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概括總結和分析說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經濟學的目的是研究資源的最優配置與使用。
其原理有:
供求原理:供給與價格成正相關關系;需求與價格成負相關關系。
均衡原理:國民經濟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相等時即形成均衡。
看不見的手:市場集中,價格調節供給與需求。
博弈原理:經濟中的個體會產生互動和博弈。
信息不對稱原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政策工具:當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備率、提高稅收時,會導致總需求下降;反之亦然。
Ⅱ 總結 經濟學里的所有重要「曲線」「理論」或者什麼重要的以人名命名的類似~
學習西方經濟學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西方經濟學屬於純理論性的學科,它所包括的知識也基本上是比較模式化的,也就是說,相對於政治經濟學它聯系實際的東西比較少,能與實際聯系起來的地方主要是宏觀部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通貨膨脹理論、開放經濟理論部分等章節。另外,西方經濟學中理論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體談幾點: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圖形。可以發現,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由一系列的圖形貫穿起來的,幾乎每一章、每一節都有圖形,而且,要想闡述一個原理,沒有圖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復習時,我把每一個圖形都畫在一個本子上,圖形旁邊還加註上有關圖形的解釋和說明,以及圖形所代表的政策含義。總結在一起以後,就可以常常拿出來看一看了,仔仔細細地看懂每一個圖,並且牢記。許多題目即使沒有要求畫出圖形也可以利用圖形幫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進行理解記憶。一般的專業課考試中都有名詞解釋,按常理說這屬於基礎題,是給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丟分。對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來,還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可以用自己的話說的。
最後,知識的掌握要系統化。這一點也尤其重要。因為西方經濟學中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學派,不同學派的理論模型、觀點、政策主張都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很可能會出題讓你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所以在學習中,要有意識地去聯想記憶,看到一個學派的因素分析時,要回想一下其他哪個學派也在這一領域有分析,異同點在哪裡。比如,消費理論就包括凱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亞尼等,貨幣需求理論包括貨幣數量說、貨幣交易說、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等,廠商理論中包括四種廠商類型,它們之間的需求供給曲線、均衡狀態、均衡條件以及效率的比較等。從而我們能夠看出,這些理論之間的相關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復習的時候,你也要體現出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這些相關聯的知識點也都總結在一個本子上,總結的過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統掌握它的過程。
1,三面等價原則
總產出=總收入=總支出
2,國內生產總值(GDP)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3,國民生產總值(GNP)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部國民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4,GDP=GNP-NFP(國外凈要素支付)
NFP=外國對本國的要素支付-本國對外國的要素支付
GDP=C+I+G+(X-M)
C,消費(支出)。I,投資(固定投資,存貨投資)。G,政府購買支出。X-M,凈出口。
GDP=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5,兩部門經濟:C+I=Y=C+S I=S
三部門經濟:C+I+G=Y=C+S+T I=S+(T-G)
四部門經濟:C+I+G+(X-M)=Y=C+S+T I+(X-M)=S+(T-G)
6,消費函數:表示消費和收入關系的函數。
7,APC+APS=1 MPC+MPS=1
8,投資函數:表示投資與利率關系的函數。
資本的邊際效率准則:資本邊際效益大於等於利率
9,乘數定義:是一個倍數,是用來表示自變數增加引起的因變數增加倍數的概念。
應用前提:(1)存在未得到利用的資源(2)投資與儲蓄的決定相互獨立(3)貨幣供應量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
10,加速原理:在原有資本存量已充分利用且技術不變的情況下,產量的增長引起的投資的加速增長。
應用前提:(1)無過剩的生產能力(2)技術水平長期不變(資本產出比不變)(3)不考慮預期(4)生產設備供給及時
11,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僅包括產品市場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12,政府對總支出的影響途徑(1)政府購買(2)稅收(3)轉移支付
13,支出收入模型的理論意義:解釋了一定條件下支出水平變動對收入或產出水平的影響,說明了總需求對總收入的決定性作用。
現實意義: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依據(1)鼓勵消費(2)鼓勵投資(3)積極的財政政策(4)轉移支付(5)限制進口
14,IS曲線表示:產品市場上均衡利率與均衡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反向)。
總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
15,貨幣需求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
16,貨幣供給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點上所保持的不屬於政府和銀行的通貨與銀行存款總和。
17,LM曲線表示:貨幣市場上均衡利率與均衡國民收入之間的關系(正向)。
交易需求變大,LM曲線向左移動,投機需求變大,LM曲線向右移動,貨幣供給量變大,LM曲線向右移動。
18,總需求:在一定價格水平上,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總的需求量。
19,長期總供給:在每個企業都發揮了生產能力,而且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時,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供給量。
20,短期總供給:生產要素價格不變,尤其是工資率不變時物品與勞務的總供給量。
21,影響總供給的因素:潛在產出能力、生產成本。
22,失業者:一定年齡范圍內,願意工作而沒有工作並且在尋找工作的人。
中國:具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待業登記的人員。
23,自然失業率:是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也是在維持通貨膨脹率不變時的最低失業率。
24,奧肯定律:失業率與國民產出成反比。
25,失業的有利影響:
(1)對就業勞動者形成外在壓力,克服惰性、提高效率。
(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3)可以比較靈活地適應經濟的發展、周期變化和需要。
(4)實現整個社會勞動力的最優配置。
26,失業對策:周期失業:刺激需求,抑制供給;自然失業:提供培訓、提供信息、反對歧視、消除障礙、鼓勵工作。
27,通貨膨脹: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張。
28,通貨膨脹率:平均物價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29,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數:衡量組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平均物價指數。
30,通貨膨脹的原因:(1)貨幣過量說(2)需求拉上說(3)成本推動說(4)供需混合推進說(5)結構性通脹說(6)慣性通脹說(7)抑制性通脹說(8)外國輸入說
31,貨幣的價值:一定量的貨幣所能購買的物品與勞務。
32,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影響
