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復習資料、試題及答案
第二章
1.影響商品需求、需求量、供給、供給量的因素(簡答題)
1)影響商品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數
2)影響商品的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價格。 2.消費者的偏好。
3.消費者的收入水平。 4.相關商品的價格。 5.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P21
3)影響商品供給的因素:供給函數
4)影響商品的供給量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價格 2.生產要素價格 3.相關商品的價格 4.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 5.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6.考查時間的長短 P24
2.影響需求價格彈性大小的因素:(簡答題)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廣泛性
3)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費者調節需求量的時間 P49
3.計算題(類型:給出需求函數、供給函數求均衡價格、均衡數量、點彈性、價格彈性等)
例題:P67 1,2,5,7,9
註:計算題的答案參考發的那份電子版的課後習題答案呀
第三章
1.(名詞解析)與邊際效用相關的名詞
1)總效用: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定數量的商品的消費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總和。
2)邊際效用: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3)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P72,P74
4)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願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 P80
5)無差異曲線: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或者說它是表示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 P81
6)邊際替代率: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某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時所需要的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被稱為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P85
7)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的連續增加,消費者為得到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是遞減的。P86
8)預算線:又稱預算約束線、消費可能線和價格線。預算線表示在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的價格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兩種商品的各種組合。 P88
9)替代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稱為替代效應。 P99
10)收入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稱為收入效應。 P99
2.(簡答題)效用最大化,需求曲線,無差異曲線
1)效用最大化 P75,P92
2)需求曲線 P78
3)無差異曲線的特徵: P84
1,在同一坐標平面上的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之間,可以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
2,在同一坐標平面圖上的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會相交。
3,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即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是遞減的。
4,無差異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為負值。
5,無差異曲線上的某一點的邊際替代率就是無差異曲線在該點的斜率的絕對值。
3.(計算題)(類型:已知效用函數,結合效用最大化的條件求商品的價格、數量、總效用)
例題:P119 4
第四章
1.(簡答題)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等產量線的特點
1)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P131
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於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並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即先增加後遞減)
2)等產量線的特點: P136
1,在同一坐標平面上的任意兩條等產量曲線之間,可以有無數條等產量曲線。
2,同一平面坐標上的任意兩條等產量曲線不會相交。
3,等產量曲線是凸向原點的。
4,等產量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等產量曲線的斜率為負值。
5,等產量曲線上的某一點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就是等產量曲線在該點斜率的絕對值。
3.(計算題)(類型:已知生產函數,求最優要素組合)
例題: P154 8
第五章
(名詞解析)對成本的理解(經濟成本,機會成本,顯成本,隱成本,利潤) P156
1)機會成本: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顯成本: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他人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
3)隱成本:指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
4)經濟成本:指顯成本與隱成本的總和。
5)經濟利潤:指企業的總收益和總成本之間的差額,簡稱企業的利潤,也稱為超額利潤。
6)正常利潤: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支付。
7)邊際成本:廠商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
第六章
1.(簡答題)
1)完全競爭主場的特徵(條件)P185,186
1,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
2,市場中的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3,市場上每一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質的。
4,所有的資源具有完全的流動性。
5,信息是完全的。
2)為什麼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是沒有利潤的? P198,199
在長期中,各個廠商可以根據市場價格來調整全部生產要素和生產,也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該行業。這樣整個行業供給的變動會影響市場價格,從而影響各個廠商的均衡。最終價格水平會達到各個廠商既無超額利潤又無虧損的狀態。這時,整個行業供求均衡,各個廠商的產量也不再調整,於是就實現了長期均衡。如下:
當P>AC,有盈利時,原有廠商擴大生產規模,並有新廠商加入該行業:導致產量增加,價格下降,利潤消失。當P<AC,有虧損時,原有廠商縮減生產規模、甚至退出該行業,更不會有新廠商加入該行業:導致產量減少,價格提高,虧損消失。直到P=AC時,即利潤為零時,整個行業既沒有廠商進入,也沒有廠商退出時,行業內各個廠商都實現了長期均衡。
綜上,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是沒有經濟利潤的。
2.(計算題)(類型:已知成本函數求達到均衡(即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等)
例題: P211 1
第七章
1.(名詞解析)三種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相關)
1.壟斷市場:整個行業中只有惟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組織。 P213
2.價格歧視: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同一種產品。 P221
1)一級價格歧視:廠商對每一單位產品都按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P221
