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故事

經濟學故事

發布時間:2020-11-25 00:59:21

❶ 與經濟學有關的小故事

故事1一個城裡男孩kenny移居到了鄉下,從一個農民那裡花100美元買了一頭驢,這個農民同意第二天把驢帶來給他。第二天,kenny卻發現他得到的是一頭死驢。kenny很不高興,但是農民拒絕把錢還給他,他說:「我並沒告訴你這是一頭活的驢子呀」。一個月以後,農民遇到了kenny,農民問他:「那頭死驢後來怎麼樣了?」kenny說,「我靠它賺了499美元」。農民覺得很驚訝。kenny說:「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並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賣出了600張票,每張1塊錢,就這樣我收了600塊錢」。農民好奇地問:「難道沒有人對此表示不滿?」kenny回答:「只有那個中獎的人表示不滿,所以我把他買票的錢還給了他,最後扣除成本100元,我賺了499美元。」許多年後,長大了的kenny成為了安然公司的總裁。故事2從前有一個小孩,與媽媽一起到一個叔叔家去玩,叔叔看到這個小孩很漂亮、可愛,就對他說:「你抓一把糖帶回去吧!」小孩害羞地低下了頭,不響。後來,快回家時,叔叔看小孩還是沒有拿糖,就又說道:「你抓一把糖帶回去吧!」小孩還是低頭不響,害羞地看著叔叔,沒有拿糖。於是叔叔就抓了一把糖給他,放在了小孩的口袋裡,小孩很高興地回去了。回到家,媽媽問這個小孩,為什麼你自己不肯拿糖,而當叔叔抓糖給你時,你就要了呢?小孩說:「因為叔叔的手比我大!」這個小孩長大後成為了IBM的總裁。故事3從前在美國的葡萄鎮上,經常有旅遊者來訪問,他們有時會扔一些零錢給小孩,然後小孩們就會搶著去揀。有一個小孩卻很特別,他每次都對那些十元、五元的大鈔票視而不見,很認真地只揀1元的硬幣,揀完後就背著書包走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一晃六年過去了,小孩已經長大了,可他依然只揀1元的硬幣,揀完後就背著書包走了。隨著葡萄鎮名氣的增大,來遊玩的旅遊者也越來越多。這個小孩也成了當地的一大旅遊景點,遊客們都想看看這個小孩,扔錢給這個小孩,而小孩依然只揀他的1元的硬幣,絕對不碰其他的錢。終於有一天,他的媽媽忍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你只揀1元的硬幣,你去商店買西時,還是認識錢的大小的呀?這個小孩說,「如果我拿了其他的錢,以後就再也不會有人向我扔錢了!」這個小孩長大後成為了美國金融界的大亨。——————————名人真實故事——————————————1. 曾經是美國首富的保羅·蓋蒂年輕時很窮,僅有一塊收成很差的旱田。為解決灌溉問題,他在地里打水井,結果冒出了石油。於是他把水井改油井,農田改油田,從銀行里貸了款,添了設備,雇了工人,搞起了石油開采。後來他在現場巡視時發現,那些油田監管人員都沒有盡力,而是鬆鬆垮垮,漫不經心。於是他請教一位經濟學家,一句話就點醒了他:「因為那是你的油田而不是他們的。」蓋蒂頓時明白了,他把各位工頭召集起來宣布:「從今天起,油田交給你們負責經營,收益的25%由各位全權支配。」從此,工頭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再沒有了偷懶和浪費現象,油田欣欣向榮,財源滾滾而來,蓋蒂也成了石油大王。如果你以為保羅·蓋蒂之所以能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是因為他家地里挖出了石油,那你就錯了。他挖出了比石油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員工的生產熱情,而員工的熱情是靠向他們讓利激發出來的。可見,個人利益才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就必須從這里開始。2. 某電視台請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談他的成功經驗,他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小時候很調皮,但小朋友都圍著他轉,他叫幹啥就幹啥,甚至他叫打誰就打誰。小朋友們為什麼聽他的呢?不是因為他個子大、拳頭硬,別人怕他,而是他仗義疏財,常把家裡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分給大家。所以他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他創辦蒙牛集團時大家都願跟著他干,因為知道他有分錢的習慣。蒙牛集團成為中國乳業的龍頭老大以後,他仍然保持這種習慣:工資不是最高的,房子不是最大的,車子不是最好的,還把很多股票捐出去。所以大家信服他,不好好乾覺得對不起他,心裡有愧。