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災害經濟學的詞條釋義
災害經濟學研究災害,但不是研究災害的自然屬性,而是研究災害的社會屬性,即災前、災時與災後的社會經濟關系。災害經濟學廣泛吸收環境科學、生態學、災害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營養,是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與災害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綜合性邊緣學科。災害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拓展了災害科學的內容,使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添加了經濟學分析視角;另一方面也使經濟學在更為現實和客觀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增強了在災害背景下其對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的解釋力。這對於人類認識災害、處置災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摘自:唐彥東《災害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7參考文獻 確定防治災害的對策是一件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這一工作需藉助數學模型和計算機來進行。具體來說:(1)根據有關災害的歷史資料和災變先兆,及時發現災害孕育期和潛伏期,並採用積極的防範措施,盡力縮小源區的范圍,減少災害的影響程度;(2)當災害暴發時,要及時做出減災對策,將重點放在災泛區;(3)在災害持續期,要針對災情趨於穩定這一現實,努力採取變害為利的措施,達到「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效果;(4)在災害衰減期和平息期,要採取各種補救措施和防範措施。作為防治災害的決策體系,除了各種有關的經濟決策外,還包括行政決策和法律決策等。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網路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B. 災害經濟學的《災害經濟學》商務版
書名:災害經濟學
作者:鄭功成
市場價: ¥28 元
ISBN:978710007385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2010-11-01 第1版
2010-11-01 第1次印刷
開 本:32開
頁 數:407頁
類 別: 經 濟 -> 財經管理 -> 經濟學理論 重視災害經濟研究,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第一章 緒論
一 災害問題的實質即是經濟問題
(一)災害問題是相對人類社會而言的異常現象
(二)災害是可以計量的經濟損失
(三)經濟因素是決定災害問題的基本因素
(四)結論:災害問題的實質即是經濟問題
二 經濟研究與災害經濟學
(一)經濟研究與災害問題
(二)建立災害經濟學的必要性
(三)中國對災害經濟問題的初步研究
三 災害經濟學的研究目標與任務
(一)災害經濟學的研究目標
(二)災害經濟學的基本任務
四 災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災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災害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五 災害經濟學的地位和基本理論框架
(一)災害經濟學的獨特地位
(二)災害經濟學與一般經濟學
(三)災害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第二章 四項基本規律
第三章 五條基本原理
第四章 災害經濟的宏觀解析
第五章 災害經濟的宏觀解析
第六章 災害損失與經濟補償
第七章 減災與經濟效益
第八章 災害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再版後記
C. 災難經濟學的初步發展
自然災害經濟學產生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個別學者開始關注自然災害 經 濟的影響以及其防範措施。在《信息與協調經濟學的一個案例研究:天氣預測系統》 一文中,Nelson 和 Winter(1964)確定了天氣預報對卡車是否採取防水油布來遮蓋 貨物以避免雨水侵蝕的作用。雖然其研究重心放在這種日常決定上,但他們的模型 也 適用於自然災害的其他形式。一個綜合的災害保險體系比政府直接補償對經濟發展 更 加有利,如 Kunreuther(1968)以及 Dacy 和 Kunreuther(1969)。雖然這些研究僅僅停 留在淺層次的預防措施,運用的模型也較簡單,但是這些學者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的 作 用。
D. 簡述自然災害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災害將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那麼自然災害經濟學必將長期存在和發展下去。災害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是消極的,但追求的目標是積極的。自然災害經濟學提供防範和控制各種災害問題的經濟方法和手段,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理論上的依據。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災害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對政府的政策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並使自然災害管理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長期 經濟制度。
