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食利者經濟學

食利者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1-24 22:03:15

1. 中國的經濟學家有幾個能說真話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它的特點就是,過度的投機造成的社會泡沫經濟。在看似經濟繁榮的背後,是貧富的差距越來越大,物價迅速地上漲,人民的購買力開始畏縮,使得工廠生產過剩,工人失業,最後工廠破產的惡性循環……。 馬克思說,用資源來進行投資,用投資來支撐的經濟增長,這種生產方式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的經濟學家說,「中國的經濟還在增長,所以,不會出現大面積的工廠破產,工人失業的狀況」。國家鼓勵企業產品出口創匯,用我們的廉價勞動,讓外國人享受便宜的商品,我們用了哪么高的成本,到了外國卻賺不到錢。而且,因為我們大量結累美元的結果,使美國人也承受不了,它只好來個美元貶值,讓我們老百姓的辛苦錢全化為己有了。 國民黨統治時期,也經歷過了通貨膨脹,物價天天上漲,人民的購買力日漸畏縮,造成了工廠,銀行紛紛的破產,工人大量失業……,問題就在於經濟過度的投機上。比如,「炒房」,「炒金」,「炒糧食」,「炒燃油」……,使得商品的價格背離了起價值的幾百倍,幾千倍,這樣能不產生泡沫經濟嗎?可是,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就是不提這個問題,反而繞著圈子說什麼,我們的內需不足,消費的水平太低,把老百姓都說成了傻子。 人們想發財的心理是沒有好下場的。歷史早就告訴大家,能發財的只是少數人,可是,那麼些股民總不相信,把自己一點血汗錢都送給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的腰包里去了。後來呢,銀行推出了「新產品」,取名為「家庭理財業務」,說是,現在物價漲的那麼快,還是銀行的基金可以幫助你「保值」,其實還是在「騙錢」。哪裡知道錢一進了銀行,就被「套住了」,不割肉是出不來了。那麼些「財迷」還天天看電視里的專家說教呢!如果那個專家真能賺錢,他還能這么在電視上告訴你嗎?還有就是散戶們就不知道那個大戶與證券交易所的關系,證券交易所提供給大戶室和免費的午餐,不是白給的。大戶必需想出辦法來騙散戶們進行交易,來保證證券交易所的成交率,收取到一定數額的交易費,才能坐在大戶室里賺錢呢。 美國經歷過幾次經濟危機了,亞洲的四小龍又經過幾次經濟危機啊!那為什麼還要給那些食利者進行「過度投機」呢?為什麼不去限制這批人「炒房」,「炒金」,「炒期貨」呢?這不是有意要產生「通貨膨脹」嗎?中國的經濟專家們說,物價上漲是因為「資金流通過剩」,老百姓手裡都沒有錢了,怎麼流通的起來呢?所以,根本的問題是要說清楚,物價不是老百姓買貴的,而是被食利者「炒」貴的,只有「炒」,才會是商品的價格脫離其價值,產生泡沫經濟,出現通貨膨脹,危及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 企業出口的商品多了,我國的經濟看似「增長」了,可是也因為我們的老百姓買不起自己的產品了,我們顯得卻越來越窮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什麼?是滿足我們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首先要給自己的老百姓消費,然後,才是支援世界人民。我們自己不吃不用,勒緊了褲腰。要那麼多的美元儲備干什麼呢?現在美元要貶值了,我們的血汗還能值幾個錢了呢?我不知道這些中國的經濟學家腦子里想的是什麼東西?到底知不知道歷史的經驗,是不是說的真話?

2. 著名經濟學家之間的分歧是好事么

眾所周知,經濟學家有著許多分歧。古人雲,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在了解經濟學之前,不妨聽一聽他們的爭論,或許會對我們了解這門學科有好處。

心平靜氣地來看一下,經濟學家的分歧並不像常人想像中的那樣大,沒有哪一個分歧是針對同一事件看法截然相反的。只不過是有的強調長期,有的強調短期;有的宣揚自由經濟,有的要拯救危機。基本上是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所以,僅僅是在普通人眼中,覺得經濟學家的分歧很大,而在真正的經濟學家眼中,他們並無太大分歧,恰恰相反倒有許多共識。

例如,曼昆在《經濟學原理》關於貨幣的章節裡面寫道: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承認,古典理論描述了長期而沒有描述短期。......這裡面的長期是指5年以上,短期是指逐年考察。......另一方面,古典經濟學家大衛休謨也發現,在發現金礦後的一段時間,社會中存在著更多的生產。」

這裡面古典理論與新經濟理論不同的著眼點就在於——從長期看,貨幣是無關緊要的,只是一層面紗;而從短期看,貨幣供應增加以後,社會的物質財富生產會增加。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結論,如何能統一起來呢?