這樣蒙牛集團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團結戰斗的集體。這是牛根生成功的重要原因。牛根生和蒙牛集團成功的經驗也說明,作為一個經濟組織,要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的個人利益,經濟人假設對他們是適用的。3.經濟選擇的幾個故事蘇理請他的女朋友西餐。「就這個吧!」她用小指頭輕輕一點,「全餐」。開胃小菜上來了,她一掃而空;湯上來了,立刻見底;色拉上來了,她一一吞下:主菜的前菜上來了,她慢慢吃,吃了一半;主菜正盤上來了,她已經摸著胸口喘氣:「太飽了,吃不下了。」辛疆也請他的女朋友吃西餐,也是全餐。她每樣都吃一點,只挑她喜歡的入口,不僅主菜上來時仍然有胃口,就連最後一道甜點和餐後的美酒,她也沒有放過。臨走時還微微一笑:「謝謝!」輕盈地離開人生也像一場盛宴,你如果不想留下遺憾,就應該懂得選擇。法國巴黎大學校長讓·布里丹(1300—1358)講述一頭驢子的故事。說是有一頭驢子,它非常餓,到處找吃的,終於看到了前面有兩堆草。它迅速跑過去,卻為難了,因為它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堆。它猶豫不決,,在兩堆草之間徘徊不定,最終因沒辦法選擇而被活活餓死。這頭陷入兩難困境的驢被後人稱之為「布里丹之驢」。選擇有時很容易,有時很難,難就難在一種資源可能有多種用途,而不像乾草對於驢子來說只有果腹一種選擇。由於有多種選擇,用於某種用途就得放棄其他用途。機會成本就是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比爾·蓋茨於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學習。他不喜歡法律,但對計算機十分感興趣。19歲時他。面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學習直至畢業,還是輟學創辦軟體公司?繼續學習會失去創業的最佳時機,而輟學辦公司又拿不到多少人嚮往的哈佛大學畢業文憑。蓋茨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學業,創辦了自己的軟體公司。他終於成功了,1999年《福布斯》雜志評選,比爾·蓋茨以凈資產850億美元榮登世界億萬富翁的榜首。1999年3月27日,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以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時,他向那位記者笑了笑,沒有回答。看來比爾·蓋茨是不願意回到哈佛大學繼續學習了,因為那樣的話機會成本太大——失去世界首富的地位。中國也有一個不願上大學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因為他有到美國NBA打球的機會。姚明同休斯頓火箭隊簽了5年7000萬美元的工作合同,加上做廣告,據說年收入早突破1億美元。如果他上了大學,這些收入都將失去。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不是會計學意義上的成本,它純粹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選擇也是一個思維方法的問題,不過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和一般思維方法有所不同,它主要思考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如何選擇最佳的要素組合。很多人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威王經常要大將田忌與他賽馬,賽馬的規則是這樣的:每次雙方各出三匹馬,一對一比賽三場,每一場的輸家要賠一千斤銅給贏家。齊威王的三匹馬和田忌的三匹馬按實力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但齊威王的上、中、下三匹馬分別比田忌的上、中、下三匹馬更勝一籌,因為總是同等次的馬進行比賽,所以田忌連輸三場,輸了3000斤銅。那時銅非常昂貴,3000斤可是一筆巨款了。後來田忌的謀士孫臏出了個主意,讓田忌把資源重新組合,不要用上馬去對抗齊威王的上馬,而是對抗他的中馬;不要用中馬去對抗齊威馬的中馬,而是對抗他的下馬;不要用下馬去對抗齊成王的下馬,而是對抗他的上馬。這樣.雖然田忌會輸一場,卻會贏兩場,二勝一負,最後勝利還是田忌的。田忌重新整合了資源,果然贏了1000斤銅。同樣是三匹馬,由於選擇的配置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田忌的三匹馬都不如齊威王的三匹馬,這就是田忌選擇的約束條件。如果沒有這個約束條件,就用不著選擇。所以約束條件是選擇的前提,也是經濟學的前提。經濟學家思考問題時首先要考慮這個約束條件,不能研究了半天,倒把前提給丟了。

