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發布時間:2020-11-25 00:14:49

『壹』 李斯特的民族經濟學體系成為德意志工業資產階級保護關稅派的主要思想武器,這句話是對的嗎

沒問題
李斯特(G. List,1789~1846),德國國民經濟學 的創始人,歷史學派的先驅。出身於一皮革匠家庭, 主張自由主義的政治改革,屢遭封建勢力迫害。1825 年被迫亡命美國,1832年作為美國政府駐萊比錫領事 返回德國,參加了1834年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活動。 1840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1841),成為保護關稅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貳』 為什麼說國富論創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

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其目標:「富國裕民」;其基本出發點: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其主題:考察影響國民財富增長和一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國富論》共5篇32章,第一、二兩篇是政治經濟學篇,揭示了由一系列經濟概念和范疇組成的經濟學邏輯體系:交換——分工——貨幣——商品(交換價值)——價值構成及其分配(工資、利潤、地租)——資本。第三、四篇涉及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批判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著重論述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對國民財富增長的意義和作用。第五篇是政府經濟學或財政學,論證國家經濟活動的范圍和財政收支的規模,及其對於國民財富增長和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總體來看,《國富論》以包括各種理論、歷史和政策在內的經濟學網路全書或「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形式,創立了一個集中體現產業資本利益和訴求,並謳歌「最明白單純的自然自由」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國富論》的貢獻在於:終於發現商品價格形成和市場價格波動之謎,即價格波動的中心是勞動創造的價值,找出了這種變動所圍繞的「穩定的軸心」和價值規律,從而第一次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另一方面,人的本性、行為動機、價值觀念和道德准則是屬於人的主體性范疇,而追求個人的生存權利和合法利益具有歷史的正當性,也是世俗社會、市民社會一直到當代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盡管亞當·斯密的思想體系有許多缺陷和庸俗因素,但把凸顯人的主體性與推崇「自然秩序」即客觀經濟規律這兩者結合起來,用以探討國民財富增長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內在規律,這是值得肯定的開拓性視角。