先說古典理論——認為貨幣背後,代表了實物資產的要求權,經濟問題是把這些實物資產在社會中如何高效地分配好而已。

假想一下,如果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發行的貨幣數量(包括金礦)後面少掉一個0,我們今天面對的所有價格標簽包括工資後面也少一個0,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嗎?好像不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是一層面紗」。

古典理論認為,物價就取決於社會產出與貨幣供應之間的關系。社會產出不變,貨幣供應增加,物價就上漲;社會產出增加,貨幣供應不變,物價就下跌。
從長期來看——這個前提很重要——所有的價格、工資、儲蓄、貨幣供應後面多一個0或少一個0,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但是從短期看,就難說了。

19世紀末的時候,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這個現象用古典理論就可解釋——一方面是工業革命,另一方面是西部開發,所以社會總產出快速增加,但是在金本位背景下,貨幣供應沒有增加,自然就造成了物價下跌。

想像一下,假設你向銀行貸款去開發西部,盤算好掙錢以後可以還貸。但是一年努力工作下來,雖然多收了三五斗,但是物價卻跌了。而且你工作越努力,生產出來的東西越多,物價就越便宜,這樣就無論如何也還不上當初的貸款。

這就是19世紀末美國的情形,西部農民都成為了破產的債務人,而債權人是東部的銀行家。

早期的危機,是金本位下的通縮造成的。
19世紀末美國的人民黨就提出要鑄造銀幣,通過增加貨幣供應來解決通貨緊縮(用印錢來解決危機的想法那時候就有了)。

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人民黨沒能上台。後來在加拿大發現了金礦,澳洲的金礦也運到美國,這次通貨緊縮就過去了。物價終於回升,美國西部農民能夠更好地處理他們的債務了。

所以呢,經濟學家的共識是:惡性通脹固然不好,但是溫和通脹——譬如每年5%——好壞兩說。而通縮一定不好,通縮一方面意味著負債生產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另一方面也會產生不勞而獲的食利階層。

