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我國,經濟學家處於一種怎樣的地位
不同時期,中國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社會地位和待遇是不同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產生經濟學家,法家思想在治理國家方面一度佔主導地位。而在更多時期,由於中國處於封建社會和半封建社會,國家實行的都是家族式的封建王朝統治,實行的都是王法,也就是王者之法。由於王者之法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因而也會受到封建王朝的高度重視。而在同時期,由於商品經濟不夠發達,經濟學雖也有部分朝代尤其一度重視,但持續時間都不長,而且沒有形成先進或完整的經濟思想。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法治建設和經濟建設並重。但總體看,國家對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的定義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經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直到改革開放後,國家實行「一個中心」的政策,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可以說對經濟學的討論仍然顯得更為活躍。但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離不開法學家的參與和推動,離不開法學理論的科學指導。 但是,我國法學家的地位的提高及其作用的發揮,同樣也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相關權力的支持。當代中國面臨著入世後法制發展的重要時期,既要實現依法治國的理想,又要接受法律全球化的挑戰,故必須更加重視法學家的作用,採取有效措施,調動法學家的積極性,使之成為推動我國法制發展和法學學科建設的主力軍。
B.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著眼於當前社會或學科現實,通過事例和經驗等從理論上推理說明,那就屬於實證分析。
empirical的含義是「經驗主義的,以經驗或觀察為依據的」,也就是說,這里的「實證分析方法」更准確的翻譯方法應當為「經驗分析方法」。不過,國內社會科學的研究文獻中已經習慣地接受了這種說法。事實上,「實證」對應的反義詞是「規范」(參見末尾的「相關問題」);「經驗」對應的反義詞是「理論」。
實證分析方法:實證的分析工具
實證分析要運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諸如個量分析與總量分析、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邏輯演繹與經驗歸納、經濟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我們這里著重介紹在經濟學中應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過說明的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經濟模型。
C.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指超越一切價值判斷,從某個可以證實的前提出發,來分析人的經濟活動。其特點為:回答 「是什麼」的問題;分析問題具有客觀性;得出的結論可以通過經驗事實進行驗證。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著眼於當前社會或學科現實,通過事例和經驗等從理論上推理說明,那就屬於實證分析。
empirical的含義是「經驗主義的,以經驗或觀察為依據的」,也就是說,這里的「實證分析方法」更准確的翻譯方法應當為「經驗分析方法」。不過,國內社會科學的研究文獻中已經習慣地接受了這種說法。事實上,「實證」對應的反義詞是「規范」(參見末尾的「相關問題」);「經驗」對應的反義詞是「理論」。
實證分析方法:實證的分析工具
實證分析要運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諸如個量分析與總量分析、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邏輯演繹與經驗歸納、經濟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我們這里著重介紹在經濟學中應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過說明的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經濟模型。
D.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實證分析應當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主流。在理論經濟學,我們要客觀地對經濟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在應用經濟學,我們要運用統計數據進行經濟計量分析以輔助決策和政策制定。這些都主要依託於實證分析法。因此,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今後將更為重要。
實證分析:超越一切價值判斷,從某個可以證實的前提出發,來分析人的經濟活動。回答 「是什麼」的問題;
規范分析:是研究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目標,來探討達到這種價值判斷和社會目標的步驟。
E. 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麼意思
因為計量經濟學是用計量的方法研究事情的因果關系,而在經濟學中,我們就是在求索我們需要結果的因!比如,我們通常搞一項政策,我們很想知道這個政策到底能怎樣影響著我們期望的結果;或者我們希望gdp增加,我們希望知道是什麼又怎樣導致GDp增加。so。。計量經濟學在當代經濟學科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是我的理解,最近也在計量~~~~~傷不起啊
F.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和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相對應的概念。後者一般翻譯做規范分析。
而兩者之間的區別,用老凱恩斯(那個更有名的凱恩斯的老爸)和弗里德曼(就是那個弗里德曼)的話說,就是前者研究「what is」的問題,而後者研究「what ought to be」的問題。
換句話說,所謂Positive Analysis就是將經濟學當成一門自然科學,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完全客觀地描述經濟問題,解釋經濟現象。
而Normative Analysis則不同,要回答「what ought to be」,就必須有事先的標准存在,而這個標准很多時候是由個人或社會偏好這些經濟學以外的因素決定的。
比如「火車票漲價可以緩解買票難問題」,這就是個Positive Analysis的結論。要反駁這個結論,就需要在邏輯上證明火車票漲價無法緩解買票難。
而「應當通過火車票漲價來緩解買票難問題」,這就是Normative Analysis了。 這句話是否成立, 還取決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心目中的火車票理想分配方案標准。
順便說一句,當前很多人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反感可能都源於無法區分這兩者。
G. 什麼是公共經濟學的地位
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一個對象——經濟行為
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
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
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
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 案例
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
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
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
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
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
奧茨的分權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
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
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
增長引致論
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
發展階段論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
勞動生產率論
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
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干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
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
高度就業預算論。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
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不應搞平均主義。
正義論。主張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
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
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
H.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指超越一切價值判斷,從某個可以證實的前提出發,來分析人的經濟活動。其特點為:回答 「是什麼」的問題;分析問題具有客觀性;得出的結論可以通過經驗事實進行驗證。
實證分析簡言之就是分析經濟問題「是什麼」的研究方法.。側重研究經濟體系如何運行,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後果及向什麼方向發展,而不考慮運行的結果是否可取。實證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慮有關經濟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釋或說明已觀察到的事實,對有關現象將會出現的情況做出預測。客觀事實是檢驗由實證分析法得出結論的標准。樊剛指出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經濟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是:「從經濟現象的分析、歸納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論前提假設作為邏輯分析的起點,然後在這些基於現實得出的假設基礎上進行邏輯演繹,推導出一系列結論,並逐步放鬆一些假設,使理論結論更加接近具體事實。」規范分析法是研究經濟運行「應該是什麼」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和社會目標,來探討達到這種價值判斷和社會目標的步驟。
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具體的經濟分析都不可能離開人的行為。在實證分析法中,關於人的行為的社會認識是其分析的基礎,完全的客觀主義是不存在的。從經濟理論發展的歷史來看,「除少數經濟學家主張經濟學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純實證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認為經濟學既是實證的科學,又是規范的科學,因為提出什麼問題來進行研究,採用什麼方法來研究,突出強調那些因素,實際上涉及到個人的價值判斷問題」。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還沒有實證分析這個方法論術語,在一些學者看來,馬克思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強調的只是規范分析。其實,馬克思主張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規范與實證有機結合的方法。馬克思的歷史分析方法可以說就是一種實證分析方法,是「動態實證」。馬克思十分重視對事實的分析。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中他說:「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我要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馬克思很重視實證分析,如,馬克思對分工、生產、交換、市場、利潤、利息等范疇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實證分析,他的經濟研究實踐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I. 方法論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的方法論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大的,他都講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他試圖多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能比較全面正確。
J. 實證分析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是經濟學的兩大分析體系。規范分析注重回答應當是什麼,是指分析回答是什麼。一般來說,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採用規范分析較多,主觀性和意識形態性較強。而在一些定量研究,如經濟計量學、金融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則強調實證分析。但現代經濟學越來越傾向於將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但以實證分析為主,如制度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即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