『叄』 政治經濟學的題型都有哪些

「土地所有制」和「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礎和本質特徵,前三冊所研究的三大階級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國家」概括起來。同時。接著,在《世界市場》中,馬克思始終都把對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考察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 馬克思始終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理論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通。信用事業(私人信用),又是它的結果。」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研究作為各個行為主體的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者國家」跨出一國國界所發生的對外經濟關系:(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而前三冊專門闡述基本經濟原理,有時可能不免要作詳細的解釋。」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對外貿易、世界市場。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前三冊與後三冊之間的邏輯關系。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後三冊分別是《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四冊《國家》研究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一是在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整體系是什麼,二是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當代經濟問題、資本輸入與輸出。」⑦ 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以及後來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資本論》第二。顯然,第四篇「生產的國際關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場和危機」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將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納入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各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發展成為「生產者國家的關系」。⑤因此,在後三冊中,馬克思也是根據邏輯與歷史的發展行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過對外貿易而實現的在世界市場上的總體發展。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這些經濟范疇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必須詳細地論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最本質、最抽象的經濟范疇。公共信用。人口,並把它作為《資本論》的一個「可能的續篇」。⑧他認為「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論述了「六冊計劃」中其他各冊的內容,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作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一點始終不變。 1858年2月、研究世界市場經濟的世界經濟學部分。 一。他寫道,馬克思對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寫作有一個「六冊計劃」。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馬克思用分號將這六冊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冊「資本、對外貿易與世界市場」考察的重點則是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是以「資本」這一最為抽象也是最為本質的經濟范疇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對於馬克思眼中的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其實許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資本論》開始寫作之前,在《資本論》中,世界市場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邏輯結果。(5)世界市場和危機。」① 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寫作計劃,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即「五篇計劃」。 他寫道、三卷,從總體上看只是「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冊第一篇《資本一般》三章的內容演變而來的,但是,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聯結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在世界市場上,包括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土地所有制,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了。 同時必須看到;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瞭然的,不過我並不準備每一冊都探討得同樣詳盡;相反,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眾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冊計劃」。(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並且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和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分析方法來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考察,應當這樣來分篇。1857年8月,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但是,這樣「別人就容易在已經打好的基礎上去探討了、土地所有制,他認為,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導言」第3節「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中,馬克思對於這六冊前後兩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別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給拉薩爾的信中寫道:「整個著作將分為六冊、僱傭勞動;國家,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還未最終形成,內在的各種矛盾尚未充分展開,因此、馬克思計劃寫作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把用馬克思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成果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而這一部分又往往被當作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延伸和發展,我們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通常是就這一部分而言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世界經濟學部分是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的。此外,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總和的世界市場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第四冊《國家》又是研究第五冊《對外貿易》和第六冊《世界市場》的邏輯起點,才能在此基礎上去研究較為具體和復雜的「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等其他經濟范疇,馬克思在寫給拉薩爾的信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他的政治經濟學寫作的「六冊計劃」:「全部著作分為六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僱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② 1859年。殖民地,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論稱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不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來看,或者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需要來看,在最後三冊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 《資本論》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始於19世紀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資本,邏輯進一步發展、匯率等內容。必須注意到。 編寫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向外國移民。在《對外貿易》中,邏輯的發展上升了一個層次,或稱為「生產者國家」。④在這里、僱傭勞動」考察的重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范疇,後三冊「國家,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內的總和。⑩遺憾的是,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顯然。在前三項下。「五篇」計劃雖然前後三次進行了細節的修改,但是。它們之間的交換,新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應該包括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國國內市場與經濟運行方式的國民經濟學,二是研究世界市場與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世界經濟學。《資本論》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馬克思本人來不及完成其宏偉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寫作計劃,無法親自建立其所設想的世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二。」③ 很顯然,「六冊計劃」是以嚴密的邏輯聯結而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體系中、國際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 在馬克思的「六冊計劃」中,前三冊是以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而後三冊則突破國家界限來考察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因此,可以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研究一國經濟運行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學,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場為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當然,這里所說的國民經濟學不僅僅指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學,也應該包括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 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其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勞動價值論。沒有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因此,我們把勞動價值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一基石。 那麼,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整理論體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的世界經濟學,它的基石是什麼呢?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理論,應該是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國際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運用與發展,是分析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和國際利益分配等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由於資本的本性,當國內狹小的市場限制了資本追逐利潤的慾望時,資本就會跨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尋求自己的增殖空間。他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抽象財富、價值、貨幣、從而抽象勞動的發展程度怎樣,要看具體勞動發展為包括世界市場的各種不同勞動方式的總體的程度怎樣。」⑿因此,在世界市場上,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才能獲得自身性質的充分發展。這里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含義,即只有在「世界總體」或世界市場這一更普遍、更高層次的商品社會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現為人類無差異的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純粹的表現並具有普遍意義,國際價值是價值實體運行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在一國相對有限的市場范圍內和一國相對有限的產品系列中,並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開,只有到了世界市場這一層次,商品內含的抽象勞動才真正表現為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這種人類抽象勞動就構成了國際價值的實體。 與國際價值這一概念隱含的內容相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所使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形成的社會價值可以稱之為國民價值。與國民價值相比,國際價值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它不僅抽象掉了生產者個體之間的勞動差異,而且還進一步抽象掉國家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價值真正地體現為人類社會的一般的、無差異的抽象勞動。各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在世界范圍內經過再抽象,就轉化為世界勞動。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抽象勞動構成國際價值的實體。誠然,與國民價值的實現相比,商品的國際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阻礙,如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壁壘、國際金融制度、各國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這些因素並不能否定商品的國際價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響國際價值的實現。國際價值仍然是在國際分工的背景下,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質的社會屬性。 「價值」從個別價值,經過國民價值,最終到國際價值的邏輯演繹過程,始終遵循著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從復雜中的簡單入手,再從簡單到復雜的分析方法和敘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場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自然就應該建立在世界市場層次上的「價值」即國際價值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國際價值論在本質上屬於勞動價值論在最高層次上的概括,它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來不及寫作完成的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後三冊」,即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理論大廈,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 三、關於新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問題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是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一直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中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都在致力於政治經濟學教材的改革,出現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體系,例如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合並,把側重點放在探討市場經濟一般,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特徵來探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規律等等。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使理論更加接近於現實。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考慮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時代要求,我們將發現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這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也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本質。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成果,建立包括國民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按照我們的理解,新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體系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分析)。國民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論,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共性到個性的邏輯過程,研究一國國內的生產方式、市場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國民經濟分析」部分可分為三篇: 第一篇,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包括商品、貨幣、資本和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與周轉、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平均利潤和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以及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發展與結果,探討一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運行機制、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研究一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內容。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分析)。世界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國際價值理論為基礎,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充分發展」及其運動方式,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等具體內容,從而揭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場經濟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分工的變化、商品的國際價值、決定商品國際價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等世界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等理論。 第三篇,世界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在對經濟全球化現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場運行中產生的國際經濟矛盾及其協調機制等內容。 四、國際價值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的國際價值理論,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國際價值量的規定問題,二是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 第一,關於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規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資的國民差異」中說明勞動強度對工資國民差異產生的影響時較明確地談到了國際價值的量的規定問題。馬克思寫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⒀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的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商品的國民價值是由一國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⒁但是,具體地說,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又是如何平均而來的呢?是各國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算術平均,抑或是加權平均?如果是加權平均,如何確定各國的權數?尤其考慮到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區域集團內是否存在商品區域性的國際價值,它會對世界范圍的國際價值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戰略要求將一個商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布於各個國家,然後將各個零部件進行組裝,那麼,這種全球一體化生產格局又會如何影響商品的國際價值?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馬克思的本意,同時要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影響商品國際價值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關於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變化。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價值的作用時,曾經寫道:「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⒂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如此,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表現出新的特徵。這種「更大的變化」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它主要歸結為「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內市場上,市場供求狀況和市場結構是使得市場價格背離價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場上,除了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之外,國家利益的獨立性與各國主權的神聖性也是影響國際價值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從全球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應致力於消除限制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因素,促進全球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從各國的角度看,任憑國際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對於本國卻未必有利,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因此,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性與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既是國際價值論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探討包括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利益分配的內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建立能夠正確反映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 注: ①④⑤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頁。 ②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頁。 ⑧《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⑨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⑩⒀⒂《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肆』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txt全集下載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伍』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的目錄

