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小論文

經濟學小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25 01:32:24

『壹』 跪求經濟學現象小論文,800--1000字,

<<正確對待金錢>>
對於金錢,我們總是想的很多,努力賺很多,可是真正懂得它意義的人並不多.
有人說:"金錢是幸福生活的保證."不錯.沒有錢,我們要流落街頭,我們會飢腸轆轆,我們會一絲不掛...所以我們不會有幸福生活,甚至我們會過著最底層的生活,沒有人瞧的起,隨便被別人打罵.
可是,難道說我們有了錢就會有幸福生活了嗎?顯然不是的.拿破倫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曾擁有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榮耀、權力、財富,他卻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
更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沒有金錢,就不會有差距,沒有差距,就不會有慾望.沒有慾望,就不會有罪惡.難道不是嗎?多少個高官因金錢摘掉了鎢砂帽?多少個家庭因為金錢家毀人亡?多少商家因為金錢制假攙假?
那麼金錢到底是什麼呢?是天使?還是魔鬼?我想,這要看你怎麼對待它了.
古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說過:"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在每天更換主人."這應該就是在告訴我們,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要用正當的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這樣不僅受到法律的保護,而且是光榮的.不義之財終將被奪,靠非法手段攫取錢財,決沒有好下場.(如果字不夠,可以舉一下三鹿的例子..呵呵)
現在我們取到了錢,究竟要如何花?這當然也好是一個問題了.有些人有了錢就變的大手大腳,不懂得珍惜糧食,不尊重別人勞動,甚至踐踏別人的尊嚴!這些都是不足取的.當然也有許多人是會拿來做善事的.像出道時間並不很長的歌手許飛,就經常拿出自己的錢去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花錢要有節制,要分清輕重緩急,能節省的要節省.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讓錢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貳』 3000字經濟小論文

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死」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叄』 經濟學論文1500字

從2004年開始,液化氣價格開始頻頻暴漲,廣州的液化氣依賴進口,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極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州的人們增加了對管道煤氣和蜂窩煤的需求。管道煤氣與蜂窩煤的價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暫時不對液化氣實行價格管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運用現有的經濟學知識,我們得出了以下六點原因:
(一)、根據需求曲線向下傾斜規律,當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同時保持其他條件不變),購買者會趨向於購買更少的數量。因此,當瓶裝液化氣的價格暴漲,甚至在9月份就達到82元/瓶的情況下居民們會減少對液化氣的消費,並積極尋找其他方式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間,國際原油價格呈下降趨勢,廣東瓶裝液化氣的價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們對液化氣的消費比現在要多。
(二)、1、根據替代效應,即當某一物品的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更傾向去用其他物品來替代變得較為昂貴的該物品。因為瓶裝液化氣與管道煤氣和蜂窩煤是互為替代品,所以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時,居民們更傾向於消費價格較為低的管道煤氣和蜂窩煤。因此,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時,管道煤氣與蜂窩煤重新受青睞。 2、管道氣與管道氣的安裝業務是互補品,因此,當管道氣的需求量上升後,管道氣的安裝業務需求量也隨之上升,這就正如汽車與汽油、左鞋與右鞋一樣。
(三)、1、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當一種物品的價格發生變動時,該物品需求量等相應變動的大小。瓶裝煤氣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價格上升,其需求量幾乎不受影響。所以,我們認為瓶裝煤氣和管道煤氣需求都缺乏彈性。 2、而且,大多數人在短期內難以調整需求,這也會是瓶裝煤氣的需求量在短期內仍不會隨價格的上漲而大幅度減少 。 3、但是,由於管道煤氣、蜂窩煤與瓶裝煤氣間存在替代效應,因此,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後,其需求價格彈性在一定程度上變大,需求量會有小幅度的減少。 4、由於我們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價格彈性,因此,針對不同的顧客對管道煤氣的價格彈性不同,廣州市煤氣公司分別對居民用戶、非商業性公福用戶、商業性公福用戶實行價格管制,收取不同費用。 5、相關物品的價格、氣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響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樣,受瓶裝氣價格、天氣轉涼等因素的影響,蜂窩煤還會熱銷,同理可知,管道煤氣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另一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液化氣價格的上漲引起了管道煤氣和蜂窩煤需求量的增加,體現了需求的交叉彈性這一經濟學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會對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時,政府並沒有採取行政手段進行價格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供給商的心理,保證液化氣的供給不出現大幅度下滑。 2、生產成本影響物品的價格與供給。瓶裝液化氣價格之所以頻頻暴漲,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因此,液化氣的生產成本影響了它的價格和供給。 3、獲得投入品的難易程度影響供給量。生產蜂窩煤的煤店,除了國有煤店外還有不少私營、個體煤店,這些私營點蜂窩煤供應份額估計占廣州市場的三分之二左右,並且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蜂窩煤供給充足。
(六)、1、政府對瓶裝液化氣價格實行價格管制——設置價格上限時,可能會出現有價無貨現象。沒有上限時的供求均衡點價格高於設置上限後的均衡點,供給量將會小於需求量,於是會出現市場供給短缺現象。 2、另外,政府幹預供給和需求時,往往會造成浪費、缺乏效率和短缺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物價部門在深入調查液化氣價格上漲原因後暫未打算干預氣價也是出於這方面的憂慮。
這是我剛寫的微觀經濟學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關於經濟學的論文