3. 政治經濟學18題

D,因為勞動者創造出超過自身價值的那部分就是剩餘價值,即增值部分,而「一定點」就是勞動者創造自身價值的時間上限。

4. 經濟學作業

作業1
一、 填空題
1、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方式及其運動規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生產方式運動的規律(經濟規律)。
2、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3、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的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4、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5、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6、 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是交換價值,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價格。 7、 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總量、商品的價格、貨幣的流通速度。 8、 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它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9、 生產的社會化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2)生產過程本身的社會化;(3)產品的社會化。 10、 在當代,無論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都是實行的實行的主要依靠價值規律的基礎作用和政府幹預相結合的勞動分配形式。 二、 名詞解釋 1、 生產: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生產指直接生產過程,廣義生產指生產的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P3) 2、 使用價值: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P13) 3、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P17) 4、 通貨緊縮:是指紙幣供應量少於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引起紙幣升值\物價普遍下跌的現象,叫通貨緊縮。(P25) 5、 社會分工:是不同部門之間和各部門內部的勞動分工。社分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P29) 三、 單項選擇題: 1、 B 2、 A 3、 C 4、 C 5、 C 6、 C 7、 A 8、 D 9、 D 10、 B 多項選擇題: 1、 ABE 2、CDE 3、 ABCDE4、 ABCDE 5、AC 判斷正誤題: 1、 錯誤 2、 錯誤 3、錯誤 4、 正確 5、 錯誤 6、正確 7、錯誤 8、 錯誤 9、錯誤 10、正確 六、 簡答題: 1、 答:助學P49 (1)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指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任意創造規律,也不能任意消滅或改造規律。 (3)盡管經濟規律是客觀的,但人們可以發現、掌握、利用規律,即人們可以在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利用經濟規律為社會謀福利。在經濟活動中,如果人們不按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就會遭到規律的懲罰,最終導致經濟活動失敗。 2、 答:助學P71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當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就會增多,由於總價值量不變,從而耗費在單個商品上的勞動時間就會減少,商品的價值量就會變小。因此,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2)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是就整個行業來說的。 (3)個別企業極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在於,在同一個行業內,個別企業首先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可以使他生產單個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時,仍然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價值去出售,從而使他可以獲得一個額外的收入。 (4)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獲得額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產者極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內在動力。 3、答:助學P75 (1)影響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分配的因素是社會的需求結構和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 社會的需求結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主要表現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會需求的結構提出對各類產品及其數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要求,從一個方面決定社會總勞動如何分配於各個部門。 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如何,主要從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長度、勞動強度三個方面決定生產各種一定數量的產品需要多少勞動量。它從另一方面決定社會總勞動在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 (2)社會化大生產基本規律的內容是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比例。 (3)在商品經濟條件中,社會勞動的分配有兩種實現形式:一是完全依靠價值規律的作用來實現;二是政府的干預,即有意識的分配。在當代,無論是資本主義商品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都是實行的主要依靠價值規律的基礎作用和政府幹預相結合的勞動分配形式。 七、 論述題: 1、 答:P13 (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物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價值是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對於商品的生產者來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價值,使用價值是他不需要的。他必須實現商品的價值,使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得到補償。對於商品的需求者來說,有意義的則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他要得到使用價值,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表現為它們各自的實現都以對方的實現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換到別人手中去實現使用價值,其價值就不能實現,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就不能得到補償;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價值得到實現,商品無法到達需要它的使用價值的人手中,使用價值就無法得到實現。因此,作為商品生產者來說,必須生產出「價廉物美」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費者的歡迎,所謂「價廉」就是指商品的價值,「物美」指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消費者都願意購買質量信得過的產品,商品生產者首先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消費者得到使用價值,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費者的承認和歡迎。其次,商品生產者還要不斷的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辦法,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千方百計的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從而使產品的價格降低,最達限度的使消費者得到實惠,商品的生產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擴大自己產品的市場佔有份額。 2、 答:助學P72 (1)貨幣流通規律,就是決定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總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總量和商品的價格水平的乘積,就是商品的價格總額。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的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這一公式表明,一定時期內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根據貨幣流通規律,貨幣的供應量應該等於流通中貨幣的需求量。但是,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往往會出現紙幣供應量不等於貨幣需求量的現象。通貨膨脹是指由於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通貨緊縮是由於貨幣供應量少於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升值、物價普遍下跌的現象。 (3)根據貨幣流通規律,商品的價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成正比。因此,通貨膨脹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傾向的供應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膨脹發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現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因素。通貨緊縮產生的原因往往與政府緊縮銀根、消費者和生產者對未來經濟預期不樂觀寧願保有貨幣而惜購惜投相聯系。通貨緊縮會帶來經濟增長減慢,甚至導致蕭條。 (4)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在經濟生活中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緊縮社會總需求;其次,為克服短缺,恢復市場供求平衡,還應該注意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作業2 一、 填空題: 1、 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之比稱為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之比稱為利潤率,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總額與社會總資本之比稱為平均利潤率。 2、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依據是按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不同,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依據是按資本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3、 增加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有: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生產。 4、 個別資本增大的兩種形式是醬積聚和資本集中。 5、 (用公式表示)簡單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基本實現條件是I(a+m)=IIc。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基本實現條件是I(V+ V+M/X)=II(C+ C) 。 6、 壟斷價格就是成本價格與壟斷利潤之和。 7、 利息率的高低一般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取決於利潤率,二是取決於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 8、 資本主義地租有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形式。 9、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執行經濟職能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直接扶持私人壟斷資本,二是調節經濟為資本運動創造條件。 10、 國家運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中心是調節貨幣供應量。 二、 名詞解釋 1、 超額剩餘價值:是生產條件優越的資本主義企業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 2、 生產價格: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3、 資源配置:指的是社會總資源在部門和地區的分配。 4、 跨國公司: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置分機構和子公司,從事世界規模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壟斷組織形式。 5、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 三、 單項選擇題: 1、D 2、C 3、A 4、B 5、C 6、C 7、B 8、B 9、D 10、B 四、 多項選擇題: 1、 AD 2、ABDE 3、ABCE 4、ABCDE 5、CDE 五、 判斷正誤題: 1、 正確 2、錯誤 3、 錯誤) 4、 正確 5、錯誤 6、 正確 7、 錯誤 8、 錯誤 9、正確 10、 正確 六、 簡答題: 答:(1)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來追加生產資料,使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是:第一,第I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要大於兩大部類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第二,第Ⅱ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要大於兩大部類原有工人和資本家有購買能力消費需要之和。 (3)擴大再生產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概括起來要經過三個大的交換過程,即: I(c+△c)通過第一類部內部的交換實現; Ⅱ(v+△v+x/m)通過第二部類內部的交換實現; I(v+△v+x/m)和Ⅱ(c+△c)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實現。 (4)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I(v+△v+x/m)=Ⅱ(c+△c) 兩個引申條件是: I(c+v+m)=I(c+△c)+Ⅱ(c+△c) Ⅱ(c+v+m)=I(v+△v+x/m)+Ⅱ(v+△v+x/m) (5)上述條件表明,在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內部和兩大部之間、生產和消費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 2、 答:(1)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主體主要有五個:資本主義企業、資本家階級、僱傭勞動者階層、中間階級、資產階級政府。(2)五大主體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各自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體現在: 資本主義企業承包是從事生產、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活動的單位,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基本經濟組織。 資本家階級作為人格化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中居於支配地位的社會集團、利益主體和生產經營的組織者。壟斷資本家階級包括以下幾個階層:食利者階層、股票持有者階層、經營者階層、領導者階層。 僱傭勞動者階層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階層,他們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 中間階級是介於資本家階級和雇傭工人階級之間的一個階級。也稱小資產階級。他們從事小規模的生產經營,對資本主義經濟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現代資本主義政府,擁有各種形式的「國有」經濟成分,並把國民收入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實際的總資本家的身份,干預和調節全社會經濟活動,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不可缺少的主體之一。 3、 P92 答:國家干預下的壟斷競爭模式就是在壟斷競爭市場經濟模式基礎上,加上政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預經濟。這種模式牲是:第一,社會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在經濟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壟斷資本集團,市場經濟運行中保留了壟斷競爭模式的全部特徵;第二,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全面干預的是名義上代表全社會、實際上是總資本家的資產階級國家;第三,出現了不以贏得為主要目標、而以支持私人壟斷資本和以調節經濟運行為已任的一定規模的國有經濟成分;第四,在國家與市場的關繫上,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國家干預以不妨礙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為限。 七、 論述題: 1、 答(1)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條件下,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價值勞動時間相應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生產,是生產條件優越的資本主義企業由於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2)各個資本主義企業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獲得超額剩餘價值。(3)在各個資本主義企業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從而生產出相對剩餘價值。(4)相對剩餘價值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獲得的,相對剩餘價值是資本家普遍獲得的。(5)當今的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誰要想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誰就得採用更先進的技術,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 2、 答:(1)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2)國家運用財政收入政策時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調節收入和財產分配的稅收措施。個人所得稅實行累進制,高收入者納稅多,它可以起到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對壟斷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措施。這一措施可以增加壟斷資本積累,刺激經濟增長。第三,調整經濟結構的稅收優惠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發展的部門和地區經濟,抑制某些部門生產的增長。第四,刺激或抑制經濟增長的總量調節措施。通過減稅可以刺激積累增長、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通過增稅,可以抑制投資和消費。 (3)財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三種措施:第一,增減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這項措施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的增減,從而調節市場。第二,增減社會福利開支。這項措施可以增減社會購買力。第三,增減政府直接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津貼補助、各種價格補貼、各項事業費用開支等。這項措施可以引起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4)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 當經濟過熱時,政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增稅手段,抑制投資,減少個人收入從而減少個人消費,抑制需求膨脹。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減少財政支出,抑制社會需求,從而把過熱的經濟降下來。 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減免稅等手段,刺激投資,增加個人收入從而刺激個人消費,擴張整個需求。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財政支出,直接擴大社會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復甦。 (5)貨幣政策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另一手段之一,其措施主要有:第一,控制貨幣發行。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鈔票可以整齊劃一,防止幣制混亂;中央銀行可以掌握獎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貨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貨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貨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貨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第五,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它是對特定的對象分別進行專項管理,包括:證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費信用管理、不動產信用管理。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銀行採取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直接進行干預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導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國家可以依靠控制著貨幣發行權和金融管理權的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調節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最終影響企業、個人的經濟活動,達到調節經濟的目的。作業三
一、1、匯率的兩種標價方法是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
2、資本國際化的基礎是國際分工的發展,動因是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條件是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發展。
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它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二是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一次大調整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大調整是在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5、生產力的發展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制度因素,二是物質技術因素。
6、在我國現階段,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8、現代企業制度主要由企業法人制度、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組織制度構成。
9、企業的經營決策行為一般包括三項內容: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生產多少。
10、按照競爭的領域與內容,競爭可分為部門內部的競爭、部門之間的競爭兩種類型。
二、1、指一國的資本走出國門輸往國外。2、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3、是採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經濟。 4、是指出資者為了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獲得利潤,出資構造的一種經營組織,並使其人格化,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能夠獨立地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 5、是指在商品交換中,各種價格形成的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三、1、B 2、C 3、C 4、C 5、D 6、A 7、A 8、B 9、C 10、B 四、多項選擇題:
1、一國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更大份額,同時又要保護國內市場,所應採取的主要手段有(ABCDE)
A、關稅壁壘B、非關稅壁壘C、鼓勵出口政策D、傾銷E、貿易談判
2、典型的資本主義生產周期包括的階段有(ABCD)
A、危機B、蕭條C、復甦D、高漲E、滯脹
3、目前我國集體經濟的形式有(ABCD)
A、股份合作制B、股份制C、合作社D、家庭承包經營E、外資企業經營
4、企業的外部環境是指(CD)
A、自然環境B、國際環境C、政策環境D、市場環境D、周邊環境
5、影響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商品的供求關系B、單位貨幣代表的價值C、成本D、壟斷E、政府的政策
五、判斷正誤題:
1、商品的國際市場價值是由國際范圍內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正確)
2、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對更大利潤和利息的追求。(正確)
3、資本主義生產不斷擴大的內在動力是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求,外在壓力則是競爭的存在。(正確)
4、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正確)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勞動者收入有差別。(錯誤)
6、我國當前有僱傭勞動關系的私營企業並不都是資本主義企業。(正確)
7、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正確)
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正確)
9、由國家制定價格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錯誤)
10、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任何形式的壟斷的存在都是不允許的。(錯誤)

