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上大學淺析——《生活中的經濟學》結課論文
我來自農村,很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小時候的夥伴們現在絕大部分都沒有上學了,但我卻一直念著,升高中,上大學,以後可能還要深造以前我只知道上大學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是父母殷切的期盼,是老師、親人們給我指明的一條出路,也是社會潮流的客觀要求。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為什麼上大學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將從經濟學的角度比較膚淺地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選擇上大學我認為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主要是機會成本的問題,我認為就是選擇讀大學與不讀大學的比較,然後從中選出自己認為受益將是最大的那個。我的很多沒有繼續讀書的同學,現在都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他們有的在外企上班,有的在家鄉開店,有的已經結婚生子,也有的是自由職業者而我如果沒有念書,很可能和他們一樣。當然我也可能去參軍,因為那一直是我的夢想,而我選擇了念大學就不可能再去了,因為我為念書付出了近視的代價,在報國防生時就被拒了。這就是為讀大學付出的一些成本,就是為了上大學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因為時間也就是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只能選擇一種投資方式。
念大學不是一個人的選擇,也是家庭的選擇。我的父母一直外出打工以供我和妹妹念書,一直很辛苦,但是無怨無悔,並且支持我讀研,一直讀下去。雖然不至於砸鍋賣鐵,但是也有那種決心的意思。我對他們十分感激,我想如果單從經濟學來分析這個選擇,有點缺少人性的情懷。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也不是全無意義,因為有時候就是這些經濟現象左右著我們的選擇,乃至社會的趨勢。
一個大學生上大學四年的會計成本是上大學的學費、書費和生活費,按照現行價格標准,一個普通大學生的這三項費用之和是4萬。大學生如果不上大學找份工作,按照現行勞動力價格標准,假如大學生一年的工資是4萬,也就是說一個大學生上大學四年的機會成本也是4萬,那麼大學生上大學經濟學概念上的成本就是8萬。這里的費用還沒包括未進大學校門前的花銷,如果加上家長為了照顧孩子花的時間成本和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的擇校費用等等,學生上學的費用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上大學成本如此之高,為什麼家長還選擇讓孩子上大學,因為這種選擇符合經濟學理論的收益最大化原則。我們算一下上大學與不上大學一生的成本與收益。假如不上大學17歲工作,工作到56歲,共39年,平均每年收入是1萬,共39萬。上大學23歲參加工作,工作到56歲,共33年,平均收入是2萬元,共66萬,減去上大學的經濟學成本8萬,剩下58萬。與不上大學收入比較上大學多得到的收入是19萬。這還沒考慮學歷高所帶來的名譽、地位等其他效應。家長捨得在子女教育上高投入的原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經濟學上,念大學其實就是家長和學生共同做出的一種投資,家長的付出與學生的青春等是付出的顯性成本,還有更多的機會成本,而念大學所帶來的好處就是收益;這種選擇的背後則是收益最大化的原理在起作用。而且從上面的分析可知,一般而言,上大學比不上大學確實給人帶來了更大的利益。不過不得不看到,上大學並不能保證結果就能更好,也不能保證將來待遇更高,比爾.
『貳』 淺析如何提高經濟學基礎課堂效率
經濟學基礎使中職財會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課,經濟學又是一門理論性強,需要一定數學基礎的課程。然而,考入中職學習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差,數學只有初中水平。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興趣呢?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課堂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職經濟學基礎授課老師。本文從尊重學習主體、注重實踐、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反思經濟學基礎教與學的過程。經濟學基礎與生活息息相關,經濟學貫穿在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選擇和取捨。無論是消費、投資、理財、經營,甚至是人際交往行為等等都與經濟學密切聯系著。因此這是一門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學科。經濟學是一門建立在嚴謹的理論和實證基礎上的學科。學習經濟學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還需要復雜的邏輯思維能力。
1 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想要提高經濟學基礎的課堂效率,不僅要理解經濟學學科特點,還要明確教學目標。中職經濟學基礎定位不同於大學生所學的經濟學基礎。筆者認為中職經濟學基礎的首要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讓學生能主動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思考經濟現象。其次是要學以致用,就是能夠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經濟現象,指導市場經營實踐。最關鍵的就是要學生學會一種人生態度,正如著名作家蕭伯納所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學習經濟學更多的是學習理性思維,對於中專生來說,只要能通過經濟學基礎這門課程獲得理性思維的能力就真正實現了教學目標。
2 改變傳統課堂形式,把舞台交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國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中職教學也應該積極改變傳統課堂形式,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或者大學,圍繞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形式越來越受到重視,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卻遲遲無法前進。究其原因一是中職教師普遍認為中職學生基礎差無法適應新的教學方法;二是沒有考學壓力,中職學生缺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習主動性不足;三是由於學不會、聽不懂,中職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尤其是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很多學生乾脆放棄。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改變舊模式,充分認識到自控能力差不代表學習能力差,理論知識基礎差不代表實踐能力差。在課堂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
