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演化與制度:論演化經濟學和經濟學的演化>>從哪個網站可以看到全本,收費的也行。在線等,越快越好
查一查
B. 演化經濟學是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嗎
是的
演化經濟學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對經濟系統中新奇的創生、擴散和由此所導致的結構轉變進行研究的經濟學新範式。演化經濟學是第三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也是跨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在21世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與西方主流經濟學迥然相異 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相比,演化經濟學這種經濟學新範式在其研究綱領上具有三個基本的特徵:以創新競爭而非價格競爭為核心;以資源創造而非資源配置為核心;以生產而非交換為核心。在其本體論和方法論上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是迥然相異的。
C. 演化經濟學方法論的基本假設和具體方法
基於演化理論的邏輯並綜合有關文獻,我們將演化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歷史重要並不是著重於歷史分析,從歷史資料中歸納出某些規律,而是指著重於經濟發展的過程,重視經濟過程中的路徑依賴性和經濟過程的不可逆性。溫特和納爾遜指出:「經濟發展過程是一個馬爾科夫過程,某一時期一個行業的狀況決定它在下一個時期的狀況的概率分布。」奧地利經濟學對經濟學的貢獻也主要集中在市場過程的演化理論方面。
我們將演化經濟學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具有特色的方法歸納為:第一,個體發生和系統發生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個體群思維的具體化。把變化設想為個體發生還是系統發生,取決於我們想對研究對象作出描述的層級水平。演化經濟學通過在不同水平上進入系統層級來處理復雜性,被解釋變數和解釋變數的內容取決於研究進程所採用的視角。演化經濟學用群體統計特徵的變化來測量演化,關心給定群體中某種行為變化的頻率。第二,歷史和地理的相對性分析方法。演化經濟理論重視歷史和地理差異分析,重視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特殊性。通過對分析對象的歷史發展脈絡的研究,同一經濟現象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內部規律性。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系統,意會性知識在同一地理領域中易於傳播和擴散,所以,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的內部規律和模式會出現差異。第三,比較方法。演化理論認為,通過經驗觀察,所認識到的經濟系統內部機制往往具有不完全規律性。基於這種粗略形式或半規律性,可以猜想,某種相對持久和潛在的可識別的機制正在發揮作用。通過比較,可以確認何種因素如何導致半規律性產生,以此為基礎,再運用類比和隱喻等回溯法,就可確認事物的深層因果機制。第四,動態分析方法。演化經濟學解釋變數如何歷時變化,通過說明它是如何達到當前狀態的,來解釋它現在為什麼是這樣的。
D. 經濟學為什麼還不是一門科學 pdf bzfxw
回顧歷史,德國演化經濟學家魏特指出,在19世紀下半葉,在兩個不同的學科幾乎同時發生了庫恩式的「科學革命」,一個是自然科學當中著名的「達爾文革命」,另一個則是經濟學中的「邊際革命」,這種巧合確實是對歷史的諷刺,因為不可能再有比這兩種革命所追求的目標更對立的了,邊際革命所確立的是一種倒退的、牛頓主義的和反歷史的經濟學主流。在過了一個多世紀之後,現在是否到了逆轉這種趨勢的歷史時期?魏特的回答是,目前的經濟學確實需要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實際上,早在1898年,凡伯倫就向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馬歇爾也宣稱,「經濟學家的麥加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非經濟力學」。然而,演化經濟學的發展卻歷經坎坷,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已被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遺忘。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演化經濟學才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所注意。因此,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八木紀一郎認為,如果以演化思想為基礎的經濟學重建算是科學革命的話,那末,這種科學革命就是被推遲了一個多世紀之後才又重新開始的。
E. 演化經濟學的定義
演化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演化發展過程的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揭示人類經濟活動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所以對稱經濟學也是一種演化經濟學。人類經濟活動本身就是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作為對稱經濟學的演化經濟學是科學的演化經濟學 。
F. 演化經濟學未來發展面臨時的挑戰有哪些如何去應對
目前,有相當多的經濟學者仍把演化經濟學看做是一種與行為經濟學或者實驗經濟學相類似的經濟學分支學科。這種看法低估了它的價值。……從其科學性質來說,演化經濟學具有三個基本特徵。
