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熱點問題

經濟學熱點問題

發布時間:2020-11-25 07:03:16

Ⅰ 與經濟學有關的熱點問題

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性質。首先,要理解高質量發展概念的動態性。其基本的經濟學意義可以表述為: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和動力狀態。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種有效和可持續方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性特徵。其次,要理解高質量發展對創新性的要求。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是一個社會行為方向的巨大轉變,而且要有思維方式的適應性改變和引領性革新。因此,新發展觀,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成為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對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評價准則。

2.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學界普遍認為,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發展、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的高質量五個方面。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應在結構和動力上更加合理完善,同時其經濟體制和分配製度也將更加健全,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高質量的對外開放不僅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擴大與各國的雙向投資與貿易往來,共建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體,還要求我們通過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人文環境與物理條件擴大全球的有效需求,為全球經濟的復甦做出貢獻;高質量的城鄉發展應以城市建設為依託,帶動農村發展,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從而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做到城鄉經濟發展建設、城鄉總體規劃建設和土地利用建設的融合,建立打造城鄉信息共享平台,實現城鄉空間布局合理化;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同時盡量消減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此外,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的高質量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社會安全和生活勞動環境的協調發展。

Ⅱ 當前社會有什麼熱點經濟問題

您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最近,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擴散和蔓延的影響,經濟增長快速下滑,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能否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是對我們駕馭復雜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驗,也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我國目前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國內市場廣闊需求潛力巨大。而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和城鎮化的推進無容置疑的將是我國經濟保持快速穩定上漲的重要保證。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真正把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放在擴大內需上,利用這次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證長的強大動力。 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發展的成果要由全體人民共同分享。 我國目前經濟工作的基調是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經濟結構的四個著力點是 調整分配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城鄉結構、調整地區結構。 同時,我國目前正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型向主要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並且重在消費。 以上是我對經濟形勢的宏觀分析,同時為您提供國務院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調整結構;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實行增值稅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力度。 再者就是向你提供本人總結的全國各地專家對於刺激消費,經濟增長的十項建議,也許您能在論文中用的到 第一,要把投資拉動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第二,積極財政政策應以刺激消費需求為重點;第三,把擴大消費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第四,把救助股市與盡快恢復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提升到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戰略高度,實現一舉兩得。第五,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緩解人民群眾的消費顧慮。第六,加快完善09年新實行的《勞動合同法》,使其更加符合當前中國國情,以穩定就業。第七,優先啟動擴張性就業政策。第八,有重點有步驟的提高農產品價格。第九,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進一步降低房價、降低房地產成交成本,刺激房地產市場盡快復甦。第十,政府機關要進一步「精兵簡政」,大幅度壓縮行政費用開支。 打這些字累的我夠嗆,至於房地產發展問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一定不容忽視,再者才是鼓勵普通商品房住房消費,並加大信貸力度。取消房地產稅和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再幫你粘貼點我以前總結的房地產文章 隨著全國兩會的閉幕,一段時間以來有關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的炒作和泡沫問題、以及應當採取何種政策進行調控的激烈爭論似乎已經偃旗息鼓。看起來,大多數國人已經達成了共識。我用以下幾句話對這種共識作一簡單概括: 1)中國目前的商品房價格存在不合理的虛高,有些地方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 2)造成這種虛高的原因在於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及可能存在其中的貪腐官吏)與貪得無厭的開發商之間的共謀; 3)由於住房系公民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它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社會公共屬性,亦即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因此如不對房地產市場施以有效調控,必將損害社會公正,乃至危及社會的穩定和諧; 4)正確的調控路徑業已明確,那就是要在指導思想上將房地產分為純粹市場化的商品與政府必須承擔責任的保障品兩個不同部分; 5)對純粹市場化的商品房市場那部分,政府不直接介入,但應當通過調整稅收和銀行貸款利率等財政、貨幣手段提高交易門檻,抑制投機,擠壓價格泡沫; 6)對單純依靠市場力量難以解決的另一部分社會居住需求,政府應該通過加大提供保障性住房——其中包括有限產權的經濟適用房及無產權的公共租賃房(廉租房)——供應予以解決。 我相信,上述6個句式大致勾勒出了時下許多人心目中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其內在邏輯及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明顯,這其中既有單純的經濟問題,又夾雜著大量的政治和社會因素。