❷ 求一經濟學小故事,並附上相關分析!謝謝!

慢慢挑
1、納什均衡理論
一農戶在殺雞前的晚上喂雞,不經意地說:快吃吧,這是你最後一頓!第二日,見雞已躺倒並留遺書:爺已吃老鼠葯,你們別想吃爺了,爺也不是好惹的。
當對手知道了你的決定之後,就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

2、約束條件
魚說:我時時刻刻睜開眼睛,就是為了能讓你永遠在我眼中!
水說:我時時刻刻流淌不息,就是為了能永遠把你擁抱!!鍋說:都快熟了,還這么貧!
約束條件變了,原來的收益,一下子都變為成本。生命如果架在鍋上,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

3、機會成本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背著炸彈,到銀行看看。警察為你准備了一副手銬,獄長為你張羅一床毛毯,生活的煩惱向記者說說,搶劫的細節跟警察談談。
你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得放棄另一些東西。在經濟學里,這叫機會成本。

4、方向
葛優吃飯途中上廁所,回來後褲子濕了。朋友問:褲子怎麼濕了?葛優答:經常!朋友不解。葛優說:經常是旁邊的人撒著尿,突然轉過身來大叫:嘿!這不是葛優嗎?!
投資已經過半之後,如果要改變投資方向或暫停投資,都是一個頗為困難的事兒。

5、1+1>2
為什麼說結婚是1+1>2?
一是指1+1之後多出一個小孩,達到了人類繁衍社會目的。二是兩個人結婚之後,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比如減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時發生的高額費用,如鮮花、衣物,而且婚後住房成本可以減半等等。
協同效應,本來指兩家公司合並之後,如果重組得當,能夠使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從而產生更大的效益。兩個人結婚之後,也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如笑話所說,魚兒上鉤之後,自然就不用再喂魚餌了。當然,即使結婚後還會發生魚餌費用,也屬於內部關聯交易了。

6、1+1<2
為什麼說離婚是1+1<2?
一是沒生出小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二是沒有產生協同效應,導致資產重組失敗,還有可能是內部關聯交易過多。
如果離婚時間較早,大抵屬於信息披露不充分,因為婚前沒有做好盡職調查,你以為自己買了一隻藍籌股,結果成為股東之後,發現其實是一隻垃圾股,所以,一些投資高手就會在被套牢之前趕緊平倉。
如果離婚時間比較晚,大概是一方淪為了不良資產,當初看上去或許是很般配的一對,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一方成了大牛股,一方成了垃圾股,所以,最終難免被作為不良資產被剝離出去,如同陳世美拋棄秦香蓮,現代社會沒有了包公的狗頭鍘,婚姻市場的資產重組頻率肯定加快了。

7、戈森法則
男人為什麼喜新厭舊?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戈森法則可以解釋:同一享樂不斷重復,其帶來的滿足感會不斷遞減;同一享樂不斷重復,第一次和第二次所獲得的滿足感最大。

8、良幣驅逐劣幣
女人要不要回家做全職太太?
這要看做全職太太的機會成本是不是很高,也就是與做OL時的收入比較,權衡一下成本和收益。女人如果沒有經濟來源,很有可能淪為不良資產,最終被優良資產置換,在婚姻市場,只有「良幣驅逐劣幣」。同時要明確一點,女人的家務勞動應該視為家庭收入,因為同樣的家務,如果請家政工來做的話,是要算做支出的。

9、夕陽&朝陽
美女厭倦了獨身,老大想結婚怎麼辦?
如果已經錯過了上市的最佳時機,成為夕陽產業之後,怕是不太好圈錢了,又或者放心不下戈森法則,乾脆自己做「女鑽王老五」等別人來圈……

10、虧損
男人和女人,誰更容易在感情上受傷?
所謂受傷,應該就是投入太多,收獲太少,也就是產生了虧損。一個企業虧損,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沒有競爭力,如果絕對優勢不足的話,發掘一下自己的優勢。比如說,中國企業往歐美國家賣紡織品,自然是手到擒來,如果非要往歐美賣汽車,肯定要受傷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不計虧損的話,應該就不會受傷了。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實在困難,只有我們的某些國有企業可以做到。

11、帕累托最優
為什麼不能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
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會打破市場的均衡,有些又帥又有錢的王老五可能會形成市場壟斷,從而像電信、鐵路一樣,成天被人罵娘。輕則引起內分泌失調,重則引起和諧社會失調。一夫一妻制已經形成了帕累托最優。

12、自身能力
飛機上,
烏鴉對乘務員說:給爺來杯水! 豬聽後也學道:給爺也來杯水!
乘務員把豬和烏鴉扔出機艙。烏鴉笑著對豬說:傻了吧?爺會飛!
外界因素是一種約束條件,自身能力也是一種約束條件,往往更重要。所以,別人能成功的事,未必自己就能成功。

13、路徑&成本
黑猩猩不小心踩了長臂猿拉的大便,長臂猿溫柔細心地幫她擦洗干凈後他們相愛了,別人問起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黑猩猩感慨地說:猿糞!都是猿糞哪!
路徑依賴在經濟學里說的是,你當下的選擇是被你的前一個選擇決定的,如果你要改變路徑,成本將會高到你不願意改變.

