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發布時間:2020-11-26 05:14:05

① 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重點內容有那些

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要先講清生產關系的含義,包括狹義和廣義內容。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也是體現生產關系性質的首要標志。在分析此難點時,一定要向學生強調馬克思對生產關系的研究,並不局限於對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表述,還重視對經濟體系和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他在研究和揭示生產關系的本質時,也對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而且,正是在對那些比較具體的經濟運行過程的分析研究中,馬克思准確地揭示了經濟運行的發展規律。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它體現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 具有客觀性。第一,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 並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客觀經濟條件, 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狀況。第二,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消滅、 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 也不能創造或制定經濟規律。但是, 人們可以在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 利用經濟規律為社會謀福利, 即在承認經濟規律客觀性的前提下,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經濟規律又有不同於自然規律的特點:第一, 絕大多數經濟規律只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 而自然規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第二, 經濟規律發生作用, 離不開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 而自然規律則可以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第三, 在階級社會, 生產關系表現為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 因而人們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都有階級背景, 總會直接和一定階級、 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
依據經濟規律作用的經濟條件的不同, 經濟規律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在一切社會形態中都起作用的規律, 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立統一的規律。二是在幾個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規律, 如商品經濟的一些規律。三是只在某一個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規律, 如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規律。

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是什麼

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

任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具體則有揭示資本家剝削本質,揭示生產力發展規律,揭示資本運動規律。

拓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

揭露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經濟根源,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③ 為什麼說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

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總所周知,人們要生存,就要吃飯、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種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這些東西,就要經過人們的生產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方面的活動.這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依賴於生產活動.因此,可以說:「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一切活動的東西」.正因為如此,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二)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
從上述三要素,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是人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可以將其統稱為生產資料,其是進行生產的客觀條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單個人進行的,而是以團體的形式來進行的,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的時候,不僅要與自然發生關系,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然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並且只有在這種關系中才能有人們對自然的關系.所以,不論什麼樣的生產,其都包括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人和自然的關系與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其表明人類改造自然已經達到的程度;人與人的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關系,其表明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交換關系和產品的分配關系.
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
所謂生產關系,就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關系也叫經濟關系,其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化相互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因此,生產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是社會的生產,人們只有首先發生相互之間的聯系,而後才能同自然界發生聯系.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又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這一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社會再生產過程就是這四個環節的辯證統一過程.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這一整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
所謂生產,是指以一定關系(一定的勞動方式、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形式)結合起來的人們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這一生產關系既包括勞動者在分工協作基礎上互相交換其活動與能力的關系,也包括社會生產各部門、企業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協作關系以及人們對生產進行組織管理方面的關系.
首先,生產決定分配,有什麼樣性質的生產關系,就有與其相適應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結構決定於生產的結構,其體現人們對產品的所有權關系.第一,被分配的產品只是生產的成果,因而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第二,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分配的社會形式.
其次,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包括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前者屬於直接的生產過程,後者則是聯結生產、分配、消費的中間環節.沒有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就沒有交換.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交換的性質,生產發展的水平和結構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交換對生產也有反作用,交換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生產的增長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第三,生產決定消費,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而且決定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性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生產的目的不同,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體現的消費資料所有制、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也就不同.反過來消費關系有對生產關系具有反作用,這主要表現在消費不僅是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而且還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成為生產發展的動力;還不斷生產出生產的主觀因素——勞動力.所以,生產關系和消費關系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生產時期支配作用的要素,一定的消費關系是一定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的體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消費關系的有機整體,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這一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所以,政治經濟性研究生產關系,解釋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就必須研究考察生產關系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些具體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質.
三、政治經濟學必須結合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偶然的結合在一起的,而是有機的必然的聯系著的.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客觀上要求有一定形式的生產關系同它相適應,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
所謂生產方式,就是指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就構成了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變化,導致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革.那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呢?
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一定的生產力要求一定的生產關系同它相適應,每一種新的生產關系,都是適應與一定的生產力狀況而建立起來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所以,生產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其不可能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經常處於不斷的發展變革的過程中.而生產關系則相反,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即每一種生產關系一經形成,就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當著其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它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所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成熟之前,也是不會出現的.所以,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向前發展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所以,生產關系的任何變化,歸根結底,都是由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原理之一.這個原理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源泉,指出了生產力是生產方式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勞動人民則是歷史的創造者.
其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固然有著決定作用,但是生產關系也不是消極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它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代替了阻礙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舊的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使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馬克思講「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二是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就起著阻礙和破壞作用,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這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這種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陳舊的、起阻礙作用的生產關系總不能過分長久的落後於生產力,它或遲或早要被能適合生產力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新的生產關系一旦建立起來,就能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力量,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人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引起的,都可以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
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產力,而且研究生產關系的目標也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是政治經濟學關注的重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利益的思想理論,因此,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研究就有不同的著眼點:對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尋求改變這種生產關系的動力;而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則目的在於尋求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途徑,以進一步發展和解放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當然,也要研究資本主義在其運行過程中可以為社會主義借鑒的措施和方法,以推動社會主義更快的發展.

