為此,有人將收入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三種效應,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消除效應.
參考資料:05年中國經濟學年論文
⑸ 16.什麼是環境的庫茲涅茲曲線經濟學上解釋這一曲線的理由有哪些
庫茲涅茨曲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1955年所提出來的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又稱作「倒U曲線」(Kuznetscurve)。
當庫茲涅茲曲線被用以衡量經濟與環境關系時,縱坐標將由收入差距變為環境污染指標。曲線顯示隨著經濟發展,環境呈先惡化而後逐步改善的趨勢。但是與庫茲涅茲假說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一樣,倒U型曲線的出現不是必然。
一、從經濟規模效應與結構效應角度來解釋
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經濟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結構第一次升級,主要經濟形式由農耕過渡為工業。資源投入增大的同時,廢棄物的排放也持續增多。當資源攝取量與廢棄物的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量時,環境質量下降,曲線上揚。 經濟繼續發展帶來了產業結構的第二次升級,技術密集型產業與服務業地位上升。資源的攝取與污染物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減輕,曲線下降。
二、從環境服務需求角度來解釋
經濟發展初期,發展經濟的壓力較大,加之環境污染較輕,所以民眾對於環境服務的需求就較為低。走上「先污染,後治理」的經濟發展道路後,環境惡化。當國民收入提高後,環境服務成為可以承受的正常品。環保意識的增強使得環境污染減輕以至消除。
三、從政府的環境政策和規劃角度解釋
經濟發展初期,國民收入較低,財政收入有限,環境意識淡薄。主客觀因素共同因素作用下,國家對於環境污染的控制力較差。國民收入提高後,政府的財力及管理能力均有增強,環境問題能被減輕以至消除。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學術界,有眾多關於庫茲涅茲環境曲線的實證研究,其中較為傑出的論文都證明了某些廢棄氣體排放例如含硫廢氣(SO2)和含氮廢氣(NO3)符合這個倒U型曲線的關系,但是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並不完全符合這個倒U型曲線的關系,畢竟經濟發展水平高,能源消耗量就會大,而二氧化碳是燃燒煤,消費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主要廢氣排放。而且,二氧化碳氣的排放量還和世界原油價格,煤炭價格高度相關。當煤炭和原油價格高騰的時候,人們會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費,自然得到比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
⑹ 什麼是經濟曲線效應和規模經濟
J曲線效應
本國貨幣貶值後,最初發生的情況往往正好相反,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反而會比原先惡化,進口增加而出口減少這一變化被稱為「J曲線效應」 其原因在於最初的一段時期內由於消費和生產行為的「粘性作用」,進口和出口的貿易量並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但由於匯率的改變,以外國貨幣計價的出口收入相對減少,以本國貨幣計價的進口支出相對增加,從而造成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增加或是順差減少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一狀況開始發生改變,進口商品逐漸減少,出口商品逐漸增加,使經常項目收支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先是抵消原先的不利影響,然後使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一變化過程可能會維持數月甚至一兩年,根據各國不同情況而定因此匯率變化對貿易狀況的影響是具有「時滯」效應的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又稱「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隨生產能力的擴大,使單位成本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規模指的是生產的批量,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不變,即生產能力不變情況下的生產批量變化,另一種是生產設備條件即生產能力變化時的生產批量變化。規模經濟概念中的規模指的是後者,即伴隨著生產能力擴大而出現的生產批量的擴大,而經濟則合有節省、效益、好處的意思。按照權威性的包括拉夫經濟學辭典的解釋,規模經濟指的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於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復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范圍內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具體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從這種意義上說,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便是規模曲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最低點就是「最小最佳規模(mininum optimal scale以下簡稱mos)」。上述定義具有普遍性,銀行業規模經濟便由此引伸而來。
http://ke..com/view/1009.htm?fr=topic
⑺ 經濟學中曲線sd分別代表什麼
經濟學中曲線sd分別代表:
supply、demand
即是需求和供給
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供給指特定市場上在一定時期內,與每一銷售價格相對應,生產者願意且(可)能供應的商品數量。
⑻ 經濟學中的總效用曲線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書上有詳盡的解釋,這里不可能講得更明白了。
⑼ 宏觀經濟學 什麼是流動偏好曲線 貨幣需求曲線呢 因為流動性陷阱里 說右端是水平的 什麼意思
流動偏好(又稱「流動性偏好」或「靈活偏好」),是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回靈活性,人答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
貨幣需求曲線呢 因為流動性陷阱里 說右端是水平的 原因如下:
生利資產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 價格隨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變化,因此,利率低,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小。這一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利率的高低。
在利率極高時, 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於零,而當利率極低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
也即是說,由於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放棄手中貨幣流動性的報酬, 所以利率不能過低,否則人們寧願持有貨幣而不再儲蓄。
如果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此時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那麼單靠貨幣政策就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國民總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調的影響。
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性偏好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