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讀《身邊的經濟學》有感
雅俗共賞,在輕松閱讀中學習 ——讀《身邊的經濟學》有感 當代經濟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運用了越來越復雜的數學工具和分析方法,越來越專業化了.數學和抽象思維能力成為經濟學專業的入門資格.沒有數學模型的文章被認為是淺薄的,只要翻一翻《美國經濟評論》這樣一流的經濟學專業雜志,你就知道這種趨勢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了.這種發展推動著經濟學本身的進步,引領經濟學發展的方向,使經濟學不斷深化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但另一方面,經濟學也正在從象牙之塔中走出,面對豐富的現實生活.這既包括用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用於企業管理或政府政策的制定,又包括以通俗的形式把經濟學知識介紹給普通公眾.通俗經濟學就是指後一類作品.這種著作深入淺出,把復雜的道理簡單化,通俗而不庸俗,簡單而不淺薄,在生動活潑的事例中包含了經濟學道理.這種著作還用經濟學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讓公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種著作可以稱為經濟學的科普工作.而鄭友林的《身邊的經濟學》堅持從大眾最關注的社會經濟現象入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當代社會繁復的經濟金融現象,並對大眾習以為常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釋,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一個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經濟世界.提起經濟學人們的印象多是理論研究的,而通過閱讀《身邊的經濟學》使我愈發地認識到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科學,一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經濟學必須回歸本質,無條件服務於社會大眾.本書所闡述的並非一整套的專業理論,而都是一、兩千字的小文章.它選題新穎獨特,沒有脫離火熱的現實生活,沒有脫離具體問題去空談大道理,它是
Ⅱ 讀方便麵經濟學有感
當我們在市場上買方便麵時,就可能會琢磨,125克的油炸方便麵賣1.60元,有多大利潤?麵粉0.8元/500克,則麵粉成本是0.2元,植物油及其他輔料的錢能有多少呢?就算也是0.2元吧。工人的工資有多少?恐怕超不過0.1元。乖乖,每包方便麵要賺我1.1元,真黑!
這番話如果被方便麵廠的老闆聽見了,他立刻就會大叫起來:冤枉啊!我不但沒賺錢,還賠錢呢。你算的只有原材料和工資費用,沒有算固定成本。我花了1000萬元投資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廠房和10條生產線,每年生產1000萬包方便麵。如果只生產一年的話,每包方便麵的固定成本就要1元錢;如果按5年折舊計算,每包方便麵的固定成本便是0.2元。這1000萬元錢我是從銀行借來的,每年光利息就得100萬,每包方便麵平攤的利息就是0.1元。你別看商店的零售價是1.6元,其實我給批發商的價格只有1元。你算算,每包方便麵我賺你多少錢?才0.2元。還沒完呢,要是我在電視上不打廣告,這方便麵能賣到1.6元的零售價嗎?不能。好,我一年的廣告費是100萬,摺合每包0.1元。這樣,我就只剩下了0.1元。還要17%的增值稅,按批發價減去固定成本和原材料價格及廣告費用算,0.3乘以17%是0.051,我還剩0.049元利潤。還沒完,這剩下的利潤還得交所得稅30%,我就剩0.035元了。市場有風險你知不知道?今年我能賣出去1000萬包,能賺35萬元,要是明年我只賣出去800萬包,我立刻就要傾家盪產。因為銷售收入減少20%,而固定成本、利息和廣告費卻一分不少。實際上,我是在給銀行打工,給批發商打工,給地主打工。
批發商一聽也叫苦不迭:你給我打工,我給誰打工?不錯,我從你這里是1元錢進貨,但我送給零售商只有1.2元。你以為批發生意好做啊?我一年批出去方便麵100萬包,每包賺2角就是20萬。但現在一個攤位費就是10萬,各種稅費少說也得有5萬,我還得有一輛送貨車啊。光這輛車的油錢就是2萬,還不說司機費。好在是我老婆開車,要是別人開車,一年還不得2萬、3萬?你算算,我還剩多少錢?其實真正賺錢的是零售商。
