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規律有哪些
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類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資源的稀缺性——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性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數量總是相對不足的,取用時要付出代價。規范分析——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實證分析——描述經濟現象「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需求——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需求量的變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需求水平的變化——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化。需求定律——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示範方向的變動關系。供給——生產者在某一時刻和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對某種商品或勞務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數量。供給定律——商品價格與供給量成正比。均衡價格——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的價格,即需求數量等於供給數量的價格。均衡數量——需求價格等於供給價格時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稱為均衡數量。需求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因其本身需求量的變動程度。需求交叉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引起另一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需求收入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引起某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蛛網模型——運用彈性原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時發生的不同波動情況的一種動態分析理論。蛛網穩定條件——供給彈性等於需求彈性,市場價格變動對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影響相同。效用——商品或勞務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或慾望的能力。邊際效用——某商品的消費量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減量。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的價格與其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 消費者偏好——影響和制約消費者行為的重要主觀心理因素。消費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價格條件下,共賣各種商品的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所能獲得的總效用最大的狀態。無差異曲線——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所有組合的點的軌跡。邊際替代率——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時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恩格爾系數——食物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價格-消費曲線——連接所有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形成的曲線。收入-消費曲線——在消費者偏好和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收入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均衡點的變化軌跡。收入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替代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吉芬品——指需求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的特殊的低檔物品。攀比效應——較為典型的連帶外部正效應,消費者的一種趕時髦的偏好,即想擁有一種其他消費者已擁有的商品。虛榮效應——較為典型連帶外部負效應,消費者想擁有隻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或獨一無二的商品的偏好。保留工資——洛倫茨曲線——用縱軸表示社會財富百分比,橫軸上將所有人口按照從低收入到高收入從左向右排列,將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擁有的社會財富的百分比積累起來,相應的點連成的曲線。基尼系數——是用來評價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標,是經濟社會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有了可測性和可比性。為絕對均等線OY與洛倫茨曲線之間的面積與絕對均等線以下面積之比。G=A/(A+B)人力資本——指人們以某種代價獲得並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一種價格的能力或技能。機會成本——生產者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或者人力資本進行其他活動所創造的最大價值。在職培訓——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對已具有一定教育背景並已在工作崗位上從事有酬勞動的各類人員進行的再教育活動。一般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及可以用於原廠商,又可以用於其它廠商。專門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只能用於原來的廠商。生命周期儲蓄動機——人進行儲蓄的動機來自於對生命周期的理解,通常人們喜歡將收入均軍分配在所有時期上。為了退休後能消費而儲蓄。鍾型收入曲線——人在青少年和老年時期的收入低於平均水平,而在中年時的收入高於平均水平,以收入為縱軸,年齡為橫軸形成的曲線。永久收入理論——目標儲蓄——確定性前景——不確定性前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將某一生產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數量之後,總產量的增量及邊際產量將會出現遞減現象。等產量線——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合的軌跡。邊際技術替代率——技術水平不變條件下,等產量線上一種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種投入要素的比例。產出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若其他投入量固定不變,單獨變動一種投入的數量時,這種投入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產量的相對變動。生產力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率變動時的產出相對變動。替代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邊際技術替代率的相對變動引起的投入碧綠的相對變動。