3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案例教學經濟學理論多是建立在數學推理和經濟模型論證上,對於中職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和應用。講授經濟學基礎課程首先要深入淺出講授基本理論,然後用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加以分析,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認識。經濟學基礎課程要注重使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尤其是針對經濟學基礎課程中較為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例如講解木桶效應就可以用學生考試偏科來說明問題,簡單易懂;博弈論可以通過囚徒困境的故事來加以說明;外部性理論可以通過蜜蜂與果園的故事來加以闡述。除了利用這些經典的經濟學案例意外還要加以結合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式,我們身邊的經濟現象,利用經濟學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講解機會成本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人生選擇、就業選擇、考學選擇等來講解。比如在講授博弈論的時候也可以引用數學大師納什關於博弈論最簡單表述:如四個男生都去追一個漂亮女生,那她一定會擺足架子,誰也不搭理。這時男生再去追別的女孩,別人也不會接受,因為沒人願當次品。但是,如果他們四個先追其她女生,那個漂亮女孩就會被孤立,這時再追她就簡單多了。這樣就可以通俗易懂的解釋經濟學概念。
4 增加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增強教材可讀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由於經常以教師為中心,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尤其是中職學生,基礎較差,上課聽不懂,也沒有高考這一學習的驅動力,對學習更是提不起興趣。經濟學本身並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其中很多經濟學理論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使用案例教學,還應該使用通俗的語言增強教材的可讀性。
在課堂上可以使用故事來提高學生學習經濟學的故事。比如講述消費習慣具有不可逆性的時候,可以使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一古訓;在講授經濟學基礎課程中也可以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流行的經濟學段子,比如 何謂第一產業?喂牛,養羊。何謂第二產業?殺牛,宰羊。何謂第三產業?吃牛肉,喝羊湯。這樣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學生也更樂於學習經濟學基礎這門課程,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是教學改革永恆的話題,更是中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當然除了教師本身意外還有國家政策、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這中職教學改革。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永遠探索好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不斷提高課堂效率能夠使學生能學有所獲。
『叄』 求一篇《淺析生活中的XX經濟現象》選修課 生活中的經濟學 論文 1500字左右 在線等
簡談生活中的經濟學
姓名:羅某某 學號:2010980064 班級:審計(1) 班
說到經濟學,很多人會覺得它很深奧,枯燥,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其實,就像經濟學家可以通過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長短來分辨經濟景氣程度一樣,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什麼是經濟學呢?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如經濟學探討生產什麼物品,如何生產這些物品和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在名著《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使用稀缺資源來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管理經濟學》一書中從公平與效率、生產與分配的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國民財富,以滿足個人或社會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種種說法歸結起來,總離不開這樣一種思考,即經濟學是使有限的資源被用於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使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
這種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
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而「生活中的經濟學」是將略顯抽象的經濟學與我們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現象以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中國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目標的情況下,經濟學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了:分析投資股票、買房前斟算性價比、就連女人們熱衷的商場打折。但是大部分人還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股市跌漲,房價會有高有低,商場又為什麼要打折呢。這些就是我們學習「生活中的經濟學」的目的: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現象,更科學的權衡利弊,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比如說這些例子:
為什麼牛奶總是裝在方盒子里而可樂卻要裝在圓瓶里?