(1)在工資率既定的條件下,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短期內有利於僱主,不利於雇員。有利於生產者,不利於消費者,尤其不利於只有固定收入的人。(2)在利率既定的條件下,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有利於債務人,不利於債權人,有利於銀行,不利於儲戶。(3)在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對財富儲存形式的影響:有利於實物形式,不利於貨幣形式(4)在稅率既定的條件下,發生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有利於政府,不利於普通民眾。
二、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三、對產出和就業水平的影響
(一)較高的通貨膨脹率長期中弊大於利:1、投資率下降2、產業結構失衡3、商品流通秩序混亂4、企業管理水平下降5、金融領域壓力增大6、國際收支失衡
(二)通貨膨脹對提高就業和產出有利的前提:1、未達到充分就業之前2、通貨膨脹是未被預期的3、通貨膨脹是溫和的
33,經濟增長: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是指國民產出的增加,嚴格地講經濟增長是指潛在國民產出或生產能力的提高。
34,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自然資源、勞動、資本、技術進步。
35,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要點:A、以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為背景而產生的理論。強調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強調勞動分工、強調與經濟史的一致性。B、將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增長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中,認為專業化的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產生收益遞增,從而使總的規模收益遞增。C、將技術進步內生化。a、知識源於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進行投資決策的努力,知識的增加與人們為之付出的資源成比例。b、知識(技術)可以提高投資收益,具有遞增的邊際生產率。c、投資促進知識積累,知識積累又促進投資,是一個良性循環。d、知識發現或技術創新需要以對它的壟斷力做激勵。D、對在增長中各要素作用的認識: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知識積累、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水平。E、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貿易能加速增長。
36,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活動的擴張與收縮反復交替出現的波動現象。
37,經濟周期形成原因:(1)熊比特的創新理論:經濟周期是創新導致的、新舊平衡狀態轉換完成的過程(2)弗里德曼的純貨幣理論:銀行信用的交替擴大與收縮引起經濟周期(3)卡爾多經濟周期模型:投資與儲蓄不相等引起經濟周期(4)乘數—加速數模型:乘數原理和加速數原理的相互作用引起經濟周期(5)理性預期經濟周期模型(6)心理經濟周期(7)太陽黑子理論(8)政治性經濟周期理論
38,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持續增長,國際收支平衡。
39,四大目標之間的矛盾: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的矛盾,充分就業與持續增長的矛盾,持續增長與物價穩定的矛盾,充分就業與收支平衡的矛盾。
40,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在政府既定的稅收和財政開支結構下,社會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時,應該有的財政預算情況。是判斷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的標准。
41,貨幣政策的基本手段:(1)公開市場業務(2)調整貼現率(3)調整法定準備金率
42,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則:(1)相機抉擇(2)合理搭配(3)內外兼顧
實施的注意點:(1)時滯問題(2)局限性問題(3)負作用問題
43,費雪方程式:MV=PY
44,劍橋方程式:M=KPY
45,薩伊定律:A 供給創造需求 B 貨幣中性 C 市場機制可使資源充分利用
46,凱恩斯革命含義:(1)理論的革命 A 否定薩伊定律,提出了「需求決定供給」 B 批判「二分法」,統一了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理論(2)分析方法的革命:總量分析(3)經濟政策觀念和設計的革命:A 觀念上: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干預 B 設計上:重點—財政政策,目標—充分就業,途徑—調節總需求
47,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形成支出的需求。
48,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收益遞減,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流動性偏好
49,凱恩斯理論概要:充分就業是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的最佳狀態。由於受三大心理規律的影響,人們的收入不能全部轉化為需求,使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政府必須運用財政和貨幣手段對需求進行管理,刺激消費和投資。
50,現代貨幣主義:出現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以現代貨幣數量論為理論基礎,理論要點是貨幣的重要性,貨幣數量的重要性,貨幣政策的重要性。
51,供給學派以薩伊定律和拉弗曲線為理論支柱,主張(1)減稅(2)削減政府開支、平衡預算(3)減少政策限制、發揮企業創造性(4)恢復金本位制、制止通貨膨脹
52,新凱恩斯注意以保羅.薩繆爾森為代表,理論特色是(1)使微觀與宏觀緊密結合(2)綜合了各學派的理論
Ⅲ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重點論和兩點論
1、重點論是矛盾發展不平衡理論的通俗說法,事物矛盾兩個方面的地位、作用不是均衡、相等的,而有主次之分;矛盾兩個方面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平和與激化的區別。
2、兩點論亦稱「兩分法」,客觀依據是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有相互矛盾著的兩個側面,都有自己的兩點;正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發展。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兩點論和重點論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
(3)經濟學原理總結擴展閱讀:
1、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2、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3、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4、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一百多年來,它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Ⅳ 經濟學十大原理 總結下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Ⅳ 概和馬克思注意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筆記或者總結啊急急
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科學的觀點,是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中經年累月,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才研究出來的。他沒有提出如何實行計劃經濟的具體辦法,雖然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偏差,甚至導致蘇聯的解體,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什麼錯誤,任何市場經濟仍然要不斷地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作斗爭,而解決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即對經濟進行計劃。