恩,這個你可以重 個方面入手,首當其沖的是貨幣政策這一塊,這個寫點很多,比如央行的貨幣政策是什麼,採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間的相互影響,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影響極其利弊等,有可以通過何種舉措來平衡利弊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匯率這一塊,這塊可以寫的太多了,而且被各位經濟大師都寫過很多次了,這個你可以上網收索參考下,總之,一一個點切入,貫穿眾多經濟領域,發表你的獨特見解。我也是個經濟學初學者很多東西都不懂,不會什麼專業術語,也不會長篇大論,如果這些對你有幫助我深感欣慰,如果沒用就當看個帖子吧!

『伍』 求大學經濟學選修課小論文,細節內詳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中國「三農」問題透視 農業的脆弱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並沒有根本改變,增長曲線始終處於強幅波動之中。由於中國還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對農業的調節還很不到位,因此,中國農業的周期性波動不是主要由供求關系等市場力量所決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為的不良偏好所決定的。
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下降,對農業投入的減少,直接源於利益比較法則。當某些政策傾向和外部環境對農民的利益造成損害時,農民就會採用減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滿,由此導致減產。前年全國糧食總產僅4億3千萬噸,糧食安全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去年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總產達到4億6千9百多萬噸,但能否鞏固住這一趨勢還很難說。中國糧食一旦出現較大缺口,由於人口眾多和交通不便的緣故,靠國際市場調節是沒有保證的。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基本立足點應放在國內市場上。
資源瓶頸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耕地仍然是發展農業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國有限的耕地卻每年以上百萬畝的速度急劇減少。中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佔有量僅及世界平均數的1/4—1/5,可用於灌溉的水源日益減少。
農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民由於負擔沉重,收入增長緩慢,以及農地產權制度上的缺陷所引發的短期行為,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向農地投資。現有金融體系根本不把農民作為服務對象,農民即使有合理信貸需求也融資無門。政府財政用於農業的公共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越來越低,至使大量農用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村公共用品供給嚴重不足。
人力資源是發展農業的主體要素。農村勞動力過剩是一個總量概念,而從結構上看,有知識、有文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市場流程的新型農民卻數量有限,極為稀缺。這種狀況不是在向好的方向轉變,而是朝著更加惡化的方向發展。
市場競爭考驗著農業的今天和未來。在計劃體制和普遍短缺狀態下,增加實物產量幾乎成了農業發展的唯一目標。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自於需求的約束使實物產量偏好風光不再。賣糧難、賣果難、賣豬難、增產不增收構成對農業的新困擾。農民既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瘋狂競爭,也要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角逐。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這一方法並不總是有效。某種優質品種在種植初期可能會賣個好價錢,但一旦大面積推廣,價格立即一落千丈。優質生豬、棉花、反季節蔬菜、瓜果等都沒能逃此厄運。這種由個體理性而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現象是很普遍的。
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戰。這種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權分散到全國2億多農戶,過於精細而形不成規模,無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隨著人口增減流動和耕地數量的變化,承包權長期不變與調整承包面積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雖然中央政府一再聲稱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長期不變」,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謂「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正在動搖著承包制的基礎。其未來結果如何,現在還很難做出一個明晰的判斷。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放棄或失去土地的農戶能否有一個新的謀生出路。如果沒有這種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終走不通,那麼,他們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會始終存在。農村土地制度的演進,已經走到了一個關節點上,能否正確處置,關乎中國農業未來的興衰大計。
農民的貧困
1997-2000年,農民收入增幅急劇下降,1996年為9%,1997年為6.4%,1998年為4.7%,1999年為3.3%,2000年為2.1%。1995年每畝農業純收入為376元,而2000年下降為161元。2001年以後增幅雖有回升,但仍在低水平徘徊。去年取得6.8%增幅的好成績後,繼續保持難度很大。
從農民收入平均值看,還是在緩慢增長,而不是絕對量減少。正是這個「平均值」容易模糊人們的視線,看不清問題的嚴重性。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的調查,2萬多被調查農戶,2000年最高1%收入農戶擁有全部收入的9.6%。這部分1%的人口擁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計的1.7倍,按照人均收入計算達到26290元/人。每戶家庭純收入達到102700元,分別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這樣算下來,去掉高收入戶的份額,相當數量農戶的收入水平不是緩慢增長,而是絕對下降的,也就是馬克思所描述的那種絕對貧困化。