2)二級價格歧視:對不同的消費數量段規定不同的價格。 P222
3)三級價格歧視:壟斷廠商對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 P223
3.壟斷競爭市場:一個市場中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的市場組織。P226
4.寡頭市場:又稱為寡頭壟斷市場,是指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這樣一種市場組織。 P234
2.(簡答題)三種不完全競爭市場各自的特點
壟斷市場: P213
1, 市場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產品。
2, 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 其他任何廠商進入該行業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
壟斷競爭市場:P226
1,市場中存在著較多數目的廠商,彼此之間存在著較為激烈的競爭。
2,廠商所生產的產品是有差別的,或稱「異質商品」。
3,廠商進入或退出該行業都比較容易,資源流動性較強。
寡頭市場: P234
1,行業中只有少數幾家大廠商,它們的供給量均佔有市場的較大份額。
2,廠商的決策互相影響,因而任何一家廠商在作出決策時都必須考慮競爭對手對其作出的反應。
3,廠商的競爭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市場價格相對穩定
3.(計算題)(類型:已知成本函數,求壟斷廠商的均衡(利潤最大化))
例題: P257 3
第八章
(簡答題)對生產要素的需求的特點,並解釋 P260
生產的要素需求是一種派生或引致需求。廠商購買生產要素,不是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為了生產和出售產品以獲取收益。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因為用它可以生產各種可供消費的物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由對消費物品的需求產生的 。
生產的要素需求是一種聯合或共同需求。任何一種產品都必須有許多生產要素共同合作才能生產出來。廠商對某一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僅取決於該要素價格,也受其他要素價格的影響
第十章
(名詞解析)帕累托標准、改進、最優 P330
帕累托標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認為資源配置狀態A優於B,而沒有人認為A劣於B,則從社會的觀點看有A資源配置狀態優於B。這就是帕累托狀態標准,簡稱帕累托標准。
帕累托改進:如果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的改變使得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沒有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則認為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的變化是「好「的;否則認為是」壞「的。這種按照帕累托標准來衡量」好」的狀態改變稱為帕累托改進。
帕累托最優:如果對於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均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意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態變壞,則稱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為帕累托最優狀態。
第十一章
1.(名詞解析)公共物品、公共資源、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敗德行為
1.公共物品:一類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競用性的物品 P386
2.公共資源:一類不具有排他性但卻具有競用性的物品 P386
3.信息不對稱:市場主體進行交易時,由於商品本身的信息不易獲取,獲取的方法渠道、搜集成本等原因使得雙方擁有的交易信息不完全對等的狀況。信息不對稱一般性影響可分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P398
4.逆向選擇: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 P398
5.敗德行為:又稱道德風險,指在協議達成後,信息多的一方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損害對方的利益。 P403
2.(簡答題)市場失靈的4種情況與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舉例說明)P373
1)市場失靈:市場機制在很多條件下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2)市場失靈的情況: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3)壟斷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P374,375
1,在壟斷的情況下,廠商的邊際收益小於價格,因此,當壟斷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確定產量時,其價格將不是等於而是大於邊際成本,這就出現了低效率的情況。
2,為獲得和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的尋租活動是一種純的浪費,這進一步加劇了壟斷的低效率情況。
3,舉例:
4)外部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P380,381
1,如果某個人採取某項行動的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當這個人採取該行動私人成本大於私人利益而小於社會利益(即存在外部經濟),他就不採取這項行動,盡管從社會的角度來看,該行動是有利的。
2,如果某個人採取某項行動的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當這個人採取該行動私人利益大於私人成本而小於社會成本時(即存在外部不濟),他就採取這項行動,盡管從社會的角度看,該行動是不利的。
3,上述兩種情況均導致了資源配置失當,還存在有帕累托改進的餘地,前者是生產不足,後者是生產過多。
4,舉例:
5)公共物品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P387,388
1,公共物品不具備消費的競爭性,任何一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是0。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消費者要為他所消費的公共物品去與其他任何人競爭。因此,市場不再是競爭的,如果消費者認識到他自己消費的機會成本為0,他就會盡量少支付給生產者以換取消費公共物品的權利,如果所有消費者都這樣行事,則消費者們支付的數量就將不足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結果便是低於最優數量的產出,甚至是0產出。
2,舉例:免費乘車者。
6)不完全信息對資源配置的影響:P396,398,403,405
1.不完全信息會導致資源配置不當,減弱市場效率,其主要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會引起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委託—代理問題
2.逆向選擇的存在使得市場價格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導致市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場上賣者關於產品的質量、保險市場上投保人關於自身的情況等等都有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問題。
3.道德風險的存在不僅使得處於信息劣勢的一方受到損失,而且會破壞原有的市場均衡,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4.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委託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採取什麼行動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採取某種行動,也不能觀察和測度代理人從事這一行動時的努力程度,同時兩者之間存在的利益分割關系,通常會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託人的意圖行事,這也會導致的效率損失,造成市場失靈。
習題集錦
選擇題:
1.線性需求曲線中點的點彈性為單一彈性,中點以下部分任何一點的點彈性為( B )。
A.富有彈性; B.缺乏彈性; C.完全彈性; D.完全無彈性。
2.如果某商品價格變化引起廠商銷售收入反方向變化,則該商品是( A )。
A.富有彈性 ; B.缺乏彈性; C.完全彈性; D.完全無彈性。
3.如果一條線性需求曲線與一條曲線型的需求曲線相切,則在切點處兩條需求曲線的價格彈性系數( B )。
A.不相同; B.相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D.根據切點位置而定。