❸ 經濟學小故事(加故事所說的道理)

陶淵明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經濟學小故事,講的是糧食價格下降,同樣的錢,今年比去年多買了三五斗米。

❹ 求四個關於經濟學的哲理短小故事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說的是: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邊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幾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聽起來有點荒誕,但說明了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一詞來源於「混沌理論」,是氣象學家洛侖茲(Lorenz)1963年提出來的。洛倫茲1917年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一生致力於研究「混沌理論」,稱他為「現代混沌之父」可謂當之無愧。
「蝶蝴效應」還有另一種說法:斷了一枚釘子,掉了一隻蹄鐵;掉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有人又稱之為「蹄鐵效應」。
無論「蝴蝶效應」還是「蹄鐵效應」,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如果對一個微小的紕漏(關鍵性的紕漏)不以為然或聽任發展,往往像多米諾骨牌那樣引起崩潰。一顆雪球可能引發一場雪崩,一根火柴可以點燃整個森林。
2003年,美國發現一宗疑似瘋牛病案例,馬上就給剛剛復甦的美國經濟帶來一場破壞性很強的颶風。扇動「蝴蝶翅膀」的,是那頭倒霉的「瘋牛」,受到沖擊的,首先是總產值高達1750億美元的美國牛肉產業和140萬個工作崗位;而作為養牛業主要飼料來源的美國玉米和大豆業,也受到波及,其期貨價格呈現下降趨勢。但最終推波助瀾,將「瘋牛病颶風」損失發揮到最大的,還是美國消費者對牛肉產品出現的信心下降。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恐慌情緒不僅造成了美國國內餐飲企業的蕭條,甚至擴散到了全球,至少11個國家宣布緊急禁止美國牛肉進口,連遠在大洋彼岸中國廣東等地的居民都對西式餐飲敬而遠之。這讓人聯想到時下的禽流感,最初在個別國家發現的禽流感,很快波及全球,就算在沒有發現禽流感的地區或國家,人們也會「談雞色變」。
再比如,你能想像得出一個美國人抽煙和中國的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嗎?假設美國現在有一個人抽煙,不小心把沒熄滅的煙頭扔在了床邊,然後出門上班了,大約20分鍾後,煙頭慢慢引燃床單,火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左鄰右舍,引起煤氣罐的連環爆炸。這時的美國人已經對「恐怖襲擊」膽戰心驚,而這個肇事者(扔煙頭的人)卻忘了自己曾扔過煙頭,於是在一時無法查明原因的情況下,暫時被定為「恐怖襲擊」。這樣,驚恐萬狀的人們紛紛拋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們下降的消費信心影響了整個美國經濟,最後造成美元貶值,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得以美元標價的基礎性原材料價格上揚,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價格也相應上揚。從而導致以原材料為基礎的商品價格上漲,引發中國的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
這個例子比較誇張,為的只是說明:我們在解釋某種經濟現象時,如果無法從常規的分析中找到答案,就要考慮那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因素,然而這種因素太多了,也太不可預測了,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總是難以精確地預測具體經濟指數的原因。但也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造就了變化多端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蝴蝶扇動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龍卷風,那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沒有什麼不可能」,恐怕這就是「蝴蝶效應」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唐斯斯)
一顆小雪球可能引發一場雪崩,一根火柴可以點燃整個森林
節儉悖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勛爵(1883~1946),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一生對西方經濟學做出了極大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節儉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凱恩斯認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勤儉節約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是美德,然而對整個社會來說,節約意味著減少支出,迫使廠商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 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和產量、就業增加。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德賓(E.F.M.Durbin)甚至將「儲蓄」說成「一個特別危險的自我毀滅過程」。凱恩斯則鞭撻了節儉的儲蓄者,1931年1月他在廣播中斷言,節儉將促成貧困的「惡性循環」。他還告訴大家,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一天」。
「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美國人一度陷入悲痛與絕望中,對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失去信心,不敢輕易投資和消費,個人儲蓄增多,以防不可預測的因素。這種保守消費心態的蔓延一時間就使美國經濟真正跌入低谷。後來美國一些知名企業家聯合起來投資股票市場,並呼籲大家松開錢袋子,加大消費和投資,拯救美國經濟。
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出口受到一定影響,而我國經濟發展更要仰仗內需和投資拉動。如果我們花錢多,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就大,因為額外的需求將拉動生產和就業。
比較起「儲蓄是惡習」的說法,勤儉節約一直作為我國的傳統美德被頌揚。然而現在,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裡,出現了一群獨特的「都市新貧族」,他們薪水豐厚,卻幾乎沒有存款,一發薪就立即花到服飾、化妝品、餐館酒吧、旅遊等方面,一旦花完就開始過著數日子等發薪的貧窮生活,他們年輕、浪漫,有著體面的工作,秉著「錢就是用來花的」心態,周期性經歷著從有錢到赤貧的過程。這樣盲目地消費、支出而不留儲蓄,一旦碰上需要用錢的時候,馬上就會斷糧而陷入困境,因為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可能把他們的問題全包下來。中國現在大多數家庭還沒有真正邁入小康,一部分人還在貧困邊緣掙扎,如果沒有平時一分一厘的節省,又怎能拿出錢來支付孩子高額的上學費用,又怎能在有病時買得起昂貴的葯品?