因此,以此為對象展開的深入研究,足以構成一門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復雜的房地產政治經濟學。 應該看到,上面羅列的這些陳述中幾乎任何一條都含有相當的真理成分,而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亦復如此。只是在我這樣天生懷疑精神比較多的頭腦里,它們又都包含了同樣多的似是而非之處。在本文中,我並不想對它們進行逐條剖析,而是想要著重指出我認為討論這一問題之前必須首先搞清楚的幾個重要的政治經濟學常識,為讀者自己進一步思考提供一些出發的依據。 第一,地方政府為什麼會與房地產開放商達成這種旨在推動房價上漲的共謀關系,而不是置自己於中立的市場監管者——例如面對家電市場時的那種角色?是因為房地產開發商比家電生產經營商更加渴望利潤和不擇手段? 我的回答是:這基本上是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造成的後遺症——中央與地方財權與事權不匹配(中央與地方的收入支出比大致呈七三開和三七開)迫使地方財政不得不高度依賴「土地財政」,而想要土地賣得出高價,則首要前提就是房子賣得出高價。與此相關地,是商人就想賺錢,這是天經地義。房地產開發商也一樣,既不特別樂善好施,也不特別貪得無厭。假如他們的確在過去一年多里賺得了媒體報料的那6萬億暴利,那也只能說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說到底是一個存在著很多制度性缺陷的不完善市場。事實上,暴利從來就不是貪欲和黑心造就的。更進一步說,「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以及那些可恨的貪官未必不希望家電漲價,那樣就能獲得更多稅收。但是,家電已是一個不存在行政壟斷的充分競爭的開放市場,地方政府即便想要與家電商共謀推動家電漲價,它們也沒有能力做到。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第二,住房是公共品嗎?在這里,更准確的問題其實應當是:什麼叫公共品? 我的回答是:公共品是指一個社會中企業或個人無法出於牟利動機而產生出來的、必須由政府提供的那一類產品或服務,如國防、治安、道路橋梁之類公共設施……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是,住房不屬於這類產品。生活必須品與公共產品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個必須澄清的問題是生活必須品與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在文明社會中,任何公民都有維持基本生活的天然權利。所謂社會保障,就是確保公民能夠享有這種權利。住房的確是生活必須品之一,然而,假如一種商品是生活必須品,它就必須由政府來干預、甚至直接操持的話,那麼,沒有什麼比由政府自己來開糧店和餐館更重要和緊迫的事,世界上還有比「吃」更加「必須」的事嗎?還有,有哪個人能夠不穿衣服嗎?那麼政府是不是也要開許多國有服裝廠呢?按照這種邏輯推導下去,我們就應該回到改革開放前,一切都應該由國家包辦。再窮的人都應該有個地方住,這是不錯的;可是我很不明白,為什麼給窮人住的房子必須由政府自己來造、來賣、來出租? 最後我想簡單討論一下,按照目前看似已經達成的上述共識來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政府幹預,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在所謂「純市場化的商品房」那個部分,我不知道稅收和貨幣政策的調整未來能不能收到政府預期和承諾的實際效果。我只知道,從2005年以來,針對樓市的每一輪調控幾乎都是從抬高交易門檻、增加交易成本入手的,但事後來看,它們幾乎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的。所有提高的稅收支出和貸款利息,最後都變成了進一步瘋漲的房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看看周圍那些不斷刷新記錄的一個緊接一個的「地王」,我們憑什麼去指望,這些「地王」上蓋起來的房子會跌價? 我本人相當同意本文開頭所列出的那一條:中國的高房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動的。但這只是一種靜態分析,它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2008年春季以來房價的突然急劇上漲。在此之前,地方政府的推動力一樣存在。其實,只要稍作進一步的細致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本輪中國房價的迅速竄升在時間上是與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中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高度吻合的。簡言之,超常規的貨幣供應及由此帶來的的泛濫的流動性是這一年來樓市景氣的直接動因。它也同樣明顯體現在資本市場和大宗原材料市場的價格上揚上,並且具有顯著的世界性。如此看來,只要刺激政策沒有退出,我們又如何能期盼房價回調?而依我看,不僅房價短期內回調是不可能的,大范圍的通貨膨脹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暫時還難以預測其強度。 而在不完全市場化的所謂「保障性住房」那個部分,且不說這些政府工程能不能比較好地避免有識之士早就擔心的暗箱操作、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之類的眾多潛在問題,即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差強人意地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透明公正,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但在我看來,這種解決方式至少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其一,今後社會上依賴政府的人將越來越多,而擁有自己「恆產」的獨立自主的中產階級始終得不到明顯的壯大。對於人們長期來一直希冀的「公民社會」的理想,這種狀況將是極其令人失望的;第二,更現實和緊迫的是,由於保障性住房含有一定的福利成分,又是地方政府主導的,它的供應對象勢必僅限於該地方的城市戶籍人口(最多是象徵性地澤被極少數幸運的居住證持有者)。這種客觀上增添戶籍「含金量」的政策,毫無疑問將成為下一步改革戶籍制度、破除城鄉二元壁壘的新的重大障礙。 在所有帶有「保障」意味的房產新政中,我最為反對的便是那些國有大企業利用自有的非住宅用地籌建面向本單位職工的所謂「系統安置房」。這種完全與市場化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做法,在某些城市匪夷所思地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在我看來,這是對市場效率與社會公正的雙重侵犯——如果一個人有機會獲得價格遠低於市場上同類商品房的住房,僅僅因為他是一家鋼鐵業央企或鐵路分局的員工,那麼,對那些沒有那麼多自有土地的中小國企、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雇員來說,這是公平的嗎?問題的根源在於:那家鋼鐵業央企和鐵路分局用來給自家員工蓋廉價住宅的土地不是自己從土地市場上批租來的,而是國家無償劃撥的!這種做法與評論者們多年來一直不遺餘力抨擊的央企內部人憑借國家賦予的行政壟斷權力自肥有什麼兩樣?至於這種非住宅用地上上蓋起來的住宅,將來在產權登記、市場交易等各方面必然顯現出來的諸多後遺症及其潛在的嚴重的腐敗機會,那就更不用說了。 假如這種變相侵蝕國有資產的做法都可以借著解決民生問題的東風而得到鼓勵的話,那麼,我們不如乾脆直接恢復以前住房全部由國家分配的制度,那樣也許還更合情合理一些。 對於已經陷入一團亂麻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我沒有、也不想開什麼葯方。但作為一個關心國家改革開放前途的人,我更想梳理出一些線索,它們能夠把我們帶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面前:我們究竟是要搞市場經濟還是打算回歸計劃經濟?

Ⅲ 經濟學家如何看待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熱點問題

■宏觀調控的主旋律仍是結構調整

問:當前中國宏觀調控的主旋律究竟是什麼?

答:從今年上半年來看,中國宏觀經濟大體上是平穩的。第一,經濟增長率比較高;第二,物價基本上是穩定的,消費品價格雖然有升有降,但是幅度都不大。從另一方面看,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一是投資仍然比較多,也就是報紙上所說的有投資偏熱的現象。二是貨幣信貸量比較大。正因為投資比較旺,而且信貸量比較大,所以國務院最近准備清理在建的項目,銀行也正在採取措施,加強控制。

那麼,當前中國宏觀調控的主旋律究竟是什麼?是防止通貨膨脹呢?還是如某些經濟學家所說的要防止通貨緊縮?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既不能說是防止通貨膨脹,也不能說是防止通貨緊縮,宏觀調控的主旋律仍然是結構調整。防止信貸的增長,同樣是為了使結構協調,防止發生嚴重的結構失調現象。

■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是社會職能、社會負擔的剝離問題

問: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特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革,究竟難在哪裡?

