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為什麼尺碼不同的服裝有一樣的售價?尺碼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為什麼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
解釋:原材料成本相對設計、加工、流通等其他費用比起來,只佔較小的部分,不同尺碼造成的成本差異不大;沒有正規的包裝袋,價格不同,不易於銷售、存儲時的管理。
背雙肩包時,我們都知道同時背兩邊要舒服,為什麼很多時候還是只背一邊。
解釋:兩邊輪流換著背,流換著休息。
電視上的大頭菜和白菜等菜農一分錢一斤都沒人要,而在市場上的零售價並閉升不便宜,這是為什麼?
解釋:這個耐蘆用經濟學解釋就是成本和收益問題,菜農生產出農產品,到消費者手裡要經過批發商轎畝老和零售商等流通環節,中間的運輸成本,進店成本,市場管製成本,尤其是運輸成本,在中國物流運輸成本占商品成本很大一部分,這些都由消費者買單,成本上升市場供給減少,供給曲線上移,而農產品消費價格彈性小,價格上漲消費量變動小,需求曲線基本不變,所以造成價格上升,老百姓想用不到質優價廉的農產品。
㈡ 經濟學和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系
資源的稀缺性讓人們學會合理的購物消費。
望採納,謝謝。
㈢ 學日常經濟學的來說說房價、物價和工資之間有什麼關系
房價和物價其實是交替同方向運行的,工資要滯後一點
㈣ 教你讀懂日常經濟學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教你讀懂日常經濟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版:
乍看起來權,本書和經濟學沒有太大關系。宏觀經濟學的關鍵主題,比如通貨膨脹、失業率、
利率、經常賬戶赤字,都是淺嘗輒止。但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本書講的是經濟學里最根本的
東西—你和你的日常生活。經濟學往往從飛機的角度看待「經濟」,也就是從上往下「鳥瞰」,這
樣一來,經濟制度的輪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棲居的人卻變得如螻蟻一般大小。本書反其
道而行之,從下往上看,於是人恢復了正常大小,研究的主題也變成了人與「制度」的相互影
響。 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稱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日常交易活動的科目。美國經濟學家赫布?斯坦(Herb
Stein)亦曾給國民生產總值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說是10億人早晨起來去工作,之後就有了
GDP。本書的重點,就是這種「日常經濟學」:工作,閑暇與時間不夠用,家庭和家務事,購物
與節約,母親和孩子,孩子和教育,以及幸福和可能對幸福造成威脅的東西—犯罪、征稅、健
康和衰老。這些東西瑣……
㈤ 經濟學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1、根據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政治經濟學突出了某一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從一定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科學經濟學有意識地研究經濟法的價值或整體。 對稱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
2、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濟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1)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周圍發生的各種經濟現象,經濟政策和人性;
(2)我們可以為進一步學習經濟學和管理學科奠定理論基礎;
(3)幫助增加個人財富。
3、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
在對稱經濟學的視角下,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化只是經濟法的發展和具體體現。
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和優化背後的經濟法和經濟學本質。 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優化再生水平。 保持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優化再生水平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經濟學。
(5)日常經濟學擴展閱讀:
1、經濟學核心思想: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2、經濟本質:
經濟本質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
3、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經濟本質的展開。
4、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經濟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包括企業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
5、經濟趨勢:
經濟趨勢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是經濟規律的展開。
6、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經濟發展趨勢中周而復始的重復性現象。
㈥ 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名詞有哪些
1、政府經濟
2、政府經濟學
3、社會公平
4、自然壟斷
5、公共物品
6、消費的競爭性
7、外部效應
8、公共選擇
9、政府支出相對量
10、公共定價
11、政府采購
12、公共投資
13、財政投融資
14、部門預算
15、財政政策
16、社會保障制度
17、社會保險
18、政府外債
19、財政貼息
20、稅收支出
21、政府收入
22、稅收
23、稅收制度
24、課稅對象
25、納稅人
26、國有資產
27、政府預算管理體制
28、貨幣政策
29、經濟手段
30、行政手段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㈦ 求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並對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㈧ 懂點經濟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真的有用嗎
這個回答無疑是肯定的,懂點經濟學,對我們日常生活是真的真的有用。
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學經濟學就是跟錢打交道,沒學過經濟的也一樣會數錢,能賺錢呀。但是對於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就會知道學經濟可不就是數錢這么簡單的事了。
經濟學包括:國際經濟貿易,財政學,稅務,保險學,貿易經濟,金融工程,國民經濟管理,信用管理,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海洋經濟學等,所以經濟學的范圍是相當大的,涉及的領域也是相當廣的,自然生活中也缺不了經濟學。
就稅務來說,如果家裡或自己懂一點點的,也不至於讓收稅的多收稅。再比如投資學,雖說日常生活中投資不是人人都能參與,但供孩子上學,或是捐款,都是變相的投資,都是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的。千萬不要看不上這些小的事情,滴水才能匯成江河。
而且生活中農民種地,商人經商,哪個不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呢?哪個不知道「谷賤傷農」呢?若這些都不懂,那就只能等破產之後才能明白吧;要麼就是家裡太有錢了,找個地方花點錢吧。
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經濟學,只是有的不明白什麼是經濟學罷了,或者不知道具體的名詞。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不懂經濟學怎麼適應這個世界呢?怎麼跟的上時代的腳步呢?