④ 如何理解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樓主的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寬泛了,政治經濟學有多個含義
首先是以李嘉圖等人為代表的「內古典政治經容濟學」
其次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科學成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然後還有現代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政府政策與經濟績效的學科。

單以馬政經而論,其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研究的起點是物質資料生產,對象是生產關系,同時還有與生產力相結合來研究。

⑤ 怎麼理解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

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關系是物質資料生產藉以實現的社會形式,它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發生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或物質利益關系。人類同自然界發生物質變換關系從來不是單個人孤立進行的,人們總是以一定的社會形式結合起來才能開展生產活動。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 任何生產都是社會生產過程。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它是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狹義的社會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但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不是一個孤立的一次性過程,而是一個連續進行和不斷更新的再生產過程。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經過分配和交換才能進行消費,社會生產過程又重新進行。社會再生產過程包含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最基本的環節,其中發生的一切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都屬於社會生產關系。因此社會生產關系具體包括四個基本方面:狹義生產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這四個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稱作廣義的社會生產關系。
所有這些經濟關系都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為基礎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著一切經濟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狹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的歸屬,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使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廣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包括人們對生產資料所有、佔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經濟關系。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社會性質集中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性質上,生產的決定作用集中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決定作用上。任何一種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都是取決於該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性質。馬克思把生產資料所有制稱作「生產工具的分配」,「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並且決定生產的結構」。 因此,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關系,就是建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基礎之上,人們在社會總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即廣義的社會生產關系。
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首先,各個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著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是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誰佔有生產資料,誰就在生產中處於控制和支配地位。生產過程運動的直接目的以及各社會集團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都以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為基礎。如果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生產的主人就是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就是從僱傭勞動者身上獲取剩餘價值以實現資本的增殖;資本家與僱傭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如果生產過程建立在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基礎上,這個生產過程的運動目的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都會與生產資料的性質相適應。其次,各個社會集團內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也是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這種關系的性質同樣是由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的。
分配關系。廣義的分配關系包括生產資料和產品分配兩個方面的內容。生產資料分配關系也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產品分配關系包括產品分配的原則、方法和份額等方面的內容。社會產品在扣除了生產資料補償基金以後必須進行分配。首先是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分配,然後是消費品的分配。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生活消費的需要,而生活消費品必須經過分配後才能確定社會成員所得到的份額。首先,分配關系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決定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就歸誰佔有。產品分配關系本質上是與生產關系同一的,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關系的背面。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分配關系的性質。其次,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還要受到生產力和其他經濟條件的制約。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於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分配方式的重要決定因素。另外,從產品的分配形式看,只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分配一般都要通過商品貨幣形式來進行。最後,分配關系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和生產關系有反作用。如果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的性質相適應,就會鞏固和維護所有制和生產關系;相反,不相適應的分配關系則會削弱和破壞這種生產關系。
交換關系。它是指產品交換過程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如果產品屬於生產資料其交換是與生產過程結合在一起的。消費品的交換則是生產、分配和消費的中間環節。人們通過分配所取得的消費品的份額,大都要經過交換才能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費品。首先,生產的性質和形式決定著交換的性質和形式。交換的必然性雖然決定與社會分工,但交換的性質卻是由生產的性質決定的。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條件下,由於人們對產品的所有權不同,產品交換必然採取商品交換的形式。商品交換在形式上看是物與物的關系,實質上是不同的生產資料或商品所有者相互之間交換勞動的關系。其次,生產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交換的廣度和深度。最後,交換對生產具有反作用。商品交換的充分發展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國際貿易和商品交換的大發展就沒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也沒有今天的生產現代化。
