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動因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動因

發布時間:2021-01-22 18:28:45

❶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鄰近的一些國家實行超國家的經濟調節,相互消除經濟貿易壁壘,甚至讓渡部分國家主權,建立起區域性經貿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起來,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不平衡,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要求各國同時消除經濟障礙是困難的,而且也是不現實的,而在發展水平接近的國家間率先開展一體化運動則成為現實的選擇。

具體地說,發達國家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生產和資本日益國際化的情況下實行國際協調的一種必然產物,是各成員國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而加強國際經濟調節的一種組織形式。發展中國家間組成不同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主要是由於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因而希望藉助於集體力量,實行經濟上的聯合,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改變不利的國際經濟地位而創造有利條件,其性質與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有所不同。而發達國家與某些發展中國家建立一體化組織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西方各主要發達國家為了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試圖通過劃分勢力范圍,甚至接納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差距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建立起以自己為主的經濟圈,藉以增強其在世界經濟角逐中的力量;二是南北雙方在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上極強的經濟互補性可使雙方獲取最大的比較利益,這是推動南北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動力;三是雙方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的需要。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對發達國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常運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手段,限制發展中國家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而實現南北經濟部分一體化後,成員國之間相互給予優惠,可以確保本國產品的出口。

❷ 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趨勢是什麼取得了哪些進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 1932 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70 ~ 80 年代後半期。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1 、聯合一致抗衡外部強大勢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因
2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3 、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與發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維護自身的經濟、貿易領利益,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經濟源泉。
5 、貿易創造等各種積極的經濟效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❸ 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歷史抄的原因;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3)維護民族經濟權益與發展的需要;
(4)解決國際收支困難;
(5)維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❹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興起動因

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波瀾壯闊,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其經濟原因主要有:
一是當前全球范圍內日益加深的市場化趨向改革,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體制基礎。在戰後新技術條件下,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分工與依賴日益加深,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各國的生產和流通及其經濟活動進一步越出國界。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礙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市場和體制障礙。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實踐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通過改革,各國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經濟體制上的障礙,促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二是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來多邊貿易談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難,刺激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雖然世貿組織是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由於自身龐大,運作程序復雜,根據世貿組織「一攬子接受」方式,其成員對各項議題的談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從而註定了短時間內所有成員達成共識和消除矛盾並非易事。比如,2001年11月在多哈發起的首輪多邊回合談判一直舉步維艱。多邊貿易談判前景的不可預測性,為雙邊和區域性貿易協議提供了發展空間與機遇,也為參與全球競爭多了一種選擇。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因其成員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鄰、社會政治制度相似、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近、有類似的文化歷史背景,因而具有開展經濟合作的諸多優勢。
服務於本地區的和平、發展與穩定,是此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政治原因,其主要包括:
一是謀求政治修好,緩解矛盾沖突,穩定地區局勢。世界銀行研究表明:區域貿易協議除了促進貿易流動,也對消除政治沖突起著顯著的作用。歐洲合作的初始動機和最終目標就是政治。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磨難,歐洲人意識到不能再發生戰爭,必須通過合作、一體化與聯合,才能實現歐洲的長久穩定、安全和發展。時至今日,歐洲各國終於通過經濟合作,為實現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實現大歐洲聯合的夢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亞洲,1999年東亞領導人關於東亞合作的聯合聲明,明確提出了開展政治、安全對話與合作的議題。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政治緊張局勢的緩解,與正在進行中的南亞自由貿易區協議談判密不可分。非洲一些國家政局長期不穩,大多數國家經濟又不發達,這些因素促使非洲聯盟於2002年問世,其目的是試圖以政治和經濟合作來推動地區穩定與經濟發展。
二是推動國內的體制改革。一些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把區域貿易協議作為鎖定貿易自由化或國內體制改革進程的機制,即通過外部的條約責任和有形具體的承諾來促進國內的體制改革。20世紀90年代,東歐轉型國家與歐盟簽署區域貿易協議的目的之一,就在於以此推動向市場經濟的轉化過程。
三是尋求區域層面的政治保護以抗衡其他區域集團。這是世界大國加緊組織和鞏固區域經濟集團的一個重要動因。美國參與跨地區的亞太經合組織,意在抗衡不斷擴大的歐盟。而歐盟希望作為一個更強大的整體,用一個強音在國際上更有力地與美、日等大國抗爭,不僅在自家門口加緊對外經濟擴展,在拉美和亞洲等地積極開展經濟合作,而且致力於「大歐洲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日本極力在亞太地區推行「雁陣模式」,鞏固和擴大「大東亞經濟圈」,同時採取各種措施打入歐美腹地,並期望藉此獲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俄羅斯以獨聯體為依託,已經建立或正在構建一些區域經濟集團,如獨聯體國家經濟聯盟、歐亞經濟共同體等,以鞏固和加強俄的大國地位。東盟通過加強內部協調與合作,在世貿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多邊經濟組織中用一個聲音說話,來維護日益增強的自身利益。
四是傳播主體政治價值理念。「9·11」之後,美國把反恐作為其國際戰略的一項核心內容。2003年5月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主動提出與中東地區國家在2013年之前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倡議。輿論普遍認為,美國此舉的真正目的是要通過自由貿易區方式在該地區推行美國式民主制度。