4.在下列價格彈性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A )。
A.需求量相對變動對價格相對變動的反應程度;
B.價格變動的絕對值對需求量變動的絕對值的影響;
C.價格的變動量除以需求的變動量; D.需求的變動量除以價格的變動量。
5.假如生產某種商品所需原料的價格上升了,這種商品的( B )。
A.需求曲線將向左方移動; B.供給曲線向左方移動;
C.供給曲線向右方移動; D.需求曲線將向右方移動
6.當消費者的收入增加80%時,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40%,則該商品極可能是( A )。
A.必需品; B.奢侈品; C.低檔商品; D.吉芬商品。
7.當計程車租金上漲後,對公共汽車服務的( B )。
A.需求下降;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
8.對大白菜供給的減少,不可能是由於( C )。
A.氣候異常嚴寒 B.政策限制大白菜的種植;
C.大白菜的價格下降; D.化肥價格上漲。
9.假設某商品的需求曲線為Q=3-9P,市場上該商品的均衡價格為4,那麼,當需求曲線變為Q=5-9P後,均衡價格將( A )。
A.大於4; B.小於4; C.等於4; D.無法確定。
10.某類電影現行平均票價為4元,對該類電影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5,經常出現許多觀眾買不到票的現象,這些觀眾大約占可買到票的觀眾的15%,採取以下( B )項方法,可以使所有想看電影而又能買得起票的觀眾都能買到票。
A.電影票降價10%;B.電影票提價10%;C.電影票降價15%;D.電影票提價15%。
11.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變動的總效應可以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部分,總效應為負值的商品是( C )。
正常物品; B.低檔物品; C.吉芬物品; D.必需品。
12.已知一元錢的邊際效用為3個單位,一支鋼筆的邊際效用為36個單位,則消費者願意用( A )來買這支鋼筆。
A.12元; B.36元; C.3元; D.108元。
13.若消費者消費了兩個單位某物品之後,得知邊際效用為零,則此時( B )。
A.消費者獲得了最大平均效用; B.消費者獲得的總效用最大;
C.消費者獲得的總效用最小; D.消費者獲得的總效用為負
14.若商品X的價格發生變化,X的替代效用小於收入效應,則X是( C )。
A.正常品或低檔品 B.低檔品 C.正常品或吉芬商品 D.必需品。
15.根據可變要素的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可將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任何理性的生產者都會將生產選擇在( B )。
A.第Ⅰ階段; B.第Ⅱ階段; C.第Ⅲ階段。
16.對應於邊際報酬的遞增階段,STC曲線( B )。
A.以遞增的速率上升; B.以遞減的速率上升;
C.以遞增的速率下降; D.以遞減的速率下降。
17.下面情形表示生產仍有潛力可挖的是( C )。
A.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任意一點;B.生產可能性邊界外的任意一點;C.生產可能性邊界內的任意一點。
18.等成本曲線繞著它與縱軸Y的交點向外移動表明 ( C )。
A.生產要素Y的價格下降了; B.生產要素x的價格上升了;
C. 生產要素x的價格下降了; D. 生產要素Y的價格上升了。
19.AC曲線呈U型特徵是( B )作用的結果。
A.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 B.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C.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
20.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部分相切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 C )。
A.向右下方傾斜的部分 ; B.最低點;
C.向右上方傾斜的部分; D.向左下方傾斜的部分。
21.已知產量為8個單位時,總成本為80元,當產量增加到9個單位時,平均成本為11元,那麼,此時的邊際成本為( B )。
A.1元;B.19元;C.88元;D.20元。
22.對應於邊際報酬的遞增階段,STC曲線( C )。
A.以遞增的速率上升; B.以遞增的速率下降;
C.以遞減的速率上升; D.以遞減的速率下降。
23.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很多,廠商之間各自提供的產品有差別,廠商對價格有一定的控制權,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比較容易,以上描述的是( B )市場的特徵。
A.完全競爭; B.壟斷競爭; C.壟斷; D.寡頭。
24.在短期內,( A )是完全競爭廠商的收支相抵點。
A.SAC曲線與SMC曲線的交點; B.MR曲線與SMC曲線的交點;C.AVC曲線與SMC曲線的交點。
25.在MR=MC的均衡產量上,企業( C )。
A.必然得到最大利潤; B.必然得到最小利潤;
C.若獲利,則利潤最大;若虧損,則虧損最小; D.不可能虧損。
26.在( A )條件下,廠商的AR曲線、MR曲線和需求曲線d三條線是重疊的。
A.完全競爭; B.壟斷競爭; C.壟斷; D.寡頭。
27.在成本不變的一個完全競爭行業中,長期中需求的增加會導致市場價格( B )。
A.提高; B.不變; C.降低; D.先增後降。
28.某企業生產的商品價格為6元,平均成本為11元,平均可變成本為8元。則該企業在短期內( A )。
A.停止生產且虧損; B. 繼續生產且存在利潤;
C. 繼續生產但虧損; D.停止生產且不虧損。
29.在西方經濟學中,( A )市場模型通常被用來作為判斷其它類型市場的經濟效率高低的標准。
A.完全競爭; B.壟斷競爭; C.壟斷; D.寡頭。
30.壟斷條件下,當商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小於1時,廠商的邊際收益( C )。
A.大於0; B.大於1; C.小於0; D.小於1。
31.壟斷利潤屬於( C )。
A.經濟成本; B.正常利潤; C.經濟利潤; D.隱成本。
32.在一種只有固定成本的生產活動中,四個寡頭廠商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為P=100-Q,在古諾模型的條件下,每個廠商實現最大利潤,那麼,下面論述正確的是( B )。
A.每個廠商生產25單位產品; B.市場價格為P=20;
C.行業供給量為60單位; D.以上均不對。
33.土地的供給的價格彈性( A )。
A.等於零; B.無窮大; C.小於1; D.等於1。
34.生產服務源泉的供求是指( B )。
A.買和賣生產服務本身; B.買和賣生產和服務的載體;
C.買和賣生產服務本身和生服務的載體; D.都不是。
35.某人在工資率為每小時2美元時每周掙80美元,每小時3美元時每周掙105美元,由此可斷定( A )。
A.收入效應起著主要作用; B.替代效應起著主要作用;
C.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都沒發生作用; D.無法確定。
36.經濟租金等於要素收入與其( C )之差。
A.固定成本;B.變動成本;C.機會成本;D.平均成本。
二、判斷題
1.需求曲線的斜率就是需求彈性。錯
2.消費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費支出在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越大。該商品的需求彈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對
3.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對
4.無差異曲線上任何一點的商品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無差異曲線在該點斜率. 錯
5.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供給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變動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動。對
6.收入效用表示消費者效用水平發生變化,替代效用不改變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對
7. 價格下降時,任何商品的替代效應都是正數。對
8.需求曲線上與每一價格水平相對應的商品需求量都是給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需求量。對
9.只要邊際產量大於平均產量,邊際產量就把平均產量拉上。對
10.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對
11.當總產量在開始時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時,總產量曲線的斜率為負。當總產量在以後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而減少時,總產量曲線的斜率為正 錯
12.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的關系表現為:兩條曲線相交於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在此點之前,邊際產量曲線高於平均產量曲線,在此點之後,邊際產量曲線低於平均產量曲線。對