歷史上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貼萬應靈葯,人類對經濟規律的理解還只是處於一種大致定性的狀態,馬克思發現了經濟規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經濟學領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其邏輯要點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基礎、一個關系、一個中心、一個矛盾、一個結論。一個基礎就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一個關系就是資產
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關系。一個中心就是指著重闡述剩餘價值。一個矛盾是指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對抗性矛盾。一個結論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大全
庸俗政治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代表人物薩伊(法國)、馬爾薩斯(英國)。該學派宣揚階級調和,掩蓋利潤的真正來源,否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分為兩類:一是沒有經過人們加工的自然界物質,如礦藏;另一類是經過人們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鋼鐵等。
勞動價值論:(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指人們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生產力: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反映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
客觀經濟條件: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率,常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
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
經濟體制: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運行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
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經濟基礎: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經濟基礎一般情況下又可以稱為生產關系。相對於生產力而言稱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稱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其中政治上層建築中的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社會形態: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政治形態、和社會觀念形態的統一體。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以W表示。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會中,商品生產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當做神一樣來進行崇拜。
使用價值:物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特有范疇。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到共產主義階段,其會消亡。
簡單商品經濟:又稱為小商品經濟,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即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資本家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僱傭勞動為基礎。
產品經濟: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式。整個社會是一個生產單位和分配單位,生產不再藉助交換來進行。
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本身的需要。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貨幣流通速度: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價值實體: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抽象勞動。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對於任何勞動支出來說都是同質的,它們不存在差別。
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凝結成價值的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
市場機制: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競爭、供求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發揮功能,由共同發揮作用的有機聯系。
價值形式: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一種商品的價值不能由該商品自身來表現,而是在同另一種商品交換時,在所交換的商品上表現出來。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的發展而發展,在歷史上曾依次出現過四種形式:(1)簡單價值形式;(2)擴大價值形式;(3)(一般價值形式);(4)貨幣價值形式。
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的增殖過程。
交換價值: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背後的本質內容。
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結果。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更側重於生產資料的擴大。
相對過剩人口:指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這部分勞動力的使用不能給資本帶來平均的剩餘價值。
價值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
超額剩餘價值:也稱「額外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最先採用先進技術的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高於生產同種商品的其他企業,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商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資本家就獲得超額剩餘價值。但當企業普遍都採用先進技術時,超額剩餘價值也隨之消失。另一些使用最新生產技術和方法的資本家,又會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帝國主義:也稱「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
純粹流通費用: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純粹由商品買賣引起的費用,包括廣告、通信、店員工資和商業機構的日常開支等。這種非生產性費用不增加商品的價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運輸、保管和包裝支出,不屬於純粹流通費用的范疇,它們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如果純粹流通費用的增長超過正常需要,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分類、包裝、保管、運輸等費用,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中的繼續而支付的費用。
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以本國總公司為基點,通過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從事跨越國界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的企業。
股份合作制:勞動者的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企業的勞動者同時也是所有者;資金用股份制形式籌集,企業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企業由職工民主管理,廠長、經理由民主選舉產生。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在長期的商品交換中,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以G表示。
價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標准:貨幣的單位及其等份。