零售商一聽就火了:我賺錢?那你來干!每包方便麵我是賺0.4元錢,不瞞你說,所有商品我的批零差價大概都在25%左右。但是銷售量上不去啊!你看現在商店多如牛毛,都以為開店就能賺錢,把商業區或商業門面的房價抬得高高的。結果呢,消費量就那麼大,商店一多,每家商店的營業額就上不去。去年我的營業額有5000萬,批零差價有1250萬。但我一年光房租就是500萬,員工工資200萬,日常消耗品象電力、車輛等50萬,打折促銷費250萬。我貸款不多,才500萬,利息50萬。這就去掉了1050萬。毛利200萬,除去17%的增值稅77萬,還剩133萬,再去30%的所得稅,就剩下93萬元了。現在我們周圍商店都在進行自殺性打折銷售,或者標低價,你說我們跟不跟?跟上去,是虧損;不跟上去,更得完蛋!商店關門了,員工無非再換一個地方。我呢,就得背上一輩子還不完的債,實在逼急了,我只好跳樓。要早知道是這個結局,我開什麼商店啊,真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
員工也急了:你關門,我們干什麼去?當初把我們招進來說得天花亂墜的是你,現在一揮手把我們趕走的又是你。這些年我們經常加班加點地幹活,加班費那麼低,我們也沒說過什麼。我們加班的時候你干什麼去了?經營這么一個社區商店,你卻飛到歐洲飛美國,飛到日本飛新加坡,你在郊區買的別墅、養的小妾都打入了成本,你以為我們不知道啊?經營好的時候,我們想著你也不容易,這些事情也就睜一眼閉一眼。現在經營不好,你就想那我們員工開刀?這些年你賺了多少錢,用公關費用的名義編了一個多大的關系網,你以為我們不知道啊?商店關門,你一是解僱,二是賴銀行的貸款,三是帶著你的存款和妻妾逍遙法外。這就是你那張關系網的真正作用。
銀行一聽說有人要賴賬,也來湊熱鬧了:是啊,有人總是說給我們銀行打工,可有誰知道銀行給誰打工呢?銀行首先是給儲戶打工。儲戶把錢放到了銀行里,年息是5%。這筆錢如果不貸出去,我們無法支付存款利息。但是貸給誰呢?貸給哪個項目呢?銀行不是企業家,很難搞清楚某個項目究竟有多大市場風險,甚至企業家本身也不清楚風險程度,因此每一筆貸款實際上都是一項風險投資。
Ⅲ 經濟學要怎樣處理才對——看新勞動法有感
Steven Cheung stuck to the great tradition of Adam Smith. From the late 1960』s and onwards he wrote a number of papers, now beginning to gain the position of true classics. By applying the seemingly simple, established methods to important empirical problems that either appeared enigmatic, or had standard explanations which were regarded as 「obviously」 true, he waved his magic wand and opened new, sometimes amazing vistas. 高斯為該結集寫的《前言》,也有類同的看法: Steven Cheung's articles make clear what is wrong with so much of current writing on economics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to put it right. He does this by example, showing through his own work how economics should be done. As always, he has concentrated on understanding why the economic system behaves as it does, rather than taking as his first aim, how the economic system ought to behave and how to bring this about. In his analysis of how the system operates, he uses a keen observation of the facts to support his argument. His writing is detailed, perceptive and illuminates the questions he discusses. 上述兩位說的其實一樣:高斯筆下的張五常就是Werin說的斯密傳統。要與斯密並駕齊驅當然苛求,但兩位專家看得出我走的是斯密的路,是我整生在一門學問上得到的最高評價了。經濟學要那樣處理才對,可惜這樣的經濟學今天已成陳跡。 