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
國內的教科書里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剩餘價值論,即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是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真正來源。它把資本家排除在社會生產力之外,否定了資本家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有意挑動階級斗爭,製造社會動亂。
對於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資本主義的學者有很多不同解釋,但都認為資本家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資本家的非直接性生產勞動,主要是抽象勞動,如人員僱傭、生產計劃安排、產品開發和銷售、擴大再生產、融資等等有關的對工廠的經營管理活動,與工人的直接性生產勞動一樣創造了商品的價值。資本家的勞動主要體現在腦力勞動方面,與工人的勞動不同之處只是他們多半沒有和工人一樣直接憑體力用手做出有形的產品來。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在揭露資本家的剝削上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賺取了利潤的資本家多少佔有了別人的部分勞動成果,但要具體細分出來非常困難。因此,完全閉口不談腦力勞動同樣創造了社會價值,更不談資本家的非直接性生產勞動也創造了價值,有意含混不清地把資本家的利潤全部說成是剩餘價值,把資本家描繪成是剝削壓迫工人階級的寄生蟲,也體現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較為膚淺和片面。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社會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社會財富才會增加。資本家和工人都是生產力的組成部分,正確認識兩者的作用,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才能共同創造社會財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就是因為允許資本主義的存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資本家和工人的貧富差距,不宜在基層企業內部進行調整。這極不利於企業的經營管理。這種差距只能由政府和社會來調整。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和人民一直在做方面的工作,有很多可貴經驗可供我們借鑒。正確處理好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比用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好得多,它有利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從而為建設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個人感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忽略了資本家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可能不利於今天的社會發展。
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具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基本觀點主要包括:馬克思重要著作資本論,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英歷經濟統計資料,資本主義經濟理論進行析批判.產階級全部理論內容研究政治經濟產.1843始,馬克思、恩格斯期、深入研究經濟理論,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建立產階級政治經濟貢獻畢精力.馬克思提剩餘價值理論,認勞付沒同報,剩餘價值沒付勞資本所剝削.產資料私占產品社化必導致產周期性經濟危機,解決實行計劃經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種科觀點,馬克思英圖書館經累月,用鞋座位底磨道槽才研究.沒提何實行計劃經濟具體,雖社主義家實行程產許偏差,甚至導致蘇聯解體,目前仍能足夠證據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基本原理錯誤,任何市場經濟仍要斷周期性經濟危機作斗爭,解決仍要斷加強政府調控,即經濟進行計劃.歷史沒經濟家提貼萬應靈葯,類經濟規律理解處於種致定性狀態,馬克思發現經濟規律重要面,經濟領域作重貢獻.政治經濟:馬克思主義三組部,研究定產力狀況基礎社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科.其邏輯要點用五概括.基礎、關系、、矛盾、結論.基礎勞價值論基礎.關系資產階級與產階級關系.指著重闡述剩餘價值.矛盾指產社化產資料資本主義私占抗性矛盾.結論資本主義制度必走向滅亡
㈢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作用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這是書本上比較專業的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內容
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代表人物薩伊(法國)、馬爾薩斯(英國)。該學派宣揚階級調和,掩蓋利潤的真正來源,否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
(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的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DP表示。它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表示為: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即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境內的財產和勞務收入)。 客觀經濟條件: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率,常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
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
經濟體制: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運行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
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經濟基礎: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經濟基礎一般情況下又可以稱為生產關系。相對於生產力而言稱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稱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其中政治上層建築中的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社會形態: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政治形態、和社會觀念形態的統一體。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以W表示。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會中,商品生產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當做神一樣來進行崇拜。
使用價值:物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特有范疇。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到共產主義階段,其會消亡。
簡單商品經濟:又稱為小商品經濟,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即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資本家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僱傭勞動為基礎。
產品經濟: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式。整個社會是一個生產單位和分配單位,生產不再藉助交換來進行。
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本身的需要。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貨幣流通速度: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價值實體: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抽象勞動。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對於任何勞動支出來說都是同質的,它們不存在差別。
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凝結成價值的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
市場機制: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競爭、供求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發揮功能,由共同發揮作用的有機聯系。
價值形式: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一種商品的價值不能由該商品自身來表現,而是在同另一種商品交換時,在所交換的商品上表現出來。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的發展而發展,在歷史上曾依次出現過四種形式:(1)簡單價值形式;(2)擴大價值形式;(3)(一般價值形式);(4)貨幣價值形式。
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的增殖過程。
交換價值: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背後的本質內容。
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結果。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更側重於生產資料的擴大。
相對過剩人口:指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這部分勞動力的使用不能給資本帶來平均的剩餘價值。
價值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
超額剩餘價值:也稱「額外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最先採用先進技術的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高於生產同種商品的其他企業,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商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資本家就獲得超額剩餘價值。但當企業普遍都採用先進技術時,超額剩餘價值也隨之消失。另一些使用最新生產技術和方法的資本家,又會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帝國主義:也稱「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
純粹流通費用: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純粹由商品買賣引起的費用,包括廣告、通信、店員工資和商業機構的日常開支等。這種非生產性費用不增加商品的價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運輸、保管和包裝支出,不屬於純粹流通費用的范疇,它們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如果純粹流通費用的增長超過正常需要,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分類、包裝、保管、運輸等費用,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中的繼續而支付的費用。
