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奧地利經濟學

奧地利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1-25 05:04:30

Ⅰ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現狀

對於經濟學界的許多人來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自1970年前後起,指的是對卡爾·門格爾以及早期奧地利學派思想,尤其是經米塞斯和哈耶克發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現的興趣。這種興趣主要出現在美國,一些美國經濟學家發表了數量可觀的論著,主要包括默里·N·羅斯巴德(1962年)、伊斯雷爾·何茲納(Israel
Kirzner,1973年)、傑拉爾德·P·奧德里斯科爾(Gerald
P.O'Driscoll,1977年、1985年)、馬里奧·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羅傑·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於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導現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一詞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准確的(見懷特(White),1979年,第9頁),拒不採用現代數學和經濟計量技術。而規范經濟學則主要因均衡為方向而廣泛採用這些技術。現代奧地利學派中的這批經濟學家(有時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確自認為早期傳統的繼承者。他們和主流新古典經濟學一樣贊賞市場有秩序的結果,但在理解這種結果實際是怎樣取得時,又與新古典主義有分歧。正是由於這批學者的努力,早期奧地利學派的許多著作的原文和譯文得到再版,在經濟學界內外吸引了大批讀者。 另外,還有一種與上述看法稍有關系的含義也被人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聯系起來了。這一觀點強調經濟決策的環境是極不確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實際拒絕了許多已被接受的微觀經濟學理論。路德維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爾(G.L.S.Shackle)的論著在這方面是奧地利學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主觀主義最為忠實的發展。拉赫曼本人的論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順著這條思想強調了個人選擇和市場結果的不確定性。
這種思路意味著,對系統理論研究結論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義持嚴重的懷疑。因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這一涵義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贊同歷史學派和制度學派研究方法的立場聯系了起來。鑒於早期奧地利學派以反對這兩種研究方法而聞名,可以想像,這種聯系被許多觀察家(尤其是主張繼承奧地利經濟學派主要傳統的學者)認為是一種諷刺,甚或是荒謬的。

Ⅱ 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什麼被邊緣化

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Ⅲ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Ⅳ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對主流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主張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認為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認為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Ⅳ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卡爾·門格爾(1840—1921年)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創始人。門格爾1840年出生於加利西亞的紐一桑迪茲(當時屬於奧地利,現為波蘭領土)。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門格爾繼承父親的衣缽,先是在維也納大學,後轉學至布拉格大學研修法律和政治科學。1867年從克拉科夫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門格爾當了一名財經記者,後任職於奧地利國務總理辦公室的新聞機關。1873年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法律系的講師,三年後晉升為專職教授。1876—1878年,任奧地利皇太子的私人教師,陪同魯道夫王儲遍訪歐洲各地。1879年,門格爾返回維也納大學任政治經濟學教授,從此以後開始了學究式的經濟學家的生涯——將畢生的精力傾注於教學和寫作。1900年,當選為奧地利議會上議院成員。1903年退休後,從事研究和寫作,身後留下了25000多卷藏書。

Ⅵ 經濟學中,奧地利學派 的主張是什麼

奧地利學派是由偉大的經濟學家、「邊際革命」三傑之一的卡爾·門格專爾(Carl Menger,1840-1921)創始的經濟屬學學派,名稱的由來,乃因身為奧地利人的門格爾當年與德國歷史學派的古斯塔夫·施莫勒就社會科學方法論進行的著名論戰中,施莫勒對門格爾經濟學的蔑稱而起,至於門格爾本人,則自視為古典經濟學的革新者。


主要論點:

  1. 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

  2. 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

  3. 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

  4. 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

  5. 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

Ⅶ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簡介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

Ⅷ 求奧地利經濟學派經典書籍

國民經濟學原理

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

哈耶克傳

食利者政治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的價值和利潤理論

奧地利學派主觀主義的歷史演進_從門格爾到拉赫曼

奧地利學派的貨幣理論

官僚體制和反資本主義心理

美國大蕭條

價格與生產第二部分

資本與利息

權力和市場

自由與繁榮的國度

自由憲章

貨幣的非國家化

反對知識產權

Ⅸ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為什麼重要

二者的立場不同。
思想敵人
1903年,門格爾從維也納大學的教授職位上退了下來,由維塞爾繼承。人們公正地稱:「(維塞爾是)奧地利學派的中間人物:時間上處於中間,他所闡發的觀點處於中間,他的才力也處於中間。換句話說,他既不是最傑出的天才,也不是要提到才能想起的人。……他有著最長的教學經歷……」(見施特賴斯勒,1986年)。在一次世界大戰前,龐巴維克已是奧地利學派的傑出代表,而且主要是因為他的著作,馬克思主義者把奧地利學派看成典型的資產階級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敵人(N·布哈林(N.Bukharin),1914年)。龐巴維克不僅提出自己的理論來解釋「利息剩餘」,使資本家的這一收入失去了任何剝削性,而且還有力地和無情地駁斥了馬克思主義的剩餘理論。在1884年著作中,他系統地應用了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對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基礎的勞動學說進行了致命的批判。10年後,他耐心地但又無情地和毫不妥協地詳細闡述了這一批判,剖析了那個斷言,即馬克思逝世後出版的《資本論》第3卷與構成第1卷基礎的簡單勞動學說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和奧地利學派之間的這種緊張關系一直持續到1920—1940年的大戰間年代,當時,奧地利學派的第三、四代傳人米塞斯和哈耶克(Hayek)還與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就中央計劃經濟中的經濟計算問題進行爭論。

閱讀全文

與奧地利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