事實上,對於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迫切需要積累資金(資本),應該提倡節儉,鼓勵儲蓄,通過降低利率而增加廠商對資金的需求,總支出不一定會下降。要解決「節儉悖論」,關鍵在於不要讓儲蓄的資金閑置起來,而是要把儲蓄轉化為投資,擴大和提高生產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銀行應增加有效貸款,把錢用到刀刃上。(唐斯斯)
與人交往,不要去想他可以怎樣幫你,要想你可以怎樣幫他,為他服務。
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的發現來自一次失敗的管理研究。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西屋(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主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系——這是傳統管理理論所堅持的觀點。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在上升。
後來這個令人困惑的結果引發了管理學上一場革命。歷時九年的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於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從而誕生了管理行為理論,開始把人當作「人」而不是機器的附屬物來看待了。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另一方面,這種特殊的地位使得六個女工之間團結得特別緊密,誰都不願意拖這個集體的後腿,她們之間甚至形成了一種默契。就這樣,個人微妙的心理和團隊精神促使著她們的產量上升再上升!
由於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績效或努力上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霍桑效應」。這在學校教育中極為普遍。有一所國外的學校,在入學的時候會對每個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以智力測驗的結果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驗結果由於某種失誤被顛倒了,也就是說現在的優秀班其實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聰明的孩子卻在普通班。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卻如同往年一樣,優秀班明顯高於普通班,並未出現異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當作優等生關注,他們自己也就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額外的關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鴨真的成了白天鵝。基於霍桑效應的心理暗示還可以治療抑鬱、自卑、緊張等各種心理疾病,霍桑效應在企業管理應用和領導行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誇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陳哲)
與命運爭吵的人,永遠無法了解自己。 ——(美)惠特曼
鯰魚效應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是唐代詩人盧綸寫的《塞下曲》,說的是飛將軍李廣一次夜裡外出,猛見前方草叢里卧著一隻「老虎」。李廣大驚失色,嚇出一身冷汗,隨即引弓射虎。第二天早晨,當他們去尋找「死虎」時,發現卧在地上的不過是一塊巨石。敢情是晚上看走眼了。再看那枝箭,箭鏃竟然深深地埋進石頭里。李廣暗暗稱奇,隨即再引弓射石,無論使多大的勁,箭都再也射不進石頭了。人在受到驚嚇或精神高度緊張、亢奮時,會迸發出超常的能量。
醫學界認為人們受到驚嚇或刺激時,腎上腺會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產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
人如此,動物亦如此。鯰魚效應與李廣射石異曲同工。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可見,沙丁魚是受了外界刺激才保持了生機與活力。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二是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許多人都知道草原狼的例子。澳大利亞某牧場上狼群出沒,經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於是求助政府和軍隊將狼群趕盡殺絕。狼沒有了,羊的數量大增,牧民們非常高興,認為預期的設想實現了。可是,若干年以後,卻發現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數量銳減且體弱多病,羊毛的質量也大不如從前。牧民這才明白,失去了天敵,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於是,牧民又請求政府再引進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數量又開始增加。
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後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些詞語講的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引進外國「鯰魚」,對我國企業的成長壯大,未必是壞事。(門睿)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
梅菲定律
人生有很多沒有道理的道理,最著名的一個是梅菲定律,是管理大師梅菲提出的。意思是說,你預料之中的事沒有發生,而你預料之外的事卻發生了。梅菲定律據說是這樣發現的:有一天,他伏案寫稿,剛剛寫了兩行,感覺不滿意,就一手揉爛,想扔出窗口,但卻擲打在窗框上。他於是又撿起來,瞄準窗框一擲,竟然飛出窗口。這一件小事啟發了他的靈感,由此歸納出一個人生定律:凡事好像罰點球,平時怎麼踢怎麼中,但是越有名的球員,在關鍵的時刻越容易失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關鍵時刻准掉鏈子。
在生活中,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怕什麼來什麼」,用中國人的話說,人倒霉時,喝涼水也塞牙。比如:穿著件新衣服怕弄臟,處處小心,偏偏一滴油掉在衣服上;早上出門時陽光明媚,沒有帶傘,心裡想著可別下雨,可偏偏到下午陰雲密布,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老師上節課留的課文沒背會,上課時心裡嘀咕可千萬別叫到自己,這時卻偏偏聽到老師叫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和男朋友約會,心裡七上八下,就怕撞見熟人,卻正好和熟人走個對面,好不尷尬。人生的得失進退也往往是歪打正著,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在生意場上也同樣,有時你越看準的贏利項目,卻賠了個血本無歸;你越看不好的、不願投資的股票,卻常常牛氣沖天,讓你腸子都悔青了。
