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幸福公式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幸福是沒有公式的。幸福是一種感覺,快樂是一種心情。只要自己認為幸福,那麼你就是幸福的。
Ⅱ 如何感覺幸福—幸福公式及其經濟學解釋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也有提法「幸福=滿足/慾望。」)
影響感覺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慾望和效用,可以認為幸福是"單位慾望所實現的效用"。幸福與慾望與反比,與效用成正比。從幸福公式來看,提高幸福的感覺度有二個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慾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適時調整慾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進幸福感覺。
慾望"Desire"或"Appetite",效用"Utility",它是一個經濟學詞彙,經濟學家在研究需求和消費者行為時,將它定義為"效用表示滿足。更准確地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務之間進行排序。(註:薩繆爾森〈微觀經濟學〉第十六版P63)。經濟學中的效用可解釋為消費者在消費一種物品和服務中主觀上的有用性,經濟學家常用它來解釋理性的消費者如何將他們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他們帶來滿足的各種商品上。我認為,對於"幸福"這個心理學范疇的概念,其"效用"也可定義為滿足,是慾望實現了的滿足,可等同於可觀測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的感覺。
在經濟學中的"選擇和效用"理論用於解釋消費行為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假定,即人們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務。人們所說的"感覺幸福就是幸福",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人們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幸福感覺。在解釋幸福時,可以認為人們在最大化他(她)的幸福的效用,也就是說人們總是選擇自己物質和精神的效用最大化的組合。
佛教所言,"慾望是一切人類痛苦的根源。"
"感覺幸福就是幸福"這個簡單的道理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很多不具備經濟學理論的人,也許他不會這樣分析問題,就象一個乞討者,他一定有自己的幸福,一樣可以感覺幸福,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幸福的需求和慾望不同,對幸福的感覺也不同。很多平凡的人都是哲人,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對幸福的需求和慾望。有的時候幸福是一碗白米飯,一勺南瓜湯;有時候幸福是升大官、發大財;也有時候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悅和對智慧的追求。所以,幸福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如果我們是一條小狗,幸福就是那個"狗尾巴",當我們不停地追逐他,並不斷地靠近他的時候,一定感覺幸福。而這個"狗尾巴"可以比喻成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理想。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公式,效用指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這個使用價值給你帶來的快樂,而且是已知的價值,比如,手機的效用,一開始是打電話,發信息,拍照,這是你知道的效用,這時你會感到快樂,感到這些功能使你便捷,所以你以擁有手機享受快樂感到幸福,但是當你慢慢習慣這種效用時,你幸福感就大大降低了,實際上,這個公式是滿足於人的好奇心建立起來了。最後,你感覺手機可有可無了,這時,幸福成為一個穩定的系數,但忽然有一天,你的手機可以不開機撥打急救電話,這時你所知道的效用又增加了一項,你的幸福感指數會上升,所以效用是你指能夠了解的效用,或者是你願意了解的效用。
看看慾望,慾望是指人想要得到的預期願望的心理渴求(我總結的觀點),這種渴求愈大,你的幸福感就愈小,因為,一件商品的效用在一定時期內是一定的,比如手機的效用,就那幾種,你了解以後,效用便成為定值了,所以最大的因素是慾望,比如,你想僅僅依靠手機去追一個男孩子,那麼這種期望值就很高了,如果僅僅是為了跟媽媽聯系,一周一次,那麼這種慾望很容易達到,這兩種態度對幸福的影響是不同的,因為你的期望是找到男朋友,那麼手機的任務會很重,你要注意發簡訊時措辭,你要注意打電話時因為聲音透露的信息,這時很困難的,手機在承擔這項任務時,變得很重要,一旦男友認知的能力不能確定你傳遞信息的真實意思,就容易導致誤會,繼而使你的預期願望落空,這樣,你會埋怨手機不爭氣或者時他不理解你,但事實上,他的效用有限,你的慾望太高,手機無法承載你的願望,所以你感到不幸福。
同理,如果你想通過電視看電影,你只希望看到星空衛視和中央六台,這是你的願望(慾望),但是隨著時間發現,你發現中央四台的國際新聞竟然如此大開眼界,而鳳凰衛視的節目那麼有風格,你的幸福指數會大大上升,因為此時,你的慾望很低,又開發了很多的效用。這是幸福的徵兆。
結論:一個人想要幸福,就要時常的降低自己的慾望,尤其降低是對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Ⅲ 在西方經濟學里,幸福的公式是怎樣表達的
幸福=效用/慾望
慾望不變時,擁有的財富效用越高越幸福。
效用不變時,慾望越少越幸福。
Ⅳ 什麼是幸福公式
比利·鮑勃·哈勒爾曾是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家建材市場的裝卸工,47歲那年,他贏得了總額高達3100萬美元的彩票頭獎。兩年後,擁有7處房產和5輛嶄新汽車的哈勒爾把自己關在他漂亮的牧場豪宅的9間浴室中的某一間里,脫去襯衫,用手槍向自己的心臟開了一槍,當即死亡。
這是為什麼?難道是他不夠富裕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幸福?
科思說:「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們只知道,只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錢,有了好車,有了大房子的人,卻並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一個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慾望太多。
想不想換一個工資更高的工作?