❺ 二戰後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戰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
1 、聯合一致抗衡外部強大勢力,是區域經內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容因
2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3 、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與發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維護自身的經濟、貿易領利益,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經濟源泉。
5 、貿易創造等各種積極的經濟效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❻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微觀動因有哪些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內涵的界定
「區域」是地理學中是指區別於臨近地區或其他地區的、在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某些同質性的地區范圍。在世界經濟學和國際關系學中,「區域」是指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地區,因某些經濟共同特徵或政治、文化的共同利益而聯合在一起。在很多文獻中,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叫世界區域一體化、國際區域一體化、國際經濟一體化,或叫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有別於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本文所指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化是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體化」是一個多維的現象。在經濟學和國際關系學理論中,對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的定義。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最早在「將各個獨立的經濟結合成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區域」這一意義上,即「經濟一體化」意義上使用「integration」一詞的是兩本相互獨立的著作。它們分別為由瑞典經濟學家埃利·F·赫克歇爾(Heckscher Eli F)於1931年出版的關於重商主義的著作和由兩位德國學者於1933年出版的關於貿易統計的著作。20世紀40年代,「經濟一體化」一詞傳入美國,最早出現於1947年美國政府的秘密文件之中。在1949年10月召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大會上,時任美國經濟合作署長的保羅·霍夫曼(Hoffmann Paul)首次公開使用了這一詞語並鼓動西歐經濟走向一體化。隨著西歐經濟合作的啟動,國家之間經濟的融合已被視作為一體化。但是,當時的一體化更多指的就是地區性的或叫區域性的國際一體化。瓦伊納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關稅同盟理論能成為當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核心,以及丁伯根於1954年將經濟一體化分解為消極一體化和積極一體化,就帶有明顯的區域性質。之後,經濟一體化的概念與內涵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完善。有學者認為,他們所揭示的內涵在於: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志是成員之間關稅等貿易障礙的消除;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產分工是一體化的根本原則;區域一體化的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能獲取比單獨一國時更大的利益。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內涵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完善的。
從國際關系角度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筆者的看法是:在一定的國際區域內相鄰或相近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為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以政府名義採取合作的方式,通過談判協商而形成互惠互利和提高區域經濟整體水平的一種國際性制度活動。這種國際性制度活動,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運行過程。因為這些狀態和過程自始至終都由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倡導和組織,通過官方談判而確立,並逐步地有計劃地推動實施已經確定的公認的國際性制度。
二、國外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因的分析
國外學者對一體化的真正研究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些研究是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進程而進行的。對一體化研究較有建樹的學者很多,例如:雅各布·瓦伊納(Jacob Viner)、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戴維·米特蘭尼(David Mitrany)、厄恩斯特·哈斯(Emst Haas)、卡爾·多伊奇(Karl W·Deutsch)、羅伯特·基歐漢(Roben O·Keohane)、約瑟夫·奈(Jtxseph S·Nye)、貝妊特·科勒—科赫(BeateKo·Ner—Koch)、安德魯·莫拉維斯克(Andrew·Moravcsik)、詹姆斯·多爾蒂(JaiTles E·Dougherty)和小羅伯特·昔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P faltzgraff)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對一體化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討,提出了獨特見解。其中德國政治學教授貝婭特·科勒—科赫等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說明這一問題。
貝妊特·科勒—科赫等在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和現狀進行研究後認為,歐洲一體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個:即利益驅使與思想觀念轉變是建立一體化的前提;統一大市場帶來的好處是一體化前進的動力;向成立經濟貨幣聯盟目標邁進是一體化進程質的飛躍。世人都知道,上世紀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歷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之間政治對立不斷升級,最後以經濟上的徹底崩潰而告終。二戰結束後,重新獲得安全保障、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成為西歐各國的最重要目標。經過痛定思痛後,西歐各國戰前實行的敵對政策被戰後一種稱之為制度化的和平共處政策所取代,那就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相互合作,彼此開放市場,並且致力於納入一個共同的超國家組織之中。因為當時的形勢使人們都相信,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合作政策的實施,將會給各國政府和人民帶來利益好處,也迎合了當時盛行的經濟自由主義和功能主義思潮,這對啟動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就是在這種利益驅使與思想觀念轉變的明證。
盡管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一直是走走停停,但是,由於「歐盟意識」所發揮的作用,建立統一大市場給各國所帶來的利益好處,作為主權意義的各國政府的支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從煤鋼聯營發展到歐共體,再到作為共同體利益代表的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等機構的設立和運作,以及作為體現成員利益代表的部長理事會,這過程少不了要對內外政策進行協調、國家主權的部分讓渡給超國家機構等方面需要討價還價,這時,各國政府依然是國際關系中主要的行為體,「綜觀整個歐洲一體化進程,無論超國家機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民族國家政府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各國政府一直都在起主導作用。直到今天,歐洲一體化可以說是當代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範,歐盟成立的動因及其一體化進程的條件值得包括東亞經濟一體化在內的其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學習和借鑒。
三、國內學者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因的分析
