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陳釗的簡介
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現任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發展經濟學、信息與激勵經濟學,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Economic Modelling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多項,多次獲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獎。
B. 全球發達國家經濟結構介紹類的書籍
看看這幾本書吧,是否你能滿意。華東師大的產業經濟學參考書是:《現代產業經濟學教程》(第二版)楊公朴、夏大尉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這個版本最經典。
產業經濟學其他重要參考書目
1.讓-雅克?拉豐,讓?梯若爾.《政府采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中譯本,23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丹尼爾?F?施普博:3《管制與市場》,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3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丹尼爾?F?施普博:《市場的微觀結構――中間層組織與廠商理論》,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劉易斯?卡布羅:《產業組織導論》,中譯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
5.讓-雅克?拉豐、大衛?馬赫蒂摩:《激勵理論――委託代理模型》,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6.張紅鳳:《西方規制經濟學的變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7.陳釗:《信息與激勵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阿波西內?穆素:《討價還價理論及其應用》,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9.安娜?蘭格多里:3《企業網路:組織和產業競爭力》,中譯本,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賽特斯?杜瑪、3海因?斯賴德:《組織經濟學――經濟學分析方法在組織管理上的應用》,中譯本,華夏出版社,2006年。
11.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中譯本,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12.蓋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層的政治經濟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保羅?傑羅斯基等:《進入壁壘和策略性競爭》,中譯本,北京大出版社,2004年。
14.喬根?W?威布爾:《演化博弈論》,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郁義鴻、管錫展:《產業鏈縱向控制與經濟規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柯倫柏:《拍賣:理論與實踐》,3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戴維?M?克雷普斯:《博弈論與經濟模型》,中譯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8.青木昌彥:《企業合作的博弈理論》,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澤維爾?維夫斯:《公司治理:理論與經驗研究》,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0.傅軍、張穎:《反壟斷與競爭政策:經濟理論、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譯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
22.埃爾馬?沃夫斯代特:《高級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拍賣和激勵理論》,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23.尼古拉斯?麥考斯、斯蒂文?G?曼德姆:《經濟學與法律――從波斯納到後現代主義》,中譯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
24.因內思?馬可―斯達德勒、J?大衛?佩雷斯―斯卡特里羅:《信息經濟學引論:激勵與合約》,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唐納德?A?威特曼:《法律經濟學文獻精選》,中譯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
26.曲振濤、楊愷鈞:《規制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27.2王俊豪:《中國壟斷性產業結構重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商務印書館,2005年。
28.庫爾特?多普菲:《演化經濟學》,中譯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滿意不?幫助你我很快樂 。
C.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復試參考書
華東師大的產業經濟學參考書是:《現代產業經濟學教程》(第二版)楊公朴、夏大尉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這個版本最經典。
產業經濟學其他重要參考書目
1.讓-雅克?拉豐,讓?梯若爾.《政府采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丹尼爾?F?施普博:《管制與市場》,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丹尼爾?F?施普博:《市場的微觀結構――中間層組織與廠商理論》,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劉易斯?卡布羅:《產業組織導論》,中譯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
5.讓-雅克?拉豐、大衛?馬赫蒂摩:《激勵理論――委託代理模型》,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6.張紅鳳:《西方規制經濟學的變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7.陳釗:《信息與激勵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阿波西內?穆素:《討價還價理論及其應用》,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9.安娜?蘭格多里:《企業網路:組織和產業競爭力》,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賽特斯?杜瑪、海因?斯賴德:《組織經濟學――經濟學分析方法在組織管理上的應用》,中譯本,華夏出版社,2006年。
11.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中譯本,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12.蓋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層的政治經濟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保羅?傑羅斯基等:《進入壁壘和策略性競爭》,中譯本,北京大出版社,2004年。
14.喬根?W?威布爾:《演化博弈論》,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郁義鴻、管錫展:《產業鏈縱向控制與經濟規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柯倫柏:《拍賣:理論與實踐》,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戴維?M?克雷普斯:《博弈論與經濟模型》,中譯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8.青木昌彥:《企業合作的博弈理論》,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澤維爾?維夫斯:《公司治理:理論與經驗研究》,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0.傅軍、張穎:《反壟斷與競爭政策:經濟理論、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譯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
22.埃爾馬?沃夫斯代特:《高級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拍賣和激勵理論》,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23.尼古拉斯?麥考斯、斯蒂文?G?曼德姆:《經濟學與法律――從波斯納到後現代主義》,中譯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
24.因內思?馬可―斯達德勒、J?大衛?佩雷斯―斯卡特里羅:《信息經濟學引論:激勵與合約》,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唐納德?A?威特曼:《法律經濟學文獻精選》,中譯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