農民增收問題的嚴重性在於,農民窮困既是農村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也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長期不增收,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影響,農產品供求形勢就可能發生逆轉;農民收入和農村購買力上不去,不僅工業品的市場需求將受到制約,也會影響農民對農產品的消費支出,加劇農產品的賣難,令擴大內需方針難以真正落實;農民生活得不到持續改善,農村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從而產生大量「流民」,危及社會安定;農民不能富裕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的目標就不可能最終實現。
造成中國農民增收難的原因主要是:
1.稅負。沉重的稅費負擔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頭稅輕,二稅重,三稅無底洞。」十多年前農民自己早就作了形象生動而又准確的概括。據有關方面調查,稅改前的農業稅全國平均只佔耕地產量的2.5%,很輕;三提五統費總額是農業稅的三倍,較重;而在規定的稅費之外,所謂的社會負擔、以資代勞、達標集資等「三亂」收費的金額比稅費總額還要多,而且沒有什麼約束,隨意性很大,確是無底洞。
2.債務。巨額的債務負擔是懸在農民頭上的又一利劍。鄉村巨大的債務負擔,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最終都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
3.無組織。農民沒有集體談判能力,也是造成其貧困的重要社會原因。在社會現階段,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各自能夠從社會利益總量中分到多大的份額,一方面取決於各自的社會地位和貢獻,另一方面取決於他們的組織程度和影響政策的能力。在這種集團性的利益角逐中,哪個集團的組織程度高,自己的勞動爭取社會給予較高評價的能力強,哪個集團就有可能爭取到更大的利益。由於農民居住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的封閉性、社會交往與聯系的局限性、思想觀念上的保守性,他們並沒有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集團,人數眾多的優勢被組織程度的鬆散所抵消,因而表現出的群體力量十分微弱。他們只能充當社會利益分配結果的被動接受者,而很少有可能以主動進取者姿態和實力影響社會利益的分配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傾斜。
中國農村近乎於天文數字的勞動力供給,是造成農民收入增幅緩慢的人口前提。不減少農民,不減少農村人口,農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來。
農民的卑微
從理論和法律地位上講,農民是全體社會成員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構成部分,與工、兵、學、商、干享有同樣的權利,並不低人一等。但是,農民的名義社會地位與實際社會地位相差甚遠。農民在社會結構中的實際地位處於最低層。農民的職業本來是神聖的,沒有農民的勞作和辛勤耕耘,就沒有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消費資料,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然而,鄙視農民,看不起農民職業的社會心理卻根深蒂固。農民耕作了一輩子,給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竟然被說成是沒有「工作」。而從事其它職業的人,自被一個組織正式錄用那天起,就算參加了「工作」。除了農業以外的任何行業,錄用人員幾乎都要經過篩選,合格者才能上崗。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其素質似乎不需要有什麼要求,凡是別的行業不要的人都可以干農業。
現行的剛性戶口管理制度,把農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農民的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在嚴格的戶口等級制中,農戶處在寶塔式等級階梯的最低層。農民要想改變自己的戶口性質,變為非農戶或城鎮戶,如沒有特殊理由和關系,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雖然有所松動,管制不再那麼嚴格了,但農民想變成一個真正的「城市人」,仍然是一種極不容易的事情。現行的戶口制度對農民是極為不利的,把他們限制在狹小的地塊上,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與日益發展的現代文明始終隔著一段距離。
國有財產名義上是屬於全民的,農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一員,理應從國有財產的收益中得到好處。可事實上,農民對國有財產沒有實際佔有權和支配權,從國有財產的收益中分到的好處也很有限。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列項時被稱為「國家財政支援農業資金」,似乎這部分錢是國家和「工人老大哥」從外部施捨給農民的,農民從來就積累不了資金。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家在奠定工業化基礎的過程中,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民那裡取走了大量資金,農民為國家做出的真實貢獻長期被掩蓋了。
到頭來,農民反而成了困難戶,成了被「救濟」的對象,這在邏輯上實在太荒唐。農民在財產關繫上的這種不平等地位,是其社會地位整體低下的重要根源。
中國農民是極易遭受外部攻擊和傷害的群體,但是他們極能忍耐。對他們的利益不損害到一定程度,他們的情緒很少明顯表現出來。在以往大搞政治運動的年代裡,許多農民吃不飽飯,過著幾乎赤貧的生活,但還虔誠地「學大寨」、「割尾巴」、「搞窮過渡」。推行農業生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商品經濟觀念有所增強,自主精神開始復甦。但是,農民的總體力量還是很單薄,不足以有效抵抗外來的傷害。對農民的傷害主要有:政策性傷害,如農業基建投資減少,取消或不兌現已公布的獎勵政策,某些產品國家訂購價格偏低等;交易性傷害,如收購農產品壓價,殘次農機具、假農葯、假化肥賣給農民,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等;行政性傷害,如有些地方政府機構的少數幹部,依仗權勢橫行鄉里,巧取豪奪,大吃大喝,亂搞攤派,嚴重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面對這些傷害,農民敢怒不敢言,頂多發發牢騷,消極怠工,不積極完成交售指標,自行調整生產結構。
農民缺少參與政治的具體組織形式。目前在中國大陸,工人有工會,記者有記協,藝術家有文聯,學生有學聯,工商戶有工商聯,總之,各個階層都有一個政治性的常設組織,唯獨農民階級是個例外。特別是農村實行承包制以後,家庭成了農村主要甚至唯一的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生活以及部分公共事務都通過家庭來完成。隨之而來的是黨團組織、民兵組織、婦代會、治保會等原有各種村級正式組織的功能弱化,而新的村民委員會又極不健全,致使農村社會走向失調狀態,許多早已消失的消極甚至丑惡現象重現。
長期以來,對農民問題的觀察,有相當數量的觀察主體是從城市利益偏好出發並以其為判斷標準的。多年來,我們沒有能夠跳出這樣一種循環,當農業衰退,農產品供應不足,威脅到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時,農業才被又一次重視起來。也只有在這時,才體諒到農民的苦衷,又是「休養生息」,又是「增加投入」。一旦形勢好轉,就又把農民丟在一邊,置農民利益於不顧,直至農民不堪負擔,生產積極性下降,農產品急劇減產為止。前幾年,有些城市推出了所謂「騰籠換鳥」的就業政策,攆走農民工,騰出位置讓城市下崗職工就業,其歧視性就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