答:大型國有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的難點是社會職能、社會負擔的剝離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企業要上市,必須在社會負擔剝離之後。改革思路大概是這樣的:對於社會負擔,要分門別類,區別對待。第一,義務教育、公檢法,要劃歸地方,如果是國有的,中央直屬的企業,那就由中央財政給補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義務教育的包袱卸掉。公檢法本來就應該歸地方職能部門管。第二,義務教育和公檢法之外,如醫療、社區、國有企業中的集體企業,這些怎麼辦?這個問題只有在根據企業自身的財力情況和財政所允許的程度來逐步解決。第三,離退休人員。離退休人員大體上可以採取這樣的方針:中央大企業中的離休人員,人數少,可以轉由財政負擔。至於退休人員,則主要由社會保障基金來解決。財政仍然要承擔一部分。退休人員的費用讓財政承擔一部分是有理由的。理由在於:中國的國有企業當初工資和社會保障是分別計算的。工資部分,每個月40元錢、60元錢的工資,發給職工本人了,而社會保障這筆錢保留在本企業中,但本企業中沒有單列賬戶。這么多年來,這筆錢一直存在企業中,就滾下來了。很多國有企業今天的資產中,有一部分是國家投資盈餘的利潤,有一部分就很可能是多年來沒有單列賬戶的社會保障資金的轉化。報紙上說某個企業自建立以來累計利潤多少億元,其中很可能把職工的社會保障基金計算進去了。這是一筆糊塗賬。此外,改革後國有企業如果要上市,也可以一分為二,一部分適合上市的上市,另一部分,社會職能方面,暫時不動,另組一個公司把它們管起來。

■人民幣的升值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問:如何看待人民幣升值的問題?

答:現在對外貿易順差還是比較大,外匯儲備增加比較多,而國際貿易的摩擦也正在加劇。我們不會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但應該看到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人民幣的升值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大幅度的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肯定是有害的。因為這個不僅對出口不利,而且由於國內資產價格的上升,那種非正常流入的資金會增加,這是需要避免的。小幅升值,慢步升值,這是有利有弊。小步慢升的不利方面是出口仍會受到影響。有利的方面何在?這對企業是一個重要的鞭策和壓力,就是說,企業不能再單純依靠匯率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優勢,一定要著重內部的管理,著重品牌,著重營銷渠道,著重企業成本的降低。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機遇。還有,如果人民幣小步慢升的話,那就鼓勵企業更多地進口先進設備、新型的原材料,這也可以加快企業的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一方面要減少不利的影響,一方面要利用對企業有利的一面,加快企業改革,加快技術創新。

■下半年金融改革可能要加快

問:如何看待下半年的金融改革?

答:下半年金融改革可能要加快,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的改革,一是農村金融的改革。在商業銀行改革方面,中國建設銀行上市以後,中國銀行上市,它們上市以後反應都比較好,接著而來的將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所以說,商業銀行上市是加快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看來下半年這個過程還將繼續進行。農村金融方面,重點在於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農村信用社或者實行聯合,就是說建立信用社的聯社,或者改組為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下半年一個重大的和農村金融改革有關的措施將是郵政儲蓄銀行的建立。過去,郵政儲蓄得到的存款是向中央銀行存的,不能貸款,這樣反而變成農村資金的吸血管,把農村資金吸走了。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以後,不僅吸收存款,還能貸款,這對農村有利。農村金融如果活了,可以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資本市場仍將平穩發展,可能會出現「慢牛」趨勢

問:您對當前的資本市場有何評價?

答:「快牛」不如「慢牛」,「大牛」不如「小牛」。如果是「慢牛」,股市可能逐漸穩定;如果是「快牛」,可能又會大起大落。如果是「大牛」,接著會有「大熊」。所以,股權分置改革一年來取得的成績,應予肯定。

中國股份制是在轉軌中建立的。全世界股市中沒有這樣的先例。一開始,我國最早上市的幾家,不是國有企業,所以股票是全流通的。國有企業一上市,問題就出來了。當時有些人不理解股份制,說國有股出讓了,中國怎麼堅持社會主義?當時的反對聲音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採取雙軌制,就是一部分流通,一部分不流通,增量股份化,存量不流通。也就是新增加的股份,可以流通,原來的存量不流通。這種雙軌制實行了十年以上,而雙軌制對中國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國有股不流通,所以董事會、股東會不起作用。國有股一股獨大,機制不活。董事會一種面孔、一個聲音,導致了制度不健全。

進入了21世紀以後,要及早解決中國股份制中的雙軌制問題,於是就提出了股權分置改革。有人說,股份制搞成這種樣子,不倫不類,還不如當初不搞呢。這些人不了解情況。因為中國是在轉軌之中,股份制必須先邁出第一步,雙軌制就是邁出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當時的歷史條件就是這樣。如果當時不搞雙軌制,中國的股份制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到了今天,雙軌制要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就是要把非流通股改成流通股。這出現了難題。因為當初國有股上市的時候是發了招股說明書的,招股說明書上說國有股暫不上市。國有股暫不上市,所以溢價才能那麼高。今天,非流通的國有股要上市了,這就等於違背了當初的承諾。從合同方的要求來講,這是違背了當初簽訂的合同,這個合同就是招股說明書。怎麼辦呢?違背合同就應該用調解的方式解決,調解就是通過協商解決,所以必須跟流通股的持有者協商,要讓他得到好處,比如十股送三股等等,因為你是違背了當初的合同。這個問題在理論界一直在爭。我認為證監會的做法是對的。既然非流通股要上市,就必須給予補償。所以從去年第一批股改公司以後,到現在,75%已經改完了。估計到2006年的年底基本完成。中國的股市經過股改以後,大局已定,前景是看好的。前景看好不等於沒有波動,有波動的原因很多,不僅在公司本身,而且有國際上的影響。小波動甚至大幅度波動也是難免的,整個趨勢是看好的。下半年可能維持這樣一種「慢牛」的狀態,我們也希望能出現「小牛」、「慢牛」。

■自主創新,要寬容失敗

問:怎樣看待自主創新的問題?