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以本國總公司為基點,通過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從事跨越國界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的企業。
股份合作制:勞動者的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企業的勞動者同時也是所有者;資金用股份制形式籌集,企業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企業由職工民主管理,廠長、經理由民主選舉產生。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在長期的商品交換中,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以G表示。
價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標准:貨幣的單位及其等份。
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的程度用通貨膨脹率來表示。在一定時期內通貨膨脹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從而刺激生產,出現經濟的虛假繁榮,但通過增發貨幣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沒有相應的商品保證,不能根本解決生產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貨膨脹率不僅會打亂經濟秩序,而且會危害社會安定。
通貨緊縮: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少於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物價下跌、紙幣增值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賣者先向買者提供商品,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向賣者支付所購商品的貨款。這一職能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物化勞動:指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消耗,生產資料是過去勞動的產物,在其中有人類勞動的凝結,這種勞動同物(產品)結合在一起,故稱為物化勞動。
活勞動:指勞動過程中勞動力的 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剩餘價值率: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年剩餘價值率: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M/v=m』n(n為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固定資本磨損:固定資本的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也稱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損。有形磨損與價值規律無關,而與自然規律有關。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包括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設備而使原固定資本貶值。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與價值規律有關。
利潤率:剩餘價值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P』==m/c+v。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在數值上絕對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能夠在運動中增殖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增殖表現為獲取剩餘價值。它是通過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運動中使其自身的價值不斷增殖,構成了資本最一般的屬性和特徵。
價格標准:為了計量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貨幣必須以固定的計量單位作為標准。由國家規定的用以衡量貨幣本身的計量單位及其等分,稱為價格標准。
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工資,而是同一工資的兩個側面。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勞動強度:勞動的繁重和緊張程度。勞動強度不同,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消耗也就有差別,勞動強度高,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多,反之,則少。
資本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後果。
資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增大社會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在現實上往往採取股份制的形式。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在物質形態方面的構成,即構成資本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所必需的勞動力的數量之間的比率。這種比率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商品所有權規律:各個商品生產者對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權,並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佔有別人的商品。
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家通過勞動力的買賣,佔有了工人生產的全部產品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
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社會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和重復得以維修、更新和發展。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
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單個資本的增大。
有機構成提高的的表現:C大V小(相對來說)。
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額增大。
勞動耗費:生產商品中的實際耗費,包括物化勞動耗費和活勞動耗費兩部分,相當於商品的價值C+(V+M)
資本耗費:生產商品所耗費的資本量,即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相當於生產成本,是生產費用。勞動耗費和資本耗費是兩個不同的涵義,兩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勞動耗費大於資本耗費,大於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所用資本:即預付資本,資本家為榨取剩餘價值而預先墊支的貨幣資本,在量上包括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全部資本。
所費資本:生產商品中耗費的資本量,包括耗費的不變資本和耗費的可變資本之和,在量上相當於生產成本。
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里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借貸資本:從職能資本運動過程中暫時游離出來,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實際發揮了職能作用的資本。在內容上職能資本主要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實現剩餘價值。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通常情況下,只有職能資本才能獲得平均利潤,而非職能資本(如借貸資本)所獲得的收益(利息)則小於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因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或對土地投資的收益差異所形成的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豐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對同一塊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經營壟斷。級差地租的形式可分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絕對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它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壟斷。其來源是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土地價格:土地出售時的價格,實質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資金存入銀行取得利息一樣,所以土地可以買賣並有了價格。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租金: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的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股票: 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並有權取得股息和紅利的書面憑證。是可以作為買賣對象或抵押品的有價證券。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東,股票收益既包括股東的股息、紅利收入,還包括因股票價格上升所帶來的收益。
股票價格:通稱股票行市。指在股票市場上買賣股票的價格。買賣股票實際上就是購買一種能取得股息或紅利收入的權利,股票價格是就股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價格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預期股息的高低;二是銀行的存款利息率水平。用公式表示為:股票價格==股票面額*預期收益率/存款利息率==股息/存款利息率。
礦山地租:工業資本家為了取得開采礦藏的權利,向擁有礦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納的地租。
建築地段地租:資本家為獲取已經建有(或者可以建造)倉庫、工廠、商店或其他建築物的地段的使用權,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實質,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出發點和根本動機。具體內容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社會勞動者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場機制:市場調節的過程和原理。由於市場調節是在供求關系的變動、市場信號的變化及市場主體(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因此,可以把市場機制的內容分解為價格(包括利率、工資)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核心。