結構性減緩措施
結構性減緩措施是減輕災難的傳統方法。Cohen和Noll(1981年)第一次解釋了政府參與設立減緩措施標準的基本原理,說明利用 長期資本投資成本最小化的框架,可以設計一個最佳的建築法規。基於這個模型,他們指出了所需信息的類型,這些信息可用來測算不同規模的地震發生的頻率以及不同地方法規引致的損失。Authony Fish、David Fullerton、Nile Hatch和Peter Reinet(1995年)利用東海灣市政設施區(EBMUD) 舊金山水利系統的模擬模型得出一個大型的城市儲水區如何應對乾旱。他們發現將連續使用和水的市場定價結合起來,遠比增加存儲能力的標准結構性方法優越。Cornell和Tagaras(1986年)開發了聯合可能性模型,在 風險收益分析的框架下,分析大壩修建失敗的相互依賴性。在將自己的方法運用到三個研究案例時,他們發現事先同意項目的決定可能會在考慮了人的安全和上下游大壩之間斷流的兩個問題後而被否決。Lester Lave和Tunde Valvanyos(1998年)認為 風險收益分析可以有效地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加以運用。因為水紋專家可以利用數據和方法精確地預測到洪水流勢的分布。因此,與其抵禦極端罕見的大洪水,不如運用更多的可用基金來設計或重新修建大壩,減少中小型洪水應起的損失。這樣利用有限的可利用資源,社會也可以得到改善。Kleindorfer,和Kunreuther(1999年)對完善建築法規以及相應的風險基礎保險政策的經濟影響做了經驗分析。他們構建了兩個模型城市Oakland(地震區)和佛羅里達州Miami/Dade郡(颶風區),評估預期最糟糕的損失。對此,他們的建議之一是與長期 貸款相聯系的減少 保險費,這些貸款可作為鼓勵財產所有人採用損失抵禦措施的一種方法。
E. 自然災害經濟學的概述
災害保險與金融工具的選擇
Shogren 和Crocker(1991年)對自我保護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一種既能減少潛在損失可能性,又能影響損失嚴重性的投資行為。各然保護措施包括進行必要的保護手段,如在地震多發區,人們對房屋建築材料會有特別的要求。典型的個人保護措施的經濟手段有災害保險和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如災害債券。關於災害保險的研究都集中在為什麼保險人和再保險人不對巨災提供保險,以及用以補充傳統保險手段的金融工具如何賠付災害損失等。Cummins,Doherty和A Lo(2002年)指出盡管看起來保險業有足夠的能力為大型災害提供賠付,但以保險行業目前的格局來看,這會引起大量的破產。對保險人而言,獲得更大償付能力的一個辦法就是購買再保險。Kenneth Froot(2001年)提出再保險人面臨融資的不完美性,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這能使他們向災難保險索取超過精算基礎價值的高額保險費。鑒於此,在貧窮落後的經濟中,個人的災害保險更加難以形成,政府必須發揮重要的作用,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保險體系。這一保險體系不僅包括了災害來臨時的飢荒救濟,還應包括應急的公共就業以及失業保險、收入補貼等社會福利計劃。資本市場通過災難債券、遠期和期權,對災害風險提供保護的作用。Jerry Skees(2000年)認為:發展中國家在遭遇旱災是面臨食物不足的挑戰時,應設計一種降水合同,合同規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對當地的農民給予償付,償付的數額應該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數,而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數測定。然而國內關於自然災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實踐尚處於萌芽階段,學術界的探討也主要集中於保險和國家財政補貼上,關於金融工具的引入問題較少有人提及。Paul Freeman(2001年)把金融工具應用於發展中國家國有資產、政府在轉移風險中期重要作用以及政府作為窮人的保護人這些情況下,並檢驗其應用效果。Freeman總結出風險套期保值工具在前兩種情況下很有效,而對於第三種情況則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於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 自然災害經濟學的發展方興未艾,學術的研究沒有止境。前述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災害經濟學縱深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部分經濟學家開始探討發展中國家的災害經濟問題。發展中國家本身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存在許多問題,其經濟活動的致災性和社會經濟系統的易損性,使其面臨巨大自然災害時表現出天然的脆弱性。一個國家的災難往往對周邊國家甚至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而國際間的合作機制將有助於受災國迅速從災難中恢復。因此,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災害防治問題,以及如何實施對發展中國家災害的外部援助,將是災害經濟學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F. 