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宏觀經濟學 已知MPC=2/3,如投資與儲蓄同時增加2 5億美元,則收入水平(B).
答案是正確的,因為投資乘數和消費支出乘數是一樣的,為1/(1-MPC)=3,所以當投資增加25億美元時,GDP增加75億美元,而當儲蓄增加25億美元時,這意味著消費支出減少25億美元,GDP減少75億美元.因此當投資和儲蓄同時增加25億美元時,總收入是不變的
Ⅱ 經濟學中的MSC和MPC分別代表什麼
樓主想說的是不是MPS
邊際消費傾向MPC是指,當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美元時,人們所額外增加的消費量。
邊際儲蓄傾向MPS被定義為在所增加的每1美元可支配收入中被用來增加儲蓄的部分。
由於增加的每1元收入都必然分攤為相應增加的消費和儲蓄,所以MPC與MPS互為鏡像,MPC+MPS=1
Ⅲ 宏觀經濟學問題.APC,APS,MPC,MPS分別指什麼它們有什麼關系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如用公式表示則是:APC=C/Y
APS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平均儲蓄傾向:是指儲蓄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如用公式表示則是:APC=S/Y
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dC/dY
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邊際儲蓄傾向:增加的儲蓄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儲蓄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dS/dY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之間的關系全部收入可以分為消費與儲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為消費增量與儲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之和恆等於1
,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之和恆等於1.即:APC+APS=1
MPC+MPS=1。
Ⅳ 微觀經濟學里的MPC是什麼東西
MPC:邊際消費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是宏觀經濟學凱恩斯消費理論之一,它代表的意義是:每增減1元國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費變化。
MPC=
Ⅳ 經濟學中MSB,MSC,MPC,MPB,MEB,MEC,MHB,MHC
MSB-邊際社會收益;MSC-邊際社會成本;MPC-邊際私人成本;MPB-邊際私人收益;MEB-邊際外部收益;MEC-邊際外部成本;
Ⅵ 經濟學mpc什麼意思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是宏觀經濟學凱恩斯消費理論之一,它代表的意義是:每增減1元國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費變化。
Ⅶ 在經濟學中MPC指的是什麼意思!
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樓下的答復也是MPC也作為 邊際消費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的縮寫
Ⅷ 經濟學中smc與mpc的區別
短期邊際成本(short run marginal cost)是指在短期內,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總成回本的增加量。
以答SMC來代表短期邊際成本;以ΔQ代表增加的產量;以ΔSTC代表總成本的增加量,則:
SMC=ΔSTC/ΔQ或SMC=dSTC/dQ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消費變動額和收入變動額之間的比率,也就是每變動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消費的變動額,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ΔC是指消費的變動額,ΔY是收入的變動額)
Ⅸ 宏觀經濟學問題.APC,APS,MPC,MPS分別指什麼它們有什麼關系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如用專公式表示則屬是:APC=C/Y
APS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平均儲蓄傾向
:是指儲蓄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如用公式表示則是:APC=S/Y
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邊際消費傾向
: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dC/dY
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邊際儲蓄傾向
:增加的儲蓄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儲蓄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dS/dY
消費函數
與
儲蓄函數
之間的關系全部收入可以分為消費與儲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為消費增量與儲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之和恆等於1
,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之和恆等於1.即:APC+APS=1
MPC+MPS=1。
Ⅹ 該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mpc是多少,請解釋經濟意義.計量經濟學
來邊際消費傾向:消源費變動額和收入變動額之間的比率,也就是每變動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消費的變動額,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ΔC是指消費的變動額,ΔY是收入的變動額)
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原理:
凱恩斯在消費傾向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乘數原理,乘數原理的經濟含義可以歸結為,投資變動給國民收入總量帶來的影響,要比投資變動本身更大,這種變動,往往是投資變動的倍數。
一般地說,投資的增加和就業量的增加方向是一致的,假如每增加1000元投資可以增加100人就業,如果邊際消費傾向為3/4,那麼乘數為4,結果增加1000元投資就將增加400人就業,透過乘數的作用,政府投資擴大就業的能力大大加強了。
在凱恩斯的理論中,乘數原理佔有重要地位,它絕不只是一個「數學概念」。用凱恩斯的話來說:它是「整個就業理論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這一步,設消費傾向不變,則我們可以在總就業量、總所得與投資量之間,建立一個確切的關系」。也正是以此為橋梁,凱恩斯將其經濟理論導向經濟政策,並指導經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