13.當廠商的經濟利潤為零時,廠商仍然得到了全部正常利潤。對
14.只有在LAC曲線的最低點上,LAC曲線才相切於相應的SAC曲線的最低點對
15.企業所追求的最大利潤指的就是最大的超額利潤。 對
16.總可變成本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即使產量為,零總可變成本也仍然存在 錯
17.LAC曲線和SAC曲線都呈先降後升U型,兩者形成U型的原因是相同的 錯
18.廠商的收益就是廠商的銷售收入。 對
19.在任何情況下,只要廠商實現了MR=MC,廠商就一定能獲得利潤。錯
20.如果企業沒有經濟利潤,就不應當生產。錯
21. 任何行業都應該引進競爭機制。錯
22市場的競爭程度越高,則經濟效率越高;市場的壟斷程度越低,經濟效率越低錯
23.壟斷程度越高需求曲線越陡峭;壟斷程度越低,需求曲線越平坦。 對
24.如果壟斷廠商在短期內獲得利潤,那麼,在長期內他會保持利潤的。 對
25.壟斷廠商在長期內通過對生產規模的調整一定能獲得利潤。錯
26.完全壟斷企業是價格的制定者,所以它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價格。錯
27.要素市場上的完全競爭廠商與產品市場上的完全競爭廠商沒有區別。錯
28.在使用一個生產要素的情況下,完全競爭廠商對要素的需求曲線與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曲線是完全重合的。對
29.任意一種資源,如果它在某種用途上的機會成本等於零,則它對該種用途的供給曲線就垂直。對
30.任意一種資源,如果只能用於一種用途,則該資源對該種用途的供給曲線就一定是垂直的。 對
31.要素供給曲線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錯
32.對於不同的資本來說,它們的價值或者年收入可能不同,但年收入與資本價值的比率卻趨於相等。 對
2. 西方經濟學試題
經濟學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包括
(A) 生產什麼
(B) 生產多少
(C) 如何生產
(D) 為誰生產
(E) 什麼時候生產
ABCD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包括
(A) 均衡分析法
(B) 邊際分析法
(C) 總量分析法
(D) 個量分析法
(E) 短期與長期分析法
AB
均衡價格就是
(A) 供給量等於需求量時的價格
(B) 供給價格等於需求價格,同時供給量也等於需求量時的價格
(C) 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交點時的價格
(D) 供給等於需求時的價格
(E) 需求等於供給時的價格
ABC
下列彈性的表達中,正確的是
(A) 需求價格彈性是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
(B) 需求價格彈性等於需求的變動量除以價格的變動量
(C) 收入彈性描述的是收入與價格的關系
(D) 收入彈性描述的是收入與需求量的關系
(E) 交叉彈性就是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對另一種商品需求量的影響程度
ADE
需求曲線是由下列哪些因素決定的
(A) 邊際效用最大化
(B) 消費者均衡的考慮
(C) 價格的高低
(D) 在既定收入情況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考慮
(E) 政府意志
CD
關於收入彈性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A) 收入彈性就是消費者收入變化對某種商品需求量的影響程度
(B) 所有商品的收入彈性都是正值
(C) 如果收入彈性小於零,表示這種商品是低檔商品
(D) 從宏觀上來說,如果某類商品收入彈性小於1,說明人們對這類商品需求的增長速度小於他們收入的增長速度
(E) 從微觀上說,企業提供的產品如果收入彈性較大,則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可以獲得較多的收益
ACDE
以下關於需求價格彈性大小與銷售收入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A) 需求彈性越大,銷售收入越大
(B) 如果商品富有彈性,則降價可以擴大銷售收入
(C) 如果商品缺乏彈性,則降價可以擴大銷售收入
(D) 如果商品富有彈性,則降價可以提高利潤
(E) 如果商品為單位彈性,則價格對銷售收入沒有影響
BE
某種商品的供給曲線的移動是由於
(A) 商品價格的變化
(B) 互補品價格的變化
(C) 生產技術條件的變化
(D) 生產這種商品的成本的變化
(E) 政府向生產企業提供補貼
BCDE
根據需求彈性的彈性系數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價格彈性分為
(A) 富有彈性
(B) 缺乏彈性
(C) 單元彈性
(D) 無彈性
(E) 彈性無窮大
ABEDE
消費者剩餘是指
(A) 需求曲線之上,均衡價格以下部分
(B) 供給曲線之上,均衡價格以下部分
(C) 需求曲線之下,均衡價格以上部分
(D) 消費者從商品的消費中得到的滿足程度超過他實際付出的價格部分
(E) 消費者的最大滿足程度
CD
能力有限,答案僅供參考!
3.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試題及答案
《西方經濟學》試卷A
姓名:
一、名詞解釋(15』)
1.需求:
2.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
3.公共物品:
4.GDP:
5.貨幣政策:
二、單項選擇題(40』)
6.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是 【 】
A.收入問題 B.就業問題
C.價格問題 D.消費問題
7.王女士某月收入為2000元,最有可能作為此月需求的是 【 】
A.購買價值3500元手機一台 B.購買價值500元的女裝一套 C.購買價值200元的金利來領帶十條 D.去駕校學車,費用為3000元
8.如果甲產品價格下降引起乙產品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則 【 】
A.乙是甲的替代產品 B.乙是甲的連帶產品
C.甲的需求減少,乙的供給量增加 D.甲的供給減少,乙的需求量增加
9.若供給增加,需求增加,將導致均衡數量 【 】
A.不變 B.增加 C.減少 D.不確定
10.在一條等產量曲線的不同點上,要素的邊際替代率 【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為零 D.可能不同
11.在價格不變條件下,總收益曲線是一條 【 】
A..先上升後下降的曲線 B.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C.水平的直線 D.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
12.完全競爭的市場特點是 【 】
A.廠商是價格的接受者 B.廠商進出行業全自由
C.所有廠商的產品是「同質的」 D.以上都正確
13.完全競爭情況下,廠商的長期均衡中 【 】
A.超額利潤逐漸增加 B.虧損逐漸減少
C.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D.既無超額利潤,也無虧損
14.下列闡述不正確的是 【 】
A.汽車噪音對他人的影響被稱為外部不經濟
B.如果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就存在外部不經濟
C.社會成本的均衡價格比私人成本高 D.外部經濟不會導致市場失靈
15.下列屬於注入的是 【 】
A.儲蓄 B.稅收 C.進口 D.出口
16.下列不屬於政府的轉移支付的是 【 】
A.社會保障金 B.國防經費
C.企業救濟金 D.兒童福利基金
17.下列不屬於要素收入的是 【 】
A.工廠發放給工人的加班補助 B.某人出租房屋收到的租金
C.股東紅利 D.資本折舊
18.當就業量等於潛在就業量時,失業率 【 】
A.等於零 B.大於自然失業率
C.小於自然失業率 D.等於自然失業率
19.古典貨幣數量理論認為,導致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 【 】
A.貨幣供給量增加 B.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
C.物價指數上升 D.國民收入增加
20.新劍橋學派認為發生「滯脹」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過度增加貨幣供給量的結果 B.赤字財政和通貨政策的結果
C.赤字財政和通貨政策的結果 D.以上都是
21.根據儲蓄函數關系,引起儲蓄增加的因素是 【 】
A.收入增加 B.價格水平上升
C.利息率上升 D.預期收入減少
22.根據貨幣需求理論,不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是 【 】
A.債券的預期收益 B.物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
C.一般物價水平 D.預期的通貨膨脹率
23.假定某國的農業生產在世界上效率最高,那麼 【 】
A.該國不會進口食物 B.該國將出口食物
C.根據此假設仍不能決定該國出口或進口食物
D.該國因生產自給而不能從貿易獲得好處
24.對人民幣和美元兩種貨幣來講,如果人民幣的匯率上升,
則美元的匯率將 【 】
A.上升 B.下降 C.無法確定 D.不變
25.在固定匯率制下,一國貨幣對他國貨幣的匯率 【 】
A.絕對固定,沒有波動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C.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發地決定
D.確定一個固定的比價,隨一種貨幣或幾種貨幣進行浮動
三、計算題:(15』)
26.已知消費函數為C=60+0.8Y,投資為自主投資,I=50,求:
(1) 均衡的國民收入Y為多少?
