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變革往往都是因為現實成了發展的桎梏,當發展超越了現存的條件,變革就是必然的、不可抗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讀後感《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
含奶嘴的時候可以穿褲襠,叼香煙的時候就該穿西裝。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讀後感 1500字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讀後感
金融實驗
張帆
1857
年,爆發了席捲歐洲各國和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促使馬克
思加快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進程。
馬克思利用過去積累的材料
,
在
1857
年
10
月至
1858
年
5
月間寫出了總標題為
《政治經濟學批判》
的手稿,
《導言》是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
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時
,
馬克思沒有利用這篇《導言》
,
另寫了一篇《序
言》
。他在《序言》中說:
「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
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
,
從個別上
升到一般」
《導言》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
,1903
年
3
月
,K.
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時代》
雜志上。
《政治經濟學批判》
導言開篇就指明了物質生產的重要性。
然而,
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很
清晰地認識到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總體中活動著的物質生產。
沒有認識
到生產是歷史的、具體的生產。人們緊緊把生產局限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進行研究和分析。
馬克思針對當時存在這樣一種不夠客觀實際的觀點就指出了在研究一個時期的生產方式和
經濟形式時應該客觀地去加以分析。
應該把生產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
他在
這里批判了那種孤立個人觀點的膚淺性。馬克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認為的「生產是一般,
分配和交換是特殊,
消費是個別」這種三段論法的膚淺性。隨後就具體的、
分別地分析了生
產和消費、生產和分配、交換和流通之間的復雜關系。
《導言》
認為,
社會生產是一個整體,
它是由生產、
分配、
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
在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這一節中,
馬克思主要闡明了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的觀點。
即生產直接
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在闡述生產直接是消費時,他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
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
也在生產行為中支出、消耗這種能力。
第二,
生產資料
的消費,生產資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燒中)重新分解為一般元素。因此,生
產行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
在闡述消費直接是生產時,
他也是從兩個方
面進行解釋。
第一,
生產者通過勞動將其勞動行為主要是指其在勞動過程中消耗掉的體力和
腦力物化為勞動成果,即產品。
第二,生產者所創造的物人化。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產
品,
然後這些產品又為人們消費掉來維持消費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產的需要。
除此之外,
他還進一步深刻的解釋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下面幾種具體的解釋:
①生
產決定消費,生產什麼才能消費什麼;
②消費同時也反作用於生產,
如果沒有消費,
沒有
消費對象,
那麼也就不會有生產這種消費對象的生產了。
③只有用於主體消費的產品才能
發揮其固有的價值,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其為商品。
④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和目的;同時生
產又為消費提供了對象,
沒有生產就無所謂消費。
⑤生產決定消費,
同時決定消費的性質、
方式。
生產對消費產生了限制。
人必須在生產的范圍之內進行消費,
脫離生產的消費就是一
種空想。
⑥生產創造出了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同時生產創造出來的產品也選擇了消費
該產品的消費者。
在生產和分配這一節中,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種把分配作為獨立領域,從而把二
者並列起來的錯誤觀點。
他在這一節中著重闡明了生產是先於分配而出現的,
分配不能獨立
於生產而孤立的存在。
他指出生產的前提不是分配,
而是生產要素本身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
不能把分配當做是和生產並列的兩個孤立的領域。
分配應該是生產的附屬物才對。
分配存在
於生產的過程之中,
存在於生產過程的始終。
過程中的分配表現為生產工具的分配和社會成
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
③ 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序言有什麼關系
序言共由5段組成,整篇文章的內容結構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資本主義制度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從資本主義經濟最基本的三個要素(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制度)著手去研究資本主義經濟;(2)簡單介紹寫作政治經濟學的計劃,著重介紹第一分冊的主要內容。第二部分是敘述研究經濟問題的動機和原因。該部分指明了「最初動因」,並且也是正確批判「法蘭西思潮」的需要。第三部分是經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實質,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體系的完整綱要。包括5個方面,分別是:(1)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會系統的復雜結構;(2)概括和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劃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的標准;(3)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揭示了社會革命的客觀根源;(4)指出了社會變革的種類和條件;(5)概括了社會歷史演進的基本形態,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一般規律性,論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第四部分是回顧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創建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具體過程。(1)1843年3月,馬克思退出《萊茵報》,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上,寫了第一部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從客觀的物質條件出發論證了法的本質,標志著唯物史觀的萌芽。(2)1843年,馬克思到巴黎後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筆記》並准備出版兩卷集的經濟學著作《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3)移居布魯塞爾後,馬克思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布魯塞爾筆記》並寫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於1846年夏,與恩格斯合作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該書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4)1847年,為批判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普魯東而寫了《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第一次科學的表述。(5)1850年,在不列顛博物館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1859年,完成對政治經濟學綱要上的批判,寫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並在該書的序言中,以正面論述的形式,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體系的完整綱要,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和實質,做出了經典式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