26.曲振濤、楊愷鈞:《規制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27.王俊豪:《中國壟斷性產業結構重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商務印書館,2005年。
28.庫爾特?多普菲:《演化經濟學》,中譯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D. 職務升降制度具有多重製度功能,包括和激勵功能等
制度的構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從內容構成:行為規則和實施機制。
2、從內生程度:制度安排和制度環境。
3、從約束特點: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
4、從性質特點:技術性制度,權利性制度。
制度的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功能:約束功能、激勵功能、信息功能。
2、制度的經濟功能。
另外:
(1)約束功能:
制度規定著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和不應該怎麼做,約束著人們行為選擇的空間。「制度確定和限制了人們的選擇集合」(諾思)約束功能作用:降低不確定性,遏制機會主義,保障運行秩序。制度如何才能有效約束人?影響制度約束功能的因素規則的明晰違約成本,監督機制和成本(產品質量)道德自律。
(2)激勵功能:
激勵功能:制度規定人們不同行為選擇以不同的成本收益函數,從而對人們的行為選擇形成激勵。激勵包含著激勵方向和激勵動力,或激勵什麼,多大激勵。影響激勵功能的因素:權利的明晰、收益率、外部性的內部化、激勵相容。
(3)信息功能:
肖特:「慣例和制度本身也是一種為經濟當事人提供大量信息的有效的信息裝
置。」,巴澤爾:制度是一種公共知識。制度為人們行為選擇提供了一種公共信息或公共知識制度使主體可以獲得對他人行為的預期信息。
(4)制度的經濟功能:
降低交易成本(約束和信息功能,交易費用與轉化成本)、提高合作收益、促進合作,優化合作、提供經濟激勵(降低不確定性,提供穩定經濟預期,外部性內部化)、降低風險成本(減少不確定性)、調整利益分配、再分配功能。
E. 急~!高分!!麻煩各位推薦幾本有關產業經濟學的書籍!!
華東師大的產業經濟學參考書是:《現代產業經濟學教程》(第二版)楊公朴、夏大尉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這個版本最經典。
產業經濟學其他重要參考書目
1.讓-雅克?拉豐,讓?梯若爾.《政府采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中譯本,23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丹尼爾?F?施普博:3《管制與市場》,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3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丹尼爾?F?施普博:《市場的微觀結構――中間層組織與廠商理論》,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劉易斯?卡布羅:《產業組織導論》,中譯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
5.讓-雅克?拉豐、大衛?馬赫蒂摩:《激勵理論――委託代理模型》,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6.張紅鳳:《西方規制經濟學的變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7.陳釗:《信息與激勵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阿波西內?穆素:《討價還價理論及其應用》,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9.安娜?蘭格多里:3《企業網路:組織和產業競爭力》,中譯本,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賽特斯?杜瑪、3海因?斯賴德:《組織經濟學――經濟學分析方法在組織管理上的應用》,中譯本,華夏出版社,2006年。
11.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中譯本,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12.蓋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層的政治經濟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保羅?傑羅斯基等:《進入壁壘和策略性競爭》,中譯本,北京大出版社,2004年。
14.喬根?W?威布爾:《演化博弈論》,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郁義鴻、管錫展:《產業鏈縱向控制與經濟規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柯倫柏:《拍賣:理論與實踐》,3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7.戴維?M?克雷普斯:《博弈論與經濟模型》,中譯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8.青木昌彥:《企業合作的博弈理論》,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澤維爾?維夫斯:《公司治理:理論與經驗研究》,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0.傅軍、張穎:《反壟斷與競爭政策:經濟理論、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譯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
22.埃爾馬?沃夫斯代特:《高級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拍賣和激勵理論》,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23.尼古拉斯?麥考斯、斯蒂文?G?曼德姆:《經濟學與法律――從波斯納到後現代主義》,中譯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
24.因內思?馬可―斯達德勒、J?大衛?佩雷斯―斯卡特里羅:《信息經濟學引論:激勵與合約》,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唐納德?A?威特曼:《法律經濟學文獻精選》,中譯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
26.曲振濤、楊愷鈞:《規制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27.2王俊豪:《中國壟斷性產業結構重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商務印書館,2005年。
28.庫爾特?多普菲:《演化經濟學》,中譯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滿意不?幫助你我很快樂
F. 信息經濟學與經濟學中的激勵理論有什麼關系
信息經濟學的分類2006-11-26 22:19 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經濟學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信息經濟學逐漸進入主流經濟學,進而成為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199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3位研究與信息經濟學有關的博弈論的學者,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士·莫里斯(J A Mrrlees)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瑞(W Vckery)教授,這表明信息經濟學己成為經濟學最具發展前途的領域,它對市場經濟理論的補充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我國國內有關信息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異常豐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闡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的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信息活動,有的是從信息學角度來闡述經濟活動,如暨南大學承擔的「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和吉林大學信息管理系(原吉林工業大學情報工程系)靖繼鵬教授承擔的「信息商品市場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以及由吉林工大主持的部級課題「信息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研究」、「信息市場環境分析與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等等。此外,一些相關課題的研究也涉及到了信息經濟學。如謝康的《信息經濟學原理》一書實際上是作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政策依據和法理基礎」和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資助課題「網路環境下的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它主要為上述信息消費課題的研究提供較為全面、完整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思路。這些都展現了我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興旺景象.
