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庇古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命題是什麼
庇古福利經濟學主要涉及的兩個命題是:(1)國民收入的大小;(2)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狀況。。首先,庇古把「福利」區分為一般福利和經濟福利兩種。前者指人們對一般的慾望、感情和知識等方面的滿足,這已是超出了經濟學的范圍。後者專指同人們經濟生活有關的效用的滿足,這是可以用貨幣直接或間接衡量的福利,也就是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中所論述的「福利」。庇古認為這種福利「對全社會總福利有決定性的影響」,他用馬歇爾假定貨幣邊際效用不變的原則來衡量個人的經濟福利,然後加起來形成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為衡量經濟福利,庇古提出了邊際效用基數論,他認為,福利在於滿足,滿足由效用表示,而且,滿足或效用可以用人們為獲得它們而願意支付的貨幣量來計量。他又認為,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慾望不變,他所持有的某種商品越多,那麼,他對於增加的單位商品量所得的效用會越少,因而他對所增加的單位商品量願意支付的貨幣量(單位價格)也就會越少。一個人為了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效用,需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貨幣收入來購買各種商品,使多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商品的價格成比例。
Ⅱ 福利經濟學之父
被西方經濟學界推崇復為「福利經制濟學之父」的是庇古。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國一個軍人家庭。他是這個家庭的長子。青年時代入劍橋大學學習。最初的專業是歷史,後來受當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影響,並在其鼓勵下轉學經濟學。畢業後投身於教書生涯,成為宣傳他的老師馬歇爾的經濟學說的一位學者。他先後擔任過英國倫敦大學傑文斯紀念講座講師和劍橋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他被認為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繼承人。當時他年僅31歲,是劍橋大學歷來擔任這個職務最年輕的人。他任期長達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為止。退休後,他仍留劍橋大學從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還擔任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英國通貨外匯委員會委員和所得稅委員會委員等職。他的著作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財富與福利》(1912)、《福利經濟學》(1920)、《產業波動》(1926)、《失業論》(193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比較》(1938)、《就業與均衡》(1941)等。
Ⅲ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英語:welfare economics)是對經濟體系的規范性分析,即經濟運行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等問題的研究。
福利經濟學在簡單的自利人性的假設下,設定評價人類行為效率或效益的唯一標準是效用,它以如此簡單的聯系來評價和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確認人必定以自利的行為來謀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
(3)庇古的福利經濟學擴展閱讀
福利經濟學的原理
福利經濟學初始資源配置怎樣,分散化的競爭市場可以通過個人自利的交易行為達到瓦爾拉斯均衡,而這個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優效應。
在福利經濟學的角度,通過政企合作改善小餐飲經營現狀,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根據帕累托最優的福利標准,如果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能夠使得一部分人的福利狀況得到改善又同時保證沒有其他人的福利因此受到損失。
Ⅳ 凱恩斯和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基於什麼理由提出國家干預
庇古指出,外部效應問題是市場本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如果政府始終恪守傳統的「守夜人」職責,它將始終構成市場有效運行的一種威脅。庇古建議:為了實現帕雷托最優結果,國家必須越出傳統上規定邊界,利用國家擁有的征稅權力,對那些製造外部影響的企業和個人徵收一個相當於私人與社會邊際成本差額的稅收或給予同等數量的補貼,具體視外部效應的性質(有利還是有害)而定,使企業和個人自動地按照效率標准提供最優產量。藉助於國家的干預,市場秩序又得以重建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Ⅳ 為什麼說庇古是福利經濟學之父
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實際上是劍橋學派經濟理論的發展,他完全是在馬歇爾等人的一般經濟的基礎上,討論福利概念以及與福利有關的各種理論。但由於研究對象的不同,庇古一味沿用馬歇爾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福利經濟學,決定了這一學說存在著致命的缺點。首先,他所謂經濟福利是建立在基數效用基礎上,認定效用可以衡量,這是他的理論的根本錯誤。他以為採用馬歇爾的辦法,即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就可避開效用衡量的難題。但是,馬歇爾所分析的對象常是占個人總收入中比例很小的貨幣支付量,尚可勉強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為常數。而庇古的研究的對象是全社會的經濟福利,就不能再假定貨幣邊際效用為常數,特別是他注重分析貨幣在富人和窮人間的轉移,並以他們對貨幣的邊際效用的變動為理論根據,如再假定貨幣邊際效用為常數,結果就會自相矛盾。其次,馬歇爾體系雖從效用出發,但事實上大都從分析供求價格出發,等於是直接考慮貨幣價格問題。而庇古的研究主題是經濟福利,必須從真實條件著手,於是如何將真實的經濟福利轉算為貨幣福利,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效用及其衡量問題。再次,他的理論以完全的自由競爭為前提,但又提出由國家採取適當調節生產的措施,將會增加社會福利,從而否定了自己的前提。總之,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在實踐上仍屬於一個「理想」狀態,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沒有改變人們對經濟福利問題的思考方式。但是,他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史上標志著資產階級經濟學中一個新的分支的產生,因此,庇古被譽為福利經濟學之父。