災難經濟學的研究進展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自然災害經濟學研究內容逐漸深入,關於災害對經濟 的 影響,不再僅僅停留在直接的經濟損失,而是涉及到災害風險損失通過互動式傳遞 而 產生的區域影響;關於防範風險的策略也逐步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購買災害保險的 個 人保護措施外,金融工具的創新發展為災害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的得到 了 前所未有的創新,許多學者開始將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運用到自然災害經濟學中來。 Carol Taylor West 和 David Lenze(1994)證明了標準的經濟模型在處理災害問題時 必須加以修正,因此他們對災害損失 估算提供了一種計量經濟學方法。
(一)災害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災害具有區域組合規律,它不僅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區域組合規律屬 於 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區域影響分析的文獻當中,大多是以投入產出模型為主。如:Rose,Benavides,Chang,Szczesniak 和 Lim(1997)說明了投入產出模型在綜合工程模擬與調查數據方面可以更好地反映災害條件方面的有效性,合 理的考慮個體行為與區域的彈性恢復能力能夠避免對經濟損失的過分估計,他們通 過 構建這個包含了空間特徵的線性規劃模型,解釋了如果稀缺效用資源在地震過後能 通 過市場或者行政手段來進行理性分配以達到效用最大化的話,區域損失就能夠極大 的 減少。 SungbinCho,PeterGordon,JamesMoore,Harry Richardson,Masanobu Shinozuka 和 Sthphanie Chang(2001)闡述了基礎設施狀況、交通網路與雙區域投 入-產出(I-O)模型相結合能夠更精確的測度災害影響,發現高速公路系統的大量 冗 余可能是加利福尼亞南部的地震過後彌補其經濟影響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 Cole(1994)運用社會核算矩陣模型估計出災害對區域經濟的生產、家庭、政府、企業 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實際上,社會核算矩陣模型是投入產出模型的發展。
(二)個人保護措施
災害保險與金融工具的選擇 Shogren 和 Crocker(1991)對自我保護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一種既能減少潛在 損失可能性,又能影響損失嚴重性的投資行為。各然保護措施包括進行必要的保護 手 段,如在地震多發區,人們對房屋建築材料會有特別的要求。典型的個人保護措施的 經濟手段有災害保險和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如災害債券。關於災害保險的研究都 集 中在為什麼保險人和再保險人不對巨災提供保險,以及用以補充傳統保險手段的金 融 工具如何賠付災害損失等。Cummins,Doherty 和 A Lo(2002)指出盡管看起來保險業 有足夠的能力為大型災害提供賠付,但以保險行業目前的格局來看,這會引起大量 的 破產。對保險人而言,獲得更大償付能力的一個辦法就是購買再保險。Kenneth Froot (2001)提出再保險人面臨融資的不完美性,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這能使他們向災 難保險索取超過精算基礎價值的高額保險費。鑒於此,在貧窮落後的經濟中,個人的 災害保險更加難以形成, 政府 必須發揮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保險體系。 這一保險體系不僅包括了災害來臨時的飢荒救濟,還應包括應急的公共就業以及失 業 保險、收入補貼等社會福利計劃。資本市場通過災難債券、遠期和期權,對災害風 險 提供保護的作用。Jerry Skees(2000)認為:發展中國家在遭遇旱災是面臨食物不 足的挑戰時,應設計一種降水合同,合同規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對當地的農民給予償 付,償付的數額應該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數,而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數測定。然而 國內關於自然災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實踐尚處於萌芽階段,學術界的探討也主要集 中 於保險和國家財政補貼上,關於金融工具的引入問題較少有人提及。Paul Freeman(2001)把金融工具應用於發展中國家國有資產、政府在轉移風險中期重要作 用以及政府作為窮人的保護人這些情況下,並檢驗其應用效果。 Freeman 總結出風險 套期保值工具在前兩種情況下很有效,而對於第三種情況則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 於 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
(三)建立對糧食的交換權利體系