消費關系。它是指人們在產品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消費廣義地說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個方面的內容。生產消費即生產資料的消費過程本身屬於生產過程。人類社會的消費在其本來意義上說是指生活資料的消費,滿足消費是生產的終極目的。因此,消費是生產的完成階段,生產只有滿足消費才不失其本來意義,社會再生產才能重新進行。消費不僅是一個滿足生理需要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它包含著人與人的經濟關系。首先,消費要以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生產是消費的前提。消費的范圍、水平和數量以及消費方式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其次,消費關系要受到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在社會生產力規定的物質限度內,各社會集團的消費水平及其差別,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並由分配關系直接規定的。不同社會集團消費水平的差別是消費領域經濟關系性質的體現。人們的消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社會經濟結構和分配製度的制約。最後,消費關系對生產關系具有反作用。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看,消費不僅使再生產得以最後完成,而且創造出新的需求和生產者新的素質,因此為再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當消費關系與生產關系的性質相適應時,它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這種生產關系的鞏固。如果消費關系與生產關系的性質不相適應,它則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破壞生產關系穩定的因素。
社會生產關系的四個方面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狹義生產關系是基礎,它決定著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另一方面,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並對生產關系具有反作用。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上述四個方面經濟關系的統一。
社會生產關系必須通過一定的經濟體制來實現。經濟體制就是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統稱,它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社會生產關系決定經濟體制,生產關系總是要求一定的經濟體制與其性質相適應,生產關系發展變化了,經濟體制也會隨之發展變化以體現生產關系的要求。社會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或限製作用,都是通過經濟體制來實現的。另一方面,經濟體制對生產關系也會發生重大的影響。如果一種完善的經濟體制,它就能夠較好地體現生產關系的要求,從而有利於生產關系的鞏固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如果一種經濟體制存在著某種弊端或缺陷,那麼它就會形成限制生產關系本身優越性發揮作用的因素,從而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體製作為生產關系的實現形式,它作用於生產力並反映著生產力發展變化的要求。因此經濟體制的安排和變革要體現社會生產關系性質和生產力發展的雙重要求。

⑥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其中生產資料是生產關系中最基本的問題。政治經濟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研究生產關系。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是揭示客觀經濟規律。經濟規律有不同類型,有適應一切社會形態的經濟規律,有在幾個社會形態發揮作用的經濟規律,也有隻在一個社會形態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規律。

⑦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他的研究出發點、對象、任務為: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7)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三種辯證方法。

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

二、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研究政治經濟學,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三、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科學思維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

⑧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總體上說,是研究特定社會制度中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經濟規律。
社會生產關系內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首先,生產對分配、交換和消費起決定作用。表現在:(1)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2)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水平與結構;(3)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的具體方式;(4)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分配、交換、消費的社會性質。其次,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起反作用。具體表現在:(1)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分配方式,能夠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起阻礙作用。(2)交換的發展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的發展。(3)消費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得到實現,消費為生產的發展創造出動力,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

具體內容:

1、人們為了生活就需要進行生產。

2、社會生產關系並不是永恆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生產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3、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社會形勢。

4、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運動和發展的,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與生產關系發生矛盾,原有的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就會由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當時創立的理論體系規定的任務是:揭示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從而揭露現代化生產方式發展和趨於瓦解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並從社會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9)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擴展閱讀

具體研究方法:

1、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2、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

3、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參考資料

網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網路-生產關系

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為什麼

C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指出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規律。這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它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而生產關系正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又稱社會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