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有時候是非理性的,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有失偏頗."評價這個命題
主流經濟學裡面只是做了這樣的」理性經濟人「」唯利人「的假設,內不代表它是泛用的。
這個假容設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工具,把復雜問題抽象簡單化,有助於你理解一些經濟行為的本質。
同理比如用牛頓經典力學討論摩擦力,你會討論絕對光滑的平面,但這種假設也只是提供了一個理論工具幫助你了解宏觀力學世界的本質。
所以,其實」出於好心做公益「和」理性經濟人「不是一個范疇的討論,但並不是說」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就錯了。(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做公益是為了避稅等利益目的,那就符合假設了)
因此,行為經濟學也對主流經濟學裡面的」理性人「的假設做了修正。在我看來這就像討論光滑平面上摩擦力和實際平面上摩擦力的問題是一樣的。
⑵ 經濟學里,認為市場是「理性」的佔多,還是」感性或者說是非理性「的佔比多
這事無絕對答案,記得是怎麼認為的都有,其實往往2個經濟學家就會有3個理論。
再說理性怎麼定義?難道推導一黑板的公式出的結果就是理性的嗎?擲硬幣出的結果就是非理性的嗎?
市場上的每一筆交易,不論價格高低,不都是買賣雙方的對賭嗎,買賣雙方陣營哪個理性哪個非理性呢?市場整體而言呢?
個人認為,這事也沒法分析,甚至分析本身都沒法界定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⑶ 具身經濟學對於人類非理性的認識具有什麼補充作用
經濟學對人類非理性的認識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應該引以為戒經濟學對人類非理性的認識是很重要的我們應都應該引以為戒
⑷ 什麼是經濟學理性
理性:經濟學中的理性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一就是成本小於收益,或者說收益大於成本;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二是帕累托改進,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變壞的情況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三是像一個經濟人一樣的思考.
因此,理性可以用來面對任何問題,涉及情感或情緒時,理性行為同樣存在,盡管人常說"不理性",但我們對這種"不理性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時,行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
另外,還要辨別的一點觀念是,理性不是一個穩定的事物,理性隨著考慮受限條件越多則越大,反之越小.舉例來說,當你想殺人時,你的理性就決定了你這個行為的表現形式及結果,殺人要承擔罪責,殺人會給對方家庭造成傷害,殺人會讓對方的利益徹底消失,殺人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擔傷害等等
所以,後來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其實有限理性是常態理性.你可以想想看,你一生之中有沒做過完美無瑕的行為?我們在事後總覺得當時可以做得更好,或者用了很多"要是^^^^^,就會^^^^"等.這說明理性是任何時候都存在,可以用來處置和對待任何事情,只要記住三個最基本的規定,你就是理性的.
你自己可以再仔細想想那三條最基本的規定,在你做出決策時候,你是否考慮到了,就知道你當時是否屬於理性了
在西方經濟學中,對預期的關注由來已久,最先在專著中論述預期的是凱恩斯,但是凱恩斯學派關於預期的論述是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從根本上講,凱恩斯的預期觀是「非理性」的預期觀。此後經濟學家約翰.穆斯(Jhon.MMth)、羅伯特.盧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別對預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最終形成了以盧卡斯為首的理性預期學派。
預期基本可以分類為1.靜態預期;2.外推型預期;3.適應性預期;4.理性預期。
前面三種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指經濟當事人為避免損失和謀取最大利益,會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對所關心的經濟變數在未來的變動狀況作出盡可能准確的估計。
理性預期學派藉此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趨於無效,也就是說政策在實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當人們理性預期到政策目標的時候,就會採取相應的行為,對政策作用起到抵銷的作用。因為他們認為政府經濟政策這所以有效,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人們對政策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中間變數是無知的。人們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會自動成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當人們有了理性預期以後,政策就會無效。
經濟政策無效論是理性預期最終的理論歸素,因此他們據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場自我調節的能力,政府應避免對經濟的不必要干預。
⑸ 經濟理性主義認為利他主義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是對的么
是的,您說的是來對的。自
在經濟學領域的幾大「理性經濟人」的假定中,其中就有一條是:完全的利己動機。
但這僅僅是經濟學研究中的假定條件(因為生活中這種人佔大多數,如此假設方便研究),而不是經濟學或經濟理性主義倡導的道德觀。
⑹ 呼喚經濟學達人市場非理性是啥意思
離結束還有16天23小時,等到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下午就考試了。不過不用擔心,你要相信益新哥還是很不錯的,不會為難我們的。念在同學一場把分給我吧,呵呵。
⑺ 在微觀經濟學中自私自利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微觀經濟學把完全理性作為假設。
也就是說:
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
在這里,自私自利是可以作為行為模式和研究模式,自私自利是理性的。
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目標和主要問題是什麼什麼是理性主義區分經濟行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標準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的各個總量和相互關系
一一一一、、、、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以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即在一定時期內究竟創造了多少新的物質財富。所謂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的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單位和個人。所謂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即在本國地理范圍基礎上,還包括了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式,三種方式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1)生產法 是從生產方面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式,也稱部門法和增加值法。其計算公式為: GDP=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增價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 是根據生產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應收到的收入份額來計算增加值,然後加總各部門增加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其計算公式為: GDP=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支出法 又稱最終使用法。即GDP構成人們的收入後,是如何支出的。其計算公式為: 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三種計算GDP的方法都有各自的用途。生產法,其生產階段形成的總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國民經濟部門構成及其變化情況。收入法,其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在分配階段表現的總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國民經濟的分配構成及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原始收入構成狀況。支出法,可以研究最終產品使用的構成及其規模狀況,研究使用中的各種比例關系。 三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國內生產總值在理論上應當相符,即所謂「三面等值」,但是,由於資料來源不同,實際上往往存在三值差異,這種差異屬於統計誤差。 