㈨ 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名詞有哪些
比較多,列了一些,供你參考:
1、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
3、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有些領域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達不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達不到經濟學所講的「帕累托效率」。
4、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
5、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
6、社會公平:是指社會成員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經濟公平:是指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
8、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
9、洛倫茨曲線: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人們通常用洛倫茨曲線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狀況。洛倫茨曲線由統計學家洛倫茨提出,用累積的一定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百分比與這部分人口所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百分比的對應關系來表示。
10、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費的強制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11、消費的競爭性,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時,會影響其他消費者同時從該產品中受益。或者隨著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
12、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
13、外部效應:經濟學中的外部效應(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響(收益外部化)稱為外部經濟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響(成本的外部化)稱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的外部性。
14、庇古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於他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內部成本,他們在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避免效率損失。由於這一糾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稅。
15、科斯定理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還可以解釋為:只要產權已明確界定並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麼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地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是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科斯還認為,即便外部效應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資源的產權賦予單個的一個人,市場也可以自動地糾正外部效應。
16、公共選擇:一般是指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如何通過政治程序決定公共物品生產、供給等問題。其基本原理是,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用於非市場的政治領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會成員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參加公共物品生產和供給決策,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其他事務管理。
18、投票悖論:在投票選擇中出現有悖於日常邏輯推理的現象。如在A、B、C三個方案中,A和B選擇,A以2:1的票數獲勝。在B和C的選擇中,B以2:1的票數獲勝。然而,在A與C的選擇中,C又以2:1的票數獲勝。因而,無法確定最後獲勝的方案。如果根據一般的推理,A優於B,而B優於C,則一定是A優於C,而上例中的結果是C優於A。
19、票決循環:在投票選擇中出現的無法選擇最優方案的現象。
20、阿羅不可能定律:在多數規則下,一般來說,要找到一個滿足民主社會公共選擇標準的規則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一個前後一致的決策。該結論被稱之為阿羅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對量:是指政府支出數量與國民經濟其他經濟指標的關系。
22、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購買者的身份在市場上采購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23、轉移性支出:是指預算資金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財政補貼等。轉移性支出,由於是價值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為了實現政府特定的經濟社會政策目標。 24、公共定價:是指政府對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勞務所收取費用的決策。
25、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
26、公共投資:是指政府將一部分公共資金用於購置公共部門的資產,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勞務的前提與基礎。
27、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了加強宏觀調控,以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為目的,運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間接有償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政府金融活動。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策性投融資,它既不同於無償撥款,也不同於一般商業貸款。
28、部門預算:是指各主部門匯總編制的本系統的財政收支計劃,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本部門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撥款關系的地方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
29、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採取的財政措施和手段。
30、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是以社會的共同力量對其成員因各種個人難以抗拒的客觀原因導致其難以維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質保證,是具有經濟福利性質的社會穩定製度。
31、社會保險:是指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在勞動者年老、疾病、傷殘、生育、失業等原因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從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時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勞動者及家屬的基本生活。 32、現收現付式:這是一種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則為依據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這種模式要求當年或近期所有參保單位,按照統一的比例提取社會保險基金,在收支過程中實現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債:是指國家作為債務人,向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所形成的債務。
34、財政貼息:是指為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政府財政對使用某些規定用途銀行貸款的企業,就其支付的貸款利息提供的一種補貼。其實質是政府財政代替企業向銀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財政支持有關企業或項目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
35、稅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條款規定的、給與特定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以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損失或放棄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財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從動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社會產品價值。 37、稅收: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強制地無償地徵收實物或貨幣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工具。