整本《國富論》,從頭到尾,都是高斯說的 「keen observation of the facts」 。斯密考查無數,世界各地的史實包羅萬有。有些觀察是看錯了的——不可能完全不錯,何況那是二百多年前——但論到對世界的 keen observation 我開始清楚明白,是一九六九,拜讀斯密八年之後了。該年暑期回港看母親時,我已經在芝加哥教過高級價格理論,但在香港街頭巷尾見到的市場現象,十之八九我不能解釋。當時認為自己有兩個選擇:其一是放棄經濟學,另謀高就;其二是多作世事觀察,把經濟理論修改。選取後者是要深入地走斯密的路,於是不斷地在街頭巷尾跑。 一九七五回港長假九個月,我決定要比斯密多走一步:不僅觀察,而且要落手落腳地在市場操作一下。這決定起於對玉石的調查研究。當時,關於訊息不足的話題在行內吵得熱鬧。玉石市場有一個奇怪現象。玉的原石是有石皮的,在廣東道成交時,不切開來,賣家只在石皮上磨出一兩處淺淺的「水口」,購買的人要從石皮與水口猜測石內的玉質與瑕疵,很難猜得准確,有三幾成把握的要有十多年的研習經驗。為什麼原石不先切開來,真相大白,才出售呢?為什麼市場要刻意地隱瞞訊息,導致那麼多的人花那麼多的時日去研究猜測之法? 在解釋這困難度極高的調查中,我天天在廣東道跑,左問右問,而首先要知道的,是什麼才算是質量高的玉石了。廣東道的專家起初認為我這個怪教授有趣,但後來還是經不起我的煩擾。其中一位關心的,說:「教授呀,玉石這回事,自己不買不賣,不入肉,不傷身,要學得懂很困難。我們這里懂玉石的人都是家傳做玉石生意的。」一言驚醒,我於是在廣東道租了一個地攤作玉石生意兩個月,終於找到玉石市場隱瞞訊息的答案。 是真理。任何自稱是文物或書畫鑒證專家的,如果自己不收藏,或不做有關的生意,我會給他的鑒證力打個大折扣。不親自投資下注,不容易對任何行業有深入的體會。這是我曾經在十九個行業下注而又親自操作一下的原因。早就知道生意難做,一般下小注,體會到行業性質的大概就收手了。這與自然科學在實驗室投資作實驗沒有什麼不同。 到街頭巷尾跑,隨意觀察,因為成本低,還是主要的。與落手落腳的生意體會加起來,不斷地以簡單的經濟理念作解釋,約二十年就對自己的觀察與理解有很好的感受。我自己因而發明的宏觀經濟,不是凱恩斯那一套,而是站遠一點,把大量的現象一起看,淘汰認為不重要的細節。一旦掌握到有關鍵性的「宏觀」局限轉變時,分析來來去去都是需求定律。解釋與推斷是同一回事,只是後者需要知道的有關局限轉變,考查一般遠為困難。貨幣嗎?只是另一種物品,可以協助減低交易費用的。 讀者如果參閱我自一九八一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及跟著的多篇關於經濟推斷的中語文章——全部在網上可以找到——會同意我的推斷很少錯。比行內的朋友准很多,勝出不止幾條街吧。不是因為理論上比他們知得多,而是用上的理論比他們用的遠為簡單,概念比他們掌握得遠為通透,但最重要還是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思考時能把無數實例與瑣事加起來,比他們遠為全面。不深知事實,不可能真的懂經濟。 回頭說中國最近推出的新勞動合同法,我的確發了脾氣,拍案而起,力斥其非。為什麼發展得頭頭是道的經濟改革,會推出那樣龐大而又復雜的勞動法,明顯地表達著設計的人對勞動市場的實況與合約變化的需要,沒有基本的理解或認識呢?若問勞苦大眾:「需要政府幫助嗎?需要多點保障嗎?需要老闆多給錢嗎?」他們多半回應:「要、要、要。」他們可沒有想到,老闆比他們吃得好穿得暖,主要是出了錢設廠置械,有利息與風險的回報,而那些「保障」法例,到頭來害了他們。 一個國家的經濟有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行業。我喜歡抓著有關鍵性的項目看。這幾年不斷跟進農轉工的情況,農產品的價格,接單工業的困境,以及印度及越南等地給中國帶來的競爭壓力。低下階層(包括農民)的收入,這幾年急升。我想,這就是了:數以億計的窮人的生活急速改進,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我事前想得對,傳統的經濟發展學說全盤錯了。我又想,繼續這樣的發展再十年,農民的人均收入可與城市的中等人家打個平手。歷史上,人口密度高的國家,只有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可以做到。可惜日本要靠禁止農產品進口,導致地價奇高,壞了國家大事。當然,讓日圓大幅升值,是日本的另一個致命傷。新勞動法的推出,比日本當年還要蠢,因為日本當年沒有那麼多的國際廉價勞力參與競爭。 今天經濟學的發展,是遠遠地脫離了斯密的傳統了。脫離了斯密還不怎樣,脫離了真實世界,經濟學不學也罷。沒有內容的方程式是一回事,不知內情的數字回歸分析是更頭痛的另一回事。沒有人可以反對為了生計,助理教授要在國際知名學報發表文章,希望拿得一紙終生僱用合約。自然科學有實驗室的操作,也有實驗室可以反證,不容易生安白造。經濟學者一般不會生安白造,但寫文章的人不知真實世界,學報編輯也不知真實世界,或大家以為知道但其實是另一回事,這樣的學問不是自欺欺人嗎?還是回到斯密的造針工廠去吧。 學術需要的飯碗與勞苦大眾需要的飯碗是兩回事。北京當局在推出新勞動法之前,不可能沒有徵求過吃著學術飯碗的經濟學者的意見。但該飯碗與勞苦大眾吃著的,是有著造針廠之外與造針廠之內之別。三十年來的經濟學發展,這二者早就互不相幹了。