規模報酬——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當廠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例變動後產量變動的情況。生產函數——一定時期內,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中所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技術進步及類型——能夠使一定數量的投入組合產出更多產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分為資本使用性技術進步、勞動使用性技術進步、中性技術進步。成本——廠商進行生產活動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或生產要素所有者必須得到的報酬或補償。隱含成本——應付給廠商自有生產要素,但實際上沒有付的報酬。增量成本——由於某項生產決策而產生的相關成本,即總成本的增量。經濟利潤——又稱超級利潤,廠商銷售產品的總收益減去按機會成本計算的生產成本的余額。學習曲線——也叫進步函數,是用來反映平均成本隨累計生產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變動情況的一條曲線。生產經濟區——在等產量途中,將分別代表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等於0的投入組合點連接起來的曲線即為脊線,脊線之間的區域為生產經濟區。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趨勢。范圍經濟——多產品企業的聯合產出超出單一產品企業產出的總和。即聯合成產超出分別產出之和。成本彈性——技術水平和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總產量沿擴展線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總成本的相對變動。企業——存在已久的經濟組織形式,是一個為了獲取利潤而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經濟單位。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交易成本——為了交換活動而耗費的成本。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通過企業家的活動將一種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利潤最大化——現金——指企業庫存現金可以隨時用於支付的存款以及現金等價物,具體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和現金等價物。現金等價物——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於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和價值變動風險很小的投資。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以現金為編制基礎,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表明企業獲得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委託-代理問題——指委託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並且兩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表現為道德風險、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在職高消費。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不完備契約導致。委託-代理理論——針對現代企業制度中顯示存在著的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理論。信息不對稱——指契約關系中的一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信息的狀況。不完備契約——指一個契約不能准確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種狀態下契約雙方的義務。剩餘索取權——企業收益在支付要素報酬和投入品價格之後的剩餘收入的索取權。市場——一組為買賣某種商品而相互發生聯系的廠商和個人,或指同種商品由供求雙方作用形成價格的「地方」。市場結構——指某種商品或勞務在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影響其主要因素:廠商數目多寡和產品的差別程度。完全競爭——純粹競爭,不存在任何壟斷因素的市場情況,不受任何障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停止營業點——市場價格為MC與AVC的交點時,只能收回可變成本,是停止營業點。廠商短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上,MC曲線位於AVC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部分。平均收益——廠商出售一定數量商品後,從每一單位商品中得到的貨幣收入。邊際收益——廠商每多銷售一單位商品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值。邊際物質產品——生產技術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時總產量的增加量。MPP邊際產品價值——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時增加的邊際物質產品的銷售值。VMP=P.MPP邊際要素成本——最後追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所引起的廠商總成本的增加量。一般均衡——所有市場同時達於均衡的狀態。帕累托最適度——生產資源的任何配置已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變好,並使另一個人的處境變壞,已使集合體的效用達到最大值的狀態。壟斷——獨占,是市場處於完全由一家廠商所控制,市場上只有一個供給者的市場結構。壟斷競爭——廠商間存在著產品差別,競爭與壟斷因素並存,以競爭因素為主的市場結構。自然壟斷——某些產品需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十分顯著,成為自然壟斷。銷售成本——尋租——通過尋求或維持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來尋求和維持業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動。寡頭壟斷——寡佔。壟斷與競爭因素並存,並以壟斷因素為主的一種市場結構。市場上存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壟斷性廠商,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古諾均衡——雙頭市場上的廠商反應曲線相交的點,稱為古諾均衡,各廠商在給定競爭對手的產量時,實現了自己最大利潤的產量,此時任一廠商都不會有改變產量的沖動。價格領導——一個行業的價格通常由某一廠商率先制定,其他廠商跟著定價或變價。卡特爾——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如果少數廠商在統籌分配市場份額,決定出售產品的價格或條件,控制出口的數量和質量,分享利潤或收益,交換技術、商標或專利等方面達成公開的聯合協定。差別定價——價格歧視,指廠商在相同時間內以相同產品向不同的購買者所取不同的價格,或在充分考慮生產、銷售以及風險的變動後,相同產品的銷售價格與其邊際成本不相稱。撇油法——在開始階段採用高價的短期定價策略,以便將浮在面上的油先撇起來。成本加成定價——所定的價格應能涵蓋取得或生產產品的成本,再加上足以使企業按目標回報率獲得的利潤。基本競爭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費者;理性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失靈——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機製表現出自身難以克服的許多缺陷,市場經濟沒有達到經濟效率的運行狀態。