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率種庇古定理的名詞解釋
庇古稅 (Pigouvian Taxes) 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古典教科書的方式,屬於直接環境稅。它按照污染物的回排放量或經濟活答動的危害來確定納稅義務,所以是一種從量稅。庇古稅的單位稅額,應該根據一項經濟活動的邊際社會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的均衡點來確定,這時對污染排放的稅率就處於最佳水平。
B. 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水資源經濟學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
作為自然資源之一的水資源,其第一大經濟特性就是稀缺性。
經濟學認為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消費需求來書可供數量有限,可以分成經濟稀缺性和物質稀缺性。
缺水區自身的水資源絕對數量是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因而當地的水資源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物質稀缺性;但是如果將各種可能提供水資源的技術手段考慮在內,水資源又具有經濟稀缺性(只是所需生產成本相當高)。
而且水資源稀缺形式與水資源價值密不可分的,其稀缺性就應該通過價格反映出來,即水價應該包含水資源稀缺性因素,也就是說,水資源在不同的地區,不同豐枯年份、季節,其稀缺程度是不同的,從而水價也應該是動態連續體現水資源稀缺變化的過程。
那麼,水價成為解決水資源稀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應該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豐枯年份,季節,及時調整水價。
以及考慮跨區域調水、海水淡化、節水、循環使用等增肌稀缺水資源使用量的方法也是可行的。
C. 自然資源經濟學的國內外自然資源經濟學的發展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租金是使用缺乏彈性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可以認為,資源(如土地一類可出租帶來租金的資源)的租金是缺乏供給彈性的任何一種資源的服務價格,假設資源在其餘下的使用年限內可出租給生產者,那麼它的所有者可望獲得一系列的租金收入,這一系列租金收入的貼現值可以用來估計該項資源的現期價值。估計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Vt為未來資源租金收入在t年的貼現值,即t期資源價值的現值;QT為各期預期開采量;NT為單位資源的租金;r為貼現率。
為實現資本投資收益最大化,資本在不同生產要素之間不斷發生轉移,直到在各要素上實現的利潤率相等,則應有:
Nt + 1 = Nt(1 + r)
進一步,可得:
比較Vt與Vt + 1,兩期開采總量相差不大,單位租金Nt + 1 = Nt(1 + r),可以發現t+1期資源價值或價格高於t期,解釋為某一資源的價值或價格隨著消耗引致的稀缺性不斷上升。 機會成本的概念是[[新古典經濟學派]]提出的。用機會成本確定自然資源價格,不僅意味著將一部分資源開發利潤計人成本,也意味著必須將未來所犧牲的收益計人成本。在無市場價格的情況下,用機會成本來間接計算資源價格,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因而機會成本理論被廣泛地用於自然資源定價。其中邊際機會成本定價模型就是較為先進和流行的一種。
邊際機會成本(MOC)理論認為:自然資源的消耗使用應包括3種成本:①邊際生產成本 (MPC),它是指為了獲得資源,必須投入的直接費用;②邊際使用者成本(MUC),即將來使用此資源的人所放棄的凈效益;③邊際外部成本 (MEC),外部成本主要指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外部環境所造成的損失,這種損失包括目前或者將來的損失。上述3項可以用下式來表示:MOC=MPC+MUC+MEC。該理論認為:MOC表示由社會所承擔的消耗一種自然資源的全部費用,在理論上應是使用者為資源消耗行為所付出的價格 P,即P=MOC。而當P<MOC時則會刺激資源過度使用,P>MOC時會抑制正常的消費。
MOC將資源與環境結合起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度量使用資源所付出的全部代價,它彌補了傳統的資源經濟學中忽視資源使用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以及後代人或者受害者利益的缺陷,可以說是一個新突破。另外,MOC可以作為決策的有效判據用來判別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是否合理,包括投資、管理、租稅、補貼以及自然資源的控制價格等。但將其應用於自然資源價格測算仍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①應用較困難。在公式 MOC=MPC+MUC+MEC中,MPC的獲取比較容易,而MUC、MEC則比較困難。②缺乏可比性。由於同一資源在不同地區MUC、MEC的計算的內容方法不同,使MOC缺乏可比性,難以進行時空分析和從宏觀上把握資源價格的變化。 自然資源使用制度,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涉及資源與保護和產權諸方面的經濟政策、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的總和。我國自然資源使用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場化改革方面。通過對我國資源傳統產權制度進行制度經濟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前,資源產權制度類型主要為公有制基礎上的工資契約制度和集體分成制度。兩種類型在本質上都屬於多層代理經營關系,容易產生 「政府代理失效」,造成資源的配置效率極低。作為自然資源的公共產權主體,國家不僅對資源擁有積極的權能,既可以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資源,也可以行使其消極的權能,即排除一切非法的侵犯。但國家是個抽象的、不清晰的集合,權利無法被具體界定到某個人,因而,要切實行使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國家必須把這一所有權委託給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不可能直接控制那麼多的資源,所以又必須委託給中央政府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去管理;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又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全面控制和管理這些資源,它們必須尋找代理人——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管理。這樣,自然資源的產權必然被層層委託給眾多具體代理人去行使,其間必須經過很多中間環節。然而,國家及其各級委託代理人都有著不同的行為和利益目標。每個環節的代理人與它的委託人的利益目標都可能存在差異,從國家到最後代理人,這種利益目標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樣,就存在著代理人行為嚴重背離自然資源公共產權主體和終極所有權人利益的可能。為了協調自然資源各級代理機構的目標,督促它們恪盡職守,國家還需設立相應的協調、監督機構。同代理機構一樣,各級協調、監督代理機構及其組成人員都有著各自的行為目標,其目標可能既有經濟性的,又有政治性的。因而,各級代理人和協調、監督機構在履行職責時,必然要作利益衡量,而衡量的標準是自己的利益目標。當行為結果符合自己的目標時,就會積極行動,自然資源公共產權主體的委託目標就會實現,公共產權主體的所有者的地位得到維護;反之則相反。這里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代理者被俘虜、代理者有限理性及代理者創租賣租等政府失效和代理失效問題。其主要原因是代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