梅菲定律告訴人們,你設計的人生目標有時並不能實現,而你沒想到的果子有時會掉到你嘴裡。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李軍)
我不去尋找好運——我就是好運!——沃爾特.惠特曼
帕金森定律(金字塔在上升)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鍾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鍾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鍾頭,尋眼鏡一個鍾頭,查地址半個鍾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鍾頭零一刻鍾……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舉例說:當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時,一定要找比他級別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當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兩份分給C、D,自己掌握全面。C和D還要互相制約,不能和自己競爭。當C工作也累也忙時,A就要考慮給C配二名助手;為了平衡,也要給D配兩名助手,於是一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七個人干,A君的地位也隨之抬高。當然,七個人會給彼此製造許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個人共同起草圈閱,每個人的意見都要考慮、平衡,絕不能敷衍塞責,下屬們產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設法解決;升級調任、會議出差、戀愛插足、工資住房、培養接班人……哪一項不需要認真研究,工作愈來愈忙,甚至七個人也不夠了……
帕金森用英國海軍部人員統計證明:1914年皇家海軍官兵14 6萬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為10萬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卻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權力擴張引發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官場傳染病」。
如何消滅帕金森定律的負作用是我國各級政府及國有企業面臨的緊要問題。建國初期,一個縣的行政管理人員只有幾百人,而現在則有上千人乃至幾千人。龐大的行政管理開支必然落到每個納稅人身上,過多的行政干預必然制約經濟的發展,還會給下面沒事找事。在計劃經濟時代,有的公社連每株玉米的間距多少厘米都要制訂計劃,還要層層落實,確實大大地辛苦。然而,由於土壤肥瘠、氣候旱澇等諸多因素,誰也不買領導的賬。
還有一則計劃經濟時代的真實笑話,說上海某廠蓋廁所,報告經過層層審批,經費總算批下來了,但只夠蓋一間的,經過廠領導反復研究拍板,先蓋一間男廁所,至於女廁所,只有明年再說了……
帕金森定律都影響到了廁所建設,方便的事不方便了,的確該引起重視,應反復討論研究、制定切實計劃加以解決。(門睿)
把一堆螃蟹放進一隻簍子里,即使不蓋上蓋,螃蟹也爬不出來。
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這一說法來自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的創意。由於當時許多人不理解他們的工作,持懷疑和輕視的態度,所以年輕的電腦程序員就經常自嘲「像蘑菇一樣的生活」。
蘑菇管理其實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卡莉.費奧麗娜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地產經紀公司做接線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電話、打字、復印、整理文件。盡管父母和朋友都表示支持她的選擇,但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斯坦福畢業生應有的本分。她毫無怨言,在簡單的工作中積極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經紀人問她是否還願意干點別的什麼,於是她得到了一次撰寫文稿的機會,就是這一次,她的人生從此改變。這位卡莉.費奧麗娜就是現在惠普公司的CEO。
一個組織,一般對新進人員都一視同仁,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
如今就業形勢非常緊迫,剛出校門的畢業生由於沒有從業經歷,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於是有些人選擇了先就業後擇業的道路。在社會上工作和在學校里生活有天壤之別,首先需要的就是磨去稜角適應社會,把年輕人的傲氣和知識分子的清高去掉,擺正心態,放低姿態。這些社會新人如果明白蘑菇管理的道理,就能從最簡單最單調的事情中學習,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多幹活少抱怨,更快進入社會角色,贏得前輩們的認同和信任,從而較早地結束蘑菇時期,進入真正能發揮才乾的領域。
蘑菇管理是一種特殊狀態下的臨時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時機和程度,被管理者一定要誠心領會,早經歷早受益。(陳哲)
獨自一人走,今天就能出發。和另一個人同行,就得等他准備好。——梭羅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塞普勒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尊少女像,並且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羅狄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馬利翁的幻想也變成了現實。我們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一次他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各科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這和霍桑效應是異曲同工的,只不過前者是發現於教育界,後者產生在工業化車間。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幼稚,他們最強烈的需求和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稱贊,尤其是來自父母的鼓勵。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很少被稱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發展,甚至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