六、簡答題:
1、什麼是國際市場價值?在什麼情況下進行商品交換,才能獲得國際比較利益?
答:(1)商品的國際市場價值,就是商品的國際價值,它是各國生產同種商品的勞動,放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比較而形成的國際范圍的社會價值,它的大小是由國際范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2)一國獲得國際比較利益,可以發生在以下三種場合:第一,用國別價值小於國際價值的商品出口,換回國別價值等於或大於國際價值的商品。第二,用國別價值等於國際價值的商品出口,換回國別價值大於國際價值的商品。第三,用國別價值大於國際價值的商品出口,換回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見,只要以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相比,以比值較小的商品,換回比值較大的商品,就可以獲得國際比較利益。:
2、如何正確認識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
答:非公有制經濟有私有經濟、港澳台經濟、外資經濟。此外還有在上述各種所有制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混合經濟,如股份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存在是因為:第一,為了迅速改變生產力落後的狀況,需要有非公有制經濟。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經濟都能在不同層次的生產力中和規模不同的生產經營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
非公有制企業可以按照自己資本、技術、經營才能等實力的大小,在十分廣泛的行業和領域進行投資,舉辦和經營規模不等、技術水平不同的企業。就目前實力而言,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主要是舉辦和經營中小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某些科技企業。
非公有制經濟自始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從事經營活動,受市場調節,在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因而是頗具活力的。它們在我國經濟發展、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的參與者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3、企業家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企業家隊伍成長的條件是什麼?
答(1)企業家就是善經營、會管理的經營管理人才。他們擔當企業高層管理職務。實行現代企業制度,企業不僅獲得了獨立經營的權力,同時承擔了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承擔了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是企業法人權利和責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著企業經營管理的好壞、企業經濟行為是否合理、企業在競爭中的成敗、企業的存亡興衰。因此,只有合格的企業家才能擔當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使企業取得成功,就必須有合格的企業家。(2)企業家是在市場競爭中造就的。因此,一是要改革企業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企業經營者的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家市場形成競爭能力的經營者選拔機制和淘汰機制,監督機制;完善相關的法規和宏觀調控措施,加緊培育能保障公平競爭競爭能力的市場體系。這樣使企業經營者有權有責,既有激勵又有約束,讓其在市場競爭的舞台上施展才能,脫穎而出。二是要提高警惕企業家的社會政治地位,建立企業家參政議政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培訓企業家的教育制度,使他們的知識不斷更新,增強經營管理企業的能力。四是要制訂保護企業家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企業家的責、權、利和安全。五是要使企業家的收入與其職權、責任對稱,與企業的業績掛鉤,承認企業家創造性勞動的價值。
七、論述題:
1、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的作用。
答:經濟全球化實質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這是以往經濟國際化所不通報比擬的。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首先,它使市場經濟的消極方面全球化了。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它們不僅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在「全球化」過程中為壟斷資本謀取巨大利益,加緊對別國的剝削和掠奪,而且在推行「全球化」過程中蔑視別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甚至採取武力威脅和政治顛覆、意識形態滲透等手段,企圖建立美國主宰全球事務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總之,經濟全球化的雙重作用表明,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條件,但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2、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說明中國為什麼要發展市場經濟?
答:(1)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既不姓資,也不姓社,資本主義可以搞,社會主義出可以搞。
(2)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同商品經濟的性質相適應,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優化資源配置,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能激勵創新。
(3)西方資產階級利用市場經濟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驗值得人們借鑒。
(4)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市場化改革每前進一步,都釋放出推動經濟發展的能量,給國民經濟帶來生機與活力。
根據上述分析,市場經濟總體上優於計劃經濟借機體制,因此,我們應該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5. 政治經濟學的原理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科學。