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平均每個勞動力)佔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部門,如紡織部門、手工業、餐飲業等。
資金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佔用資金量較多的產業部門,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
技術密集型產業:佔用勞動力較少,但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技專業知識、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部門,如計算機、航天、核能工業、網路信息等行業。這類產業往往勞動生產率很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集中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產業的最高水平。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實現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核心。粗放型和集約型的增長的區分依據是從經營的角度劃分的。如果從生產規模擴大的實現方式看,可以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
參與制:金融寡頭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曾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地位。
財政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稅收和國債,後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購買以及轉移支付等。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國家為組織、管理貨幣資金的融通、調節貨幣供求關系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調節、再貼現率調整、准備率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必要的信貸額度調整。
貼現: 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通融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後,以票面余額支付現金給原持票人。票據貼現的過程相當於一種短期貸款。
再貼現:商業銀行將貼現業務所得票據轉向中央銀行再行貼現。
銀行利潤率:是銀行利潤和銀行自有資本的比率。它相當於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
借貸利息:借貸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獲得的、由職能資本家轉讓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
法定存款准備金:各商業銀行根據法定比率把吸收的存款轉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部分。
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
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標准化和約(合同)的轉讓,其交易的對象並不是商品實體,而是商品的標准化和約(合同)。
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造成的求大於供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賣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
買方市場:指供大於求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買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在此市場條件下,價格通常趨於下降。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市場狀況。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於1995年,其前身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並列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國際性經濟組織。WTO的宗旨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國際貿易壁壘等。中國於2001年被該組織接納為正式成員。
事實上的不平等:每個勞動者的體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勞動多少便不同,社會默認這種不同的天賦,這種顯現的差別也就體現在按勞分配中。按勞分配這種權利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的權利,我們所最終最求的目標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種事實上的平等。但按勞分配從另一方面說又是平等的。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不勞動者不得參與分配,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平等的體現。
㈤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內義深刻地剖析資容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並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思想成果,實現了經濟科學的徹底革命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分離出生產關系,闡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在一定社會生產力狀況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系機器發展運動的規律性以及與其相聯系的經濟運行機制,從而把政治經濟學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或稱生產關系體系。
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揭露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經濟根源,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望採納,謝謝
㈦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的一門學科。
基本觀念:
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Two-fold Character of Labour )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對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系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
勞動對象
勞動對象指勞動本身所對應的客體,比如耕作的土地,紡織的棉花等。包括兩大類。一是自然界的物質,即未經人類加工過的自然物。一是人類勞動加工過的,用做原材料的產品。
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包含哪些內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國國內市場與經濟運行方式的國民經濟學,二是研究世界市場與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世界經濟學。《資本論》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我們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通常是就這一部分而言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世界經濟學部分是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的,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論稱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不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來看,或者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需要來看,新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應該包括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研究世界市場經濟的世界經濟學部分。 一、馬克思計劃寫作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把用馬克思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成果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而這一部分又往往被當作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延伸和發展。 編寫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整體系是什麼,二是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當代經濟問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對於馬克思眼中的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其實許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資本論》開始寫作之前,馬克思對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寫作有一個「六冊計劃」。 《資本論》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始於19世紀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導言」第3節「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即「五篇計劃」。 他寫道:「顯然,應當這樣來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信用)。(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國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① 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寫作計劃。顯然,第四篇「生產的國際關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場和危機」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將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納入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五篇」計劃雖然前後三次進行了細節的修改,但是,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作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一點始終不變。 1858年2月,馬克思在寫給拉薩爾的信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他的政治經濟學寫作的「六冊計劃」:「全部著作分為六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僱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②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眾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冊計劃」。