Ⅳ 從經濟學角度看,人類對錢的感情有多復雜
首先,古典經濟學里,效用來自於消費。新古典學派認為,持有的現金也提供效用(現金余額效應,鮑莫爾等,MIU)。
其次,經濟學里持有金錢和金融資產的目的是為了未來消費或給下一代(Diamond模型,OLG)。人一直在衡量投資回報和等待將來消費的忍耐(費雪不耐理論)。
再次,任何形式的資產都有不確定性。人們試圖對沖風險或尋求組合(馬科維茨,MPT和Tobin等,兩基金分離定理)。
最後,人們需要預期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動和通貨膨脹(理性預期,弗里德曼,席勒等)。
Ⅳ 讀《戀愛經濟學》有感
經濟學理論是否真的能撥開她心中的迷霧?又想,如果能讓更多的少男少女懂得一些
婚戀中經濟學的道理,或許在戀愛婚嫁的過程中就能少走一些彎路!
Ⅵ 學完《微觀經濟學》後,你有哪些感想和收獲
學完微觀經濟學後,你有哪些感想和收獲?影響和收獲很多,比如說現在的社會如果不不經濟獨立的話,就無法生存。
Ⅶ 從經濟學角度看,人類對錢的感情有多「復雜」
經濟學有兩規定:一是資源都是有限的而稀缺的;二是人都是理性的,他會不回顧個人的情感去追求利益答的最大化的。也就是會無限追求金錢的,所以感情是很深的。但錢只是一個方面,經濟學上主要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資源主要是指勞動、資本和技術,而資本的范圍是很廣的,包括自然資源、生產設備等。而你所謂的錢應該不是資本,而是最終的收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都是無限追逐金錢的。
Ⅷ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有何感想
每個人每天都在面臨選擇和決策,但這些選擇並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們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系等因素的影響,時常會做出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更深地洞悉了人們思維深處的奧秘,指出生活中「荒唐」決策的本質,探究非理性行為的規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會連續授給行為經濟學家的原因。
人們很多看似荒誕的經濟行為,其實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起亞當·斯密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更加敏感、細膩,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本來就是經濟學永恆不變的主題,所以。行為經濟學跟每個人相關,跟每個企業相關。它有時候像那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孩子,雖然道明了真相,但是人在面對真相的時候多少有點尷尬。
Ⅸ 誰有讀《身邊的經濟學》有感
雅俗共賞,在輕松閱讀中學習 ——讀《身邊的經濟學》有感 當代經濟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運用了越來越復雜的數學工具和分析方法,越來越專業化了。數學和抽象思維能力成為經濟學專業的入門資格。沒有數學模型的文章被認為是淺薄的,只要翻一翻《美國經濟評論》這樣一流的經濟學專業雜志,你就知道這種趨勢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了。這種發展推動著經濟學本身的進步,引領經濟學發展的方向,使經濟學不斷深化對現實世界的認識。 但另一方面,經濟學也正在從象牙之塔中走出,面對豐富的現實生活。這既包括用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用於企業管理或政府政策的制定,又包括以通俗的形式把經濟學知識介紹給普通公眾。通俗經濟學就是指後一類作品。這種著作深入淺出,把復雜的道理簡單化,通俗而不庸俗,簡單而不淺薄,在生動活潑的事例中包含了經濟學道理。