外部性——當廠商或者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卻沒有得到補償或給予支付的情況。時間外部性——目前的某項經濟活動對未來時期可能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空間外部性——某項經濟活動在一定空間上對周圍經濟主體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貨幣外部性——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技術外部性——不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科斯定理——如果產權是明確界定的,而且談判協商的交易成本為零,則無論初始有哪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資源的有效配置。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有極端正外部性。准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競爭性,但可以排他,如消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公益物品——政府強制消費的物品,如義務教育等。公害物品——政府禁止消費的物品,如毒品。污染許可證交易——政府對付污染造成的外部性的手段,使廠商擁有許可證才能排污,但是許可證可以交易。
② 微觀經濟學:邊際效用公式怎麼理解
1.邊際效用的公式你最好看這個,MU=dTU(Q)/dQ,有可能你還沒有學高數。用你蘋果的例子,編輯效用是最後一個蘋果給你帶來的效用,這個概念來源於基數效用理論。你的公式▷TU/▷Q想表達的也是最後一個單位的意思,來源於比較淺顯的經濟學入門教程,體現的不是平均值。
2.基數效用理論中嚴格的效用圖像,的確邊際效用函數的圖像與橫軸的面積不應該是總效應,你做題發現不對可能是這題出的不嚴謹,他考察的是邊際效用的概念,讓你求邊際效用,平均效用神馬的,或者屬於序數效用理論等等,你不用鑽牛角尖,概念懂了就好。
如果你想把微觀學透,找本中級教材吧,平迪克就行,或者看高鴻業的也行。
③ 微觀經濟學的邊際產量怎麼算
K代表資本,L代表勞動,題目說K=10,就是=20L-0.5L²-50,也就是產量Q和勞動L的關系式。那麼邊際產量就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L,所增加的產量Q,就是公式對L求導,得到 邊際產量=20-L。
④ 問一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是什麼意思
邊際的意思就是額外增加的。用白話說就是:通過計算邊際收益和邊專際成本——再多一點(屬或者再少一點)的收益(成本)來進行選擇。
1、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費增量所佔的比重。若以MPC表示邊際消費傾向,以ΔC表示消費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則MPC=ΔC/ΔY。
2、邊際儲蓄傾向是儲蓄函數的斜率。因為收入不是被用來消費,就是被用來儲蓄,因此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的和是1,即:
MPC+MPS=1。
邊際儲蓄傾向一般為正數值,但小於1,即0<MPS<1,不過,隨著收入增加,邊際儲蓄傾向呈遞增的趨勢。
所以當邊際儲蓄傾向為負時,邊際消費傾向一定是正值,且大於1。
供參考。
⑤ 微觀經濟學里的邊際產品怎麼理解謝謝
邊際生來產力」這一術語是19世紀末自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首創並進一步用於其分配論分析的。它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前提下每增加一個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即邊際物質產品(Marginal Physical Proct, 有時被簡稱為邊際產品MP)。而增加一個單位要素投入帶來的產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ct, 簡寫為MRP)。邊際收益產品等於要素的邊際物質產品和邊際收益的乘積,即:
MRP=MP×MR
因此,可變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MRP,取決於兩個因素:⑴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帶來的邊際物質產品(MP)的變化;⑵增加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益(MR)的變化。
特別地,最後僱傭的那個工人所帶來的產量稱為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或勞動邊際收益產量;最後追加的那個單位資本所帶來的產量稱為資本邊際生產力或資本邊際收益產量。
⑥ 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是什麼意思
效用是對消費行為的評價術語。邊際效用,是指增加一個單位的購買量對消費者滿足程度的改變數的影響。
⑦ 經濟學中的邊際margin是什麼概念
邊際(margin),就是指邊緣、額外、追加之意。它被人們用來揭示兩個具有因果或相關關系的經濟變數之間的動態函數關系。當某一經濟函數中的自變數發生一個微小單位的數量變化時,因變數因此而發生的相應的數量變化值,被稱為該因變數的邊際值。
經濟學家把所研究的各種變數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是最初變動的量,因變數是由於自變數變動而引起變動的量。邊際分析就是分析自變數變動與因變數變動的關系。自變數變動所引起的因變數變動量稱為邊際量。在考慮一個決策時,重要的是考慮邊際量,因此,要運用邊際分析法。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ct)
是指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假設商品x的生產要素有兩種:A和B ,當B保持不變,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A,可以帶來產量增加1,(比如A是勞力,B是機器設備)此時的邊際成本是市場上一單位生產要素A的價格。
假如增加A帶來的是產量是增加2,則相應的邊際成本是1/2生產要素A的價格。
(7)微觀經濟學邊際擴展閱讀:
邊際產量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
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⑧ 請問在微觀經濟學里什麼是邊際成本和邊際利益
參考網路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增加一單位的產量(Output)隨即而產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稱為邊際成本。由定義得知邊際成本等於總成本(TC)的變化量(△TC)除以對應的產量上的變化量(△Q):總成本的變化量(Changes in Total Cost)/ 產量變化量(Changes in Output)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邊際利益:又作邊際效益、邊際收益,指每多消費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利益。一般而言,隨著消費商品數量的增加,會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現象。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利潤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
⑨ 如何求微觀經濟學邊際效用
(1)X乘px+y乘py=120,MUx/MUy=px/py 聯立即抄可襲求出x和y
(2)求得的x和y帶入u=2x2y4,求的u就是總效用
(3)邊際效用MUx就是U=2x2y4對x求偏導數,
MUy就是U=2x2y4對y求偏導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