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的權利的研究成果為災害經濟學提 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他提出交換權利一說。飢荒的發生與受災某些行業群體的交換 權 利喪失密切相關,飢荒的發生可以用人們的「權利失敗」來解釋。薩赫勒地區減災的 關 鍵問題是通過公共機構解決食物問題的脆弱性,確保每一個人的食物權利。這一權 利 不僅包括災難期間的食物分配,而且還包括通過社會保險和就業保障來實現的較長 遠 的權利安排。森特別強調了通過國家扶持來創造就業機會不僅可以增加人們的收入, 使就業者獲得了取得食品和勞動的機會,還可以鼓勵一國的貿易和商業過程。森進 一 步提出,一國合適的社會福利制度安排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民主化發展程度,對減小 自 然災害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制度變革,如稅收和補貼等激勵機制使易災 區 人們建立合作;如在防止牧民過度放牧而造成植被減少的問題上,政府適當的制度 變 革可以建立起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牲畜所有權做出積極反應,而對他人的牲畜所有權 做 出消極反應的私人權利,以使每個牧民能夠直接控制自己的牲畜數量,降低災害發 生 的可能性。與森持有同樣觀點的 Barciay Jones 和 William Kandel(1992)回顧了大 規模城鎮化發展的歷程,以及相應的人口和資產的集中,進而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脆 弱性。他們指出具有吸引力的經濟分布區的一些特徵就是自然災害相關聯的,在這 些 地區由於發展的壓力所導致的為了利益而犧牲抗災安全性的擔心,這將增加在發展 中 國家遭受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G. 災害經濟學的介紹
災害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災害問題,也就是在災害條件下如何配置稀缺性的資源的問題,處理的關系包括災害與企業、家庭或個人的經濟關系、災害與各部門經濟發展的關系、災害與整個經濟發展的宏觀關系等。簡言之,災害經濟學是一門運用現代經濟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與災害之間經濟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H. 災難經濟學的日本震災
震災出現之前,日本經濟已強勁復甦。數據顯示,日德美三國在2010年的GDP增長率分別為3.9%、3.6%和2.8%,而在2009年分別下降6.3%、4.7%和2.6%。由於基數抬高和經濟刺激計劃減弱等因素,今年1月份,IMF預測今年和明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6%和1.8%,仍為溫和復甦。
日本經濟復甦進程會否因地震而中斷,無疑是金融市場關注話題。當下,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為0-0.1%。由於銀行業仍未擺脫流動性陷阱,日本難以出現多數地區災後重建引發的通脹壓力,未來一兩年內低通脹的概率更大。同時,日本國債規模接近GDP的兩倍,這意味著政府大舉借債的難度大於1995年,但是,由於日本國債多數是內債,再加上日企有龐大的海外資本積累,日元迴流為日本救災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在經濟學中,有一種「破壞創造需求」的理論叫「破窗理論」,其認為窗戶破了可帶動就業。這常遭遇經濟學界的非議,卻可解釋緣何災害降臨,GDP增速卻不減少。從自然災害經濟學角度來看,災難經濟損益的規模,相當於災區國民財富存量(即過去GDP增長的總和)的損失,加上因存量損失引起的流量減少(相當於GDP下降),再減去救災引起的流量增加(相當GDP增加)。由於震災引發的財富損失並未計入GDP統計,救災和災後重建帶來的GDP增量,是否高於因為災害引起的GDP下降,比如日本汽車業和晶元業公司的暫時減產等,這才是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
因地震和海嘯引發的嚴重災害,屬於需求刺激型災害,在破壞國民財富的同時,卻能擴大總需求,拉動當期GDP的增長。典型例證是,在1995、1996和1997年,日本實際GDP同比增長分別為2.0%、2.7%和1.6%,遠高於1994年的1%。同時,從1994至1997年,日本CPI同比增幅分別為0.4%、-0.1%、0.4%和2.0%,顯示物價上漲可能要在災後重建的第三個年頭才加速上行。
I. 災難經濟學的簡介
巴斯夏舉的例子稱,假設一個人砸碎了理發店玻璃窗,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是理發師的不幸卻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為玻璃生產商製造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結論是: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
自然災害經濟學至少包括災害不可完全避免、災害反饋決策、害利互變和治標措施和治本措施互促合益等原理,但是,禍福轉換離不開人的因素。對投資者而言,不期而遇的大災難,常令金融市場大起大落,其中波動的規律並不像災害本身那樣難以預測和掌控。
J. 災害經濟學的《災害經濟學》清華版
作者:唐彥東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255727
上架時間:2011-7-8
出版日期:2011 年7月
開本:16開
頁碼:343
版次:1-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世界及我國災害概述... 1
一、世界災害概述... 1
二、我國的災害... 6
三、災害信息資料庫... 10
第二節 災害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1
一、災害經濟學的產生... 11