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大大地降低了監督成本,但資源的維持成本以及流轉交易成本很高。90年代,新制度經濟學傳人國內。同時,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在指導思想上也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在這樣的理論和實踐背景條件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集中於利用現代西方新制度經濟理論尤其是產權理論對我國自然資源的傳統管理制度進行分析,並提出了各自的產權制度模式。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漸進步伐的加快,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也發生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這種漸進的變遷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從公有產權 「完全」所有階段——開發利用產權無償授予階段 ——開發利用產權有償獲得和可交易階段。其中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特定產權制度安排,總體上制度變遷在向有利於自然資源合理配置的方向漸進。無論從資源配置效率,還是從制度變遷角度進行分析,其結論都表明市場化是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橫向和縱向的數據比較表明,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市場配置的效率是低效的。這可從每年發布的環境公報中得到證明,並可從近些年我國環境國際競爭力的排名在排名國家中連續多年排在倒數幾位甚至倒數第一位中得到佐證。
從資源經濟學的角度看,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應是「使自然資源在時間上的配置對社會最優」。由於私人最優與社會最優的條件是有差別的,加上可再生自然資源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決定了自然資源在自由市場中的個人最優配置與社會最優配置之問存在著巨大的偏差,私人最優會背離社會的高效率配置,且不能保證代際平等。此外,最優配置原則在配置動態發展的自然資源時,對很長時間范圍的利率適用性、風險、不可逆性等問題,市場機制還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對涉及很長時間范圍、具有大量不確定性和不可逆性、並且缺乏市場機制發生作用必要條件的自然資源管理的決策問題時,保護主義者處理方法中固有的謹慎、反對冒險和採取自我剋制的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在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市場化改革方向已成為共識的情況下,理論界對自然資源產權市場具體模式、機制的分析研究逐步展開。對於資源產權市場的性質,主流的觀點認為應該是使用權交易市場。在我國,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使用權交易市場的性質是符合這一所有制前提的。關於資源產權市場的結構,考慮到我國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應是一個多層次的權力關系體系:包括國家有償出讓資源經營權給資源經營者,資源經營權在經營者之間的流轉等層次。
王萬山(2003)從自然資源產權市場交易的三個層次,即初始產權界定、交易權規定和交易制度安排上綜合研究了我國資源產權市場的制度優化建設途徑,提出了三步連續而漸進的制度改變策略:第一,建立市場化的資源公共產權規制模式;第二,在現有的資源所有權安排條件下,實現資源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市場化;第三,實行多元化和市場化的資源所有權制度,形成公私產權對接的完善的資源產權混合市場。根據自然資源產權多樣化特徵,應分門別類建立起多樣的所有權體系,建立和健全具有權威性的自然資源管理機構,利用產權制度規范自然資源產權市場的建立和運行。對於產權界限比較清晰的自然資源,應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與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據其使用、經營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將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分配或拍賣給不同的產權主體;對於產權邊界模糊而難以界定、外部性很大的自然資源,應繼續以公共產權主體為所有者,但需要改變目前政出多門的所有權結構,由統一的政府機構組織作為單一的所有者來管理,以減少相互危害的外部性。其間可考慮建立政府監督管理和委託代理制度,從而實現對各類型自然資源的有效管理。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為我國自然資源政府管制與市場對接的混合市場安排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我國至今仍然保持強大「計劃」慣性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如何引人市場機制以建立政府一市場一企業(農戶)相融合的中國自然資源「混合市場」制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與上述觀點不同,有學者認為我國資源產權市場屬性應是所有權交易市場。其理由主要有:(1) 自然資源所有權交易是自然資源成為商品,最終成為資本和資產的前提;(2)自然資源所有權交易是廠商實現利益最大化、政府代表公共選擇的保證。這一觀點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所有權經濟上的實現與市場的關系,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相容問題。其中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相容問題是整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從國際資源利用的制度主流來看,大多數國家還是建立以資源國有為基礎的產權市場。
