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林毅夫《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電子版誰有啊謝謝啦!
這里有免費下載內:容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833748.html
『貳』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創新,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有利於新常態下增長動力的轉換,也有助於應對技術脫鉤風險;開放,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在要求,也是後發趕超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分配,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既可釋放消費潛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又可努力避免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民粹主義思潮和社會不穩;法治,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訴求,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保障,是國家治理成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亦是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題中之義。
一、「踢掉梯子」後的創新發展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1841)曾提出著名的「梯子理論」,即把貿易保護形象地比作登高用的「梯子」,以此來分析先發國家主要是英國貿易政策的轉變。他指出:「這本來是一個極尋常的巧妙手法,一個人當他已攀上了高峰以後,就會把他逐漸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如果將「梯子理論」用於理解當前中美之間的經貿沖突與技術脫鉤背後的動因,也非常貼切——已經攀上高峰的美國要「踢掉梯子」。
「十四五」時期的創新發展或許面臨的就是美國(將要)「踢掉梯子」後的挑戰,中國需要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盡管這些年我國創新發展取得顯著進步,但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發展還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面臨著諸多問題:(1)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2)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工業母機、高端晶元、基礎軟硬體、開發平台、基本演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這在本輪中美貿易戰中體現得最為明顯。(3)中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4)中國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
基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十四五」期間中國全面推進創新發展的政策重點應包括以下五方面相互關聯的內容。
『叄』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ZQ學長給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就說你可以把它當中國近現代史來讀,應該很有意思,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那天拿著寫有書名、作者、檢索號的小紙條,第一次穿梭在圖書館一樓找書,以往都只是看看三樓的書。當這本小黃皮書印入眼簾那一刻,還是著實興奮了一把。就用這本書,開始我真正經濟學的學習吧。 所以,這本可以當歷史來讀的經濟學書籍至少讓我這個在大四才開始想去真正了解我的專業的人來說,還是一個很符合我口味的開始。讀完了,就想寫點讀後感吧,還不能算作評論雲雲。 這本書是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林毅夫是一個有著傳奇經歷的中國人,從台灣游到大陸的學者。本書從發展戰略選擇與資源稟賦之間的矛盾出發,分析了中國傳統經濟體制模式內生地形成邏輯,並將這種分析方法及其結論擴展到所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指出發展戰略的選擇是否和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一致,是決定經濟體制模式進而決定經濟發展績效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出於當時國際形勢的考慮,從保家衛國自力更生的角度,我國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讀後感《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但是重工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設備且產業周期長,見效慢,這與當時中國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即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並不相符。為了達到優先發展的目的,便不得不採用扭曲產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宏觀政策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以及沒有自主權的微觀經營體制。然而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並未實現趕超戰略,反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遠。平均主義、大鍋飯導致企業效率低下,生產積極性不高。 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從微觀的放利讓權開始,在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民在「交滿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餘的便可以歸於自己」的政策下大大提高了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隨著資本的慢慢累積,需要資金較少而應用勞動力較多的鄉鎮企業開始蓬勃發展。在城市,國有企業開始大刀闊斧改革,企業也取得了部分資源的配置權。慢慢地這些資源都流到了被趕超戰略壓制的部門,而這些部門的發展正是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環境。由此,才製造了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奇跡。 當然,由於整個發展戰略並未改變,經濟宏觀政策環境並沒有改變,基礎行業的價格、利率、匯率依舊沒有市場化。各種矛盾、尋租行為也層出不窮,金融體制的改革也是舉步維艱。 然而,林毅夫分析了中國的改革內在邏輯具有不可逆性,這主要體現在,從微觀角度開始的放開,難以再收回,只能進一步推進宏觀體制的改革。 這本書,介乎學術與歷史之間,語言通俗易懂,道理娓娓道來,或許它的觀點仍存在可以修正的地方,但是卻是一本良作。能讓你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國的改革開放,了解比較優勢,也能讓我們堅定,唯有繼續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的發展,才是我們最好的出路。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肆』 中國奇跡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讀後感
「滴答,滴答,滴答……」水龍頭不斷的流出水,可使用水的人不知去向。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它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會珍惜水,因為在人們心中有一個概念:水是源源不斷的,是取之不盡的。然而有誰又知道,我們的中國早已是個乾旱,嚴重缺水的國家,而地球上可以被我們直接引用的佔地球的百分之零點三,而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節約一滴水,我國就節約了13億萬多滴水,這些水可以解決一個乾旱山區的燃眉之急,可以挽救一片即將枯死的禾苗,這何樂而不為呢?