1.2、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動。

1.3、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

1.4、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1.5、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1.6、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們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1.7、生產力: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1.8、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又稱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9、生產關系體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1.10、社會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與統一。

1.11、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1.12、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1.13、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1.14、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

2.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

2.2、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3、商品交換:是商品的相互讓渡或買賣。

2.4、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5、社會分工:是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

2.6、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的自然屬性。

2.7、價值:是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它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屬性。

2.8、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9、抽象勞動: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2.10、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11、個別勞動時間:是生產某種商品的各個商品生產者各自花費的勞動時間。

2.12、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

2.13、個別價值: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

2.14、勞動熟練程度:是指勞動經驗的豐富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勞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的程度。

2.16、簡單勞動:是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

2.17、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2.18、勞動生產率:指勞動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時間來表示。

2.19、社會勞動:是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其勞動具有社會性質。

2.20、私人勞動:是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進行的,其勞動具有私人性質。

2.21、價值形式: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

2.22、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23、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24、價格標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

2.25、貨幣流通:是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

2.26、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2.27、貨幣流通規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

2.28、鑄幣:是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金屬貨幣。

2.29、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代表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

2.30、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量超過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所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現象。

2.31、價值規律: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律。

2.32、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

2.3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種方式,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2.34、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

2.35、價格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變動與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6、供求機制:是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競爭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7、競爭機制:是市場競爭與價格、供求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8、市場調節:是指市場機制的調節,即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3.1、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在進行生產勞動時運用的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3.2、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

3.3、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過程。

3.4、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3.5、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6、必要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

3.7、剩餘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

3.8、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或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

3.9、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3.10、可變資本: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

3.1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公式為m『=m/v.