這就是產品設計中的經濟學。
原因之一可能是,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就喝的,所以,由於圓柱形容器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卻不是這樣,人們大多不會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並且,就算大多數人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則」顯示,它們仍然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里販賣。不錯,方形容器的確能節約貨架空間,但牛奶一例中節約的空間,顯然比軟性飲料一例中來得更劃算。因為超市裡大多數軟性飲料都是放在開放式貨架上的,這種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運營成本,但牛奶則需要專門裝在冰櫃里,冰櫃很貴,運營成本也高。所以,冰櫃里的存儲空間相當寶貴,從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裝牛奶的收益。
這個問題的解釋看起來似乎有點落伍,但是其中關於「產品設計應該考慮成本收益」的經濟原理,在現在很多地方還是很受用的。
還有一個就是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關於麥當勞咖啡續杯的問題。
大多數企業都要賣很多種類的貨物,要想維持經營,企業用不著對每一件貨品索取高於其成本的費用。相反,它只需要使總收入等於或超過所賣貨品的總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點和其他物品已經包含了足夠的利潤率,餐館
當然可以提供免費續杯服務,同時又不虧本。
那餐館為什麼會想到提供免費續杯的服務呢?因為競爭。在餐館業里,隨著就餐顧客的人數增長,他們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平均成本就會下降,而且因為餐館為每頓膳食索取的費用必須要高於該頓膳食的邊際成本(邊際成本就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額外的主顧,餐館的利潤就會有所增加。
還有許多許多類似的例子,在這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老師每次課前總會放一些幻燈片,里邊有許多關於哲學的東西。在學了生活中的經濟學後,總覺得經濟學和哲學之間有著一些說不清的關系(完全是個人感覺),但是我在網上看的資料都沒有提到這一點,也許是我多心了。
還有一點,看到弗蘭克說過,「在發生一個經濟行為的時候,人們總是出現依賴錯誤的信息做決定的情況,還有些時候會從正確的信息里推出錯誤的結論。因為這個心理現象的影響,經濟行為也會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我們學了這門課程後,希望能盡量正確的分析已知的信息,從而做出最佳的判斷。
總而言之,「生活中的經濟學」這門課教會了我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活的的事例,對於我們將來立足與這個經濟社會有很大幫助。
『肆』 淺析理論經濟學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傳統的經濟學都是把一切經濟活動建立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下,在這個理想的環境下,所有的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可是現實社會里,人人都是非理性的,所以如果想運用好經濟學,建議學習《行為經濟學》。
『伍』 淺談政府經濟學和經濟法學之間的關系
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政府經濟學屬應用經濟學范疇,既有對政府經濟活動的理論概括,更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研究政府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政府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以及規章制度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而不同國家政府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一國政府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除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方法論以外,需要強調以下具體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一方面,能夠運用政府經學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與方法,以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政府經濟活動實踐,進一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以校正和發展理論,實現理論創新,在更高層次上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是經濟學研究和學習常用的方法。實證經濟分析的任務,是回答經濟運行中「是什麼」的問題,而規范經分析,是解決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3、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就要求在政府經濟學的學習中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從政府經濟的過去、現在,把握其未來發展趨勢,並進行相應的理論概括。
『陸』 淺談經濟理論的演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從勞動密集型的手工業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意味著資本密集,當相關產業通過不斷創新提高生產率後,能夠迅速增加社會財富,繼而持續推動本領域和其它領域的工業化革新和生產。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中國清朝當時閉關鎖國沒有趕上這個潮流,於1860年被英國打開國門。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資源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這也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由於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爭斗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爆發。中國在此期間開展了「西學東漸」的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其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縱觀前三次工業革命,可以發現他們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有:
①都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第四次工業革命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技術力量不斷推動人類創造新的世界。智能科技,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一場影響人類所有層面的深刻變革,人類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的前沿。智能科技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來勢洶涌,銳不可當。
這一次工業革命不再局限於某一特定領域。無論是移動網路和感測器,還是納米技術、大腦研究、3D列印技術、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甚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輔助效用均是此次工業革命涉足的領域,而這樣的組合勢必產生強大的聯動力量。此外,此次工業革命不再是某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革新,它是整個系統的創新。這場革命將對社會、經濟、金融,包括個人帶來巨大的影響。
四次經濟學革命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對於經濟學的認識也需要變化。這也可以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理解。
在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
工業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作機器在處理。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
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路、更加生態的方式。讓知識工作者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到了智能科技時代,技術特徵正在影響我們周圍的商業邏輯。
這意味著,
農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貧瘠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Poverty);農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整體的分子;
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carcity),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
互聯網時代是豐饒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又名富足經濟學),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是無形的比特;
而智能時代則是共享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Sharing),構成智能時代經濟體系是具備智能屬性的節點。
這是我們理解的經濟學變遷,具體到主流經濟學,也經歷了經濟學的四次革命與四次綜合。