首先,達爾文革命和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在西方世界催生了有機的、系統論的和動態的世界觀,現代演化經濟學就建基於這種新的世界觀之上。與演化經濟學相反,目前占統治地位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仍是以機械的、還原論的和靜態的世界觀為基礎,這種經濟學無法處理經濟系統的許多關鍵性特徵,如多樣性、新奇、徹底的不確定性、質變和系統協同效應等。因此,面對現代日益復雜的經濟世界,它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缺陷。現實呼喚一種新型的經濟學,現代演化經濟學就是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而得以復興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演化經濟學主要是一種科學新範式,而非一門定義狹窄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其次,從經濟學自身的角度來看,作為一種科學的新範式,演化經濟學實際上是一種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相並列的第三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在經濟思想史中,雖然馬克思是演化經濟學的先驅,演化經濟學的其他先驅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都屬於同一種經濟學研究傳統,而且演化經濟學的主要奠基者凡勃倫和熊彼特也深受馬克思的影響,但是演化經濟學的現代流派仍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和非常豐富的研究視角、分析框架及富有解釋力的理論。當然,與前兩者具有高度統一的分析框架不同,目前演化經濟學內部的眾多流派仍處於相對分裂的狀態,缺乏一種嚴密的分析框架和系統的知識體系。盡管如此,在演化經濟學內部,目前已經形成了創新經濟學、演化經濟地理學、演化發展經濟學和演化產業經濟學等相關的研究分支。
最後,演化經濟學還是一種跨學
科的交叉研究領域和方法。
這種跨學科具有兩種含義:
其一,演化經濟學的發展是在不斷吸收自然科學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並與之互動中得到發展的,它廣泛地吸收了進化生物學、自組織理論、協同論、復雜系統理論、演化心理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等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
其二,演化經濟學的發展跨越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等許多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演化經濟學的思想一直就是我國科技管理研究的主導範式。……
應對:在這方面,繼續引進西方演化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仍是有必要的。例如,比較系統地把西方演化經濟學的凡勃倫—康芒斯獎、繆爾達爾獎和熊彼特獎得主的成果介紹給國內學術界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供參考。
G. 演化經濟學的釋義
演化經濟學研究競爭中變化發展的市場過程,對應於靜態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它以歷史的不可逆視角觀察經濟現象。它研究開放的系統,關注變革、學習、創造。競爭過程是非均衡的,具有路徑的依賴性的,被視為一種甄別的機制。與演化經濟學密切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還有:演化證券學、演化金融學等。
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21世紀經濟學的主旋律
馬克思是現代演化經濟學的思想前驅,此後廣義的演化經濟學(具有演化思想的經濟學)源於凡勃倫,狹義的現代演化經濟學源於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對創新過程的研究使演化經濟學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分支,西蒙的理論貢獻主要在於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經濟學藉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經濟學,並將之視為自身理論框架的重要基點之一。
演化經濟學就是要了解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了解技術進步以及行業和產品的變遷,理解創新發生的過程,更好地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
發展歷程
在經濟學發展的這種多元化時代,我們是否可以觀察到經濟學範式的一種根本性轉變呢?無疑,這要從我們的時代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去尋求它的起源。例如,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和可持續發展使我們不得不採用系統的或有機的方法,而無法恪守方法論個人主義;知識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資源創造,而不是新古典主流的資源配置;新奇的不斷突現要求我們更注重定性的研究並與數量分析相結合,而不是脫離現實的數學形式主義;持續的經濟轉變需要我們把「生生不已」作為「看問題的出發點」,而不是硬把它塞入到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北京共識」的精髓是多樣性和創新,而非「華盛頓共識」的最優和機械思維。