答:自主創新是必要的。今後的對外貿易要依靠的是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是我們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自主品牌也是我們國內市場的防波堤。自主品牌靠什麼來支撐?靠的是不斷自主創新。所以下半年自主創新會抓的更緊。

自主創新是一項長期工作,但開局一定要開好。有幾個關鍵問題要認清,一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誰?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國家是自主創新的支持者、服務者,但主體是企業。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我們一要允許失敗,要寬容失敗。不允許失敗,只會出現小的成果。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創意,沒有創意就沒有創新,創意是創新的基礎。有創意才有創新。

■房地產業,不能籠統地講過熱,這次宏觀調控不是打壓房地產業,而是結構調整

問:中國房地產是否依然存在「過熱」?

答:中國房地產業的問題不能夠籠統來講過熱。應該講局部地區過熱,或少數城市過熱。就全國來說,遠不是過熱。最近從江西調查回來,江西有一個縣商品房800元錢一平方米,比較好的房子1000元錢一平方米,這叫過熱嗎?所以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重在結構的調整。要調整房地產的結構,有特殊的措施,有一般的措施。一般的措施從土地供求方面來解決。特殊的措施,盡管最近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應該看到,比方說,整個建築面積的70%在90平方米以下。我在有的地方聽到,我們這里的老百姓要麼不買房,要買就買100平方米以上的。有人說90平方米可以買啊,買兩套打通了就可以了。這就說明90平方米的房不適合全國的情況。這些觀點反應了大家的觀點,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現在要蓋大量的廉價出租房。廉價出租房是供應低收入者的。他們買不起房,或者進城找工作的農民工買不起房,這時候廉價出租房滿足他們的需要。廉價出租房要小,比如說,一間房帶一個廁所、一個廚房就行了。40平方米就夠了,這樣他就可以住了,如果是夫婦帶孩子,60平方米也就夠了。我在下面調查聽到的反映比較多的意見是:位置好的讓那些中低收入者住,因為他們沒有小汽車,如果住得遠,每天上下班就難了。有錢的可以買豪宅,稍遠一點也不要緊,有小汽車嘛。總之,我聽到的這些意見,是可以供政府和房地產商參考的。

這次宏觀調控不是打壓房地產業,而是重在結構調整。不會有哪個地區的政府認為打壓房地產業對自己有好處。房地產業有三個效應:一是投入產生效應,就是說,房地產業發展了,就帶動很多行業的發展,比如說鋼鐵、建材、玻璃、傢具等等都帶動了。二是區位效應,這個小區建在什麼地方,這一帶肯定就繁榮起來了,作為一個新的居民中心,它的周圍肯定有商店、學校、醫院、各種娛樂場所。三是誘發效應,就是說,沒有房地產業就不會有其他的發展,有了房地產業就會有其他。這些都反映了房地產業的作用不可忽視。所以,我認為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主要在調整結構,而不是打壓房地產業。

Ⅳ 分析分析 經濟熱點話題或經濟現象

W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
經濟矢量

王見定

【摘要】 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 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 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 ——————(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 ,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 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15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157—159頁。
{9}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
滿意請採納。

Ⅳ 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有哪些(急急急)

外來人員增加快 城市話進程加速
環境污染問題 綠化
能源等資源短缺問題
教育產業化等
城市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標 題: 城市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城市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發展
北京大學 金江軍

城市信息化是指城市根據自身的客觀條件和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發展信息產業,利用信息
技術及相關活動改造和發展社會、經濟、生活等一切領域,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
,通過信息化來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加速城市實現
現代化的進程。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是將信息化建設同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真正融
合在一起,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各項工作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益,使之成為本市經濟起飛
和社會進步的推進器。同時,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
城市信息化建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信息化辦公室的楊
學山認為:「一切有利於加快省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信息技術應
用都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內容。不能將信息化建設理解為獨立於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整體規劃之外的建設任務, 不能認為信息化建設是獨立於一個個企業、鄉村的具體的經濟
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新事物,更不能將信息化建設等同於信息網路建設、信息設備製造業發
展。」
進入21世紀,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把城市經濟
發展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城市的傳統特色經濟,以工業化和傳統經濟來促進
和支撐信息化,使城市經濟發展與信息化互為依託、整體推進,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一
個問題。
信息化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軟體產業的發展;另一方
面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個城市信息產業發展的水平會促進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
息化水平的提高會為本地的信息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促進本地信息產業的發展,並
且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工業化。
城市信息化可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過去通常取決於當地資源、規模
效應和營運成本等要素,但這種傳統經濟模式越來越顯示其不能適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
要。一個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產力水平、科技水平、公眾的人文素質與生活
質量,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例如,浙江省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城市,近
年來大力發展「零資源經濟」,建起了全國最大的木材市場、五金市場和皮貨市場等,這
實際上反映出了浙江各縣市利用國內相對領先的信息能力,調配和使用外部的信息資源、
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城市內部傳統製造業的水平,對經
濟落後地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雖然開展信息化將增加30%的投資
,但可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改善生產環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從而增加85%的
經濟效益。
信息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化以新的價
值觀、社會觀、經濟觀沖擊著傳統的思想觀念,帶來了社會的深刻變化。首先在城市經濟
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上,不再是單純的、短期的經濟利益驅動,而表現為全面的、長期
的、持續的知識利益驅動。其次,信息化是城市與全球溝通的橋梁,是貿易、投資、資本
和人才流動、技術轉移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將給社會文
化、生產和生活模式、社會發展方式等社會構架帶來全面變化。再次,信息化將極大地促
進城市對信息的產生、交流、釋放和傳遞的有序化、高效化,帶動了城市經濟制度的規范
和完善,提高城市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綜合競爭能力,這對於消除城市內的城市間的發展不
平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信息化對於城市特色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強化了城市內部
和城市之間的科技、市場、動態經濟信息等的傳播和交流,使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
化。這與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最大不同在於它的生產要素不再僅僅是資本、規模、勞
動力、自然資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識。城市經濟的增長方式將逐步依賴於知識密集型的新
興產業的發展,而不是傳統的生產要素。知識密集型的第三產業不再是社會經濟的輔助性
因素,而是帶動城市特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變了城市傳統經濟中對資本注
入的依賴,可以緩解資金緊缺的矛盾;同時,它確立了人才和知識在城市的新經濟結構中
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質人才向新經濟結構的城市匯聚,迅速改變城市的人才和生產
者結構,知識型勞動者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滲透可以為夕
陽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躍升為朝陽產業,並且推動城市傳統特色經濟不斷升級換代。
信息化與城市經濟的緊密結合增加了城市與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經濟融入全球性經濟
構架之中,促進城市經濟的社會的發展。信息化加強了城市內的協調作用,通過各種專業
網路平台將眾多的中小企業聯成網路、整合市場,一方面發揮了整合後的規模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又擁有小企業機動靈活的運行機制,從而使城市特色經濟劣勢在信息化的作用下
轉化成為競爭優勢。這樣既提升和加強了傳統特色經濟產業,又將城市特色經濟與整體經
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城市的特色經濟在信息化過程中能夠生存並得到快速發展。
製造有形產品的整個環節包括研發、生產、營銷、售後服務等。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當
企業擴大到一定規模後,企業將進入規模不經濟的狀態。而軟體產品屬於無形產品,其研
發成果就是開發出一套產品,生產過程實際上是簡單的復制過程。軟體企業的規模是指營
銷規模,而營銷成本和售後服務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信息化能為軟體企業提供發展的機
會,並把市場空間拓展到周邊城市,從而達到共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龍頭,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不但表現
在信息產業本身,還表現在信息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
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內知識積累的速度,增強了報酬遞增的強度。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
經濟增長的根本,而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識的積累。因此,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是
和城市內知識積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信息化會促進政府、企業等的體制改革,減少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營造出一個創新
的空間。在企業層面上,信息技術的採用使得企業內部管理發生質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
信息化可以消除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實時監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現為把不同職能
間的自我約束轉化為由信息技術進行強制約束,這種集「集權+分權+自律」的管理體制為
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環境。在政府層面上,信息化對加速政府職能轉變、提高
行業監管力度等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城市信息化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只有認真分析本地
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的信息化規劃,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機
遇,不斷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Ⅵ 怎樣看待當前經濟生活中幾個熱點問題