3.12、絕對剩餘價值:是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3、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4、超額剩餘價值:指個別資本家由於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多獲得的剩餘價值。

3.15、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16、計時工資:是按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

3.17、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的數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資。

3.18、血汗工資制度:是通過科學的操作研究,極大地提高勞動強度,以加強對工人剝削的工資制度。

3.19、名義工資:是指工人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時所得到的貨幣工資。

3.20、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3.21、社會再生產: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

3.22、簡單再生產:是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3.23、擴大再生產:是擴大原有生產規模的再生產。

3.24、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

3.25、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新的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3.26、資本積累: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3.27、資本積聚:是由資本積累所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

3.28、資本集中:是指眾多分散的中小資本通過互相合並而成為少數大資本。

3.29、資本技術構成:是反映技術水平的一定數量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0、資本價值構成:是由一定數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1、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並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3.32、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相對的過剩的人口,即失業人口。

3.33、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揭示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在資產階級一端積累;與此同時,貧困在無產階級一端積累。

3.34、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的過程。

3.35、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4.1、產業資本:是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是能夠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

4.2、資本循環: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並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4.3、貨幣資本: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生產剩餘價值准備條件。

4.4、生產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資本主義方式結合起來,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餘價值。

4.5、商品資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4.6、資本周轉:是產業資本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資本循環過程。

4.7、資本周轉時間:是產業資本的一個循環周期所經歷的時間,它是產業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

4.8、資本周轉次數:是在一定時間內資本所經歷的周轉的次數。

4.9、生產時間:是資本停留在生產領域內的時間,包括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

4.10、流通時間:是資本停留在流通領域內的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

4.11、勞動時間: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廠勞動對象生產出某種產品的時間。

4.12、非勞動時間:是生產資料已進入直接生產領域,但尚未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時間。

4.13、固定資本:指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重要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4、流動資本:指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5、流通資本:是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總稱。

4.16、固定資本磨損:是固定資本的價值按照其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和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4.17、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損耗。

4.18、固定資本無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 由於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

4.19、固定資本折舊:是指固定資本按照其磨損程度而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必須在產品銷售以後作為折舊基金提取並積累起來,以便在固定資本價值全部轉移完畢時,用於固定資本的實物更新。

4.20、折舊費:又稱折舊基金,是在固定資本折舊中所提取的補償金額。

4.21、折舊率:是固定資本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

4.22、年剩餘價值率:是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

4.23、單個資本:又稱個別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是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4.24、社會資本:又稱社會總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中互相聯系的所有單個資本的總和。

4.25、社會總產品:是社會的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 (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它是由一個國家當年的所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共同創造的。

4.26、社會生產兩大部類: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是由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構成相適應,社會生產可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消費資料的生產。

4.27、經濟危機:又稱經濟衰退。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以生產相對過剩為基本特徵的危機。

4.28、固定資本更新:是以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由於磨損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質形式來替換。

4.29、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是從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到下一次經濟危機爆發所經歷的時期。

5.1、資本主義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

5.2、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當剩餘價值不是表現為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餘價值就取得利潤形態。

5.3、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它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餘價值總量與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率=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社會預付資本總額。

5.5、平均利潤:是一定量預付資本根據平均利潤率所獲的利潤。平均利潤=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5.6、生產價格:是由商品的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所構成的價格,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5.7、超額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的利潤,它是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6.1、商業資本: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流通領域中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它是從產業資本的商品資本職能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職能資本形式。

6.2、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來源於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6.3、商業流通費用:是商業資本家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費用。它分為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兩大類。

6.4、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保管費、運輸費、包裝費等,它是同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的繼續有關的費用。

6.5、純粹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在商品的單純買賣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如商店的建築費、設備費、簿記費、廣告費、辦公費、商業店員的工資等。

6.6、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資本形式,它是借貸資本家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的貨幣資本。

6.7、利息: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它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6.8、企業利潤:是在存在利息的情況下,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的總稱,它在數量上等於平均利潤和利息的差額。

6.9、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的利息量與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

6.10、資本主義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的企業,它是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資本家相互之間的支付中介。

6.11、銀行資本:是銀行資本家為經營銀行業務獲取利潤而投下的自有資本以及通過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資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方式合資經營的企業。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資入股並有權取得股息收入的憑證。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據股票的票面額從企業利潤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東: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所設立的企業法人組織,企業以其經營的法人財產為限、股東以其投資額為限,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6.17、企業法人:即經濟法人,它是擁有自己經營的企業,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夠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

6.18、股票控制額:是大股東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額。

6.19、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它與股息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6.20、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租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繳納的地租,它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即超額利潤。

6.21、租金:是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6.22、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的不同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3、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別是優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條件下,土地作為經營對象而被農業資本家使用後所形成的對土地的經營性壟斷。

6.24、絕對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私有權壟斷而獲取的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絕對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於價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5、土地私有權壟斷:是指資本主義農業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佔有以後,別人無法再擁有對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私有權。

6.26、土地價格: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它與地租量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7.1、壟斷:是指一個或幾個大型企業佔有一個經濟部門的絕對部分的生產或流通份額,並控制相關商品的價格,從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情況。