頑童當州長的故事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一個典型。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叫做大沙頭的貧民窟,在這里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面的職業。羅爾斯小時候,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跟當地其他孩子一樣,頑皮、逃課、打架、斗毆,無所事事,令人頭疼。幸運的是:羅爾斯當時所在的諾必塔小學來了位叫皮爾.保羅的校長,有一次,當調皮的羅爾斯從窗檯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出乎意料地聽到校長對他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將來是紐約州的州長。校長的話對他的震動特別大。從此,羅爾斯記下了這句話,「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帶給他信念,指引他成長。他衣服上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不再夾雜污言穢語,開始挺直腰桿走路,很快成了班裡的主席。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終於在51歲那年,他真的成了紐約州州長,而且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也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非凡的人,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關鍵是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地愛他、期望他、教育他。(陳哲)
誇獎有時是最好的賄賂。
霍布森選擇
1631年,英國劍橋有一個做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賣馬時承諾:買或是租我的馬,只要給一個低廉的價格,可以隨意選。但他又附加了一個條件:只允許挑選能牽出圈門的那匹馬。其實這是一個圈套。他在馬圈上只留一個小門,大馬、肥馬、好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馬、瘦馬、懶馬。顯然,他的附加條件實際上就等於告訴顧客不能挑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其實選擇的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挑選,被人們譏諷為「霍布森選擇(Hobson』s choice)」。
一個企業家在挑選部門經理時,往往只局限於在自己的圈子下挑選人才,選來選去,再怎麼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圍內進行挑選,很容易出現「霍布森選擇」的局面,甚至出現「矬子里拔將軍」的慘淡情況。現在選「馬」,就要當個好「伯樂」,跳出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去選「馬」、到全世界去選「馬」,打開思維空間,擴大資源的配置半徑,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般地講,配置資源的半徑越大,企業就越處於優勢,反之,配置資源的半徑越小,企業就往往會處於劣勢。只有放寬眼界,打開思維,放眼世界,才能選到世界級的「千里馬」。
管理上有一條重要的格言:「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毫無疑問,只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一些經理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往往在危急關頭拍腦袋、靈機一動,以此來進行決策,這其實是一種領導藝術不高或沒有領導藝術的表現。經理還是應當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像力、創新思維,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防止自己陷入沒有餘地的「霍布森選擇」。
在「霍布森選擇」中,人們自以為做出抉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都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更是一個陷阱,讓人們在進行偽選擇的過程中自我陶醉而喪失了創新的時機和動力。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曾指出,高科技產業中競爭非常激烈,要想生存下來,企業必須在政府及企業自己資助的基礎研究項目中,最大限度地投入資金,開發新材料、新設備、新系統、新方法和新模型。換句話說,要麼創新,要麼束手待斃,這一著名的「霍布森選擇」促使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100家公司在2003年投入2150多億美元用於技術開發。(蔣麗梅)
很多人走過的路肯定最安全,但這條路不會有很多獵物。——紀德
二八法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有趣現象:看電視,80%的時間花在20%的節目上;外出吃飯,80%的時候會前往20%的餐館;閱讀,80%的書籍取自書架上20%的書……
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便是經濟學的經典理論之一: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又叫80/20原理,是20世紀初義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萊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則——即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其餘20%的利潤則來自80%的普通客戶。
有人說:「美國人的金錢裝在猶太人的口袋裡。」為什麼?猶太人認為,存在一條78∶22宇宙法則,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按78∶22這樣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氣中,氮氣佔78%,氧氣及其他氣體佔22%。人體中的水分佔78%,其他為22%等等。他們把這個法則也用在生存和發展之道上,始終堅持二八法則,把精力用在最見成效的地方。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此後,他仔細研究了猶太人經商的「二八法則」,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80%的收益卻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過去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多的時間——這就是他過去失敗的主要原因。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人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000美元。穆爾學會了猶太人經商的二八法則,連續九年從不放棄這一法則,這使他最終成為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董事長。
不僅猶太人是這樣,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則。比如,通用電氣公司永遠把獎勵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獎勵制度使員工們工作得更快、也更出色,但只獎勵那些完成了高難度工作指標的員工。摩托羅拉公司認為,在100名員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後面25名差一些,應該做好兩頭人的工作。對於後25人,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的機會;對於表現好的,要設法保持他們的激情。諾基亞公司也信奉二八法則,為最優秀的20%的員工設計出一條梯