經濟轉型開啟「提質」下半場
2016年我國經濟增速緩中趨穩,新增長動力形成取得積極變化,PPI同比由負轉正,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超過預期目標。這些亮點表明,我國經濟供求失衡的態勢正在緩解,經濟質量和效益逐步改善,L形增長正在從原來的「豎」過渡到「橫」,經濟轉型從上半場「降速」階段逐步轉向下半場「提質」階段。
2017年經濟增長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總體上可能呈現內需增速小幅回調、外需增長由負轉正的特點,如果能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17年有條件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當然,2017年經濟運行也面臨著外部環境、流動性、部分區域經濟轉型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的沖擊,需要高度關注並妥善應對。
從中長期看,經濟增長能否持續穩定在中高速平台上,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四個基本方面的改善程度。一是製造業和民間投資能否逐步回穩。二是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資產質量能否逐步改善。三是企業補庫存意願和PPI能否保持溫和回升。四是改革能否更好落地見效。
世界經濟格局朝著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方向轉變的大趨勢沒有變,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方向轉變的大趨勢沒有變。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一方面要穩住陣腳,把國內經濟改革和發展搞好;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體系,為自身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和戰略機遇。
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
2016年全面啟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調整經濟結構和改善市場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針對經濟運行內外部環境的新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切實推進、深化。
去產能方面,要突出處置「僵屍企業」和更重視採取市場、法律手段有效淘汰低效率產能。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加註重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標准,更加強調完善市場機制來淘汰低效率產能,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
去庫存方面,關鍵要堅守「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讓住房回歸人民群眾普遍得以享用的消費品本質屬性。這需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加快構建長效機制。
去杠桿方面,關鍵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優化企業債務結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以及積極發展股權融資是容易見效的重要手段。引導企業轉向創新驅動,轉變過去的規模擴張型發展模式,也是有效降低杠桿率的重要渠道。
降成本方面,今年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繼續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但是也必須看到,減稅面臨政府支出規模剛性約束、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巨大的挑戰,減稅空間並不是太大。
補短板方面,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所謂補軟短板、制度短板,主要就是優化市場環境、加強政府服務,去政府越位與補政府缺位並舉。同時要更有力、更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提振國貨信心 提高企業創新力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供給與需求結構失衡、實體經濟與金融失衡等。振興實體經濟,首先要重建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打通從需求到企業的中間環節。我國企業有很強的生產能力,問題關鍵是消費需求不能傳導到國內企業的生產上,關鍵短板是中間的「市場」,是國內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不足。創造消費者「放心買」的制度環境,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點。
其次是如何實施好《中國製造2025》,著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特別是目前我們面臨後發國家低成本和發達國家再製造化的雙重擠壓,我國製造業迫切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再次振興。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如何落實好《中國製造2025》戰略,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順利實現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盡快打造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一大批被國內外市場接受與認同的知名品牌。
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
2017年,防控金融風險的壓力進一步加大。一是隨著美聯儲加息節奏加快,國際金融環境將更加復雜多變,外部風險沖擊不容小覷。二是由於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穩增長」仍會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信貸擴張,杠桿率仍有進一步上升風險。三是在清理僵屍企業和「去杠桿」實質性推進過程中,已經累積的風險有可能持續暴露。四是在「去杠桿」和「處置一批風險點」過程中,如果金融監管能力和監管協調有效性不能及時改進,對風險傳導鏈條把握不準,處置力度、節奏和時機把握不當,也有可能誘發金融風險,特別是流動性風險。
因此,要「把防範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強調查研究,密切監測本領域風險運行態勢,做好風險預案,完善地方金融監管和風險處置機制。
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要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房地產風險。既要遏制房地產泡沫膨脹,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發風險;要認真研究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的相關調控政策,特別是研究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當前房地產市場分化格局將更為凸顯,同時我國城鄉居民的住房條件已得到較大改善,住房需求將實現「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轉變。房地產市場的階段性變化,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新階段房地產市場發展規律,並以此作為房地產市場調控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
要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房地產風險,緊緊抓住「國情」和「市場規律」這兩個關鍵點,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為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保護企業家精神 促進民間投資
當前形勢下要切實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是當前改革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影響企業家預期的有市場需求變化和行業發展變革等客觀經濟性因素,必須高度重視產權保護問題。據有關問卷及座談調研,近幾年,民營企業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產權保護。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足以說明中央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這是一份很好的文件,不迴避問題,切中要害,關鍵在於要認真貫徹執行,切實落到實處。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需要有企業家精神。國有企業同樣要參與市場競爭,同樣要依靠創新發展,同樣要面對各類市場風險。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要通過制度設計有效調動國企管理者的積極性,完善公司治理,真正落實企業自主經營的權力,既要完善追責機制,也要建立免責機制,包容商業經營和創新創業中難以避免的風險。