在目前的經濟學中,演化經濟學就是前者的代表,而後者就是所謂的主流經濟學。主流經濟學在經濟人穩定偏好的條件下,給定技術和制度約束,只是局限於對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如何配置進行研究,這種經濟學目標已經不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革命的時代要求。在這個時代,重要的因素是新偏好的形成,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以及新資源的創造等,換言之,新奇事物的創造才是關鍵。因此,為了迎接這種時代的挑戰,21世紀的經濟學正面臨著一種革命性的變化,而演化經濟學則是這種變化的主導力量。演化經濟學就是對經濟系統中新奇事物的創生、傳播和由此所導致的結構轉變進行研究的經濟科學新範式,經濟學範式的轉變將使新古典主流成為傳統經濟學,而不再是「現代經濟學」的前沿。
德國演化經濟學家魏特指出,在19世紀下半葉,在兩個不同的學科幾乎同時發生了庫恩式的「科學革命」,一個是自然科學當中著名的「達爾文革命」,另一個則是經濟學中的 「邊際革命」,這種巧合確實是對歷史的諷刺,因為不可能再有比這兩種革命所追求的目標更對立的了,邊際革命所確立的是一種倒退的、牛頓主義的和反歷史的經濟學主流。在過了一個多世紀之後,現在是否到了逆轉這種趨勢的歷史時期?魏特的回答是,目前的經濟學確實需要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
實際上,早在1898年,凡伯倫就向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馬歇爾也宣稱,「經濟學家的麥加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非經濟力學」。然而,演化經濟學的發展卻歷經坎坷,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已被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遺忘。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演化經濟學才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所注意。因此,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八木紀一郎認為,如果以演化思想為基礎的經濟學重建算是科學革命的話,那末,這種科學革命就是被推遲了一個多世紀之後才又重新開始的。
學科應用
目前,與演化經濟學理論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就是演化證券學。它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
作為介於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演化證券學的理論精髓,在於它摒棄了機械論的思維方式和理想化假設,揭示股市運作背後的生物進化邏輯,指出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和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軌跡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只要認同演化證券學的基本原理,把股市看做是一個獨具魅力的鮮活復雜的生命有機體,而不是一台甘於被人隨意擺弄的呆板機器,運用演化分析方法來觀察和研究市場,那麼,我們就能夠突破傳統理論的局限性,擺脫錯誤思維方式的束博,清除認識論上的盲點,規避方法論上的誤區,建立起真正符合股市內在運行規律的正確方法。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不被市場的表象所欺騙,早日獲得持續性盈利能力。
學科特徵
1.用動態的、演化的方法看待經濟發展過程,看待經濟變遷和技術變遷;
2.強調慣例、新奇創新和對創新的模仿在經濟演化中的作用,其中,創新是核心;
3.以達爾文主義為理論基礎,以達爾文進化論的三種機制(遺傳、變異和選擇)為演化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4.強調時間、歷史等在經濟演化中的地位,認為經濟演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5.強調經濟變遷的路徑依賴,制度的演化遵循路徑依賴的規律,今天的制度是昨天的制度甚至一個世紀前的制度的沿革;
6.強調經濟變遷過程中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前沿問題
1.如何理解經濟變遷和技術變遷問題
如何理解經濟變遷和技術變遷問題,如何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生物基因是朝著有利於其生存的方向演化,也就是有目的性。但是在企業中,雖然經理人員的決策有其目的性,但是職工的創新往往是無目的的。比如說在一個飛機製造企業中,裡面有大量的工人與研究人員,他們大部分通曉物理的一般規律,但是只參與製造飛機的極少的一部分工作,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每一個創新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新的飛機可能不是那個專門負責飛機設計的工程師設計出來的,而是由別的工程師設計出來的。作為創新的直接參與者,工程師不大能夠預測到這個產業將來的發展方向在哪兒,將來會產生哪些新的產業。這也是對演化經濟學的最大的挑戰。
2.制度方面的挑戰
在演化經濟學中研究創新以及技術變遷時,不能夠忽略到制度對技術變遷以及創新的影響。如果你考察半導體產業以及別的一些產業,你會發現制度對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正是大量的公共投資才導致了半導體業的快速發展。所以,演化經濟學應該考慮到政府採取的政策以及制度變遷對經濟演化和技術變遷造成的影響。
經濟政策觀1 歷史重要與最小限度打亂原理