Ⅵ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分支,致力於把道德評價標准運用於經濟制度。它認為,實回際的社會經答濟目標是假設的,而不是由經濟分析所決定的。例如,從福利的觀點評價一種經濟制度的作用時,首要的社會目標可能是:個人選擇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個人都能達到最適宜的生活水平,而這種生活水平決定於人們的愛好和抉擇並只受可利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限制。福利經濟學通常認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數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讓某個人或某個廠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潤。福利經濟學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這一領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條件下,只有競爭性的邊際成本定價才會使資源的分配使用達到最優狀況。只有在所消費的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換率與這兩種商品在生產中的邊際變換率相等時,才有可能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對生產進行最優調整。
Ⅶ 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實際上是哪種理論的發展
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實際上是劍橋學派經濟理論的發展,他完全是在馬歇爾等人的一般經濟的基礎上,討論福利概念以及與福利有關的各種理論。但由於研究對象的不同,庇古一味沿用馬歇爾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福利經濟學,決定了這一學說存在著致命的缺點。他所謂經濟福利是建立在基數效用基礎上,認定效用可以衡量,這是他的理論的根本錯誤。他以為採用馬歇爾的辦法,即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就可避開效用衡量的難題。
Ⅷ 皮古的福利經濟學的內容是什麼,與帕累
paine,我參考了一下《西方福利經濟學述評》(厲以寧、吳易風、朱懿著,商務印書館1984)。這本書認為帕累托對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的貢獻在於他提出的「最優狀態」這一分析工具,而在分析最優狀態時又採用了埃奇沃思使用的「無差異曲線」和「契約曲線」概念。帕累托提出「偏好順序」來代替效用計量,即認為只要根據在市場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就可以確定各個人在既定的價格和收入條件下所達到的最大偏好狀態。後來經濟學家把「偏好順序」表示滿足的理論叫做「序數效用論」,把「最大偏好狀態」叫做「帕累托最優狀態」,這兩個概念都為後來的福利經濟學家所用。在我的理解看來,我們不能稱作「帕累托福利經濟學」,如果要考察帕累托與庇古之間的關系,也只能說帕累托對庇古創建福利經濟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指教。
帕累托福利經濟學不能一種理論,而是一種範式.即從序數效用論推導出一個所謂有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此時福利最大.
而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主要討論的是國民收入的規模\分配等問題.他討論了邊際私人凈產品與邊際社會凈產品,即關注了社會成本問題,外部性等,提出了市場失靈時的作用.這是對自由主義的修正,或者說是反動.當然,他的理論後來面臨了科斯的挑戰,政策上又回到了自由市場.從庇古到科斯,會感覺世界被完全顛倒了過來了.
Ⅸ 庇古的代表作《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庇古最著名的代表作。該書是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中影響較大的著作之一。它將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系統化,標志著其完整理論體系的建立。它對福利經濟學的解釋一直被視為「經典性」的。庇古也因此被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
《福利經濟學》共四篇。第一篇,「福利與國民收入」;第二篇,「國民收入的數量和資源在不同用途間的分配」;第三篇,「國民收入與勞動」;第四篇,「國民收入的分配」。庇古認為,《福利經濟學》一書的目的,就是研究在現代實際生活中影響經濟福利的重要因素。全書的中心就是研究如何增加社會福利。
Ⅹ 以庇古為代表的舊福利經濟學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庇古福利經濟學的主要論點:①資源最優配置論,認為資源最優配置的標準是邊際私人純產值和邊際社會純產值相等,一個行業的邊際社會純產值大於邊際私人純產值時,國家可以通過補助金政策擴大這個行業的生產;反之,國家可以通過稅收縮小這個行業的生產。②收入最優分配,其標準是所有社會成員的貨幣的邊際效用相等,當這一目標得到實現時,社會經濟福利即達到最大化。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則,認為收入分配愈平均,則貨幣的邊際效用愈大,所以主張通過累進稅政策實現收入分配的平均化。③外部性理論。庇古發揮了馬歇爾的外部經濟性理論,提出了內部經濟性的內部不經濟性、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