Ⅶ 如何看四個經濟熱點問題

作者:李德水

來源:《時事報告大學生版》2011—2012學年度第1期總第67期

「十二五」開局之年轉眼已過半。上半年中國經濟仍保持著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世界非常羨慕。同時,我國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後,社會上存在著「硬著陸說」、「滯脹說」、「宏觀調控超調說」、「房地產調控膠著說」等一系列言論。面對這些爭議甚至擔憂,該如何看待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呢?

一、看通脹:形勢會更趨嚴重嗎

在互聯網上,有人編了這樣一個段子以表示對物價上漲的抱怨與無奈——2010市場宣言: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不蛋定、葯你死、蘋什麼、糖高宗、油他去。銅心協力,鋁創新高,金金有味,鋅鋅向榮,鋰直氣壯,錫已為常,鎢所不能,鉬空一切,鈦厲害了,碳為觀止,鉀戲真做,煤完沒了,市場他爸叫鋰鋼!的確,物價上漲現在幾乎是老百姓天天念叨的事情,從肉蛋奶到米面油,幾乎所有跟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東西都在漲價。

今年以來,大家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比較強烈。1至6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各月同比漲幅分別為4.9%、4.9%、5.4%、5.3%、5.5%和6.4%。價格總水平一直在高位運行,並表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物價上漲關系千家萬戶,特別是對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響較大。所以,國家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並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這是完全必要的。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不具備發生惡性或者嚴重通貨膨脹的基本條件。第一,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7年保持增長,在歷史上從未有過。今年夏糧又實現了增長,秋糧播種面積增加了,而且長勢很好。如不再出現大的災害,今年糧食生產很可能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是最基本的商品,對物價影響最大,在農業生產方面中央和各級政府—直高度重視,出台大量的政策,保證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供給,並在加強市場流通環節的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農產品供應充足是我們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居民消費價格穩定的基礎。第二,工業品幾乎沒有哪一種是短缺的,工業品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改變。第三,中國經濟運行是平穩的,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四個季度分別11.9%、10.3%、9.6%和9.8%,今年一、二季度分別為9.7%和9.5%,漲幅呈現平穩回落之勢,說明經濟並未出現過熱。這種形勢下怎麼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呢?所以,我們對通脹問題要有一個客觀的估計。

那麼,是什麼造成目前居民消費價格(CPl)漲幅偏高的呢?主要原因有:

一是輸入性的。美國為了應對這場金融危機,先後出台了兩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第一次是從危機爆發到2010年6月為止,它發行了多少貨幣呢?美聯儲原來公布的數字是1.8萬億美元,在2010年12月1日頒布新的《金融監管法案》時,美聯儲不得不披露實際情況,這一數字變成了3.3萬億美元。從去年11月4日開始,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又印發了6000億美元用於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大量地印鈔票,使得國際資本市場上流動性嚴重泛濫,大量的美元流向新興經濟體,謀取高額回報,中國則是首選之地。中美兩國利差就有幾個百分點,加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去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升值3.5%),只要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存行,什麼也不幹就可以大賺一筆,回報率有六七個百分點。何樂而不為?所以國際資本通過各種合法、非法的渠道流入我國,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收購外匯,地增發了不少貨幣,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同時,由於美元貶值和人為炒作使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價格猛漲,我們采購大量的商品,比如說鐵礦石、大豆等,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

二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和2010年這兩年我國新增貸款總額達15.7萬億元。這為抵制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應當予以充分肯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流動性過剩的滯後效應,對今年物價的上漲有一定的影響。

三是翹尾因素。2008年我國CPI上漲5.9%,2009年為-0.7%,2010年上半年價格總水平還比較低,到5月份漲幅才突破3%。2010年下半年,CPI上漲加快。今年上半年與去年上半年同比,由於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而下半年漲幅較高的累積效應,也就是翹尾因素會直接影響今年上半年的漲幅。例如,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比CPI上漲5.4%中翹尾因素就佔了3.3個百分點,上半年新漲價因素只有2.1個百分點;6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CP止漲6.4%中,翹尾因素佔了3.7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只有2.7個百分點。這兩組數字中的新漲價因素的漲幅都沒有超過3%。

再從結構上看,上半年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8%,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3.5個百分點,佔CP同比漲幅的64.8%。在食品價格中,肉禽及其製品上漲19.7%,水產品上漲11.4%,蛋上漲17.7%,糧食上漲13.9%,鮮果上漲25.8%。這無疑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2%,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收入同

比增長20.4%,這說明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增幅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農村居民增幅達到20%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其中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增長21.0%,可見農民還是得到一些實惠的。當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也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

今年6月翹尾因素達到全年的高峰,從7月份開始翹尾因素將逐月遞減。如果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強化政府職責,加強市場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場價格秩序,預計全年CPI漲幅控制在5%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議外匯:能分給老百姓—點嗎