演化經濟學凸顯了時間對經濟社會系統的建設性作用。時間的存在意味著經濟變遷是一種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含著未來的不確定性與非決定性,而且還包括著過去沉積的歷史對未來發展所起到的制約作用,歷史是重要的。在任一歷史時點上,個體及其所處的環境都是上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它們是其遺傳特性和過去經歷之產物,是在既定的傳統、習俗和物質條件下累積形成的;它們在過程中為下一步提供了出發點……昨天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以及機械似地殘留下來的環境都對今天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強制。」
經濟類型是歷史重要最突出的表現。所謂經濟類型就是一個國家在經濟演進的歷史長河中所保留下來的由主導的經濟態度、原則和規范所產生的特定的經濟精神,經濟秩序中各種各樣的規則和其他經濟關系以及由技術累積性發展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經濟類型的特定性說明了不同的國家由於相互依賴的不同因素在時間進程中的因果累積而產生的異質性。因此,演化經濟學家們主張任何經濟問題的分析包括經濟政策都應該是情境和脈絡特定的。恰如薩巴蒂爾所指,「政策產出是精英在國家制度的限度內活動並做出的決定,但是這些決定受到公眾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且最終受到歷史-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經濟類型中,人們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思維範式、行為模式、傳統類型、風俗習慣等通過政治的作用、古老的傳統和絕對的信念維系著權威,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連續性的保障,除非發生「間斷均衡」式的革命,否則它根本上就不可能被重構。因此,演化經濟學家們主張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考慮本國歷史遺留的社會規范、文化遺產和傳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項經濟政策的實施不會引起社會的斷裂或失范等問題。
2 創造力原理
人類創造性原理是由著名的演化經濟學家何夢筆提出來的,他認為演化經濟學的核心主題是人類創造力、發明和創新,在與真實的世界打交道的時候,人類創造力、發明和創新是人類學習的基本組成部分,何夢筆將其定義為人類創造力原理。人類創造力原理的基本理念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個體既不是「慾望的血球」也不是機器中的螺絲,他是能動的,恰如馬克思所言,「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
遵循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理念,演化經濟學認為人的心智不是一面被動的鏡子。「心靈的概念是一種主動的、持續不斷的對印象進行組織和再組織的機構」。當情境感知-行為-滿意結果這種慣例性的反應程序不能解決人們所面對的問題時,它就召喚著想像、反思和創造性的思維。人的行為是由過去的習慣、當前的情境和對未來的期待所共同決定的,而想像力和創造力則是人的重要特性。決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想像。
能動作用最突出的特徵是新奇事物的出現及其擴散。魏特的看法是非常有見地的,「作為社會經濟演化的一個恰當概念,正確地評價新奇的突現及其傳播的關鍵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福斯指出,由多西、納爾遜、溫特和魏特等所發展起來的演化經濟學所關注的就是新奇的突現、可能的擴散及其由此所導致的已存結構的轉變。在社會經濟系統中,新奇事物是個體獨創性的結果,它源自於個體對社會經濟結構及其轉變意會性和特異性的知識和技能。
3 不確定性與意外原理
不確定性是現代經濟所表現出的最顯著的特性。極度的不確定性也會使政府在試圖為他們自己的國家找到一條最優解決途徑方面顯得軟弱無力。演化經濟學認為經濟政策所面臨的環境或政策結果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是無法排除的。如拉赫曼認為,「時間和無知不僅使經濟過程成為必然,而且他們也是這些過程的恰當的性質」。
演化經濟學認為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來自於環境和政策後果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產生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復合效應。「所謂的『復合效應』,指的是一系列行為組合起來的後果……情況似乎是這樣:人人為之,可又無人為之。」經濟政策生成了新的互動方式,而其結果取決於大量的非串謀的個體的經濟行為的共同結果,如同馬克思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一般,無法預測。
2.能力-困難缺口。能力-困難缺口意味著個體決策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困難之間的差距,不同行為的結果不可知;不知新事物像什麼,有什麼經濟特徵;最好的行事方式是什麼,達到目標的有效手段是什麼。能力-困難缺口的存在意味著選擇的驚喜與懊悔,它的存在本身就會引起不確定性。
3.經濟政策中的各種行為主體的主觀創造力經濟政策中的各種行為主體的主觀創造力和選擇能力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後果的影響。如哥哈德·崴格訥認為演化的經濟政策強調政策可能帶來的非預設的、負面的效應和市場參與者的創新行為。而我國學者楊瑞龍將人們針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創新性行為總結為層層截留、曲解規則、補充文件、改頭換面四種方式。