38、政府收入效應:是指經濟主體因為政府組織收入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說是指因國家征稅而對消費者的選擇以致生產者的決策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政府收入的效應,就是我們所講的政府收入的調節作用。由於政府的收入對經濟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這一手段,來實現自己宏觀調控經濟的目標。政府的收入對納稅人經濟的影響行為會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應,即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應:是指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性對價格,使經濟主體減少對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對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
40、稅收制度:是國家各種稅收法律法規和徵收管理辦法的總稱。它是國家向納稅單位和個人征稅的法律依據和工作規程。主要包括稅收法律、條例、實施細則、徵收管理辦法等。
41、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
42、稅收歸宿:也稱為稅負歸宿,它是指處於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落腳點。
43、「稅收三性」:同國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稅收具有其鮮明的形式特徵,即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稅收三性」。這三個形式特徵是稅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會形態下稅收的共性。
44、課稅對象:是指對什麼征稅,是稅收徵收的目的物,它反映這個稅種征稅的基本范圍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稅對象的,均屬於該稅的徵收范圍。國家通過法律確定的征稅對象,是不同稅種相互區別的主要標志,是稅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納稅人:即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是納稅的主體。 46、計稅依據:是指課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和徵收標准。
47、免徵額: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中免於征稅的數額,它是按照一定標准從全部課稅對象中預先確定減除的部分。
48、國有資產:是指在法律上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擁有所有權的各類資產。具體來講,是指國家以各種形式投資及其收受益、撥款、接受饋贈、憑借國家權力取得或者依據法律認定的各類財產或財產權利。
49、二部定價法:即根據公共物品的組成,分兩部分確定其價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價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承擔資本成本的准入費,一部分是承擔經營成本的使用費,准入費在一定時期是固定的,使用費則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債依存度:是指一國當年的公債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
51、比例償還法:是政府按公債數額,分期按比例償還,這種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債持有者償還,不通過市場,所以又稱為直接償還法,這種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償還、逐年遞增比例償還、逐年遞減比例償還等具體形式。 52、政府預算管理體制: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基本制度。
53、復式預算:是按收入來源和支出性質的不同,將預算年度內的全部財政收支編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劃表格。
54、稅收管轄權:也稱課稅權,是國際稅收領域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系指一國政府在其主權范圍內對稅收事務的管轄權力,是國家主權在稅收領域中的體現。
55、行政規費是指政府機關為某些特定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相應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如辦理結婚證、護照等收取的工本費、手續費等。
56、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給量或信貸規模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
57、國際稅收:國際稅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對同一跨國納稅人的同一課稅對象,分別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力而形成的征納關系中,所發生的國家之間權益分配關系。
58、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過程中的這樣一種性質: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
59、全體一致原則:指由於所有的人都能從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會成員可就公共物品供給與其所需要徵收的稅收達成一致。即所有成員一致同意徵收一定數量的稅收,以提供相應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數裁定原則:指要通過一個方案,必須有一半以上的人贊同。
60、單峰偏好:是指在可選擇的方案中,人們最理想的結果只有一個,如偏離這一點,無論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們理想的結果不止一個。
62、中位選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選民偏好序列的中間。一半人偏好大於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於其偏好。 63、代議民主制度:即社會成員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如我國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國家的議員,代表選民的意願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從事選舉和任命政府負責人、審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決策活動。
64、政府支出的絕對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實際數量,直接表現為政府支出預算中的絕對金額的增長,它能夠比較明顯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現狀和增長趨勢。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為政府支出項目或服務等提出實現建設目標的若干備選方案,並詳細列出各種備選方案的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社會收益,以便分析比較項目或服務所帶來的收益,並最終選擇出最優的項目方案。 66、公共定價法: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自身對市場也提供了大量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並且這些物品(和服務)也同樣就涉及與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務一樣的問題,即價格的確定。這種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價問題就是所謂的公共定價,公共定價問題也是宏觀經濟學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67、國際收支: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居民與非本國居民之間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
68、經濟手段:是指那些從某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當事人的經濟利用的調控手段,主要包括價格、工資、利率、匯率、稅率、補貼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對當事人的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進行干預。
70、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是指財政政策工具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構成要素通過某種作用機制相互聯系,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作用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