當然想。
為什麼要追求更多的工資呢?
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為了什麼呢?
如果乞丐比蓋茨更加快樂,我們是應當羨慕蓋茨還是羨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這個世界也許會美好許多。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在他看來,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效用與慾望。
效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經濟學中用來表示從消費物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因為它的主觀性,所以,價錢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費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慾望就是想要達到的目標。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看,慾望就是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滿足自己的愛好,能過上養尊處優的晚年,一生平安,無憂無慮。
顯然,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說明,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當慾望既定時,人的幸福就取決於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慾望越小越幸福。總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慾望越小越幸福。
一份20世紀末的社會調查問卷,關注的就是「快樂」這個主題。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人快樂水平是比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樂的。而中國的情況卻令人沮喪:認為自己快樂的人只有10%。其他各國情況不一。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了國內第一份《中國「212作幸福指數」調查報告》。報告表明,中國職場人士總體工作幸福狀況也不容樂觀。有近三成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幸福感偏低,而僅有一成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幸福感較高。
在某一階段內,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無論多富有的人,他所擁有的財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無憂的人,如果他有無窮願望,則難免「欲壑難平」而難得幸福。人的慾望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從某種角度看來,無論效用有多大,與無限的慾望相比,幸福都等於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享受生命,珍惜所擁有的,才是幸福的根本。
Ⅳ 幸福指數計算公式
hehe
幸福指數是西方經濟學裡面提到的指數計算方式是一個月內的飲食消費除以一個月內的所有消費指數其中比例遠小於1的越幸福近於1的越不幸福;因此呢大學生就不是很幸福啦!哈哈
Ⅵ 哪個經濟學公式可以計算幸福感
幸福感屬於心理的范疇,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導致主管差別比較大,經濟學和數學都是無法通過公式表述的
Ⅶ 請問經濟學: 幸福×慾望=效用,這個公式簡單說明是什麼意思呢敬請高手賜教好嗎謝謝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快樂=物質/慾望,後來引申出幸福=快樂/慾望雖說是個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提出的,但我個人不是很贊成用公式之類的東西來詮釋幸福這種抽象的東西。關於這個公式,我想羅嗦幾句其實這是針對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出的。慾望越少,說明這個人越容易滿足,但滿足可能不等於幸福,因為ta也許不知道更深層次的快樂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吃飽穿暖對於他們來說已是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未曾想有過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在自己對世界有了足夠認識之後,就會有很多想要達到的願望,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人這時候就要定下目標,努力達成自己的心願,雖然往往半途而廢使人傷心,消沉或是憤恨,但追求幸福的過程卻是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遺憾的是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所以開始不擇手段,利慾熏心,總去覬覦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這個時候,慾望就不再是快樂了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於快樂除以慾望
Ⅷ 什麼是幸福的公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窮漢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於是很惋惜地說:「這么好的時光,你卻不去工作,躺在這兒偷懶。」
「為什麼要工作啊?」窮漢問。
「你可以賺很多錢啊!」
「然後呢?」
「然後像我這樣富有,衣食無憂。」
「然後呢?」
「你就可以出去旅行,悠閑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那我現在正干嗎呢?」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然而其中的內涵,又有多少人真正體會到?幸福有很多的尺度,幸福的感覺也因人而異,還是聽聽經濟學家是怎樣闡釋的吧:
幸福=效用 慾望這個公式的意思就是說,幸福由物品的效用和我們自身的慾望共同決定。幸福與物品的效用成正比:同等慾望下,一個人擁有的物品越多,質量越高,那麼,他的幸福感就越高;幸福與個人的慾望成反比:同等物質條件下,一個人慾望越強、越多,他的幸福感就越低。假設富翁擁有物品的總效用為10,而窮漢擁有物品的總效用為1,由於富翁的慾望為10,窮漢的慾望為1,那麼,他們得到的幸福是相同的,都是1。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腰纏萬貫卻找不到幸福的影子,而有的人雖一貧如洗但臉上卻永遠洋溢著幸福的容光。幸福與否常常不是因為物質財富的多少,而是取決於我們內心慾望的大小!
窮漢在驕陽下吃冰棍,他是幸福的;「九千歲」想當皇帝,他是痛苦的。
知足而不停止追求,這便是幸福的真諦,是我們正確的生活態度。
Ⅸ 幸福指數公式 幸福=快樂/慾望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 快樂=物質/慾望,後來引申出 幸福=快樂/慾望
雖說是個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提出的,但我個人不是很贊成用公式之類的東西來詮釋幸福這種抽象的東西。關於這個公式,我想羅嗦幾句
其實這是針對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出的。慾望越少,說明這個人越容易滿足,但滿足可能不等於幸福,因為ta也許不知道更深層次的快樂
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吃飽穿暖對於他們來說已是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未曾想有過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
人在自己對世界有了足夠認識之後,就會有很多想要達到的願望,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人
這時候就要定下目標,努力達成自己的心願,雖然往往半途而廢使人傷心,消沉或是憤恨,但追求幸福的過程卻是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
遺憾的是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所以開始不擇手段,利慾熏心,總去覬覦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這個時候,慾望就不再是快樂了
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於快樂除以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