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的程度用通貨膨脹率來表示。在一定時期內通貨膨脹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從而刺激生產,出現經濟的虛假繁榮,但通過增發貨幣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沒有相應的商品保證,不能根本解決生產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貨膨脹率不僅會打亂經濟秩序,而且會危害社會安定。
通貨緊縮: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少於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物價下跌、紙幣增值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賣者先向買者提供商品,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向賣者支付所購商品的貨款。這一職能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物化勞動:指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消耗,生產資料是過去勞動的產物,在其中有人類勞動的凝結,這種勞動同物(產品)結合在一起,故稱為物化勞動。
活勞動:指勞動過程中勞動力的 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剩餘價值率: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年剩餘價值率: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M/v=m』n(n為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固定資本磨損:固定資本的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也稱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損。有形磨損與價值規律無關,而與自然規律有關。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包括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設備而使原固定資本貶值。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與價值規律有關。
利潤率:剩餘價值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P』==m/c+v。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在數值上絕對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能夠在運動中增殖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增殖表現為獲取剩餘價值。它是通過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運動中使其自身的價值不斷增殖,構成了資本最一般的屬性和特徵。
價格標准:為了計量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貨幣必須以固定的計量單位作為標准。由國家規定的用以衡量貨幣本身的計量單位及其等分,稱為價格標准。
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工資,而是同一工資的兩個側面。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勞動強度:勞動的繁重和緊張程度。勞動強度不同,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消耗也就有差別,勞動強度高,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多,反之,則少。
資本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後果。
資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增大社會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在現實上往往採取股份制的形式。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在物質形態方面的構成,即構成資本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所必需的勞動力的數量之間的比率。這種比率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在價值形態方面的構成,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公式為C:V。
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公式為C:V。
相對工資:工人新創造的價值(v+m)中,工人所佔份額和資本家所佔份額相比較的工資。
產業資本:指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即投在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方面的資本。
流通資本:是指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
資本周轉時間:資本的循環如果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時,就是資本周轉。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就是周轉時間,它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生產價格:商品的生產成本加上平均利潤而形成的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形成後,市場價格將圍繞生產價格而上下波動,這只是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動,而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因為社會商品的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商品價值總額。
服務貿易:又稱勞務貿易,指國與國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經濟交換活動。服務貿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服務貿易是指一國以提供直接服務活動形式滿足另一國某種需要以取得報酬的活動。廣義的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勞動,也包括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直接接觸下交易的無形活動。服務貿易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廣義的。
超額利潤: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由於個別資本家率先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利潤。超額利潤也是由工人創造的,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商品所有權規律:各個商品生產者對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權,並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佔有別人的商品。
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家通過勞動力的買賣,佔有了工人生產的全部產品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
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社會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和重復得以維修、更新和發展。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
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單個資本的增大。
有機構成提高的的表現:C大V小(相對來說)。
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額增大。
勞動耗費:生產商品中的實際耗費,包括物化勞動耗費和活勞動耗費兩部分,相當於商品的價值C+(V+M)
資本耗費:生產商品所耗費的資本量,即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相當於生產成本,是生產費用。勞動耗費和資本耗費是兩個不同的涵義,兩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勞動耗費大於資本耗費,大於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所用資本:即預付資本,資本家為榨取剩餘價值而預先墊支的貨幣資本,在量上包括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全部資本。