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演化經濟學主張經濟政策應該遵循意外原理,所謂的意外原理便是由於經濟政策可能會帶來與預先的政策目標不一致的意外後果,經濟政策制定時需要目標具有模糊性,從而具有容許行為人創造性行為的空間,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問題、戰略、規則在理解上的不同,進而利用和尊重多樣化地方經驗,從中獲取進一步的經濟政策的啟示或修正。恰如羅森博格所言:「我們所說的不確定性,是指無法預計求索的結果或預先決定一條通往特定目標最快捷的途徑。這種不確定性有一個很重要的暗示:行動不能被計劃。」
4 復雜與質量型的經濟政策主張
演化經濟學認為世界是復雜的,世界是在特定時空中通過多重因素相互交叉、網路式的反饋環路和非線性不可逆過程而形成的,所以從歷史重要到強調人的能動作用的創造力原理和意外原理都說明了經濟政策既受到來自歷史沉積的價值觀、思維範式、行為模式、傳統類型、風俗習慣的結構性約束作用,又受到來自人類有意識的動機、無意識的意會性知識以及可能的意外結果的綜合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就不能只是預測,而是「通過對管束和便利人類行動的結構性條件進行有見識的轉變而達到人類的解放,即在特定時空下,通過結構轉變,為社會各階層提供更大和更平等的發揮創造潛力的機會」,所以演化經濟學提倡如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質量型的經濟政策。
演化經濟學質量型的經濟政策不同於新自由主義所強調的數量型經濟政策,如價格管理、投資或儲蓄政策、減稅或增稅、利息率的調整、貨幣量的供給等。但是,「正如癌症不能通過輸血來治療一樣,許多經濟危機也不能通過數量型政策治癒,它必須通過復雜的質量型政策如制度改革或系統轉變來解決。」數量上的問題大多都與結構性因素有著諸多因果關系方面的聯系,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尤其是中國這樣面臨著大規模製度變遷問題的國家,更多的是制度和技術的創新、結構的變革與轉換的問題,進而發揮各種行為主體的創造力。
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網路經濟和國家創新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則是「質」的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化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唯一的一種獲取和結合各種知識並用於實踐中的組織,因此,與演化的技術創新政策相關的微觀政策也主要集中在處於一個演化的技術軌道中企業的能力塑造問題,這包括對創造性破壞過程的適應與抵抗能力、學習能力、自身的創新能力等。但隨著經濟系統復雜性的增加、勞動分工的深化以及知識所具有的意會性與不可符號化的性質,不同知識之間互補性的增強也就成為必然了。因此,演化的技術創新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協調和促進不同制度、組織如政府、市場、企業、產業群和學術單位之間的學習、互動和適應,從而生成並擴散創新,而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可以說就是演化的創新政策的宏觀政策。
5系統政策觀
演化經濟學對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便是將創新看作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社會過程,其分析方法是系統論的,所以國家作用的理論根據就是解決系統失效的問題。系統失效主要表現在系統的行為者之間缺乏相互作用、公共部門的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性研究不匹配、技術轉移機構失常以及企業的信息不足與吸收能力低下等。政府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就在於在技術-經濟範式更迭的情況下可以提供技術經濟機會,提供有效的關聯。系統失效的存在恰恰表明政府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6 試驗與政策學習原理
演化經濟政策主張經濟政策的試驗性,政府必須要提供製度空間允許並鼓勵試驗,賦予行為主體以試驗的自由。在我們看來,所謂經濟政策的試驗性質實質上是指不依賴專家的理性設計或領導的個人權威,而是強調多樣性的創造活動,並將經濟政策看作是一種過程。霍弗和波爾特指出,創新的演化政策需要處理的是多樣性、競爭和合作這三種要素之間的「緊張關系」。多樣性提供創新並容許不確定性的存在,競爭是創新的動力,合作可以建立基本的聯系和互動。為此,政策尤其應該支持和鼓勵實驗性的行為,比如集中精力把創新和知識作為能力的基礎,寬恕可能發生的「錯誤」並從中學習。
演化經濟學家斯蒂恩就為知識經濟時代發達國家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種「政策學習」的框架。斯蒂恩認為,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創新。而要實現這種作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要進行持續的交互學習,其目的就在於幫助政府做出有關創新和技術政策的「制度調適」。這種「制度調適」實質上就是政策制定者「學習」的結果,這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類型政策學習。
1.信息處理。通過獲得解決特定問題所需要的信息來實現「制度調適」,它本身並不造成既有認知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
2.制度借鑒。通過「地方化」引進其他國家和地區成功的制度和政策。制度借鑒一般會導致政策制定者已有視角和認知模式的變化。
3.交互性的知識創造。這是導致新的、前所未有的政策手段得以出現所需要的,它往往會導致新的政策學習方式和新的認知模式的出現。
政策學習概念的提出說明了政府行為的內生性,政府所制定的制度性政策、技術創新政策,其頒布的法律、規范等都是社會系統互動的一部分,政府不斷地與經濟行為者交互學習,並對經濟政策的實施情況做出反應。