英譯者序
作者傳略
著者自序節錄
第一部分歷史
第1章義大利人
第2章漢薩商人
第3章荷蘭人
第4章英國人
第5章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
第6章法國人
第7章德國人
第8章俄國人
第9章美國人
第10章歷史的教訓
第二部分理論
第11章政治和世界主義經濟學
第12章生產能力理論與價值理論
第13章國家商業活動的劃分和國家生產能力的聯合
第14章私人經濟與國民經濟
第15章民族主義與國家經濟
第16章大眾經濟與國家財政管理,政治經濟學與國民經濟學
第17章製造能力與國家的個人、社會和政治的能力
第18章製造能力與國家的自然生產能力
第19章製造能力與國家工具能力(物質資本)
第20章製造能力與農業利益
第21章製造能力與商業
第22章製造能力與航海——海軍力量與殖民地的開拓
第23章製造能力與流通工具
第24章製造能力與事業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原則
第25章製造能力與生產和消費的激勵
第26章作為建立與保護國內製造能力主要手段的關稅制度
第27章關稅制度與流行經濟學派
第三部分學派
第28章義大利的國民經濟學家
第29章工業體系(流行學派誤稱為「重商主義」)
第30章重農或農業體系
第31章交換價值理論體系(流行學派誤稱為「工業體系」)——亞當·斯密
第32章交換價值體系(續)——讓·巴普蒂斯特·薩伊及其學派
第四部分國民經濟政治學
第33章英國的海島優勢與大陸強國——美國和法國
第34章英國的海島優勢與德國商業聯盟
第35章大陸政治學
第36章德國關稅同盟的商業政策
附錄
中英文人名、地名、術語對照表