D. 自然資源保護的環境經濟學分析
自然資源管理的經濟分析框架: 權衡與激勵
一、自然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二、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自然資源開發的經濟評價方法及應用
四、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的激勵機制
一、自然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自然資源管理的涵義
1、基本概念
為了平衡自然資源供給與需求,根據自然資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系,採取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復合手段,實現自然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目標的過程。
目標
優化配置
可持續利用
3、自然資源管理的內涵
自然資源管理的目標
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
微觀(個人或企業)配置
宏觀(社會)配置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微觀層次的可持續利用--農戶、企業
區域(流域)層次的可持續利用
國家層次上的可持續利用
全球層次上的可持續利用
3、自然資源管理的內涵
自然資源管理的手段
經濟手段
產權分配與再分配
價格(定價、價格管制)與補貼
投資、利率與匯率
稅收
法律手段
產權改革與登記
開發利用管制與限制
法律責任及懲罰
3、自然資源管理的內涵
自然資源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
配額與准入
審批
投資、利率與匯率
稅收
技術手段
調查與評價技術
規劃與設計技術
監測與信息技術
(二)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
1.自然資源配置
自然資源與其它經濟要素之間的組合關系在時間、空間及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安排或演變的過程。
資源有效配置:稀缺資源利用的最優化或高效化。
資源的配置方式:
2.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
資源最優配置(兩種含義)
資源配置個人經濟效益最大化(個人效率)
資源配置社會效益(福利)最大化(社會效率)
資源最優配置原則(標准)
效益最大化原則
廠商最優化理論--邊際平衡
帕累托最優原則
如果找不到其他方式的資源配置使一些人的福利改善而又不損害其他人的福利,這樣的資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的必要條件
要素和商品的技術替代率、產品轉換率對於每個廠商都相等,且分別等於投入價格和商品價格之比;商品替代率對於每一個消費者來說都相等,且等於商品價格之比。按照我們的分析,自然
E. 自然資源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和環境經濟學的區別
學科內涵不同:
自然資源經濟學以有用的和有潛在價值的自然資源為研究對象。
生態經濟意在探討不污染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
環境經濟學以經濟發展的環境背景為研究對象。
F. 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問題的愈加嚴重,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國政府和多種組織研究機構、環境學家、經濟學家的重視。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研究進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評估方法困難和對此缺乏足夠的關注。1983年,Weiller認為環境核算的范圍包括三個方面:
1、自然資源的枯竭
2、環境自然狀態的保護
3、污染及其控制
Weiller沒有提出如何對自然資源枯竭進行核算和估價,但從資源經濟角度闡述了自然資源枯竭問題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資源枯竭對經濟的影響。 基於環境價值進入GDP帳戶的可能性,Alexander通過假定一個在全球擁有所有生態系統的獨占者,測算其在生態系統市場突然建立後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以此來評價未來有可能包含在GDP帳戶中的生態系統環境功能的邏輯價值。 在對生態與資源環境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國外學者還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1991年國際科學聯合會環境委員會組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專門討論了如何進行生物多樣性的定量研究,這次會議促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成為目前生態學研究的熱點。1997年Daily及Constanzaetal.的工作,將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研究推向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前沿,並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來看,對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的研究十分重視,生態學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家及其它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從生態系統過程、生態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等多個方面開展綜合研究,不斷充實與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探索其評價技術及生態經濟價值的評估方法,分析與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資源經濟進展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
G.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中有哪些錯誤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李穎伯
{摘要}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H. 環境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屬於什麼學科類
這種算是交叉學科吧,大體上還是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