二、災害經濟學的發展... 12第三節 災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15
一、災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5
二、本書的主要內容... 16
第二章 致災因子與災害... 17
第一節 致災因子與災害的概念... 17
一、致災因子和災害的區別與聯系... 17
二、災害與應對能力... 20
三、災害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22
第二節 災害的分類... 23
一、常見的分類方法... 23
二、本書劃分方法... 25
第三節 脆弱性... 31
一、脆弱性的概念... 31
二、脆弱性影響因素... 34
三、脆弱性的變化... 36
第三章 災害損失評估理論基礎... 38
第一節 支付意願和受償意願... 39
一、偏好... 39
二、無差異曲線... 40
三、馬歇爾需求函數... 41
四、支付意願和受償意願... 43
第二節 間接效用函數... 45
一、消費者均衡... 45
二、消費者均衡的變動和間接效用函數... 47
第三節 希克斯需求函數... 50
一、支出函數... 50
二、希克斯需求函數... 52
三、謝潑特(Shephard)引理... 55
第四節 福利衡量的基礎與指標... 55
一、價格變化的福利衡量... 55
二、收入變化的福利衡量... 74
三、數量變化的福利衡量... 75
第四章 市場影響災害損失評估... 81
第一節災害損失劃分... 82
一、按照災害影響對象的不同... 83
二、市場影響和非市場影響... 90
第二節災害損失評估基本問題... 91
一、影子價格與市場價格... 91二、公共物品與自然壟斷... 92
三、前後比較法與有無比較法... 94
四、重復計算... 96
第三節直接損失評估... 97
一、重置成本法... 97
二、現行市價法... 98
三、收益現值法... 99第四節直接損失評估實踐... 100
一、災害損失評估基本步驟... 100
二、部門直接損失評估... 101
第五節間接損失預測與評估... 106
一、間接損失評估方法... 107
二、間接損失預測與評估模型... 111
第六節HAZUS評估系統簡介... 124
一、HAZUS-MH組成模塊... 125
二、HZAZUS評估的三個層次... 127
第五章 非市場影響損失評估... 128
第一節:市場評價法... 130
一、生產率變化法... 130
二、恢復成本法... 132
三、疾病成本法... 133第二節:顯示性偏好方法... 134
一、防護費用法... 134
二、特徵價格法... 135
三、特徵資產定價法... 142
三、旅行成本法... 145
四、方法的選擇... 148
第三節 敘述性偏好方法... 148
一、條件價值評價法起源與發展... 149
二、條件價值評價法理論基礎... 152
三、CVM的總體框架和適用范圍... 153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估... 154
一、環境的價值... 154二、環境影響分類和評估方法... 155
第六章 災害短期經濟影響... 159
第一節 供求分析... 159
一、災害對商品需求的影響... 159
二、災害條件下供求變化分析... 161
第二節 彈性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164
一、需求價格彈性... 164
二、供給價格彈性... 166
三、彈性對價格變化的影響... 167
第七章 災害與長期經濟增長... 169
第一節 災害與宏觀經濟變數... 169
第二節 災害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 172
一、對增長路徑存在有利影響... 172
二、災害阻礙長期經濟增長... 174
三、災害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可能情形... 174
第八章生命價值評估... 177
第一節 人力資本法... 178
第二節 支付意願法... 180
一、生命價值概念... 180
二、降低死亡概率的邊際支付意願... 183
三、存在多種風險的邊際支付意願... 188
第三節 多期選擇模型... 190
一、個人偏好與時段選擇... 191
二、動態模型... 191
第四節 意外死亡的賠償... 192
一、生命價值與死亡賠償標準的關系... 193
二、我國死亡賠償金設定標准... 193
第五節 生命價值評估實踐... 195
一、內涵工資法... 195
二、價格-風險法... 208
第九章災害風險管理概述... 209
第一節 風險... 210
一、風險的概念... 210
二、風險的分類... 211
三、災害風險... 212
四、風險的變化... 214
五、風險與災害、人類行為的關系... 216
第二節 風險管理概述... 217
一、風險管理概念... 217
二、風險管理的目標... 218
第三節 風險管理流程... 221
一、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 221
二、國際標准化組織風險管理原則與流程... 223
三、國際管理理事會風險管理流程... 231
第十章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244
第一節 概率論和統計學基本概念... 244
一、隨機變數和概率分布... 245
二、概率分布的數字特徵... 248
三、樣本均值和樣本標准差... 252
四、偏度... 253
第二節 常用的損失分布及性質... 254
一、二項分布... 254
二、泊松分布... 255
三、正態分布... 256
第三節 風險的度量... 260
一、損失頻率... 260
一、損失程度... 263
三、風險矩陣... 265
四、損失金額的概率分布... 265
第四節 超概率曲線... 267
一、超概率曲線概念... 267
二、繪制超概率曲線... 268
