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

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3-16 05:46:55

Ⅰ 請問從廣義和狹義上講制度和道德的關系是什麼呢

制度是一種行為規范,它是任何一個社會及組織團體正常運轉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維護某種秩序而為人制定的程序化、標准化的行為模式和運行方式。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許多情況下,制度也是某一領域的制度體系,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律,和立法者試圖施加的規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雲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高度的混亂之中.
——亞當 斯密《國富論》,1776年
傳統上,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分析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影響.毋庸置疑,市場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來大約十年的時間里,為了理解不同國家迥然不同的經濟績效,認識到"制度是重要的"這一點已變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銀行 2001).這里所引的制度一詞,不單單是指市場.的確,在20世紀最後十年所發生的一系列與制度相關的事件和現象已經並將繼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隨後的經濟轉軌,矽谷現象及電子商務的出現,歐元統一和市場一體化,日本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洲持續的種族隔離和長期的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與不斷出現的貨幣危機,對由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作用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加深,等等.這些例子當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純粹的市場現象.但如果我們試圖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和現象的深層原因及後果,我們不得不將它們的制度方面納入考察的范圍.
什麼是制度 我們能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非正式規范,組織,合同,人們的意識或所有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組合 給諸如"制度"之類的任何概念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將取決於分析的目的.作為一個具體例子,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問題:既然制度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採用經濟績效較好的國家當中最佳的制度呢 這是諾斯在一本開創性的論制度的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North1990).為了分析這一問題,諾斯把制度定義為"博弈規則".他把博弈規則分為兩類:正式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規則(規范和習俗).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好的正式規則,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規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借鑒來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
制度並不是只限於經濟,制度就是在人類社會當中人們行為的准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等。
因為這個原因,經濟學家對可實施性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弈規則何時是可實施的呢 是不是當實施者(enforcer)降臨之時 可是,實施者又怎樣才能被激勵去實施他理應實施的博弈規則呢 簡而言之,實施者怎樣才能被驅使去恪盡職守 為了避免這種無窮盡的循環推理,一種辦法是力圖說明,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它們通過包括實施者在內的博弈參與人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後成為自我實施的(self-enforcing).從這種觀點出發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將制度概括為一種博弈均衡.近年來我們陸續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觀為基礎的重要文獻問世,雖然其中大部分文獻是從歷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靈感(我們在下一節會討論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們能不能將同樣的思路運用到作為多樣制度復合體的當代經濟呢 這種復合體僅僅是各種相對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還是內在一致的整體,如某種均衡結果那樣顯然,把制度及其復合體視為均衡現象並不意味著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發生變化.中歐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的崩潰和隨後計劃經濟的轉型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制度的起源或變遷.在理論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說模型解高度依賴於對模型本身的設定.給定博弈的結構,可不可以將制度的突現(emergence)或變遷解釋為:從許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選擇其中一種的過程,或者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轉型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均衡選擇或轉型過程是否由技術或市場誘導並因為技術性規模經濟而最終被鎖定 (lock-in) 還是說,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編程的結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業家設計或被創新性經濟企業家引發產生不可預料的政治事件會不會對制度選擇發生隨機性影響 尤其是,新制度誕生通常具備的新奇性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在本節一開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設想可以更明確地概括為下述兩個方面:首先,將當代不同國家整體性制度安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理解為某種多重均衡現象(共時性問題);其次,在與均衡制度觀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變遷的機制,同時又允許新奇性出現的可能性(歷時性問題).請讓我再進一步闡示其中的具體含義.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組織和社會諸域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在這項研究中,不僅要在正統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而且還要借鑒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重要貢獻,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於傳統制度經濟學的地方在於,我們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然後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機的分類.發展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重要貢獻,這對深刻理解經濟制度的運行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博弈論分析作為系統研究制度的理論工具本身尚不完備.從該框架出發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會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優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說,即使面對相同的技術知識和被相同的市場所聯結,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單囿於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歷史的知識(Greif 1999).
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簡稱CIA)1.
在本書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歷時性過程時,我們將偏離傳統的博弈論(包括古典博弈論和進化博弈論),對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們將放棄如下假定,即認為博弈參與人(及其分析者)對博弈過程的客觀結構具有完備的知識.相反,我們假定,博弈參與人對於博弈結構只擁有個人的不完備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當參與人基於主觀博弈模型選擇的行動決策在各個時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時,那麼,他們的主觀博弈模型將可以被他們行動共同決定的可觀察的事實證實,並作為未來行動決策的指南而不斷再生產出來.所以,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的因素——即關於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當這些主觀博弈模型所導致的行動決策未能產生預期的結果,一種普遍的認知危機便會隨之出現,並引發人們尋找新的主觀模型,直到新均衡實現為止.理解制度變遷過程就等價於理解參與人協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能夠分析技術和環境變化,政治因素,法律條文,創新試驗和文化遺產等等方面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作用,當然這一切必須在我們分析了共時性問題之後才真正有可能進行.