解決「三農」問題的四點政策建議
1、 牢固樹立起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想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分割的發展觀,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樹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觀念,把城市和工業的振興,把農村、農業的繁榮和農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循環中和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加以通盤考慮。要消除城鄉間生產要素難以有效流動的障礙,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2、 實現我國農村三大戰略轉型
確定中國今後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不能僅僅滿足於表層的物質需求,而要著眼於解決更帶根本性的深層次問題。戰略目標應是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型:
一是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中國農業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傳統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產業轉型。這種戰略轉型的主要內容包括:
技術基礎轉型。既要發揮傳統耕作技術的優勢,又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武裝農業產業,大大增加農業產業的技術含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產業結構轉型。低層次的產業結構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閉狹小的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面對著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面對著需求層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樣化,農業產業的供給結構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結構調整不是一次性的,不是靠行政命令推動的,而應該成為一種市場導向的有內在動力的生產者自主行為。
產業組織轉型。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應通過專業性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去完成,發揮分工優勢,以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規模效益。
二是農村社會的戰略轉型。一家一戶的細小規模經營,貧弱的經濟和不便的交通,阻礙著農村向現代社會形態的轉變。改變這些不利條件的根本路徑是城鄉互動,良性轉換。通過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有序地把一部分農村人口轉化成非農產業人口,進而游離土地變為城鎮人口,從而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之中。通過教育、文化、科技、人員交流、產業聯系、各種媒體的紐帶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現代文明輸入農村,逐步改造農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結構,把農村演變到現代社會形態中來。
三是農民身份的戰略轉型。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村政策存在著「見物不見人」的情況,反復加以強調和「狠抓」的是「農業」、「糧食」等對象,至於作為其主體的人——農民的狀況如何,則漠不關心,甚至屢加傷害。解放農民,還農民一個平等的社會地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解決農民「國民待遇」問題,不能僅靠道義訴求,需要有實際措施和步驟。在義務教育、戶籍管理、遷徙自由、市場准入、勞動就業、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參與等諸多領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限制,在解放農民的路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3、 推行以農民參與為主旨的工業化路線
推行以消化農民為主旨的工業化路線,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必須改變策略,把以城市利益為導向的工業化路線改為城鄉聯動、有大量農民參與的工業化路線。在法律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規制下,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創業辦廠,既可以在鄉村辦,也可以到城市辦,取消各種歧視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勵農民到工業部門就業,既可以離土不離鄉,也可以離土又離鄉,最終改變農民的職業身份。
在中國,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仍有很多比較優勢。用資本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無節制擠壓和替代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是不明智的。這樣做的結果,不僅給城市就業造成困難,也堵死了農村勞動力轉向工業部門的通道。在工業化技術檔次的選擇上,應當有一個合理的梯次結構。
4、 推行以吸納農民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化戰略
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經歷一些中間環節和過渡階段。他們首先作為外來人口流動於鄉村和城市之間,再進而以邊緣群體的形式較穩定地聚居在城市非主要區域,直到最後完全融入城市主流社會。這一演進過程是實施非農化和城市化戰略的必經之路。不能因為邊緣人口增加城市壓力、破壞環境、犯罪率上升、形成貧民窟等負面影響的存在而人為地阻止這一進程。只能採取積極措施,興利除弊,盡量減輕這種國內移民所帶來的陣痛,幫助邊緣人群盡快融入主流社會。
中國政府和城市當局對外來人口或邊緣群體應當採取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政策。能夠以民主、法制、人權的原則維護主流社會與邊緣群體之間的平等,至少應保證最低限度的即公民權利意義上的平等;在市場准入,起碼是勞務市場准入方面提供更為平等的機會;要建立和形成邊緣群體與主流社會之間的矛盾緩沖和化解機制;在使用公共物品方面,當主流社會的公共空間無法吸收他們的情況下,應當幫助他們在法治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公共生活,否則黑社會這類組織便會填補這個空缺。