三、超概率曲線應用... 270
第十一章 災害風險管理措施. 272
第一節 風險管理措施概述... 272
一、風險控制... 273
二、風險融資... 274
三、不同風險管理措施對發展水平的影響... 275
四、風險管理措施的選擇... 276
第二節 風險融資... 277
一、保險... 277
二、再保險... 281
三、巨災風險證券化... 283
第十二章 減災理論... 288
第一節 概述... 288
一、應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論... 288
二、減災工具... 290
第二節 最優減災投入... 291
一、減災的作用... 291
二、總量分析... 292
三、邊際分析... 294
第三節 減災的成本收益分析... 296
一、成本收益法理論基礎... 296
二、資金等值計算... 297
三、評價經濟指標概述... 304
四、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驟... 305
第十三章 恢復重建理論... 312
第一節 災後恢復重建概述... 312
一、恢復的概念... 312
二、恢復的類別... 313
第二節 最小補償投資... 313
一、影響上限... 314
二、影響下限... 315
三、最小補償投資... 318
四、具有時間參數的最小補償投資... 319
五、總補償支出... 321
第三節 災後恢復重建索洛模型... 322
一、索洛模型簡介... 322
二、災害經濟索洛模型... 326 人類的歷史就是與一部與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不斷交鋒的歷史。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災害的認識不同。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天意難違」或「天人感應」是人們對「天災」最基本的理解,現代社會早已拋棄了這種觀念,但在現實生活中,用「天災」不可避免的說辭來推卸責任的事情卻時有發生。到了近代和現代,又出現了與「天意難違」幾乎完全相反的觀念,即「人定勝天」。這樣的觀念對於鼓舞人們改造自然增添了無盡的動力,於是荒山變良田,戈壁成綠洲,但此後的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的尷尬似乎說明了「人定勝天」觀念的破產。那麼,應該如何認識災害?災害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災害是危險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天意難違」過多地強調了危險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忽視了人類社會是可以對災害做好防禦措施的,而人定勝天的觀念則誇大了人類社會的作用,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經濟學是解決兩難問題的科學。如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要想穿得好一些,那麼在吃的方面就不要太挑剔,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穿的好一些而又不減少食物的消費。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均衡,隱含著此消彼長的意思,也就是你要得到某種東西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上面的問題其實就是經濟學中的資源是稀缺的,人們是如何權衡並最終做出決策的。在災害背景下,資源同樣是稀缺的,人們又是如何做決策的?我們當然可以聽天由命,不採取任何的防範措施,任憑災害損毀我們的財產、破壞我們的環境甚至奪走我們的生命。很顯然,這種做法並不可取,我們當然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防範措施,花費也許不多,但卻可以大大減少災害對我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也許會有人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既然災害給我們帶來如此巨大的損失和影響,我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做好防災減災,把災害風險或災害損失降為最低。這聽起來也許很美好,但這僅僅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而已,有哪一個個人、組織或政府不計成本不切實際地把大量的資源用於防災減災呢?我們這里的全部意思是,當我們把一些資源用於防災減災時,應該投入多少呢?這同樣需要權衡,需要我們用經濟學的思想來解決這些問題。
本書是對災害經濟學理論進行初步探索的結果,是在我國和世界災害頻發的背景下,對眾多有識之士呼喚災害經濟學的響應。本書對災害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初步的闡述,把一些不是完全成熟的理論或想法講出來,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大家討論,供大家批評,沒有什麼比爭論和批評更能促進思考。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盡管災害經濟學還剛剛起步,離建立起完善的學科體系還任重而道遠,但筆者堅信,隨著災害經濟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研究內容將不斷深化,學科體系也將從不完善走向完善。
本書得到防災科技學院特色教材建設項目資助,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