所費資本:生產商品中耗費的資本量,包括耗費的不變資本和耗費的可變資本之和,在量上相當於生產成本。
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里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借貸資本:從職能資本運動過程中暫時游離出來,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實際發揮了職能作用的資本。在內容上職能資本主要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實現剩餘價值。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通常情況下,只有職能資本才能獲得平均利潤,而非職能資本(如借貸資本)所獲得的收益(利息)則小於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因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或對土地投資的收益差異所形成的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豐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對同一塊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經營壟斷。級差地租的形式可分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絕對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它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壟斷。其來源是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土地價格:土地出售時的價格,實質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資金存入銀行取得利息一樣,所以土地可以買賣並有了價格。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租金: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的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股票: 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並有權取得股息和紅利的書面憑證。是可以作為買賣對象或抵押品的有價證券。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東,股票收益既包括股東的股息、紅利收入,還包括因股票價格上升所帶來的收益。
礦山地租:工業資本家為了取得開采礦藏的權利,向擁有礦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納的地租。
建築地段地租:資本家為獲取已經建有(或者可以建造)倉庫、工廠、商店或其他建築物的地段的使用權,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
個別資本:各自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社會總資本: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
壟斷利潤: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金融資本: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融和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資本形式。
金融寡頭:掌握龐大的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最大的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卡特爾: 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壟斷商品銷售市場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訂立的協定。內容包括:劃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或規定商品售價。參加者不得違反協定,但它們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獨立性。參加者之間為爭取有利的銷售市場和擴大產銷限額進行著劇烈的競爭,常使協定瓦解。
托拉斯: 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並組成。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范圍,加強競爭力量,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喪失獨立性。托拉斯的董事會統一進行經營和管理,領導權掌握在最大的資本家手中,原企業主成為股東,按其股份取得利潤。參加的資本家為分配利潤和爭奪領導權而進行劇烈的競爭。
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平均每個勞動力)佔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部門,如紡織部門、手工業、餐飲業等。
資金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佔用資金量較多的產業部門,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
技術密集型產業:佔用勞動力較少,但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技專業知識、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部門,如計算機、航天、核能工業、網路信息等行業。這類產業往往勞動生產率很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集中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產業的最高水平。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
參與制:金融寡頭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曾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地位。
財政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稅收和國債,後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購買以及轉移支付等。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國家為組織、管理貨幣資金的融通、調節貨幣供求關系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調節、再貼現率調整、准備率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必要的信貸額度調整。
貼現: 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通融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後,以票面余額支付現金給原持票人。票據貼現的過程相當於一種短期貸款。
再貼現:商業銀行將貼現業務所得票據轉向中央銀行再行貼現。
銀行利潤率:是銀行利潤和銀行自有資本的比率。它相當於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
借貸利息:借貸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獲得的、由職能資本家轉讓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
法定存款准備金:各商業銀行根據法定比率把吸收的存款轉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部分。
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
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標准化和約(合同)的轉讓,其交易的對象並不是商品實體,而是商品的標准化和約(合同)。
國民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 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NP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的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DP表示。它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表示為: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即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境內的財產和勞務收入)。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不夠你再給我發信息 我給你找 呵呵