『陸』 求一篇經濟學的小論文(5分鍾內的演講)

高一的話,應該讓大家都聽得懂,當然本人也是「粗人」一個,呵呵,希望可以幫到小弟。
=========================================
經濟學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我們的周圍無處不在經濟學現象,小到會走路的小孩,大到市場上提菜籃子的老大媽都懂得。我們舉例些,生活邊的經濟學。

可能在校高中生很少出門買菜,如果你有陪老媽去超市買豬肉就知道最近豬肉的價格比較高,有些人就會問了,前年豬肉怎麼就那麼便宜,而從去年年底說漲就漲呢?而且還是翻倍的漲?假如你稍微對經濟學感興趣,就會知道其中的原因。
這里先講個經濟學知識點,那就是一件商品的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大家經常聽到一句話「物以稀為貴」,這句話就是說當一種商品很少時,而需求的人確很多,那可想而知,價格自然高了。我們回到豬肉價格這個問題。去年年底由於國內豬肉發生比較大范圍的「豬藍耳」病。很多母豬和小豬都病死了,而且在加上年底北方罕見的冰凍災害,很多小豬仔凍死。還有原因是因為在前幾年豬肉價格長期保持低位,養豬人利潤很少,甚至虧本,他們就會選擇放棄養豬改行做其他,這些原因都使得豬肉供給減少了,當這些問題突然都集中在一起,就會發生較大影響。豬肉價格就漲了。(這里我們要指出一點,這次豬肉價格上漲跟需求沒多大關系,因為豬肉一般作為每個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不會突然在某段較長時間內加大豬肉的需求量,更何況是在全國人民都突然增加需求量,所以豬肉價格的上漲跟需求量沒多大關系,需求量一般都較穩定的,反而在當豬肉長期在一個高位運行,會使得豬肉需求量下降,而不是上升,因為很多人覺得豬肉貴,會選擇較便宜的其它肉類代替,比如:鴨肉,雞肉等。反而會使豬肉價格降低。)
我們在舉個例子,房地產最近也很火。不知道在校的高中生有沒有在關注。
我們這里不是要講房地產價格為什麼會炒得那麼高,又為什麼最近部分地區樓市又遭遇「寒流」。我們來講,為什麼政府努力控制樓市價格,確似乎很難控制它在一段時間內的持續增長。當漲到高位時,卻又非常擔心樓市大幅下跌。(似乎跟老百姓正好相反,老百姓希望樓價跌得越低越好,這樣就可以買得起房子)
樓市價格的上漲,很多原因是來自市場的炒作,一旦熱錢大面積進入一個行業時候,政府是很難控制住的。只有到了一定高位了,部分熱錢覺得風險大於收益時,他們就會停止在向這個行業投資。這時候往往政府的措施就很有作用了,因為當一個行業缺少資金,就只能等著「退燒」了.說到為什麼政府又擔心房價大跌呢?因為房地產行業佔GDP里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很大,而且房地產行業可以影響到大大小小40幾個行業,所以這個行業比較特別,假如房價大跌,很多開發商就要倒閉,那些提供分期付款的銀行也會損失慘重。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重中之重。所以政府就會出台政策維護房地產的穩定。不過政府很多時候的干預是起不了實質性的作用的,市場的問題,要交給市場自己解決。所以一旦房地產抄得太高,房價必定也會下跌。所以假如你們同學家裡誰想買房的話,就可以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好好把握個時機,在較低位買進房子。