7.2、金融資本:是壟斷的工業資本和壟斷的銀行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構成的一種資本形式。

7.3、金融寡頭:是掌握了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7.4、參與制:是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方式。

7.5、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所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7.6、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憑借其壟斷地位所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7.7、壟斷高價:是壟斷組織出售產品時規定的超過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8、壟斷低價:是壟斷組織購買生產資料時規定的低於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形式。10.1、生產力標准:是指一定的社會制度、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的存在與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適應於生產力狀況和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為標准。

8.1、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和政府、或是資本家、或是壟斷集團,為獲取高額利潤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經濟利益而對國外進行投資或貸款。

8.2、國際壟斷同盟:是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所建立的國際性壟斷組織的聯盟。

8.3、國際卡特爾:指若干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或經營某種產品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壟斷和瓜分這種產品的世界市場,規定壟斷價格,以謀取壟斷利潤。

8.4、新殖民主義:是二次大戰後,隨著舊殖民體系的瓦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採取比較緩和和隱蔽的手法,主要是採取經濟滲透辦法,打著所謂援助的旗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的殖民主義政策。

8.5、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活動日益超越出一國和地區范圍而相互緊密聯系的趨勢。

8.6、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與反映。

8.7、地區經濟集團化:是地域上鄰近的一些國家,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生產國際化的客觀要求,為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簽訂協議而組成的地區性經濟或貿易集團。它是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具體組織形式。

8.8、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對外進行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進行跨國的即國際間的生產、銷售或金融等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的大型壟斷企業。它是戰後國際壟斷組織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貿易區:是區內各國在相互貿易中給予優惠,以加強地區間合作和增強地區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8.10、關稅同盟:是締約國在相互貿易中免除關稅和限額,並規定共同關稅稅率和貿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國家范圍經濟調節的組織。

8.11、經濟聯盟:是指參加國除了達到關稅同盟的要求外,並制定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在貨幣金融方面進行協調,實現同盟內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經濟調節機構的組織。

8.12、經濟政治聯合體:是參加國既在經濟上進行國際協調和聯合行動,又在政治上向一體化發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政治機構來統一管理和協調參加國的政治事務的組織。

9.1、食利者階層:指完全脫離了生產經營活動,專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為生的一批剝削者。

9.2、食利國:是依靠資本輸出來剝削和掠奪其他國家和地區,以獲取大量財富和收入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9.3、滯脹:是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兩種經濟現象並存的簡稱。

9.4、財政危機:指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過度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使財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巨大的危機。

9.5、貨幣信用危機:指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的危機。

10.2、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是指從無產階級專政建立開始,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建立為止,這中間所經歷的革命轉變時期。中國的過渡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時期。

10.3、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是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發展必然經歷低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低級階段或第一階段為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或第二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

10.4、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社會經濟組織稱為自由人的聯合體。

10.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經濟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

10.6、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特徵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和根本標志,從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10.7、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它是由社會和集體以人們付出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

10.8、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資本、勞力、技術、信息、土地以及各種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所進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得到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勞動者,自覺地盡其所能為社會勞動,社會按照他們的實際需要分配消費品。

10.10、舊社會分工:是指每個人長期乃至終生被束縛在一種職業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種崗位上。特別是形成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或根本差別。

10.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10.12、計劃調節:是國家通過制定的長期、中期、短期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的調節。

10.13、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在數量上的表現。

10.14、「三個有利於」:是指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

6. 政治經濟學時間節約規律的筆記

1、因為工人在必抄要勞動時間內只是襲創造符合自己工資的那部分價值V(注意:不變資本也在此時間內由工人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但C只是被轉移了,而V被創造了出來),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則是剩餘價值M。又因為價值量和勞動時間成比例,所以有: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V:M=1:4必要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1/5)=2(小時)剩餘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4/5)=8(小時)2、.不變資本(C)即消耗的生產資料為40元可變資本(V)即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為2元剩餘價值(M)即總產值-(C+V)=8元3、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值,即m/v=4

7. 誰讀過布哈林的《食利者政治經濟學》,歡迎討論

布哈林批判奧地利學派所提出的許多觀點,都是正確的;但由他的這些批判,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包括及其學派,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不管他們已為此打了多少補丁。

8. 什麼是【食利者】經濟學有關的

食利者,又稱食利一族、食利階層,是指隨著民間借貸的發展,社會上出現的靠放貸為生的人群。這個人群的大多數人,擁有百萬元或者更多的現金,他們自己不從事實業經營,依靠放貸的利息為生。

「投資——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給了食利族一個獨特的生存方式。不論什麼時候,只要美聯儲釋放大量的資金到全球經濟當中,亞洲各經濟體的出口業和資產市場就會飛漲。但是,太多的生產能力會在繁榮的時候被創造出來。在繁榮之後,工商企業的利潤率就無法維持。當流動性大潮退去的時候,所有的資產市場就會回到它們出發的地方。「食利一族」將它們的注意力放在了吮吸在經濟繁榮期間資產市場溢出的「果汁」。