『陸』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提出什麼理論

生產力理論是李斯特對經濟學說史的重大創新,著名的法國經濟史專家吉德曾這樣評價過,正是李斯特「闡述了一些新的真理,使他的著作具有一種永久的理論價值,並且確立了它在經濟學說中的重要地位。

『柒』 51《美國經濟學大綱》和《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的作者是()。 A、李斯特 B、舒爾茨

A李斯特

『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究竟在哪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我們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歷程。且不說以往的探索,僅僅改革開放以來,就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是主題轉化,重心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工作重心開始轉移。這個過程,從「行」到「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非常不容易。一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得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結論,才從根本上統一了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萌的起點。

二是體制變革,促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開始,我們決定以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為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取代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重大舉措,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一體制轉變的艱巨性,不亞於甚至超過了重心轉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三是發展再認識。首先是認識到增長不等於發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社會建設,然後進一步意識到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發展,今天的發展不能破壞生態,要綢繆子孫後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善和發展增添了重要的新思想。

四是新常態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探索治國理政規律,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破解經濟新常態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大難題。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下,為進一步充實、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貢獻。

『玖』 李斯特在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中判斷當時德國處於哪個階段

李斯特認為貿易政策應服從國家利益,服從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服人發展工農業的需要。不要把「唯利是圖」的自由貿易原則:「哪裡便宜就到哪裡買,哪裡貴就到哪裡賣」作為普遍規律。
我認為德國處於農工業時期階段

『拾』 政治經濟學的主題框架

本課程的內容包括導言、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四個部分,全書共分為十二章,具體如下:

導言

一、教學內容

1.政治經濟學的由來與發展

2.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難點)

3.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社會生產總過程各環節之間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特點及人們與經濟規律的關系。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以及與人的關系;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了解:

1.政治經濟學的由來與發展。

2.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第一章 商品經濟

一、教學內容

(一)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1.商品經濟的產生

2.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商品及其屬性(難點)

1.商品的二重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2.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3.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4.商品的價值量

(三)貨幣及其代用品

1.價值形式的發展(難點)

2.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3.貨幣流通和紙幣流通

(四)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難點)

1.價值規律的內容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3.價值規律的作用

(五)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

1.生產的社會化

2.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規律(難點)

3.社會化大生產基本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實現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私人(或局部)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商品價值量的確定,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差異,對商品生產者的利益、地位、命運和經濟行為的影響;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貨幣流通規律,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因素;對貨幣流通規律的運用;價值規律的內容、表現形式、作用;生產社會化及其內容;決定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間分配的主要因素;社會化大生產基本規律及其在商品經濟中的實現形式。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2.簡單商品經濟與發達商品經濟;

3.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

4.貨幣的產生(價值形式的發展);

5.商品經濟中的需求與供給。

了解:

1.商品經濟的發展;

2.紙幣和紙幣流通;

3.分工和協作產生新的生產力。

第二章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一、教學內容

(一)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概述

1.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2.僱傭勞動和剩餘價值

(二)資本主義的生產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

2.增加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難點)

3.資本的積累

(三)資本主義流通

1.資本的循環

2.資本的周轉

3.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難點)