(2) 如果投資變為I=100,均衡的國民收入變為多少?
(3) 投資乘數K為多少?
四、論述題:(30』)
27.試述利潤在經濟中的作用。(15』)
28.試述用GDP(或GNP)來衡量經濟成果會有哪些缺陷?(15』)
《西方經濟學》試卷A答案
姓名:
一、名詞解釋(15』)
1. 需求: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
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
2.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是MR=MC,據此確定產量,把該賺到的利潤
都賺到,實現利潤最大化。
3.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
4.GDP:按國土原則計算的一定時期內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總和。
5.貨幣政策:政府根據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
和信用規模管理來調節信貸供給和利率水平,以影響和調節宏觀
經濟運行狀況的經濟政策。
二、單項選擇題(40』)
6.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是 【 C 】
A.收入問題 B.就業問題
C.價格問題 D.消費問題
7.王女士某月收入為2000元,最有可能作為此月需求的是 【 B 】
A.購買價值3500元手機一台 B.購買價值500元的女裝一套
C.購買價值200元的金利來領帶十條 D.去駕校學車,費用為3000元
8.如果甲產品價格下降引起乙產品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則 【 B 】
A.乙是甲的替代產品 B.乙是甲的連帶產品
C.甲的需求減少,乙的供給量增加 D.甲的供給減少,乙的需求量增加
9.若供給增加,需求增加,將導致均衡數量 【 B 】
A.不變 B.增加 C.減少 D.不確定
10.在一條等產量曲線的不同點上,要素的邊際替代率 【 D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為零 D.可能不同
11.在價格不變條件下,總收益曲線是一條 【 D 】
A..先上升後下降的曲線 B.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C.水平的直線 D.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
12.完全競爭的市場特點是 【 D 】
A.廠商是價格的接受者 B.廠商進出行業全自由
C.所有廠商的產品是「同質的」 D.以上都正確
13.完全競爭情況下,廠商的長期均衡中 【 D 】
A.超額利潤逐漸增加 B.虧損逐漸減少
C.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D.既無超額利潤,也無虧損
14.下列闡述不正確的是 【 D 】
A.汽車噪音對他人的影響被稱為外部不經濟
B.如果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就存在外部不經濟
C.社會成本的均衡價格比私人成本高 D.外部經濟不會導致市場失靈
15.下列屬於注入的是 【 C 】
A.儲蓄 B.稅收 C. 出口 D. 進口
16.下列不屬於政府的轉移支付的是 【 B 】
A.社會保障金 B.國防經費
C.企業救濟金 D.兒童福利基金
17.下列不屬於要素收入的是 【 C 】
A.工廠發放給工人的加班補助 B.某人出租房屋收到的租金
C. 資本折舊 D. 股東紅利
18.當就業量等於潛在就業量時,失業率 【 D 】
A.等於零 B.大於自然失業率
C.小於自然失業率 D.等於自然失業率
19.古典貨幣數量理論認為,導致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 【 A 】
A.貨幣供給量增加 B.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
C.物價指數上升 D.國民收入增加
20.新劍橋學派認為發生「滯脹」的主要原因是 【 B 】
A.政府過度增加貨幣供給量的結果 C.結構失業的結果
B.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政策的結果 D.以上都是
21.根據儲蓄函數關系,引起儲蓄增加的因素是 【 A 】
A.收入增加 B.價格水平上升
C.利息率上升 D.預期收入減少
22.根據貨幣需求理論,不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是 【 B 】
A.債券的預期收益 B.物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
C.一般物價水平 D.預期的通貨膨脹率
23.假定某國的農業生產在世界上效率最高,那麼 【 C 】
A.該國不會進口食物 B.該國將出口食物
C.根據此假設仍不能決定該國出口或進口食物
D.該國因生產自給而不能從貿易獲得好處
24.對人民幣和美元兩種貨幣來講,如果人民幣的匯率上升,
則美元的匯率將 【 B 】
A.上升 B.下降 C.無法確定 D.不變
25.在固定匯率制下,一國貨幣對他國貨幣的匯率 【 B 】
A.絕對固定,沒有波動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C.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發地決定
D.確定一個固定的比價,隨一種貨幣或幾種貨幣進行浮動
三、計算題:(15』)
26.已知消費函數為C=60+0.8Y,投資為自主投資,I=50,求:
(1) 均衡的國民收入Y為多少?
(2) 如果投資變為I=100,均衡的國民收入變為多少?
(3) 投資乘數K為多少?