最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速度較快,總額已經超過了日本、俄羅斯、香港、韓國、印度的總和,並成了擁有美國三分之一外債的第一大債權人。截至2011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1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0.3%。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建議:將國家外匯儲備一部分拿出來,給每個老百姓發1萬塊錢,五口之家將分到5萬元,這樣可以「藏富於民」。

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1980年為-13億美元,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2001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6年突破10000億美元,2010年底28473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就增加了3501億美元。截至今年6月末已高達31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0.3%。目前,全世界的國家外匯儲備約9萬億美元,我國佔了三分之一多。

有比較充足的外匯儲備是好事,不僅可以為進口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國外商品和服務提供有力的保障,並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撐,還可以增強由於國際金融市場風雲變化對我國;中擊的抗禦能力。國際上一般認為,外匯儲備能夠保證6個月進口所需的外匯和短期債務的償還就夠了,這樣算下來我們大概只需要78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太多了也會帶來諸多的問題。—一是國家外匯儲備都是央行用相應的基礎貨幣去收購的。目前,我國外匯占款已高達24.6萬億元人民幣。這些基礎貨幣在流通中還會產生乘數效應,加大貨幣供應量以獲取投資回報或利息,實現增值。而在國外投資是有風險的,投資什麼、怎麼投資是十分復雜的問題。

有的人說,既然外匯儲備那麼多,能否分給老百姓一點。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對外匯儲備性質不了解。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資產,也是央行的負債。因為每一元外匯都要用相應人作支撐的。打一個不太恰當但較為形象的比方,就像在賭場裡面,每個人進賭場玩游戲,直接用現金是不行的,必須先拿現金到櫃台上去換相等價值的籌碼,然後用籌碼去玩游戲。不玩的時候如果你手上還有一大把籌碼,可以到櫃台換取相應的現金離去。如果是輸光了就只能空手走人。所以櫃台上的那些錢,並非是老闆完全所有的,只有在最後收場的時候,剩下來的現金再扣除各種成本才算是老闆的盈餘。同樣的道理,外匯到了中國,因為事關國家主權外幣不能直接流通,必須換成人民幣再使用。這兌換的人民幣就相當於賭場里的籌碼,人家賺了錢就要用人民幣換成美元離場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擁有的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是國家凈賺的外匯資產,它的背後是和24.6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占款緊緊連在一起的。誰要用外匯就得拿人民幣來換,不管你是國家的哪個部門或者個人,一概不能例外。例如,依據《公司法》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中國投資公司所需的注冊資本金2000億美元,從哪兒來的呢?並不是中國人民銀行無償劃撥的,而是由財政部發行債券籌集相應的人民幣,交給中國人民銀行換取的。所以外匯儲備不可能分給大家。

三、談住房:該走什麼路子

《蝸居》,一部電視連續劇,播出後在廣大觀眾中引起了熱議。為什麼虛構的故事和情節能產生這么大的現實反響?觀眾表示主要是由於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無房族的困惑與無奈。近年來,房價過高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央行公布的一份針對全國儲戶的調查顯示,超過70:6的居民認為房價「過高,難以接受」。

為促進我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解決幾個認識上的問題。

第一,「住有所居」還是「居者有其屋」?黨的十七大提出「住有所居」,意即要讓每個人都能有房子住,不能露宿街頭,而不是「居者有其屋」,並非強調每個人都要擁有自己所有權的住房。美國1974年制定的《住宅與社區發展法案》,提出在社區多蓋房子賣給低收入的人,當時美國擁有所有權住房的居民只佔63.3%。從2001年以後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直至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一比率才提高到68%。美國提高這4.7個百分點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盡管美國產生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原因非常復雜,但畢竟是從次級房貸泡沫破滅引發的。我國當前人均GDP只有美國的約十四分之一,要實現「居者有其屋」、人人都要擁有所有權的住房實在是為時尚早。

第二,解決住房問題是一條腿走路還是兩條腿走路好?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有著歷史性的重大意義,推動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對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作出了相應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改善了我國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199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只有15平方米,到現在已經達到33平方米。我國城鎮居民擁有自主產權住房的比例已經高達85%,高於美國、西歐、新加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房地產有兩種屬性,一種是市場化的,一種是公益性的。因為對一些中低收入群體、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以及流動性的人口,他們憑住房公積金這點錢還買不起商品房,有的也不需要固定在某一地買住房。所以,在大力推進住房市場化的同時,作為政府的行政職能,建設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等公益性住房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還是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近幾年,國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就是從這樣一個現實情況出發的。今年國務院制定了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計劃,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三,房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嗎?房價只能漲不能跌的這種神話在前幾年的媒體宣傳中誤導了市場。有人講,到2020年以前中國的房價只會漲不會降。其理由是我國居民對住房需求的潛力很大,而可用干房地產建設的土地減少是剛性的。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某種商品的價格遠遠高過它的實際價值就會形成泡沫,而泡沫總是會破滅的,吹得越大破滅時損失就越慘重。英國《金融時報》有篇文章指出:「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令銀行遭受重創的是一場押注於美國住宅與地產價格只漲不落的豪賭,監管機構、銀行家和國會都曾自欺欺人地認為,地產價格只會越來越高。每個人都有權居有其所,即使他們信用很差或毫無信用——這就是『美國夢』的版本之一。」

房地產市場一定要平穩健康發展,既不能大起大落,更不能放任不管。導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而突破口則是次級房貸危機。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也出現了房批產泡沫的破滅,直到現在日本經濟始終低迷,「失去了20年」。中國絕不允許在這個問題上重蹈日本和美國的覆轍,我們絕不允許犯這樣的錯誤。這就是大局,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房地產市場的利益主體很多,但都要以大局為重,絕不能只強調一己之利而不顧大局,否則,改革開放的成果,實助長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就會受到沖擊。所以,國家一再強調,要堅持不懈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堅持調控決心不動搖、方向不改變、力度不放鬆,堅決遏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確保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確保建設質量,確保分配公平。