他寫道:「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瞭然的。」③ 很顯然,「六冊計劃」是以嚴密的邏輯聯結而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體系中,馬克思是以「資本」這一最為抽象也是最為本質的經濟范疇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並且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和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分析方法來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考察。必須注意到,馬克思用分號將這六冊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冊「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考察的重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范疇,後三冊「國家、對外貿易與世界市場」考察的重點則是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始終都把對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考察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前三冊與後三冊之間的邏輯關系。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後三冊分別是《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四冊《國家》研究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內的總和,或稱為「生產者國家」。④在這里,前三冊所研究的三大階級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國家」概括起來。同時,第四冊《國家》又是研究第五冊《對外貿易》和第六冊《世界市場》的邏輯起點。在《對外貿易》中,邏輯的發展上升了一個層次,研究作為各個行為主體的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者國家」跨出一國國界所發生的對外經濟關系,包括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資本輸入與輸出、匯率等內容。接著,在《世界市場》中,邏輯進一步發展,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聯結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發展成為「生產者國家的關系」。⑤因此,在後三冊中,馬克思也是根據邏輯與歷史的發展行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過對外貿易而實現的在世界市場上的總體發展。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世界市場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邏輯結果。 同時必須看到,馬克思對於這六冊前後兩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別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給拉薩爾的信中寫道:「整個著作將分為六冊,不過我並不準備每一冊都探討得同樣詳盡;相反,在最後三冊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而前三冊專門闡述基本經濟原理,有時可能不免要作詳細的解釋。」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土地所有制」和「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礎和本質特徵,這些經濟范疇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必須詳細地論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最本質、最抽象的經濟范疇,才能在此基礎上去研究較為具體和復雜的「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等其他經濟范疇。此外,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總和的世界市場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還未最終形成,內在的各種矛盾尚未充分展開,因此,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但是,他認為,這樣「別人就容易在已經打好的基礎上去探討了。」⑦ 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以及後來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資本論》第二、三卷,從總體上看只是「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冊第一篇《資本一般》三章的內容演變而來的,但是,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論述了「六冊計劃」中其他各冊的內容。 馬克思始終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理論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把它作為《資本論》的一個「可能的續篇」。⑧他認為「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⑩遺憾的是,馬克思本人來不及完成其宏偉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寫作計劃,無法親自建立其所設想的世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二、國際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 在馬克思的「六冊計劃」中,前三冊是以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而後三冊則突破國家界限來考察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因此,可以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研究一國經濟運行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學,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場為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當然,這里所說的國民經濟學不僅僅指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學,也應該包括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 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其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勞動價值論。沒有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因此,我們把勞動價值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一基石。 那麼,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整理論體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的世界經濟學,它的基石是什麼呢?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理論,應該是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國際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運用與發展,是分析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和國際利益分配等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由於資本的本性,當國內狹小的市場限制了資本追逐利潤的慾望時,資本就會跨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尋求自己的增殖空間。他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抽象財富、價值、貨幣、從而抽象勞動的發展程度怎樣,要看具體勞動發展為包括世界市場的各種不同勞動方式的總體的程度怎樣。」⑿因此,在世界市場上,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才能獲得自身性質的充分發展。這里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含義,即只有在「世界總體」或世界市場這一更普遍、更高層次的商品社會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現為人類無差異的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純粹的表現並具有普遍意義,國際價值是價值實體運行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在一國相對有限的市場范圍內和一國相對有限的產品系列中,並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開,只有到了世界市場這一層次,商品內含的抽象勞動才真正表現為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這種人類抽象勞動就構成了國際價值的實體。 與國際價值這一概念隱含的內容相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所使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形成的社會價值可以稱之為國民價值。與國民價值相比,國際價值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它不僅抽象掉了生產者個體之間的勞動差異,而且還進一步抽象掉國家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價值真正地體現為人類社會的一般的、無差異的抽象勞動。各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在世界范圍內經過再抽象,就轉化為世界勞動。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抽象勞動構成國際價值的實體。誠然,與國民價值的實現相比,商品的國際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阻礙,如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壁壘、國際金融制度、各國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這些因素並不能否定商品的國際價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響國際價值的實現。國際價值仍然是在國際分工的背景下,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質的社會屬性。 