(1)Y=C+I=60+0.8Y+50,
Y=550
(2) Y=C+I=60+0.8Y+100,
Y=800
(3) MPC=0.8,K=1/(1-MPC)=5
四、論述題:(30』)
27.試述利潤在經濟中的作用。(15』)
第一, 正常利潤是企業家才能的報酬;
第二, 由創新產生超額利潤鼓勵企業家大膽創新;
第三, 由風險產生超額利潤鼓勵企業家勇於承擔風險;
第四, 追求利潤使企業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資源;
第五, 社會以利潤引導投資,使投資與資源配置符合社會需要。
28.試述用GDP(或GNP)來衡量經濟成果會有哪些缺陷?(15』)
第一, 難以全面衡量經濟成果;
第二, 不能全面反映人們的福狀況;
第三, 地下活動有合法與非法之分;
第四, 不能說明是什麼產品和勞務;
第五, 不能反映生活質量水平。
4. 西方經濟學試題尋求答案
怎樣正確看待我國現階段的剝削和貧富分化問題 ?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確實存在著剝削,剝削的發展產生了貧富分化。
那麼如何看待我國現階段的剝削和貧富分化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剝削也一樣。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剝削將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發展軌跡。歷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從無到有;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資本主義必將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取代,社會剝削經歷從有到無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也並不認為剝削絕對不好,例如認為有剝削的奴隸社會,取代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是一大進步。
實行社會主義的目的,在於更快更高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展生產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剝削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目前,在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等領域中,還存在僱傭勞動關系,存在著剝削的現象。這一定范圍內的剝削持續一段時間後,就產生了貧富分化。
一般地,社會主義是不應該有剝削的,但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殊的社會主義,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我國的國情所決定,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剝削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後。單靠國家有限的財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難以完全解決如此眾多的人口的就業和生計問題。因此,引進外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這樣做,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出現了剝削,但是歸根結底對社會主義有利,對人民有利,因為它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在談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發展私營經濟的時候說:「一個三資企業辦起來,工人可以拿到工資,國家可以得到稅收,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還有一部分歸社會主義所有。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企業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用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樣做不會也不可能破壞社會主義經濟。」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三個有利於」的標准來看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簡而言之,我國的國情情決定了我國要經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特殊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要求,多種所有制共存,在多種經濟形式,為剝削現象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而目前社會主義不具備消滅私有制的物質手段,客觀上也為剝削現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現階段,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使剝削現象的存在有了客觀依只要次些條件存在,剝削現象就有其客觀必然性,不管人們是否承認,作為經濟現象,它總是頑固地以種種方式表現出來,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
二、
重慶市社科院院長蔣一葦在6月重慶市委舉辦的理論講座上說,實行社會主義的目的,在於更快更高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主義堅信人類要走向共產主義,這並不只是一種道義上的信念,而是總結社會發展必然規律作出的結論。馬克思主義也並不認為剝削絕對不好,例如認為有剝削的奴隸社會,取代沒有剝削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大進步,就說明了科學社會主義不是一種道義上的信念。我們走社主義道路而不走資本主義道路,
試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
郭紹揚
私有制是剝削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礎。正因為如此,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剝削作為己任,並為之奮斗不息。建國以後,黨力圖在這方面有所前進,幾十年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限制、改造私有制,限制、進而消滅剝削。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剝削這一經濟現象卻又出人意料地出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生活之中。對此,人們議論頗多,褒貶不一。顯然,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出現的剝削,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間題,從理論與實線的結合上探討這一現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擬就有關剝削的幾個問題談點膚淺的看法。[文秘資源-www,tingko.com,找範文請到文秘資源網]
一、剝削的內涵及現階段剝削的主要形式
1 .剝削的內涵:理論界將剝削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說」將平均主義及一些非勞動收入都界定為剝削。本文所要討論的狹義的剝削,即剝削是指社會上一些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有對甚至是使用權)無償地佔有他人的剩餘勞動或剩餘產品的行為,稱為剝削。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的主要形式:根據以上對剝削的定義,我國現階段的剝削現象,我認為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表現出來:( l )僱工:這是現階段的主要形式。僱工經營實質上是僱主佔有生產資料聽有權(或使用權),通過僱工的方式以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為目的一種經營活動。(2)股金:在股份經濟中,有些股東不從事企業的生產和管理,脫離企業經營活動,僅憑借股金分享高額利潤。(3 )高利貸盤剝:特別是在私營借貸中,有些高利貸者以高出國家銀行幾倍、幾十倍的利息借出。(4 )租賃:把生產資料承租給別人,從而佔有他人剩餘勞動。(5)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國資本家憑借佔有生產資料的權利而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有時甚至佔有必要勞動。
二、剝削是讓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
馬克思說:」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資本論》,第一卷,第263 頁).這里,明確地指出了剝削產生的經濟條件是私人佔有生產資料,這為我們分析現階段存在剝期現象指明了方向。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經濟形式,是「剝削」這一經濟現象產生的客觀經濟基礎。我們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們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生產力仍沒有達到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而這樣呈現出的生產力多層次性,就客觀地、必然地導致了所有制的多層次性,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因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允許私人經濟存在並鼓勵其適當發展,是適應生產力水平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發展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既然私人經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那麼,根據馬克思的利余價值理論,作為私營經濟的必然產物— 僱工以及因此產生的剝削,就有其存在客觀依據。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具備消滅一切私有制的物質手段,這是剝削現象存在的直接根源。因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物質基礎本來就十分薄弱,加上這些年來工作上的種種失誤,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才,難免會出現資金、找術設備短缺的困准.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就說過:「現在的自由市場還有資本主義,雖然沒有資本家。上海地下工廠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超來。要使他成為地上,合法,可以僱工。」( 1956 年犯月7 日約見民邀、工商聯負責人談話)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這種社會需要仍未充分滿足,特別是貫徹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要堅持改革和開放,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為此,我們要採取種種措施,吸引國外資本.吸引華僑投資,大力吸收國內民眾間的資本投資,這必然就會出現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經濟,僱傭關系和剝削現象的出現就是難免的了。
3 .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是剝削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體現,成熟的、完全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由於缺乏生產力為客觀基礎而不能為生產者提供最好的生產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勞動者都希望以最適應本身特點的勞動方式創造能基本滿足個人要求的物質財富。一方面,有的勞勸者在現行政策的允許下購買了部分生產資料,需要有勞動力為之生產;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資源充裕,特別是廣大農村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由於土地的有限性和勞動的季節性而不能與生產資料充分結合,暫時游離於社會之外,需要尋找生產資料以獲得生活資料.因此,為了加快貨幣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的過程,把散在的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私營經濟的僱傭關系也就應運而生。
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是剝削現象的思想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多種經濟形式相適應的思想道德的要求也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國長期處在封建社會,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小農經濟思想、道德還有較大的市場。現階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尊重個人利益、不承認追求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只能是空想主義,實踐己證明行不通。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下,還要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其中包括非勞動收入。
簡言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多種經濟形式,為剝削現象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而目前社會主義不具備消滅私有制的物質手段,客觀上也為剝削現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現階段,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使剝削現象的存在有了客觀依只要次些條件存在,剝削現象就有其客觀必然性,不管人們是否承認,作為經濟現象,它總是頑固地以種種方式表現出來,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
三、堅持用生產力標准來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
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而且明確了我們「要把
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顯然,我們也只有運用這一標准來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剝削現象。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這主要表現在:
( l )為了獲得較多的剩餘價值,私營經濟經營者願意把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而不只是揮霍浪費.這種剩餘價值資本化的結果,在客觀上起到了將社會閑置的個人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料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吸收閑余勞動力,優化生產要素的結合,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 2 )私人經濟經營者個人致富的內在沖動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經營者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選擇經營方向、經營品種,根據競爭的需要,迅速調整本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這有助於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多方需要.