四、估增速:是否會在2013年遭遇「硬著陸」

從53.4%到50.9%——中國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製造業指數,從今年3月至6月持續回落;從35.8%到17.9%——代表中國經濟外需情況的出口增速,連續四個月下滑;從14.8%到13.3%——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這一月度經濟走勢的標志性指標,3月至5月逐月走低……一系列統計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速近來有所回落。與此同時,物價指教居高不下,不但出現了中國經濟「滯脹」說,甚至有人斷言將出現「硬著陸」。

4月16日,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發表文章說看空中國經濟。這位以預測出美國住房市場崩盤及隨後的國際金融危機而聞名的學者,訪問過中國兩次後得出的結論說,中國可能會在2013年以後遭遇一場硬著陸,會以一場金融危機或長期的低增長來謝幕。6月12日,這位「末日博士」又在新加坡召開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說了同樣的話。魯比尼教授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在今年4月和6月的這兩次講話中,他都在判斷性的句子中前面用了「可能」,後面用了「以後」。在4月份《華爾街日報》報道魯比尼講話的消息時就有人指出,「可能」不等於「一定」,2013年以後更不等於就是2013年。魯比尼教授還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如果要避免這一命運的話,中國需要降低儲蓄率,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削減凈出口佔GDP的比例,並刺激消費所佔的比重。」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上一些人對魯比尼教授的講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借題發揮、過分炒作,從各個方面試圖唱衰中國經濟。國內有的媒體,也沒有能夠全面准確地報道魯比尼的講話,而是簡單地表述為「中國經濟將在2013年遭遇硬著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的混亂。為引人注目,採取這樣省略的報道是極不嚴肅的,也違背了魯比尼教授的原意。

如何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呢?一是要把魯比尼教授的講話當作一個有益的忠告,也就是說,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不要過度沉迷於投資拉動,要著力擴大內需,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居民消費,確保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二是堅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和經濟規律來判斷中國經濟。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預測不知有過多少次了。但歷史證明,他們的預言卻總是落空。我國經濟發展確實經歷過許多的困難和風險,但我們總能渡過難關,化險為夷,不斷開創新局面而勝利前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在歷史的最好時期之一,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經濟發展充滿朝氣,國家財政實力雄厚。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民勝利前進的步伐。

(作者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局長)

Ⅷ 最近都有些什麼經濟熱點問題呢

http://www.ftchinese.com
想知道最近的經濟熱點問題可以去這里看看,我也是從這里了解一回些最近的財經時事消息答的!

Ⅸ 現在世界經濟中的熱點問題是什麼

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奢侈品市場,同時又是世界經濟熱點中的熱點。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奢侈品展覽今年夏天將由英國Shorex 公司和上海市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舉辦。英國倫敦專業財富管理公司Shorex 在過去的幾年裡,成功地舉辦過十六項國際性的重大活動。涉及城市包括倫敦,巴黎,摩洛哥,日內瓦,莫斯科,多倫多等等,而上海市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有實力的展覽公司之一,將保證這一高品質的展覽在上海成功舉辦。

日前,「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十六次會議在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召開。來自全國50多所高校的150多位專家學者,以「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研討了一些經濟熱點問題。
充分肯定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正面效應。與會者認為,目前我
國經濟已經出現國際化大生產、國際化大市場、國際化消費與國際化投資的明
顯趨勢。加入世貿組織,有助於提高我國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於我國
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問題,有學者強調,我國不僅要重視技術性規則的建立
和推廣,而且要把制度性規則的建立和完善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為此,要
做好積極開放、學習規則、誠信對外、防範危害等方面的工作。有學者認為,
我國利用外資的政策應從政策優惠轉變為優化競爭環境,從超國民待遇和次國
民待遇並存轉變為普遍實行國民待遇,從側重引進資金轉變為引進技術與引進
資金並重。還有學者提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加入國際分工體系的思路
應是充分發揮勞動力要素優勢。
經濟結構調整是「十五」時期的主線。有學者認為,衡量產業結構調整績
效的指標不僅要有產業結構高度化,還應包括三大產業比例、勞動力結構、傳
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比例以及傳統產業內部的技術變化等指標。有學者指出,
我國產業結構20多年來經歷了「修復—調整—趨向合理化」的過程。在這一過
程中,產業結構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注「三農」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從根本上講,農業振興要靠工業化,
農民致富要靠城鎮化。有學者指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著重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城鎮化不僅僅是強調人口
轉移,還必須突出完善城鎮功能意義上的城鎮化。
誠信制度的建立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有學者認為,市場經
濟秩序包括市場自身秩序和制度秩序;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基本制度建設、
政府管制和社會組織自發管理三個層次。對於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具體
措施,有學者認為應該從完善市場規則入手,發揮市場自身的作用;有學者認
為關鍵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還有學者提出應該利用行業協會來規范市場經濟秩
序。
2005年6月3日-4日在上海浦東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2005上海國際品味生活展」為上海帶來了世界上最高質量的私人用品和先進的金融理財產品。同時,它也是一個匯聚了各個行業成功人士的商業盛會,各行業的精英可以充分利用這兩天的會期,在體味高質量生活方式的同時,了解和分享世界一流的財富管理公司的經驗與成果,發現和利用這些著名品牌帶來的新的商機。

邀請指定嘉賓,限定參觀人數是本次展會的又一大特點。區別於以往的各類展會,本次為期兩天的品味生活展的嘉賓觀眾是由主辦方耗時數月,精心甄選出來的兩千名各個行業的精英,以保證每位嘉賓的參觀體驗質量,使嘉賓和展商能有充分的交流。每位被邀請的嘉賓都將得到一份寫有本人姓名和編號的請柬。屆時,展會將以多種鑒賞會的形式帶給嘉賓們尊貴,獨特的體驗。

Ⅹ 近期的經濟學熱點問題是

近期,國內經濟學的熱點:
1,通脹,物價一直控制不下;
2,經濟增長「拐點」,高增長必須轉向有質量的增長;
3,人民幣匯率;
4,國外債務安全......
這都是政府目前面對最大的幾個挑戰。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熱點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