這種著作還用經濟學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讓公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種著作可以稱為經濟學的科普工作。而鄭友林的《身邊的經濟學》堅持從大眾最關注的社會經濟現象入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當代社會繁復的經濟金融現象,並對大眾習以為常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釋,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一個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經濟世界。 提起經濟學人們的印象多是理論研究的,而通過閱讀《身邊的經濟學》使我愈發地認識到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科學,一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經濟學必須回歸本質,無條件服務於社會大眾。 本書所闡述的並非一整套的專業理論,而都是一、兩千字的小文章。它選題新穎獨特,沒有脫離火熱的現實生活,沒有脫離具體問題去空談大道理,它是從現實的熱點話題入手,深入淺出,更通俗易懂的介紹了經濟現象。從《學習型國家有前途》到《房價與社會和諧》,從《諾基亞故鄉的秘密》到《國際化提升了姚明的身價》,從《財產權與經濟增長》到《中國經濟崛起的影響》,從《匯率調整後如何理財》到《抽煙與排污的解決方法》……選題有國家大事,生活小事,有商業巨頭、體育明星,更有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我清楚的記得他說姚明身價高的原因,從效用滿足談到名人效應,又到財富增值,商業價值,最後又說到了文化交流。問題已是十分顯眼,再加上如是的詮釋,使其不得不誘人了。 然而該書不僅僅有著好的原料,而且也做出了美味佳餚。它不僅僅是選題新穎、看法獨到,有說服力,讓人看過聽過之後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真的看完之後,有一種我怎麼沒想到的感覺,由衷地感嘆。鄭友林以濟學的專業知識來觀察和分析廣泛的社會問題,對這些問題都有更深的理解。在《如何看待中國的高儲蓄率》時,他提出了教育費用的快速上升,醫療改革的不成功,社會保障系的缺失,直接融資不足等原因,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高儲蓄率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在很多問題上他還提出了解決之法。他在《抽煙與排污的解決辦法》闡述了「科斯定理」之後,提出了抽煙只需當事人協商解決,而工廠排放污染物質則需要政府幹預方能調節。在《高考中的制度博弈現象》一文,針對「高考移民」現象,他提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考分不夠又想上好學校的考生,應該用金錢去取得受教育的機會,而不是改變國家的高考錄取政策。」咱姑且不論這方法是否可行,比起這沒有主見的我來說,則是需要好好學習的。再者這種大膽的思路與見解並非科幻式的胡說八道,而是言之所據,這就有意義了。 我所讀的這本書不比《經濟學原理》、《國富論》、《資本論》那些大作,作者也說了這也只是本小書。但是我從這本書中又學到了很多,也想惡劣很多。首先,必須得好好的夯實專業基礎。鄭友林之所以能從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中的歸整起來寫出一本書,而且還是深入淺出,不得不歸功於他對經濟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其次,關注時政熱點、經濟現象。鄭友林說得沒錯,經濟學是經世致用的學科。要使它實用,必須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經濟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最後,凡事真的要有自己的主見,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對策真的很重要。認識到了這些,我會為之努力。 感謝此次讀書報告活動,讓我從浮躁的大學生中,能夠靜下心來讀上一本書。不然這些時日的時間我又會去做些什麼。今後的我又會去做些什麼。今後的我會以此次為契機,繼續的閱讀,廣泛的學習,利用好這剩下的大學生活,使自己在大四畢業之時感覺大學沒有白過。我會努力,我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