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原理微觀作圖題
⑵ 微觀經濟學 作圖說明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的原理以及作用後果
作圖答案如下:
支持價格的原理:政府為了扶植某一行業的生產(如農業),對該行業產品規定的高於市場價均衡 價格的最低價格。如圖:由供求決定的均衡價格為 P1均衡數量為 Q1。政府為支持該行業生產而規定 支持價格為 P2,P2高於 P1。此時,需求量為 Q2,而供給量為 Q2。Q2大於 Q1,即供給量大於需求量, Q2-Q1=Q1Q2,為供給過剩部分。
但也會出現產品過剩的現象,增加政府的財政開支,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此種情況下,窮人 買不起生活必需品,所以,政府規定價格為 P2,限制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導致商品供不應求,出現短 缺。政府要實行配給制。
限制價格的原理:在特殊時期政府為了限制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而規定低於市場均衡價格的最 高價格。如圖:供求決定的均衡價格為 P1,均衡數量為 Q1,此種情況下,窮人買不起生活必需品, 所以,政府規定價格為 P2,限制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導致商品供不應求,出現短缺。政府要實行配給 制。
作用結果:此政策是在戰爭或自然災害等特殊時期使用的, 有利於社會平等的實現; 有利於社會 安定,但不利於刺激生產,導致經濟增長緩慢;並且不利於抑制需求,易造成浪費;引起社會風尚敗 壞,黑市貿易。
⑶ 經濟學2. 試作圖分析:出現經濟蕭條時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七種,你所問的是屬於其中的第一種,即周期性失衡。經濟復甦表現為逆差主要是由於在經濟發展更好的情況下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是旺盛的,進而導致進口增加,若是經濟不景氣則會導致國內投資和需求萎縮,進而導致進口需求減少。
但是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不是單獨的一種,此外還有結構性、貿易競爭性等原因會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
此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的原因和表現形式也不同,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周期,即題主所提問的問題就是屬於經濟周期,是更為符合發達國家的分析的,而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即產業結構、產品競爭力等方面,因此題主所提問的並不是非常適合我們國家,更不能單獨只看這一個原因來分析我們國家。
⑷ 經濟學基礎問題,畫圖說明需求量的變動和需求的變動
1. 區別:需求量變動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單純由商品本身價格變動而引起的需求量變化。需求量變動表現在需求曲線上就是價格與需求量的組合沿著同一條需求曲線移動。需求變動是由非價格因素而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化,也就是說在商品本身的價格不變時,由其他因素變動而引起的需求量變化,這種變化表示為需求曲線位置的移動。
2. 聯系:需求量的變動是指其它變數不變,由於價格的變動,引起的需求量沿著需求曲線變動,圖形上的表現為需求曲線上的某一點沿著給定的需求曲線變動.需求的變動是指假設價格不變,其它因素變動引起的需求變動,圖形上的表現為需求曲線上下移動.價格是需求函數的內生變數,所以給定的需求曲線可以對它進行解釋.其它影響需求的因素是需求函數的外生變數,目前的模型不能解釋,它們的變化會引起需求曲線的上下移動,形成新的需求曲線.
⑸ 宏觀經濟學 作圖
⑹ 微觀經濟學,畫圖並說明正常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替代效應是某種產品價格變化而其他產品價格不變時,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會發生變化,導致消費者在保持總效用不變的前提下,用相對更便宜的產品替代相對更貴的產品,從而引起該產品需求數量的變化。當該產品價格上升時,替代效應會減少其需求量,而當該產品價格下降時,替代效應會增加其需求量。
收入效應是指在消費者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當某種產品的價格改變時,消費者的實際收入(即購買能力或支付能力)隨之發生改變,造成對該產品的需求量發生變化。當該產品價格上升時,收入效應會減少其需求量,而當該產品價格下降時,收入效應會增加其需求量。
(6)經濟學作圖擴展閱讀:
正常品價格下降時,替代效應會增加其需求量,收入效應也會增加其需求量,所以兩者加總之後的價格效應是需求量增加。因此,正常品的需求曲線表現為價格下降、數量增加,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低檔品價格下降時,替代效應會增加其需求量,而收入效應會減少其需求量,但在現實經濟中,替代效應總是大於收入效應,所以兩者加總之後的價格效應仍然是需求量增加,只不過增加數量沒有正常品那麼多。因此,低檔品的需求曲線仍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⑺ 微觀經濟學畫圖並說明正常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是什麼
⑻ 西方經濟學 畫圖
理論最好是背下來,多做計算題,還有多畫畫圖。即使課本上有,也要自己多畫畫。西方經濟學里的圖形可是一大重點。還有就是好好上課拉。其實只要真正想學,就會學好的。
⑼ 如何使用圖形來衡量企業的利潤畫圖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經濟學)
這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用競爭企業圖形來衡量利潤》關於企業利潤的推導。
利潤等於總收益(TR)減去總成本(TC),即——利潤=TR-TC
【另見】《總收益、總成本和利潤》
我們再將這個等式的右側乘以並除以產量Q,可得——利潤=(TR/Q – TC/Q)*Q
TR/Q:總收益(P*Q)/產量(Q)=平均收益(AR)=產品價格(P)。
【另見】《競爭企業的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
TC/Q:總成本(TC)/產量(Q)=平均總成本(ATC)。
【另見】《平均總成本與邊際成本》
因此,利潤=(P-ATC)*Q
和衡量競爭企業的利潤一樣,上述推導出來的等式也可以讓我們用圖形衡量壟斷企業的利潤。
衡量企業的利潤圖如下:
考慮圖中的陰影矩形(BCDE)——
矩形的高(BC)為「P-ATC」,即產品價格與平均總成本之間的差額,表示每一單位產量的利潤。
矩形的寬(DC)為「QMAX」,即產量。
因此,陰影矩形的面積為(P-ATC)*QMAX,即壟斷企業的利潤。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