演化經濟學的這六項經濟政策基本原理並不是彼此相互獨立的,而是可以交互解釋並總體上被把握的。一項良好的經濟政策制定必然要持有系統觀和過程觀,前者注重的是經濟政策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嵌入性,而後者則強調的是時間的建設性作用,包括歷史的沉澱、現在的選擇、未來的不確定、新奇以及保持變遷的連續性等。在此基礎之上,經濟政策的演化觀必然要堅持最小限度打亂原理、試驗性政策學習和質量型經濟政策等基本主張。無論是對轉型經濟和我國改革歷程的理論解釋,還是就我國和發展中國家未來經濟政策的制定而言,與新自由主義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演化觀都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H. 據花旗銀行演化經濟學分析誰在走上坡路
中國
「要解決經濟換擋期的問題,只有發掘新增長動力,那就是人人創新版、處處創權新。」姚景源說,只有創新,才能煥發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能量,替換過去依靠三大投入的狀況,變換發展動力。
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成效已顯。據國家發改委數據: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169項任務全面啟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台加快發展,眾創空間已超過4200家。
I. 演化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
馬克思是現代演化經濟學的思想前驅,此後廣義的演化經濟學(具有演化思想的經濟學)源於凡勃倫,狹義的現代演化經濟學源於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對創新過程的研究使演化經濟學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分支,西蒙的理論貢獻主要在於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經濟學藉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經濟學,並將之視為自身理論框架的重要基點之一。 演化經濟學就是要了解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了解技術進步以及行業和產品的變遷,理解創新發生的過程,更好地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新制度經濟學
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編輯本段新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行為假定
1.人類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們追求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又追求非財富最大化。(人們往往在財富與非財富之間進行權衡,尋找均衡點,實現非財富價值不能總以犧牲個人財富為代價。) 非財富最大化行為:利他主義、意識形態、自願負擔等,非財富最大化往往具有集體主義行為偏好。 個人非財富最大化行為的四種動力: 愛、團結和其他利他主義思想,在家庭、小部族和朋友之類的小群體起作用; 受到脅迫和威脅; 預期為別人做事可以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副效應; 心理上得到滿足或至少良心不受責備。 2.人與環境的關系,即有限理性。(人不能對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確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環境復雜,參與者眾多,信息不完全,不確定性因素多,行業太多,分工太細。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夠,信息太多和太少一樣不理想。如到書店買書,考試劃范圍等,信息太多反而累人,關鍵是要有用的信息。 「信息悖論」:信息搜尋不可能達到最佳狀態,因為在搜尋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價值。 信息不僅是不完全的,還是不對稱的。又分兩種情況: 一是事前不對稱 ,如買房、看電影等。二是事後不對稱 ,如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關系,醫生和病人的關系,許多買賣關系等 。又如:二手車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網上銷售、國有企業虧損等。 另一方面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所不知。 3.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即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 人的機會主義的二重性 : 與冒險、尋找機遇、創新聯系,對立面是保持現狀; 把成本、費用轉嫁給他人,損人利己。
J. 演化經濟學具體是什麼演化經濟學是什麼
演化經濟學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富有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新領域專,與新古典經濟學的靜態均衡屬分析相比,演化經濟學注重對「變化」的研究,強調時間與歷史在經濟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強調制度變遷。
演化經濟學就是要了解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了解技術進步以及行業和產品的變遷,理解創新發生的過程,更好地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