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多重性及研究內容的豐富多彩,使得其學科分類研究出現多樣化格局。烏家培教授按研究性質將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劃分如下:
一、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按其研究的性質,可分為理論信息經濟學和應用信息經濟學。
理論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信息及其特性對經濟主體的行為與相互關系的影響,旨在藉助信息以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因素所帶來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包括市場的、技術的、政策的以及其他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信息與經濟間關系的研究成了理論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會起到如下幾個作用:一是分析經濟發展的成因,特別是信息(包括知識)作為經濟中重要投入要素的作用,這種作用具有邊際效益遞增的趨勢;二是了解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程度以及披露方式對市場有效運轉的重要作用,信息失靈必然導致市場失靈;一是加深認識,越是復雜的經濟活動(如金融、環保等)越要依賴於信息,信息對這類活動的作用在增大,缺乏信息,缺乏必要的信息處理能力,都會影響這類活動的效率,甚至導向失敗;四是有助於揭示信息分布的非對稱性對激勵機制、商業談判、制度安排的影響,藉以減少風險成本,並使管理更有效。
應用信息經濟學是從研究信息產業(包括知識產業)和信息職業(包括知識職業)開始的。它主要研究信息產品(包括服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信息系統和信息網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經濟問題。在信息革命推動下,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應用信息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信息經濟的研究成了應用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這種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認識和掌握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律,通過發展信息產業來提升和優化經濟結構,以達到改造傳統經濟和發展新經濟的目的。其次,有利於加速發展生產力,促進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早日到來,為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奠定經濟基礎。
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的區分是相對的。作了這樣區分,並不等於說,理論信息經濟學不講應用,應用信息經濟學沒有理論。事實上,理論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正在走進現實生活,如委託代理理論己被廣泛應用於制度設計中;應用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也在不斷形成各種理論。如信息產業理論、信息市場理論、信息經濟理論等。信息經濟學的這一分類只是說明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研究的角度和問題各有不同而己,但它們的研究內容都可歸結為信息及其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後果。
二、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按其研究的層次或范圍,還可分為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由於信息在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中只是一個常數,以往的經濟學家們把它看作像空氣和陽光一樣,認為信息總是充分的、完備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對它的特性和作用也缺乏認識,他們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導出了一系列經濟理論的結論。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發現信息在經濟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變數,它常常是不充分的、不完備的,而且是有成本的,其分布還是不對稱的。因此,經濟學的信息假設改變了,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學原有的一些結論也需加以改變。經濟學家們從信息的研究中認識到市場是有缺陷的,也會失靈。從這個意義上說,微觀信息經濟學是經濟學一種新的透視或分析方法。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不確定、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如何尋求一種契約和制度安排來規范當事者雙方的經濟行為,又稱為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或契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經濟人和「完備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經濟行為的結果都是確定的和唯一的。換句話說,抉擇與行為後果一一對應, 「帕累托最優」(Pareto Perfect)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是最優化決策問題,即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 於1978年以其《對經濟組織內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和肯尼思·阿羅(K.J.Arrow於197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行為研究)為代表的一批歐美經濟學家在60年代率先對「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質疑,指出不確定性是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決策都面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抉擇策略與行為後果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一種抉擇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後果,同一個後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擇產生。進入70年代以後,喬治.斯蒂格勒(G.J.Stigler於1982年以其在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方面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威廉?維克里、詹姆斯?米爾利斯等人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研究,從現實的制度安排和經濟實踐中發現,不僅行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勻、不對稱的,即同一經濟行為的當事人雙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這種狀況會嚴重影響市場的運行效率並經常導致「市場失靈」。