我國學者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真正的起步可以說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的事情。經過廣大專家學者的努力,到了90年代初,研究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原因和條件理論來說,由於對一體化的定義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而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原因條件的分析和看法也不一樣。這里僅以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來說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問題。
張幼文先生從經濟學角度對一體化的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隨著世界經濟二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對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視角可以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轉變為從世界經濟一體化角度去研究世界經濟問題。對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可以從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去理解。他指出,從微觀層面來看,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參加區域一體化組織後是否有利於形成區域范圍的規模經濟,增強總體經濟實力,從而形成集團競爭力,在世界經濟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二是通過取消相互間的貿易壁壘,能否使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生產分工比此前更趨合理,從而有利於全面提高區域內的經濟運行效率和社會福利;三是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所實施的防禦戰略,能否形成區域集團,使其它後起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建立和發展中被動成分多於主動成分,從宏觀層面看,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動因,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種次優的選擇。
陳玉剛先生認為一體化「是一種國家間把有關事務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匯聚到一個共同機制下進行的過程。」他對國外學者關於一體化動因與條件的論述進行了概括和梳理,認為有四個方面:一是一體化區域內部的某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員間勢力均衡的共存,二是一體化有關成員間主體價值的互適性和相互行為的可預測性,三是有關各方對改變原有關系狀態的強烈的願望,四是外部條件或背景條件。
王子昌博士認為,目前關於一體化動因和條件的論述主要是根據歐洲一體化的實踐提煉出來的,對一體化的定義不同,一體化的條件也不一樣。他綜合國內外學者關於一體化條件的論述,井結合對東盟發展進程的研究後認為:「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和解除安全之憂是一體化的兩個必要條件」。強烈的收益預期是推動一體化的動力,預期收益可能是看得見的、具體的經濟利益,也可能是無形的、比較抽象的安全利益。但具有合作收益並不一定能夠導致合作,對相對少收益的擔心往往會使合作難以達成,而要消除這一阻抗,需要有兩個小條件:一是主體價值的互適性。在主體價值互適的情況下,在合作中相對收益少的一方不會擔心在未來被合作方吃掉。二是內部力量的均衡。力量的均衡,可以在合作中進行,通過對規則制定的討價還價,保證自己的相對收益與他方大致相等。這兩點,只要具備一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一個國家對自身安全的擔心,與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一起,啟動國際一體化。但是,要深入發展一體化,這兩個小條件必須同時具備。
四、利益追求、政府主導和制度保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動因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既有經濟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驅使,還有文化、制度等利益起作用,是多種利益綜合的結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單靠市場需求來推動是不夠的,政府必須主動參與並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還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得到各成員認可和共同遵守的制度作保障。簡言之,強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積極主導和制度保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個基本條件。
利益的追求既有經濟利益,也有包括安全在內的政治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追求和合作願望是否強烈,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啟動和不斷深化的動力。就經濟利益的追求來說,所有合作成員都希望通過合作能為本國本地區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由於區域內各成員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加上所帶來的利益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對合作的期望值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希望通過合作進而實現一體化後,能給本國帶來發展中國家廣闊的勞動力和產品消費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希望發達國家能提供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就政治利益的追求來說,安全保障可說是第一要務。不論是歐洲經濟一體化啟動、東盟國家的合作,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都把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安全包括主權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把重新獲得安全保障、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成為歐洲各國的最重要目標,其中的安全保障就被當作是第一要務。東盟的成立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減少或消除來自內外部環境的安全威脅,因此,東盟成立初期乃至相當一段時間里,其性質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性的區域政治合作組織,只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的趨勢,東盟各國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井開始規劃逐步走向一體化組織進程。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其實也是為了本國的安全利益而已。所以,包括安全利益在內的政治利益追求也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之一。強烈的合作願望是一體化得以啟動和不斷深化的動力。而強烈的合作願望可以來自對合作收益的強烈預期,也可以來自內外部環境的擠壓。在現有的一體化條件理論中,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是一個暗含的前提條件,而這又是以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為假定的。這就需要政府來起主導作用,推動國家間的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所謂政府主導是指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能單靠市場需求去推動,單靠市場發揮作用,只能使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緩慢,甚至合作得不到保障,政府應該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歐洲一體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充分地說明政府主導的重要性。所謂制度保障是指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這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保障。這可以從歐洲一體化的實現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東盟合作中得到進一步的啟示。如果沒有一套各國公認的共同遵守的一體化制度作保障,沒有能保持這一超國家組織正常運轉的機制,一體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相同或相近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一體化的實現也具有促進作用。