Ⅱ 『制度』,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應該怎麼理解

制度(Institution),或稱為建制,是社會科學裡面的概念。用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制度泛指以規則或運作模式,規范個體行動的一種社會結構。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其運行表彰著一個社會的秩序。建制的概念被廣泛應用到社會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的范疇之中。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或一定的規格。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都有其具體的做事准則,目的都是使各項工作按計劃按要求達到預計目標。

Ⅲ 什麼叫做經濟學

詳細的介紹
http://ke..com/view/31551.htm

Ⅳ 微觀經濟學里講的福利廣義指的是什麼

福利是一個主觀的概念。狹義的福利是指收入、財富給人們帶來的效用,或者說是指人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 把社會福利由社會的經濟福利擴大到社會的經濟福利、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的總和,這既擴大了社會福利概念的外延,也加深了社會福利概念的內涵,我們將這個意義上的社會福利理論稱之為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與狹義的社會福利理論相比,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所講的福利並非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而且也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的概念。在狹義的社會福利理論看來,社會福利主要是甚至僅僅是經濟福利,因而這樣的福利概念主要是甚至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因此,長期以來,社會福利問題僅僅是或主要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其中福利經濟學則代表著這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則不同,它所理解的社會福利不僅包括經濟福利,而且還包括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因此從廣義上理解的福利概念就不是經濟學一個學科所能概括的,而且還包括了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內容。實際上,這一理論對社會福利的研究從學科上進行了擴展,由經濟學學科擴展到了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
第二,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雖然也重視個人的福利問題,但更為重視社會的福利,認為個人福利的好壞是以社會福利的好環為前提的。廣義社會福利理論也認為社會福利是社會中全體個人福利的總和,但它不贊成把社會福利看成是個人福利的簡單相加(即加總)的觀點。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把社會看成一個系統,個人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分子。如果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個人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分子。如果把社會福利看成一個整體,個人福利也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在整體與部分的關繫上,系統論強調整體決定部分,而不是相反。因此,在廣義社會福利理論看來,社會福利優先於個人福利,個人福利是由社會福利決定的,只有當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的時候,個人福利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或者說,只有當社會福利得到改進時,個人福利的改進才是合理的。
第三,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不僅僅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而且還要以政治學、社會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為其理論基礎,是運用各門社會科學綜合研究社會福利問題的結果。既然狹義的社會福利理論的福利概念主要是甚至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很自然,其理論基礎也主要是甚至僅僅是經濟學。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則不同,它所講的福利既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也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的概念,因此其理論基礎就不僅僅是經濟學,還有政治學和社會學。這一理論需要運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及其他相關社會科學對社會的經濟福利、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因而它實際上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理論。對廣義社會福利理論的學科基礎的這種理解,與當代公共政策理論對其學科基礎的理解是一致的。

Ⅳ 經濟學主要干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內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容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5)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擴展閱讀:

1、經濟學核心思想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2、經濟學思維方式

經濟學思維方式認識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揭示經濟本質、指導經濟工作的思維方式。由於經濟現象的復雜性,經濟學思維方式必須是對稱邏輯的非線性思維方式。

Ⅵ 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6)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擴展閱讀: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

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Ⅶ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為了突出一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經濟學從一個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根據它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自覺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整體。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擴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經過優化配置和再生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

(7)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主體來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主體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學出發點反映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Ⅷ 廣義和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指的是什麼

狹義上,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至於為什麼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這一理論,恩格斯在1886年曾經作了說明。他說:「我不能否認,我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這以前和這個期間,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

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後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於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於馬克思所做到的,我卻做不到。

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

廣義上,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原理論、基本觀點論和學說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及在實踐中不斷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8)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Ⅸ 廣義和狹義人文地理的界定關系是什麼

廣義和狹義人文地理的界定關系是什麼?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閱讀全文

與廣義和狹義文化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