這一重要發現(此前也許有人發現過這類問題,但並未給予充分重視和深入研究) 構成了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微觀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市場信息對經濟行為的影響及其後果,它與理論信息經濟學有重疊之處。但是,微觀信息經濟學還對信息進行經濟學研究。由於在經濟學中對微觀和宏觀的劃分,有兩種不同的理解。除微觀研究個量問題而宏觀研究總量問題這種理解外,還有一種理解認為微觀是研究企業問題的,而宏觀是研究企業層次以上的國家和世界問題的。根據這種理解,在應用信息經濟學中也有與企業問題相關的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所以,不能把微觀信息經濟學完全等同於理論信息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的主要意義並不在於理論方面,而是在於它在實踐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價值。事實上,幾年前美國政府就已開始運用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制訂經濟政策,一些政府機構和企業也已採用這一理論方法進行招標、拍賣等經濟活動,了解這一點,對我們開展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微觀信息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一個十分活躍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質疑和挑戰,更為重要的是,它解決了許多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在實踐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盡管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是從經濟研究領域中展開的,但其核心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及其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機制,因而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它同樣應當屬於情報學研究的范疇。確切地說,微觀信息經濟是經濟學和情報學研究的交叉領域。因此,情報工作者應當拓展視野,抓住時機,迅速投入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這不僅是時代的呼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情報學發展的契機。
宏觀信息經濟學至今還沒有足夠的依據能被視為一種新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信息對宏觀經濟總量的影響很復雜,目前研究還不多。但是,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以及信息經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等這類研究,卻日益增加。宏觀信息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國家和世界的信息產業、信息貿易等經濟問題。信息經濟的研究是宏觀信息經濟學的重點領域。所以,宏觀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有重疊之處。然而,宏觀信息經濟學不研究企業范圍的信息經濟問題,因此,它與應用信息經濟學還是有區別的。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與不同分類的關系
我們在前面討論了信息經濟學兩種分類方法的異同,從中看到,理論信息經濟學與微觀信息經濟學之間,應用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之間,互有交叉,既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又有不重合的部分。從我們列舉的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問題,還可以看出,無論是信息的經濟研究,還是信息經濟的研究,或者信息與經濟間關系的研究,每個部分都兼有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的內容。
G. 對信息經濟學的看法、理解
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
——答王則柯教授之三
謝 康
王則柯教授(以下簡稱王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守諾言的學問」。那麼,讓我們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變看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看看王教授推崇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在信息經濟學歷史發展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為此,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回應王教授的觀點:
第一,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1984年出版了一本論文集《信息經濟學》(Basil Blackwell)。他在該書中文版序言中寫道,「或許,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否認,大多數經濟決策都是在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作出的,但只是在最近幾十年,大約從1950年開始,明確地分析不確定性下的經濟行為的工具才得以運用。一旦不確定性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經濟作用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數理統計學家早就認識到了復雜的抉擇問題,信息經濟學已經吸收了、並且還將繼續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本書中的論文是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分別撰寫的,它們的演變過程為讀者揭示了信息經濟領域里研究重點的轉變」(參見阿羅《信息經濟學》,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中文版序言)。
在這本論文集中,阿羅共收集了從1949年到1981年中的18篇論文,內容涉及統計決策、信息價值、組織議事日程和大團隊的資源配置等。按照王教授給出的信息經濟學的定義,這18篇論文中頂多隻有3篇論文屬於信息經濟學范疇。但是,阿羅對信息經濟學發展的貢獻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這種貢獻不是誰可以隨意否認的。
第二,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施蒂格勒對信息經濟學思想的論述主要體現在他早期的三篇論文中,即《信息經濟學》(1961年)、《勞動市場的信息》(1962年)和《論寡佔》(1964年)。按照王教授的標准,這三篇經典的信息經濟學論文全部不算信息經濟學,至少不算「正宗」的信息經濟學。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82年授獎公告中,將施蒂格勒譽為「信息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的創始人,以及邊緣科學——法律經濟學的先驅之一。施蒂格勒在後來出版的《價格理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中,在第14章進一步細化了他對信息經濟學搜尋理論的探索。同樣地,我們相信,施蒂格勒在信息經濟學中的開創性思想不會隨著研究重點的轉變而成為非信息經濟學的內容,搜尋及寡佔中的信息經濟問題依然值得我們去研究。