❼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簡介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夥伴國家之間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向經濟政策的統一逐步深化。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從來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范圍更廣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球涌現,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新浪潮。這股新浪潮推進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內容之廣泛,機制之靈活,形式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此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不僅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的新趨勢。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 1932 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
盡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並迅速發展,卻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大批發展中國家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第一次發展高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這一時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定的一體化計劃並未完全實現,而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嘗試沒有一個取得完全成功。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例,兩次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全球經濟衰退、日美貿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員國遭受巨大打擊,各成員國紛紛實施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導致第一階段關稅同盟的效應幾乎喪失殆盡,歐共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
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第二次發展高潮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在抑制通貨膨脹、控制失業率方面取得成功,經濟的發展推動著區域經濟聯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這次高潮的出現是以1985年歐共體關於建立統一市場「白皮書」的通過為契機,該「白皮書」規定了1992年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內容與日程。歐共體的這一突破性進展,產生了強大的示範效應,極大地推動了其他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建設。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1 、聯合一致抗衡外部強大勢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因
2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3 、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與發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維護自身的經濟、貿易等利益,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經濟源泉。
5 、貿易創造等各種積極的經濟效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❽ 為什麼世界各國要組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發展原因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 1932 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
盡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並迅速發展,卻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大批發展中國家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第一次發展高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這一時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定的一體化計劃並未完全實現,而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嘗試沒有一個取得完全成功。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例,兩次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全球經濟衰退、日美貿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員國遭受巨大打擊,各成員國紛紛實施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導致第一階段關稅同盟的效應幾乎喪失殆盡,歐共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降。
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第二次發展高潮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在抑制通貨膨脹、控制失業率方面取得成功,經濟的發展推動著區域經濟聯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這次高潮的出現是以1985年歐共體關於建立統一市場「白皮書」的通過為契機,該「白皮書」規定了1992年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內容與日程。歐共體的這一突破性進展,產生了強大的示範效應,極大地推動了其他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建設。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1 、聯合一致抗衡外部強大勢力,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動因
2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
3 、維護民族經濟利益與發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區經濟一體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維護自身的經濟、貿易等利益,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經濟源泉。
5 、貿易創造等各種積極的經濟效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❾ 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原因,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的影響

一、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資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資源在各國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一國的各類物質資源和各層次勞動力的供給 與需求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各生產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現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資源,以提高其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 就需要進行多國合作來互通有無與多寡。相鄰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圍的國家實行區域經濟 一體化,正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❿ 地區經濟一體化產生與發展的主要原因

:(1)歷史的原因;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3)維護民族經濟權益與發展的需要;
(4)解決國際收支困難;
(5)維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閱讀全文

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動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