(四)資本主義的分配和消費

1.資本主義分配

2.資本主義消費

3.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資本的屬性;增加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資本積累及影響資本積累量的因素;個別資本增大的兩種形式;產業資本循環及產業資本循環正常進行的條件;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影響資本周轉的因素及加速資本周轉的意義;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對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重要意義;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基本原理;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的關系,影響利潤率的因素;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壟斷利潤及其來源;資本主義地租的兩種形式(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特徵;

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的解決;

3.勞動力商品;

4.固定資本磨損(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

5.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6.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7.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

8.利息的本質和利息率的確定;

9.資本主義地租及其本質。

了解:

1.借貸資本的特徵;

2.壟斷地租、礦山地租和建築地段地租;

3.資本主義的消費。

第三章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教學內容

(一)市場經濟

1.資源和資源配置(難點)

2.市場、市場機制、市場體系(其中市場機制是難點)

3.市場經濟的類型

(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主體

1.資本主義企業

2.資本家階級

3.僱傭勞動者階級

4.中間階級

5.資產階級政府

(三)資本主義商品市場

1.自由競爭與價格形成(難點)

2.壟斷競爭與價格形成

3.資本主義商業形式

(四)資本主義下的生產要素市場

1.勞動力市場

2.金融市場

3.地產、技術、信息市場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衡量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標准及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機制的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主體及它們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各自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壟斷競爭及其特點;壟斷價格的形成;勞動力商品市場價格的確定;貨幣資本市場的供求關系及市場價格;金融資本的形成及金融寡頭的統治;股票價格的確定,引起股市波動的因素,股市的作用;知識產權所包括的內容。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市場經濟的類型;

2.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的三種模式及其各自的特徵;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價格的形成;

4.資本主義的商業形式;商業銀行的業務;信息業和信息市場

了解:

1.非壟斷中小企業;

2.相對過剩人口。

第四章 資產階級政府的經濟職能

一、教學內容

(一)國有經濟成分

1.資產階級政府執行經濟職能的內容和實質

2.國有經濟成分的形成

3.國有經濟成分的形式

4.國有經濟成分的作用

5.國有經濟成分的性質

(二)國家調節經濟

1.國家財政政策(難點)

2.國家貨幣政策(難點)

3.國家調節經濟的其它措施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作用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資產階級政府執行經濟職能的內容和實質;資本主義國有經濟成份的形式和作用;資本主義國家運用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所採取的措施,財政政策的緊縮與擴張;資本主義國家運用貨幣政策的中心點,國家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雙重作用。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國有經濟成分的形成途徑及性質;

2.資本主義國家調節經濟的立法行政手段、社會福利政策、計劃調節;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了解:(略)

第五章 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系

一、教學內容

(一)資本主義國際貿易

1.商品的國際市場價值和國際市場價格(其中國際市場價值的決定是難點)

2.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和壟斷

3.勞動力的國際流動

(二)國際貨幣信貸關系

1.外匯與匯率

2.資本的國際流動

(三)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

1.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客觀必然性和形態

2.經濟全球化趨勢

3.國際經濟的區域化、集團化,局部一體化(難點)

4.資本國際化、全球化與國際經濟秩序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商品的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之間的關系;促使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更大的份額,同時保護自己國內市場所應採取的措施;在浮動匯率制下,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對於輸入國和輸出國及勞動者本人的影響;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原因,資本輸出的形式和後果;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客觀必然性;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形成及其特徵,經濟全球化的兩重作用。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國際經濟的區域化、集團化、局部一體化;

2.經濟區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了解:

1.資本國際化的形態;

2.資本國際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秩序。

第六章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歷史趨勢

一、教學內容

(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1.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2.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難點)

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階級表現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危機的表現和實質

2.危機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3.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調整和發展趨勢

1.基本矛盾和生產方式調整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

3.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

4.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難點)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表現;經濟危機的表現和實質,經濟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次調整及其原因;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2.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

3.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必然性。

了解: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渡性。

第七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所有制結構

一、教學內容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

2.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

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二)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2.國家所有制(難點)