( 3 )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經營者往往採取內含式擴大再生產的辦法,就是必須提高資本技術構成,因而必須用較先進的技術裝備代替原有設備,提高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這對公有制經濟無疑是一種挑戰,因而,有利於整個社會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4 ) 『在獲取更多剩餘價值的激勵下,私營經濟經營者有時要看準時機,採取資本集中的辦法擴大經營規模,從而達到自已的目的。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用和平的辦法,收買股份組織股份公司,都有利於社會化大生產。
上述可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剝削現象,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有一定激勵作用的。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與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具有質的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只是一種經濟現象,是在一定對間、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這與傳統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中的剝削從其生產的條件和作用來看,有質的區別.具體反映在:
( 1 )制約它們的經濟規律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是私營經濟的產物。而私營經濟是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出現的,它必然要與公有制經濟發生種種聯系,它的發展方向、規模必然要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規律的制約。而傳統的剝削是以私有制制度為基礎的,它受剩餘價值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制約。
( 2 )兩者的資金來源和用途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人佔用生產資金,來源於經營者的勞動,僱主以自已的勞動所得的財產所有權為根據,獲取部分剩餘價值,實際上包含了他們犧牲現期消費,而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的貢獻,這是他們追求利潤的一個主要動力。資本主義剝削者的資本來源於剝削,『資本來到世間,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臟骯的東西」,這就是資本的本質。資本家迫逐剩餘價值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已的私慾。資本主義生產中的高額利潤,基本上歸資本家。
( 3 ).兩者存在的范圍和程度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剝削現象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有關國民經濟命脈的鐵路、銀行、郵電等部門,目前王沒有出現私營經濟.在私營經濟中,剝削量也受到政策和社會道德的限制。資本主義剝削是無聽不包、無所不有的,它在全社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榨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其慾望是無止境的。
( 4 )兩者體現的關系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是在社會主義法律的允許的范國內,僱傭的雙方是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經過協商約定,體現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僱主與僱工的矛盾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資本主義剝削是資產階級對無產資級的剝削,體現了兩大階級的根本對立,正如恩格思指出的那樣,」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勞動時,這個僱傭勞動的人才成為真正的資本家。」(《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6 卷,第307 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營經濟經營者,一般都從事勞動或管理,因此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是有區別的,兩者體現的關系也顯然不同。
( 5 )兩者的發展前途不同。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種剝削現象,與社會主義制度是相悖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這種剝削見象將在社會主義社會消失。資本主義的剝削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它就將存在,只有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消滅資本主義剝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與資本主義剝削有以上五個方面質的區別,這種質的區別,主要反映在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佔有狀況上,即私有經濟的經營者佔有部分生產資料,是從屬於公有制經濟的,而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我們決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更不用擔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會導致社會主義性質的改變。
四、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私營經濟中出現的剝削觀象,大力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社會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剝削,這是由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必然經濟現象。盡管社會主義的建立是以消滅剝削為出發點的,但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已證明,一定范圍內的剝削現象,實際上從未中斷過。「文化大革命」前對民族資產階級土商業的改造,以及實行贖買政策,「文化大革革」中自發出現的地下工廠,都充分證明了要人為地消滅和以法令的形式禁止這種經濟現象,是不可能的。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發展私營經濟所走的路,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現階段,不是允許或不允許剝削現象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正電、如何正確對待的問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毫無疑義的。因此,我們承認剝削現象是一個必然的客觀存在,並不等於讓這種剝削現象任其發展,我們也要充分認識這種剝削的消極因素,採取必要的經濟手段和經濟杠桿,因勢利導,使其循著繁榮社會主義經濟的軌道發展。只有善於運用政策對私營經濟加以引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才能產生促進作用。
我們也只有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最後消滅剝削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道義所詛咒的,但為了取得消滅剝削的最後勝利,在經濟生活中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其合法性,我認為這是我們對待現階段剝削現象的應有的基本態度.