第三,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赫什雷弗和賴利發表在《經濟文獻雜志》1979年第4期上的調查,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信息的決策,公共信息與市場均衡,研究與發明經濟學,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合理預期與信息效率等五個部分。赫什雷弗和賴利按照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將信息經濟學劃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分支體系。如果按照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范疇,只有信息優勢與信息的市場顯示大體可以算作信息經濟學內容。但是,從赫什雷弗和賴利對信息經濟學的學術貢獻上,我們更接受他們的看法而不同意王教授的觀點。赫什雷弗(1973)認為,信息經濟學是經濟不確定性理論自然發展的結果。按照王教授劃定的范圍,赫什雷弗對信息的私人和社會價值及其發明活動的回報的研究,肯定不屬於信息經濟學的范圍,但是,為什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李紹榮同志依然稱這是赫什雷弗對信息經濟學的貢獻呢?(有興趣的讀者參見李紹榮《傑克·赫什利弗對信息經濟學和沖突分析理論的貢獻》《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10期)
第四,王教授說我們「把信息技術信息產業這些與『非對稱信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拿到信息經濟學裡面喧賓奪主」,說我們這樣做不能與「國際接軌」。那麼,還是以事實來說話吧!目前國際上唯一一本以信息經濟學為主題出版、著名經濟學家阿羅擔任第一任主編的信息經濟學刊物《信息經濟學與政策》雜志,刊載的論文既有討論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的,也有大量論文討論信息產業理論,特別是電信產業及服務定價、網際網路壟斷與競爭等內容的。如果王教授不信的話,不妨通過國際互聯網找來看看。此外,《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的作者范里安建立了個人網站,取名為「信息經濟——關於網際網路、信息商品和知識產品的經濟學」(www.sims.berkeley.e/resources/infoecon),刊載他發表的有關信息商品定價、網路經濟的探討論文。在范里安《中級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1996年第6版之後)中,作者將信息技術與非對稱信息分別安排兩個獨立章節來討論,並沒有定義前一個章節為信息產業、後一個章節為信息經濟學。
我們藉此向王教授請教一個小問題:信息商品定價究竟是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的問題還是屬於信息產業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既不完全屬於非對稱信息理論問題,也不完全屬於王教授劃定的信息產業問題,它只能屬於信息經濟學的問題。這里,就涉及到我們與王教授之間對信息經濟學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了。王教授將信息經濟學狹義地理解為非對稱信息理論,而我們則廣義地將信息經濟學看作是研究與信息相關的經濟現象的一門學問,或者說,信息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行為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它不僅包括非對稱信息理論、激勵機制理論,而且還包括搜尋理論、信息價值理論、信息商品定價、網際網路經濟、信息化理論及信息產業理論等。
第五,從信息經濟學研究重點的轉移,可以清楚地看到究竟什麼是信息經濟學。它先從統計決策的研究做起,從討論不確定性入手,逐步出現多個方向的研究領域,包括施蒂格勒的搜尋理論、阿羅的信息價值理論、維克里與莫里斯的第二投標法與最優稅激勵機制理論、阿爾其安的信息成本與定價理論等。20世紀70年代,出現以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等為代表的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80、90年代,非對稱信息經濟理論逐步被運用到從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到發達國家金融服務市場等領域。但是,90年代後,信息商品定價、信息產業、信息化、網際網路和網路經濟等問題紛紛成為討論議題。非對稱信息理論直到1995年前後才較為普遍地出現在標准經濟學教科書中。
對信息經濟學的范疇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關鍵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信息經濟學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學,它不可能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就停滯不前了,更不可能由於非對稱信息理論或激勵機制理論成為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信息經濟學就將自己局限在這個領域中。基於這樣的看法,我們認為,任何人從任何角度研究或探索信息的經濟現象或經濟本質,研究或探索由於信息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都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都應該可以看作是對信息經濟學的探索。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探索信息的經濟問題乃至一切經濟問題,使經濟研究沒有禁區,才有可能做出王教授提出的「我國學子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將做出不但世界推崇而且世界採用的貢獻」。如果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著作或論文就使用漫罵式的語詞隨意批評,或者自己畫地為牢,這樣的話,要想達到王教授的目標恐怕是不可能的。我們主張:專心做自己的事,不管它是不是某些人劃定的「正宗」的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只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學術發展需要和自己興趣所在,就去研究,就去探索、就去發展。同時,也斗膽向王教授提個小建議:既然您認為您做的才是「正宗」的信息經濟學,那麼,為什麼不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去研究和探索具體的信息經濟學問題呢?這樣做不是更有利於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么,這樣不是更有利於消除經濟學研究中的浮躁氣么。
我們認為,對什麼是信息經濟學的討論有一定的意義,但對信息經濟學的實質發展沒有大的價值,特別是如果長期陷入這種隨意批評之中,或者在學術批評上采醛
H. 求大神教信息與激勵經濟學的題目,要過程,最好手寫,謝謝,不會請不要答
你好歹給個電路圖呀,怎麼做呀,我也很絕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