「價值」從個別價值,經過國民價值,最終到國際價值的邏輯演繹過程,始終遵循著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從復雜中的簡單入手,再從簡單到復雜的分析方法和敘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場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自然就應該建立在世界市場層次上的「價值」即國際價值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國際價值論在本質上屬於勞動價值論在最高層次上的概括,它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來不及寫作完成的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後三冊」,即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理論大廈,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 三、關於新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問題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是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一直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中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都在致力於政治經濟學教材的改革,出現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體系,例如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合並,把側重點放在探討市場經濟一般,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特徵來探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規律等等。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使理論更加接近於現實。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考慮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時代要求,我們將發現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這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也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本質。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成果,建立包括國民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按照我們的理解,新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體系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分析)。國民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論,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共性到個性的邏輯過程,研究一國國內的生產方式、市場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國民經濟分析」部分可分為三篇: 第一篇,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包括商品、貨幣、資本和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與周轉、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平均利潤和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以及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發展與結果,探討一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運行機制、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研究一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內容。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分析)。世界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國際價值理論為基礎,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充分發展」及其運動方式,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等具體內容,從而揭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場經濟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分工的變化、商品的國際價值、決定商品國際價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等世界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等理論。 第三篇,世界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在對經濟全球化現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場運行中產生的國際經濟矛盾及其協調機制等內容。 四、國際價值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的國際價值理論,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國際價值量的規定問題,二是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 第一,關於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規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資的國民差異」中說明勞動強度對工資國民差異產生的影響時較明確地談到了國際價值的量的規定問題。馬克思寫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⒀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的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商品的國民價值是由一國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⒁但是,具體地說,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又是如何平均而來的呢?是各國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算術平均,抑或是加權平均?如果是加權平均,如何確定各國的權數?尤其考慮到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區域集團內是否存在商品區域性的國際價值,它會對世界范圍的國際價值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戰略要求將一個商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布於各個國家,然後將各個零部件進行組裝,那麼,這種全球一體化生產格局又會如何影響商品的國際價值?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馬克思的本意,同時要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影響商品國際價值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關於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變化。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價值的作用時,曾經寫道:「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⒂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如此,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表現出新的特徵。這種「更大的變化」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它主要歸結為「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內市場上,市場供求狀況和市場結構是使得市場價格背離價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場上,除了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之外,國家利益的獨立性與各國主權的神聖性也是影響國際價值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從全球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應致力於消除限制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因素,促進全球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從各國的角度看,任憑國際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對於本國卻未必有利,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因此,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性與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既是國際價值論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探討包括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利益分配的內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建立能夠正確反映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 注: ①④⑤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頁。 ②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頁。 ⑧《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⑨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⑩⒀⒂《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一樣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不一樣,具體區別如下:
一、性質不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社會學思想流派。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獨立於政治和經濟的一門學科。
二、內容不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容主要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規律。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三、研究方法不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包括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等。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由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分析方法所合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方法。
㈩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經濟規律產生了作用,主要是由供需關系決定商品的價格。再由價格決定商品的市場。從而起到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因此,總體上來說,經濟規律產生的作用和後果是客觀的。但它的客觀性也受到人為經濟行為的影響。比如各國的經濟政策,也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