2、國民生產總值(GNP)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GNP=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國外從本國獲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 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GNP是個收入概念,GDP是個生產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國國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從國內生產還是從國外生產中獲得的。 3、國民可分配總收入(GDI) 國民可分配總收入是指本國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礎上,經過與國外的轉移支付收支後可最終用於消費和投資的收入。 GDI=國民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轉移支付凈額 4、價格指數 價格指數是用來反映物價水平及其變化的一種指標。價格指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按照定義,價格指數是從該年價格水平與基年價格水平(設定為100)的比率乘以100計算而得。 我國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價格指數有: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等。根據國際通行做法,從2001年起,我國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數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反映我國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 二二二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1、總供給與總需求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關鍵概念,也是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總供給平衡既是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又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問題。凱恩斯把復雜的宏觀經濟進行抽象,得出總供求平衡方程式: 消費+儲蓄+財政收入+進口=消費+投資+財政支出+出口 宏觀經濟要想正常運行,總供給一定要等於總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相互作用產生的種種失衡結果,成為了政府宏觀調控的對象與動因。 2、政府與市場失靈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由於經濟中存在的外在性,公共物品和收入、分配等市場失靈問題,需要政府幹預經濟。政府具有穩定經濟、提供公共服務、創造公平競爭條件、進行收入再分配的職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簡言之,市場失靈的部分由政府出面解決,市場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出面干預。 3、財政赤字與國債 所謂財政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出現的收支失衡表現,簡言之,是當政府錢不夠花時就會產生財政赤字。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於稅收收入、債務收入、企業收入和其他收入四塊,其中稅收占我國財政收入的90﹪以上。政府的支出分經常性支出和建設性支出兩部分。彌補財政赤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向銀行透支,二是財政借債,前者會造成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後者要考慮償還能力和適度的規模。 4、貨幣與銀行 貨幣不僅是人們用來交換物品和勞動力的紙幣和硬幣,而是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換媒介、價值儲藏、計算單位與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由於貨幣的職能和信用卡的出現,產生了銀行,並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貨幣和信用卡的廣泛應用,各種金融中介機構應運而生。大多數資金通過金融中介流動。銀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機構具有使獲得資金的成本最小,使監督債務人的成本最小,分攤風險,創造流通性的作用。 5、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是當今世界通行的一種制度。中央銀行具有與商業銀行完全不同的職能,它負責制定一國的貨幣政策,是貨幣發行的銀行,管理銀行的銀行,中央政府的銀行,是了解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窗口。 6、貨幣政策 一國的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制定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貨幣政策的目標,二是貨幣政策的工具。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經濟目標而在金融領域所採取的方針和各項調節經濟的措施。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幣值,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工具有三:准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 7、國際貿易 一國宏觀經濟的平衡離不開國際貿易。國與國的競爭,正是通過比較優勢下的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各國對國際貿易的種種限制,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對一國的經濟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8、國際金融 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各國政府短期宏觀調節的目標之一。國際收支與收支的順差、逆差,匯率與匯率的升值、貶值,是世界各國都關心的重要經濟信息與指標。 9、宏觀經濟政策 政府調控任務有三大政策工具:一是財政政策,二是貨幣政策,三是對外經濟政策。當一國經濟過熱時,宏觀政策會採取不同程度的緊縮措施;當經濟過冷時,宏觀經濟政策會採取不同程度的擴張策略。
理性主義、歐洲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認人的理性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高於並獨立於感官感知。一般認為隨著笛卡兒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同時代相對的另一種哲學方法被稱為不列顛經驗主義(經驗主義中的一派),它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所以知識可能除了數學以外主要來源於經驗。這里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知識來源以及證實我們所知的一種手段。
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並非由當時的哲學家,而是後人作出了區分。事實上,有時兩者之間的區分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麼顯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義者都認同經驗科學的重要性,並且他們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學的理論上更接近笛卡兒而不是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tz)。盡管這種區分在著書立作時很有必要,他們在哲學本身來說不是非常有用。
非理性主義在本體論上否認世界是一個合乎理性的和諧的整體,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無序的 、 偶然的 、不可理解、甚至荒誕的世界
⑼ 微觀經濟學分析題!在線等,急急急
我覺得應該是非理性的吧,經濟學里的理性是指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臨兩種以上選擇時,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問題中的毛驢在擁有可以救命的草料面前,因為過度猶豫,而耽誤時機,結果餓死了,設想一下如果只有一堆草料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最佳選擇應該是立即吃那堆草料,可是增加一堆草料之後,並沒有增加任何的決策成本或選擇成本,最不濟也是放棄選擇,找另外的東西填飽肚子吧。。。。這驢並沒有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應該算是非理性的吧
⑽ 行為經濟學幾大效應
這些有很多的效應,行為經濟學要看你自己喜歡什麼經濟學,然後去選擇一下去更改什麼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