===========================================
好了就講到這,很不好把握啊,高一的本來想講通俗點的,可怎麼越後面越講越亂,抱歉,呵呵,你把上面的文章整理下,或許整理個五分鍾,還是可以應付的。如果實在不行,自己試試寫寫,哈哈。

『柒』 急求一篇生活中的經濟學小論文,不要網上直接搜的,2000字左右 !!謝謝啦~

我自己寫過的小論文行不行,只是結課論文,所以也沒好好寫,但應付你這個足夠足夠了,想要就留郵箱

『捌』 求一篇經濟小論文,高一水平,運用政治經濟生活知識,600字左右

我是學經濟學的 六月就畢業了 這是我大一的時候寫的 估計有用 望採納 還有幾個案例需要再發給你。
生活中的經濟學
人們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而「生活中的經濟學」是將略顯抽象的經濟學與我們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現象以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中國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目標的情況下,經濟學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了:分析投資股票、買房前斟算性價比、就連女人們熱衷的商場打折。但是大部分人還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股市跌漲,房價會有高有低,商場又為什麼要打折呢。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現象,更科學的權衡利弊,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比如說這些例子:
1、扣狂潮里的秘密
如今,商品打折已成為一種「商業風氣」,正在整個商業系統中迅速的蔓延開來,許多商店也把打折當做是招攬顧客的一種手段之一。無論大街小巷,你總會看到商店的門口貼著「大甩賣」、「跳樓價」、「大放血」等字樣。而且,商店還貼著「恕不講價」的牌子。而且在商場里,「買一送一」、「買二送一」等廣告也隨處可見。
總之,整個的打折氣氛,讓人覺得自己是在一個充滿了「便宜」的世界裡,似乎只要你稍稍打開口袋,就能夠把無窮的「便宜」帶回家。但是,面對如此瘋狂的折扣潮流,我們都應該清楚地對待,不要因為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誰都知道,商家做生意都是為了賺錢。而如果他們真的「大放血」,而且是整天整月地放血,那麼有那個商家的體魄如此「健壯」呢?雖然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有一些商品,由於建築拆遷、生意轉行、急需資金、商品換季價格確實比原來要低了,但利用「薄利多銷」的手段進行促銷的商家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那些「回報新老客戶」之類的店慶,這樣的目的更是明顯,他們是假借打折之名招攬顧客,賺取高額利潤的。
讓我們來看看商家打折的秘密。
我們知道,一定數量的產品,不管是生產一萬件還是只生產一百件,有些投資是必須的,比如廠房和機器設備。而且,這些投資在短期內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把這種短期內在數量上不能改變的投資成本稱為「不變資本」。而另一些投入如勞動力,如果你還想生產一萬件,就要多用幾個工人,如果只想生產一百件那就少用幾個工人,這是隨時可以改變數量的投資,稱為「可變資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和就是生產商品所需的總成本。
如果把一段時間內生產出來的產品看做一個整體,那麼,把生產這些產品所耗用的成本(包括可變成本和不變成本)平均的分攤到每一件產品上,我們就可以大概知道每一件產品中包含了多少的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於是得到了「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不變成本」的概念,兩者之和又可以稱為「平均總成本」。而如果我們把廠家賣商品的價格看做是他從每一件商品中獲得的利益,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價格和以上幾個方面的平均成本的大小關系,來判斷廠商願意生產商品的最高數量和願意賣商品的最低價格。
實際上,商店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如此打折銷售,商場里只有部分的商品如此打折,不僅是部分打折而且是輪流打折------今天是日用品打折,明天是調料打折,這周是煙酒打折,下周是食品打折。而其他商品與別的超市的價格是沒有區別的。
先說消費者,那些知道打折商品又欲購買之的消費者顯然願意前去購買。但去超市要花車費和時間的。既然去了,既然花了車費和時間,理性的選擇哪裡能只購買打折商品呢?一般總是要購買一些別的商品,那些不知道打折商品的人又當怎樣呢?雖然不知道具體打折的是些什麼商品又不比別處的超市貴,為何不奔著打折的商品去呢?
再說廠家吧,商店的打折雖然使得商品的平均單價降低了,但由於打折吸引了消費者,提高了銷售量,總利潤一定不減反增。為了吸引那部分即使知道打折也不購買打折商品的消費者,最大限度的增加銷售量,商店不可能讓所有人都事先知道具體打折的商品,他是要讓一部分人知道,又讓一部分人不知道。
其實,正像前邊所說的由於各種特殊原因,商場被迫降價出售商品,價格往往比實際造價還低,那麼,消費者就會獲得比較實在的優惠。但是,在一般緊急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是很少見的。因為,在平時,商品出賣的價格都比實際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在比較緊急的時候只要把價格下調,調到可變成本以上一點點,從消費預期來說就已經十分滿足了,商品就很容易賣出去,而且會比原來的銷售量更大,這才是最常見的打折現象,許多商場就是用這種手段吸引消費者,以獲得「薄利多銷」的效果。看起來他是在「放血」,但是雖然在單件商品上的利潤少了,但是賣出去的商品數量增多了,所以只要打折程度合理完全可以在打折的情況下,獲得比原來還多的銷售收入。
因此,對於各個商場瘋狂的打折熱潮,我們應該清醒的對待!