Ⅵ 急曼昆經濟學原理各章總結筆記概括
大學學習資料免費下載網 有
在 經濟學專/貿易學/財政學/會計學/金融學 板塊
標題:
曼昆《屬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筆記(電子版+紙質版)
另外,還有很多這個版本的學習資料: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習題詳解/課後答案(電子書+紙質書)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教學視頻/教學錄像(電子版)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筆記(電子版+紙質版)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課件(電子版)
......
很多,下載不用積分點數
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原理分別是什麼呀,求高手總結後告訴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導論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發展的理論。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
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經濟規律的類型。
(二)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1.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社會制度的更替。社會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2.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徵。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
3.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供給制的本質和職能。貨幣流通規律。紙幣和信用貨幣。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市場機制。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展階段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現
資本流通形式與商品流通形式的區別。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條件。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其特徵。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剩餘價值率。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
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股份資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權和地租。土地價格。
2.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徵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和私人壟斷的形成。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壟斷和競爭的關系。壟斷利潤。壟斷價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
3.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四)資本的運行
1.資本運行的一般原則
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本周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
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分析社會總資本運行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2.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
資本主義國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國有壟斷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范圍的結合。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
3.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范圍的擴展
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范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合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協調。
(五)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社會主義關系的基礎。社會主義和平關系的實質。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特徵和建立的客觀依據。公有制經濟的涵義和多種實現形式。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製度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的客觀必然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收入分配調節和社會公平。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有機結合。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是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性質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構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政府的經濟職能。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七)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1.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和發展
Ⅷ 總結大學餐廳各售賣口的勞動特點說明其中的經濟學原理
生活當中的經濟處處可見像大學城的餐廳各個邁克爾說明懶經濟對於人民的來說是發展中的一個必需品。
Ⅸ 高中地理怎樣學好
看到這個問題簡直是太親切了,作為一名曾經的文科生+地理課代表,真心要分享一些干貨給大家。我的角度不是單純的內容角度,而是學習地理的一些要點或者是說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歡迎您在文章下方給我留言並關注我!
Ⅹ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在於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於它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在於它具有實踐性、批判性、開放性等基本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品格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能夠科學認識當代中國國情,能夠從撲朔迷離的復雜現象中把握住問題實質,從眾多支流中找到主流,從局部變幻中把握住總體和大局。
歷史變遷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67年,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資本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母本經濟理論,是中性經濟理論。直接閱讀《資本論》,不能夠體會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需要對中性經濟理論進行改編社會屬性,才能夠學習解讀到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1875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寫作,這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全部設計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