❺ 求經濟學原理的故事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這個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下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如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語學習心理學;她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以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
還可以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人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一美元用於上述物品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典型的交替關系是「大炮與黃油」之間的交替。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黃油)就少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收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並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錢,因為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真正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的乘客票價是500美元,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他們也相互競爭,因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在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出賣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某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他是一個壟斷者。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有可能提高經濟效率。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個,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1993年,平均美國人的收入為2.5萬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為7000美元,而平均奈及利亞人的收入為1500美元。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由於期間貨幣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000萬馬克。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例如,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❻ 經濟學小故事及分析

從下面這12個小段子中,您有什麼收獲?
1、擇偶觀
美國有位經濟學家發表了篇論文,從交易學角度分析擇偶觀。假如把男人、女人分為ABCD四種優秀程度,那現在的現狀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卻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後結果是剩下A女和D男。經濟學里有個案例: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熊,那麼對手不會是熊!只要比另一個人快一步就勝利。
2、博弈論與追女生
如四個男生都去追一個漂亮女生,那她一定會擺足架子,誰也不搭理。這時男生再去追別的女孩,別人也不會接受,因為沒人願當次品。但是,如果他們四個先追其她女生,那個漂亮女孩就會被孤立,這時再追她就簡單多了。——數學大師納什關於博弈論最簡單表述。
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由來
這句話最早由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提出來。它的本義是即使你不用付錢吃飯,可你還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談一筆100萬的生意,你把時間用於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嗎?
4、經濟學笑話
課堂上,教授講授經濟學:「何謂第一產業?喂牛,養羊。何謂第二產業?殺牛,宰羊。何謂第三產業?吃牛肉,喝羊湯。」有學生問:「那麼,文化產業呢?」教授眼睛一亮:「問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學生。」然後回答:「所謂文化產業,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5、窮人稅
經濟學上有個說法叫「窮人稅」,最典型的是買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窮人(經常買彩票的兄弟不要介意),這是他們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圍以內能夠實現財富劇增的少有機會,但中獎畢竟是小概率,長期以往,細水長流,出得多,進得少,就權當繳稅了。
6、帕累托分布
把全世界每個人擁有的財富從大到小排起來,一邊是一個纖細但高聳入雲的頭,另一邊是漫長的一望無際,低矮的讓人絕望的尾。這樣的分布在經濟學里被冠名為「帕累托分布」。
7、幸福公式
經濟學中有個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如果你男友發獎金,拿到1000塊,可你期望他給自己買10000塊的LV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讓男友請自己吃頓200塊的西餐,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要獲得愛情中的幸福,最好不要讓慾望影響你的生活。
8、長線投資
一女孩拿著三角錢來到瓜園買瓜,瓜農見她錢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離開,指著一個未長大的小瓜說:「三角錢只能買到那個小瓜」,女孩答應了,興高采烈的把錢遞給瓜農,瓜農很驚訝:「這個瓜還沒熟,你要它怎麼吃呢?」女孩:「交上錢這瓜就屬於我了,等瓜長大熟了我再來取吧。」
9、快樂痛苦四原則
一次撿75元,和先撿50元後撿25元,選哪個?一次丟75元,和先丟50元再丟25元,選哪個?實驗證明,多數人選分開撿¥75,一起丟¥75。這就是經濟學的快樂痛苦四原則:①n個好消息要分開發布;②n個壞消息要一起發布;③一個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的好消息,分別公布;④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一起公布。
10、什麼是投行?
有一個投行菜鳥問:「什麼是投行?」前輩拿了一些爛水果問他:「你打算怎麼把這些水果賣出去?」菜鳥想了半天說:「我按照市場價打折處理掉。」這位前輩搖頭,拿起一把水果刀,把爛水果去皮切塊,弄個漂亮的水果拼盤:「這樣,按照幾十倍的價格賣掉」。
11、網聊
當你決定上網聊天,這叫創業;上來一看MM真多,這叫市場潛力大;但GG也不少,這叫競爭激烈;你決定吸引美女眼球,這叫定位;你說你又帥又有錢,這叫炒作;你問「誰想和我聊天」,這叫廣告;你又問「有美女嗎」,這叫市場調查;有200人同時答「我是美女」,這叫泡沫經濟。
12、停車
富豪到華爾街銀行借了5000元貸款,借期為兩周,銀行貸款須有抵押,他用停在門口的勞斯萊斯做抵押。銀行職員將他的勞斯萊斯停在地下車庫里,然後借給富豪5000元。兩周後富豪來還錢,利息共15元,銀行職員發現富豪賬上有幾百萬,問為啥還要借錢。富豪說:15元兩周的停車場,在華爾街是永遠找不到的。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