「食利一族」中的很多人都是從實業領域發家的,同時,他們也吸取了在艱難時世中勉勵而為卻得不到多少利潤的教訓。很多個企業主,以前都是擁有幾家製造企業,一直為了企業生存而頑強拼搏。在1998年那場恐怖的通貨緊縮噩夢之後,他們得出結論:實業領域不可能能夠賺到錢。他們賣掉了所有的工廠,成為了專業的投資者,也就是「食利一族」。他們幸運地得到了一些資本來從事新的職業。如果不是要弄明白那些大圖表的話,絕大多數企業家都會跳進資產市場進行投機。

這些「食利一族」將整個市場轉化成為了一個可以獲得暴利的藝術品。「坐莊」是中國大陸的交易所內是非常流行的。如果一個「食利一族」的投機者相信,當時的經濟條件表明去股票市場投機能夠獲利的話,他將設法接近上市公司,進而要求得到公司的一些合作。有時候,他有可能會從上市公司方面得到一些資金支持,這是支持上市公司股票表現所能夠獲得的一些回報。在一個延長的時期內,這些「食利一族」的投機者將會推高股票價格。當這種因素維持足夠長時間的時候,一些小投資者也沖了進來,然後,「食利一族」的投機者兌現他們的利潤。

經濟學中的新劍橋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和收入分配是不均等的,因而是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坐收利息的食利者階層,只要消滅了這個食利者階層,資本主義社會就可以改觀,走向"文明生活新階段"。

9.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試題 求答案

4.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食利國人數不斷增多的主要原因是(D)。
A.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食利者人數不斷增多
B.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佔有和瓜分殖民地
C.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增大商品輸出
D.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增大資本輸出

5.勞動人民取得政權以後首先需要(C)。
A.進行階級斗爭
B.實行按勞分配
C.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D.盡快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6.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關系是(D)。
A.政治關系
B.宗教關系
C.家庭關系
D.生產關系

7.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是(A)。
A.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B.商品價格經常低於價值
C.商品價格總是高於價值
D.商品價格往往高於價值

8.價格標準是由貨幣的(A)職能派生出來的。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貯藏手段

9.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是指(D)。
A.人口增長超過生活資料增長而出現的人口過剩
B.人口增長超過生產資料增長而出現的人口過剩
C.人口增長超過資本增長而出現的人口過剩
D.勞動力供給超過資本對勞動力需求而出現的人口過剩

10.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如果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則可變資本將會與(A)按同一比例增長。
A.總資本
B.固定資本
C.勞動力總量
D.人口總量

1. 從資本周轉的固定角度來考察資本的構成,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資本是(A)
A.生產資本
B.貨幣資本
C.商品資本
D.流通資本

2.生產逐漸發展、工人就業增加、物價步上升、企業利潤增加是(C)的特徵。
A.危機階段
B.蕭條階段
C.復甦階段
D.繁榮階段

3.平均利潤的形成是(B)。
A.部門內部競爭的結果
B.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C.資本構成變化的結果
D.剩餘價值增加的結果

4.商業利潤是商業職工(B) 。
A.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剩餘價值
B.剩餘勞動時間實現的剩餘價值
C.必要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
D.全部勞動時間實現的價值

5.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C)。
A.優等土地的生產條件決定的
B.中等土地的生產條件決定的
C.劣等土地的生產條件決定的
D.各類土地的平均條件決定的

6.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占統治地位的資本是(C)。
A.工業資本
B.銀行資本
C.金融資本
D.商業資本

7.20世紀後半葉興起的壟斷組織是(D)。
A.卡特爾
B.康采恩
C.托拉斯
D.混合聯合公司

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B)。
A.各國民間的國際金融組織
B.政府間的國際金融組織
C.歐洲的國際資本市場
D.西歐和北美的國際資本市場

9.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是(A)。
A.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圍建立資本主義
C.最終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時直接進入社會主義

10.按勞分配的對象是(C)。
A.社會總產品
B.生產資料
C.消費資料
D.社會財富

10. 與政治經濟學方面有關的剩餘價值量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麼,「剩餘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是否也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呢?「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又是什麼呢?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一、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也廣泛存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1]

傳統觀點認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僅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其他社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取代者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可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不僅「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而且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濟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僱人做工的私有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傳統觀點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經濟」,它們當然生產剩餘價值,這一點眾人皆知。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而它亦生產剩餘價值,因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並沒有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將自己創造的價值全部佔有,而是留一部分成為企業利潤和國家利稅,而這實際就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個體經濟的業主也要向國家納稅,而其所納的稅實際就是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實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用價值,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則為剩餘價值,成為企業利潤及國家財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麼企業就掙不到任何利潤,國家財政也不會有一文錢的收入,從而社會經濟就會停止運行,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二、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三、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下面分而論之。

(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坤、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筆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的觀點並無錯誤。

(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閱讀全文

與食利者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