『玖』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

第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序

經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時代,在我國則可追溯到孔夫子那裡。但如果以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的發表作為經濟學誕生的標志,則經濟學至今也不過只有200多年的歷史。

什麼是經濟學呢?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如經濟學探討生產什麼物品,如何生產這些物品和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在名著《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使用稀缺資源來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我在《管理經濟學》一書中從公平與效率、生產與分配的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國民財富,以滿足個人或社會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種種說法歸結起來,總離不開這樣一種思考,即經濟學是使有限的資源被用於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使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

這種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在短暫的200多年中,經濟學按照科學的規范建立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的邏輯系統。一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體系,精確的定義,嚴密的邏輯,以至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很少有人能夠讀懂經濟學論文,特別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數學功底,人們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權威的經濟學學術刊物上的論文。經濟學已成為人類社會的「陽春白雪」而難以普撒尋常巷陌人家。

世紀之交,經濟改革成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隨著原計劃經濟國家大幅度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這一思潮日益成為廣泛的社會行動。學習、研究、傳授和應用經濟學則成了這一社會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學人認真鑽研經濟學、大膽實踐經濟學、不遺餘力地傳播經濟學,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經濟管理人才,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跨世紀的市場經濟主體。國內近百所大學開設經濟管理專業,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級各類的研究機構對經濟理論的潛心研究和深入探討,極大地豐富了經濟理論寶庫,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然而,漫步街頭巷尾的大小書肆,以經濟命名的「大全」、「讀本」、「叢書」擠滿書架,大有泛濫成災之勢,然而對這些出版物中所述種種,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們在百忙之中,選中幾本去讀以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可讀後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論來闡述簡單事實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為評定職稱而加重砝碼。這類書籍文章通常是寫給學者們和校園里的莘莘學子看的,而不是寫給大眾百姓看的。即使硬著頭皮耐心地看過了,對實際工作和生活也毫無幫助,除了花費時間幾乎別無所獲。經濟學的發展需要學術研究,但更需要對社會公眾的啟蒙教育和應用。縱觀世界各國,國民的經濟學素養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力的重要標志。揭開經濟學的神秘面紗,讓經濟學從經濟學家的書齋里走出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

我國經濟學泰斗陳岱孫教授說過「經濟學是經世濟民的致用之學」。但如何廣泛傳播經濟學,使和寡的高曲成為流行的音符?這是我在從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時常常浮現在大腦里的一個問題。在我評上教授職稱之後,這一問題更是困擾著我,影響著我。特別是在我主持主講的「西方經濟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級一類優秀課程之後,我產生了撰寫一本通俗經濟學啟蒙讀物的沖動。作為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來不及陶醉於燙金的證書之中,顧不上多呼吸幾口悠閑的空氣,便准備投入緊張的「業余」創作工作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始了這項工程的規劃設計,試圖結合身邊的事例,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普及現代經濟學思想理論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經濟學的眼光,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和思考,而並非象教課書那樣做系統的灌輸。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將所接觸和學習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而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自我欣賞,並成為經濟學的精神貴族,在制訂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寫作大綱之後,我便安排他(她)們進行寫作內容的研討和初稿的執筆。在初稿的基礎上我進行了修改、統稿和定稿,並將其命名為《生活中的經濟學》。本書由許長新、劉俊等編著,參加編著的還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趙國蓉、尚靜、金雯飛、張自斌、張孟碩。他(她)們的具體工作在相關篇章的後面都有明確的執筆者署名。

好友張軍來電邀我將本書在中國知識經濟出版社出版,考慮到普及經濟知識也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方面,於是我欣然應約。

本書定稿之時,日歷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脫感。本書從寫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協助與支持,謝意難以言表。由於初次涉足經濟學啟蒙讀物的寫作,書中定有多處缺陷,但我們希望能給讀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遺憾。當讀者在百忙之中靜下心來,讀過本書以後,掩卷回首反思,但願能豁然開朗:

「哦,這就是經濟學。」

第二篇

家庭是微觀經濟活動的綜合體, 既有消費的職能, 又有儲
蓄、投資和獲取收人的職能。作為消費者, 家庭行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 用最少的花費獲取最大數量的享樂與滿足作為勞動者, 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 是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報酬作為投資者, 家庭必須考慮如何將扣除消費後的收人剩餘用在能生更多錢的地方。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決定的。除了勞動報酬、資產收人外, 家庭總收人的形成, 還有一個來源, 這就是轉移收人, 它包括親友的贈金, 父母留下的遺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這一部份收人占家庭總收人的份額也在逐漸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主要行為有兩個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勞動的時間資源, 用勞動換取收人, 勞動支出越多, 家庭收人越大。二是將消費後的剩餘進行投資, 實現家底資產增值。這是指工薪家庭, 如果家庭同時又是一個企業, 如城市個體工商戶或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 那麼家庭收人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利潤。但這時的家庭已經是集生產與消費於一身了。如果成了家庭企業, 就有了一個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的問題了。人們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 總是千方百計掙錢, 爭取更多的收人, 這就是經濟學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覺應用。對於家庭的正常運行而言, 錢不是萬能的, 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
的。一家幾口, 衣食住行, 樣樣離不開錢。你要買輛漂亮的小轎車, 你要培養孩子上大學, 你要交朋結友, 你要遊山玩水, 沒有錢是不可想像的。家庭收人最大化的第一個措施是夫妻雙方都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較高的工作, 也就是說首先要力爭勞動報酬最大化。在目前情況下, 不同所有制部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勞動報酬的差異是很大的, 同樣辛勤工作一年, 其收人大不一樣, 進行崗位收人比較與選擇對於家庭收人的多少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影響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資產收人。它包括房屋的租金、銀行的存款利息, 購買證券所得到的分紅等。資產收人的多少取決於資產規模, 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在應用經濟學原理, 包括衣食住行、學習工作、教兒育女, 交朋結友、遊山玩水方方面面, 如果運用得當, 人們的幸福指數將大幅提升。人們在購物時常常貨比三家, 比質量, 比價格, 這就是經濟學中價值規律的自覺應用。人們在比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為適合, 更為合算。家庭主婦每天到菜市場上去買菜, 除了注意品種搭配, 營養結構多樣化以外, 首先問的是多少錢一斤, 並討價還價, 盡盆降到最低, 再就是仔細看秤, 看是否短斤少兩, 當然對於質量問題是絕不會放過的, 有問題的食品是肯定不買的, 禽流感發生, 不買雞鴨鵝, 聰明的主婦, 往往是等到下午去買菜, 等到季節變換時去購買衣服, 因為這時價格總是較便宜一些。如果是
購買比較昂貴的物品, 比如小轎車、電視機、電腦甚至商品房之類, 人們會更加慎重, 往往要請專家內行參謀, 進行成本核算, 更加註重質, 把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人們在進行投資時, 總是要考慮投資回報和安全系數, 這就是經濟學中投人產出原理的自覺應用。有的人不妙股, 不當股民, 或是因為沒有錢妙, 或是因為對股市行情不熟悉, 或是認為炒股有風險, 把錢存放銀行更為安全可靠。有的人人股合夥辦企業, 首先考慮的是有多少利益回報, 同是要考慮的是投資項目有沒有市場前景, 合夥人有沒有誠信。不少人投資上當受編主要是被高回報或迷惑, 沒有識別騙局的本本。人們把手頭多餘的錢用來買國債、買保險, 是認為買國債與買保險比銀行存欲利息多, 劃得來。有的人用手頭多餘的錢用來買彩票, 如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 目的是為了中獎, 原本就知道回報高風險大。有的
人甚至違法參與賭博, 願望還是賭燕。人們往往十分注意和重視兒女的教育, 捨得教育投資, 這就是經濟學中競爭法則的自覺應用。在重視教育的國家,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掙錢多於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據美國學者對美國、
英國、墨西哥和印度等國關於教育與收人關系的調查, 得出了兩個重要的結論一是教育程度越高, 早年薪水增長越快, 並且通常是開始的薪水就越高二是教育程度越高, 達到最大工薪的年歲越晚, 並且退休收人越高。在我國, 不但教育投資的私人報酬率還相對較低, 而且還存在「 腦體倒掛」現象。在有的地方和行業, 大學生和中學畢業生的收人沒有多少差別。為何還有那麼多的人想讀大學讀研呢除了中國家庭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影響, 想讓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外, 主要原因還是人們對未來教育投資報酬率有看高的預期。認為今後中國今後勞動者之間的收人差別將首先產生於教育程度的差別。現在中國摘的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競爭經濟, 而競爭歸根結底又是人才的競爭。而人們盼望自己的兒女能有出息, 必須加大教育投資, 這對家庭大有好處, 對國家也大有好處。國家提出「科教興國」 , 湖南提出「教育強省」 , 可見教育的本質意義。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小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