3.集體所有制

4.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家所有制經濟的性質、特徵和作用;國有經濟實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集體所有制的基本特徵、作用和形式;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點及優點;正確對待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

2.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點及優點;

4.正確對待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

5.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了解:

1.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

第八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教學內容

(一)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

1.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

2.市場經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方法

3.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歷史的必然

4.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

(二)現代企業制度

1.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徵

2.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形式

3.國有企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意義

4.企業的經濟行為

5.企業家隊伍(難點)

(三)市場體系

1.市場體系的特徵和作用

2.市場體系的結構

3.市場價格和市場競爭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市場經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方法;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性;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徵、主要內容、主要組織形式、公司的組織機構;國有企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意義;影響企業經濟行為的主要因素,企業經濟行為的主要內容;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企業家隊伍;市場體系的特徵和作用;商品市場的構成;生產要素市場的構成;市場決定價格的必要性,影響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市場競爭與壟斷。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

2.西方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對於市場經濟的一致意見;

3.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

4.現代流通方式。

了解:

1.商品市場的組織形式;

2.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

3.價格改革的任務。

第九章 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

一、教學內容

(一)經濟增長

1.經濟增長因素

2.經濟增長速度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4.經濟效益

5.經濟增長方式(難點)

(二)產業結構

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志

2.第一、二、三次產業

3.農業和工業

4.基礎產業、支柱產業

5.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

6.高技術產業

7.產業的地區布局

(三)經濟發展戰略

1.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3.工業化、城鎮化

4.知識經濟和科教興國戰略

5.可持續發展戰略(難點)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提高經濟效益的意義;經濟效益與經濟增長速度的關系;經濟增長方式要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志、三次產業的劃分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工業化和城鎮化。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宏觀經濟效益與微觀經濟效益的關系;

2.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工業、農業各自內部的關系;

3.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4.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主要特點;

5.高技術產業;

6.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7.經濟增長方式要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

8.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志;

9.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10.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

11.知識經濟與科教興國戰略;

12.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了解:

1.產業的地區布局。

第十章 社會主義社會的收入分配

一、教學內容

(一)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

1.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

2.國民收入

(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1.國民收入的分配過程

2.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3.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的分配關系

4.國民收入的使用

(三)個人收入的分配

1.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

2.按勞分配

3.多種分配方式(難點)

4.薪酬制度

5.個人收入的調節

(四)社會保障制度

1.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

2.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徵

3.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問題;調整國家與企業分配關系的方式;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分配關系的目的,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分配關系的方式;國民收入的使用;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按勞分配的性質和作用;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原因及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形式;個人收入調節的原則;建立激勵性薪酬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特徵和內容。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國民收入分配的性質;

2.勞動收入與非勞動收入;

3.個人收入調節的重點及手段。

了解:

1.對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評價;

2.現行工資制度的缺陷。

第十一章 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

一、教學內容

(一)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意義

1.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難點)

2.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

3.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目標和戰略

1.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目標

2.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

3.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三)對外貿易和「引進來」的形式

1.對外貿易

2.引進技術

3.利用外資

(四)「走出去」戰略

1.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義

2.對外投資

3.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4.對外經濟合作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發展中國家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必要性;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目標和戰略;引進技術的作用和原則;利用外資的作用、方式;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義。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 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2. 展出口貿易和改善對進口的管理;

3. 引進技術的方式。

了解:

1. 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2.改革外貿體制;技術價格和支付方式;「走出去」的形式。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

一、教學內容

(一)宏觀經濟管理

1.宏觀經濟管理的必要性

2.宏觀經濟管理的兩重性質和職能(難點)

3.宏觀經濟管理的方式

(二)宏觀經濟調控

1.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

2.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和重點掌握:宏觀經濟管理的必要性;宏觀經濟管理的性質和職能;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和手段。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分析和研究實際經濟問題。

掌握:

1.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2.宏觀經濟管理的。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