三、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展生產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關於公平的思考,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為什麼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仍存在剝削
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主體地位的確立,標志著剝削制度在我國的消滅。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現象仍然存在。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由於我國生產力落後,且具有多層次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我們不能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而只能實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和鼓勵其他經濟成份並存和共同發展,只能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製度。這種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方式的存在意味著我國要徹底消滅剝削現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允許這些經濟成份中剝削現象的存在,並非是鼓勵剝削現象,重新建立剝削制度,而是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採用資本主義的一些方法(是當作方法來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發展生產力」⑷,為將來徹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本質的「消除兩極分化」與「消滅剝削」是在實現社會主義目標同一過程中的兩手方面,其核心內容是相通的。因為消滅了剝削和剝削制度,也就消滅了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對立,當然也就消除了兩極分化。
先富政策
放眼世界,只有經濟落後和經濟特別發達的國家,它們的貧富差距水平都很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中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因此貧富差距出現並擴大是正常的,只有當經濟繼續發展,經濟水平達到一個頂點後,我國的貧富差距就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慢慢縮小
改革開放以來,實行讓一部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這一政策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手段,對發展生產力也確實有益。但如何實現先富帶動後富?現階段貧富差巨不斷拉大,是否已經超過一定的限度呢?一般人的新三座大山」的教育、醫療、住房問題,看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的貧富差巨已經相當明顯了。
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
1.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1984年為1.74:1,1997年為2.47:1,1998年為2.51:1,1999年為2.65:1,2000年為2.19:1,2001年為2.9:1,2002年為3.11:1,2003年為3.23:1,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2∶1。
2.地區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個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比最低的四個省區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高7000~10000元左右,而2000年,四個最高省市比四個最低省區高4000~6000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四個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比最低的四個省市貴州、甘肅、雲南、陝西高3700~6000元左右,而2000年,最高的四省市比最低的四省高4000~6000元左右。
3.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明顯拉大。1978年,我國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行業的工資之比是1.38∶1,1998年則上升為2.35∶1。2000年,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壟斷行業、新興產業部門等行業的收人增長很快,而一些傳統產業部門如冶金、煤炭、紡織等行業的收入增長緩慢。
4. 非法致富現象較為嚴重。有一些社會成員利用非法手段,如偷稅漏稅、敲詐勒索、貪污受賄、走私販私、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各種形式的尋租、內部人控制等非法收入現象相當普遍。其中社會反映最為強烈、影響最突出的是利用職權謀取不義之財的腐敗行為,從索賄受賄到權錢交易到與不法分子狼狽為奸,腐敗問題相當嚴重和突出。轉貼於中國論文下載中
現階段貧富差巨不斷拉大,是否已經超過一定的限度呢?
我國的基尼系數這一指標從1978年的0.16,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0.458,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
但是,目前基尼系數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有:巴西0.567、香港0.533、智利0.549、新加坡0.522等,即使達到0.65的南非,也不曾聽說產生什麼動盪。可見,0.4 的警戒線只具嚇人的作用。
再看基尼系數低的國家:如阿爾巴尼亞0.267,與比利時0.28、芬蘭0.26、法國0.28、德國0.27、挪威0.28和瑞典的0.23等,都屬於一個檔次,都表明收入達到接近絕對平均的程度。但曾經作為過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在歐洲是一個窮得滴鹵的國家,它的0.267隻能說明是一個均貧指標;與比利時等那些西歐國家相比,後者代表的則是均富指標。兩者大相逕廷,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可見基尼系數沒有想想的那麼可靠。
貧富差異加大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我國經濟,片面地強調效率問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對外優惠政策,同時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種程度上拉大了我國的貧富差距水平。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一些人鑽了法律的空子,為了致富而不擇手段。很多人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剝削」,大量侵吞公有財產,在短時間內暴富,使中國在短短的20年內產生了很大的貧富差距。因為頻繁的對外交易和國際資金流動極大地便利了違法致富的資金出逃,而且這種頻繁的對外經濟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機會。最典型的例子是為了推行所謂的走出去戰略而讓私人以私營公司名義用國家資金在國外注冊企業,這極大地方便了許多見利忘義之徒侵吞國有財產——在國外注冊私營企業的老闆可以翻臉不認帳,不承認國家在自己注冊企業中所擁有的財產,而中國政府甚至連向外國政府控告這種人的法律依據都沒有。
(二)出口退稅政策
為刺激出口所實行的不惜代價的出口退稅政策是造成兩極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稅給予的暴富機會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單據以騙取出口退稅本身成了某些「模範外向型地區」的一大賺錢機會。
(三)對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
這樣一種政策鼓勵了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切斷與其國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者的聯系,它雖然有利於廣東等少數沿海地區發展加工出口經濟,卻使廣東的出口產業發展不再能帶動內地的相關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由此而加劇了直接生產出口產品的行業和地區與其它行業與地區之間的貧富分化,使廣東的富裕與全國的經濟發展失去了關聯。
(四)「鯰魚效應」的觀念
這種觀念認為,進口的壓力會使面向國內市場的企業活得更好,就象在長途販運的活魚中放入吃魚的鯰魚會激活販運的魚那樣。而近幾年的許多政策都是按照這種思路設計的。實際上即便是那些在開放進口的壓力下生存下來的企業和個人,他們的生存境遇和福利也往往會大幅度下降,這會使貧者進一步貧窮,從而加大社會中的貧富分化。
(五) 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市場經濟是從無到有,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在市場經濟建立的各個具體階段,不同社會群體的獲益程度很不相同。換言之,在市場化不同的具體階段會形成不同的、與之對應的相對富裕的社會群體。這些群體不可避免地同依舊在計劃經濟體制內的社會群體在收入上拉大差距。比如,在金融領域市場化的初期階段,許多人靠投資外匯、債券、原始股票而一舉躋身富裕階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誰與市場化過程能保持著同步的關系,誰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來。
(六)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引進外資,發展我國經濟,實行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這種製造貧富兩極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現在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上。當今中國收入最高的群體之一,是在外資企業工作的高薪階層。對中國企業,超過一定數額的員工工資不能計入成本,而應當視為利潤的一部分,從而不僅員工應當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企業還要為此繳納相應的企業所得稅。但是這種作法卻沒有適用於外資企業給其員工的工資,外資企業的員工工資就都可以不視為企業利潤,從而不必繳納相應的企業所得稅。在這種不平等的稅收待遇下,中國企業由於稅負過重而難以提高職工工資,外資企業卻由於稅負較輕而樂於給其員工高薪。實際上,外資企業給其員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著中國政府的企業所得稅送人情。外資企業薪金普遍高於中國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