第一次革命與第一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一次革命,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1776)為標志,突破了自古希臘和中世紀以來只注重財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確立了以財富生產分析為主要目的的古典經濟學研究範式。
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以約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為標志,對前古典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進行了理論綜合,把財富的管理和財富的生產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為經濟學並行不悖、相互補充的兩大研究範式。
第二次革命與第二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謂的「邊際革命」,其標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別包括赫爾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准則的發展》(1854)、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的《國民經濟學原理》(1871)、利昂·瓦爾拉斯(LeonWalra)的《純粹經濟學要義》(1874)和威廉·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邊際革命」突破了古典經濟學此前以生產投入(包括勞動投入)作為分析對象的客觀價值理論,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為分析對象的主觀價值理論,即邊際效用理論。
經濟學的第二次綜合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創立,以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1890)為標志,將古典經濟學的客觀價值論和邊際革命的主觀價值論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第三次革命與第三次綜合
經濟學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納德·凱恩斯(Maynard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為標志,被世人稱為「凱恩斯革命」。凱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經濟分析的基點立足於個人與廠商的微觀分析範式,第一次確立了以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的宏觀分析範式。
經濟學的第三次綜合,以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經濟學分析基礎》(1947)為標志,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分析範式與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分析範式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第四次革命與第四次綜合
經濟學第四次革命是指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或「理性人假設」的挑戰與批判,以及以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計算經濟學(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Neo-Economics)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於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與範式。這次革命發生的時間,基本與人類社會進入以「信息文明」為標志的後工業時代相契合。這一範式革命與轉換,具有後現代主義反理性、反分工的鮮明色彩,反映了當代科學技術跨學科融合與跨學科發展的趨勢,是人類對啟蒙運動以來所謂「科學理性」和「科學分工」進行全面反思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
目前,主流經濟學正在面臨全面的理論危機。以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計算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學在經驗實證的基礎上對「理性人假設」的置疑與批判,預示著經濟學基礎理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與重大創新。預計未來5-10年之內,一個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顛覆性的、超越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或將展現於世人眼前。
這就是經濟學第四次革命與第四次綜合的前景。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經濟學的第四次革命,我們將如何應對?又該有何種作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柒』 淺談會計定義的經濟學的引言怎麼寫
【摘要】會計是人們有明確目的的社會行為,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一切經濟管理都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必然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自己的總體目標。作為企業,也都將經濟效益視為自己的生命線,竭力從企業內外部,特別是企業內部,在經營中通過諸如計劃、預測、調查、控制等方面尋找措施,提高經濟效益。中國會計學會也曾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會計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關鍵詞】會計經濟效益關系
一、會計與經濟效益關系闡述
會計是由於管理經濟的需要而產生的。和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它經歷了胚胎發育,成長發展,成熟完善的過程。從腦子計數到結繩計數,以至到簿記,進而發展產生了會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早在我國周朝就有「司會」職稱,有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會計一詞是《孟子、萬章下》中的一句話:「孔子嘗為委吏者,曰『會計當而已矣」,。宋代以後,官吏辦理錢糧移交時,編制四柱清冊,逐漸發展形成我國傳統的簿記。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產生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生產越發展,會計就越顯得重要,會計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就越大。現代會計不僅包含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而且還包含了財務會計和審計等各種分支。
科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事物本質及其內在的客觀聯系,因此,任何一門科學,其理論和方法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都會受到事物固有的特徵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的制約和影響。經濟效益是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講求經濟效益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效益的有與無、大與小都與會計息息相關,會計與經濟效益從來就是緊密聯系著的。會計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運作一系列專門方法,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核算和監督,以促使各單位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取得最好經濟效果的一種經濟管理手段。
經濟效益就是在物資生產或各種經濟活動中,以較少勞動消耗和勞動佔用,生產出較多數量和較好質量的產品以取得較大的成果。它是所取得的成果與勞動消耗或勞動佔用之間的比較。經濟效益不僅反映在生產建設和流通領域,同時也反映在非生產領域。在工業企業就是要以盡量少的活勞動消耗和物質消耗,生產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適銷對路的產品,盡量增加銷售,降低成本,減少資金佔用,增加利潤。在商業企業,便是在服從宏觀的和人民利益的前提下,盡量提高企業的經營利潤。會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影響到經濟效益的大小和好壞。研究會計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問題,符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經濟發展需要,有利於企業加強會計在提高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捌』 淺析英國大學商科,金融和經濟學的區別
首選你要明白:
一般來說,經濟學專業也是英國留學申請中的一個熱們專業。經濟學本身被分成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它涉及的主要是經濟學中一部分,如物流、機構和個人或者存在於它們之間的關系。因此,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也十分值得看好。
在第一年,學生必須學習一些有關經濟學的普遍的原理。在微觀經濟學的課程中,包括學習研究個人或者公司的運作,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經濟被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在應用經濟學的課程上,你將學到實用的經濟學的理論知識。
而金融比較綜合,主要就是進行會計、銀行金融啊之類的專業課,實踐操作性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