在生活中,我可是一個「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地節約水資源文明小標兵啊!我喜歡吃媽媽做的菜,於是常常會跑進廚房看媽媽做菜的樣子,久而久之,我會幫媽媽做些事情。記得有一次,我一如既往的在廚房裡,而媽媽回來晚了,因此就叫我幫她煮飯,我非常高興,立刻行動了起來。先舀幾勺米,接著注入水,然後再淘米。我將清水注入後,淘了一會後,我正想把這渾濁的水倒掉時,我眼前浮現了那些正缺水地區的畫面,看到地球上的水資源正一天天減少的樣子,我不禁停住了手。我心想:不行,不能這樣浪費水,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聽別人說淘米的水可以澆灌植物,這樣會有利於植物。於是我就把淘米的水澆花了。我既節約了水,又有利於植物生長,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我又有時也會浪費資源,又是開了房間的燈忘了關,以致於浪費了許多電,真是不應該。
人們啊,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珍惜水資源,我們可以用淘米的水來澆花草,用洗菜的水來沖廁所……為了我們的地球明天更美好,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我做起,從大家做起,一起來珍惜水資源吧!
【剛找的,千里挑一】 節水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看看國外的的一些國家是怎麼用水的:日本每增加一萬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中國則高達5045立方米,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意味著什麼?
3月22日至28日是第十七屆中國水周,22日還是第十二屆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災害」,中國水周的宣傳主題則為「人水和諧」。因為水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關,誰也不能置之度外。筆者以為,建設節水型社會的主要途徑有四種。
首先,靠觀念節水。如今許多國民還沒意識到節約用水的極端重要性。其思維定式尚停留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教科書所宣傳的那樣: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他們覺得多用水不算什麼浪費。比如在我國最缺水的西北內陸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居然是歐洲國家的兩倍之多。可見節水潛力巨大,假如國人每人每月少用一噸水,那麼13億人口所節省的水無疑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這種潛力是完全可以挖掘出來的,關鍵要教育和引導公民轉變用水觀念,牢固樹立節水意識。
其次,靠科技節水。據統計資料,日本每增加一萬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中國則高達5045立方米,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差在科學技術落後。差距意味著潛能,我們要堅持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節水型農業,就一定能大大降低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消耗。
第三,靠法制節水。目前我國對水資源管理的法律體系已經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法律法規條文線條粗,執法彈性大、處罰力度小,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依法治水需要從嚴從細,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城市家庭普遍使用的抽水馬桶,英國議會早在60多年前專門制定一部「馬桶法律」,規定坐便器每次用水不得超過6升,耗水量6升以上的馬桶不得進入市場。小小馬桶每天要「吃掉」多少水?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立法限制馬桶的「吃」水量。
第四,靠價格杠桿節水。水價偏低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如黃河沿岸一些農村使用1000立方米黃河水澆地,所付價格居然比買一瓶礦泉水還便宜。過低的水價不利於公民節水意識的培養,提高水價勢在必行。水價的提升不單單是個價格問題,也體現了水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此舉有助於公民節水觀念和習慣的養成。北京、上海、江蘇、四川、河北、廣東等省份開始著手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計價,北京最高水價5年內將達到每噸5元。這種「階梯水價」對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沒有增加大的負擔,而超額用水者則須付出高價,這是科學、合理和公平的。
我們從3月22日開始的第十七屆「中國水周」的活動中得知,缺水之弊正日益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少城市實行定時供水,居民不得不半夜起床接水;有的城市甚至出現「理頭不洗頭,麻雀喝柴油」的奇特景觀。專家預測,此種勢頭不遏制,至2010年,城市一半以上居民有可能過「上甘嶺」似的生活!
缺水何以至此?專家指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人」身上。據了解,我國城鎮生活用水漏失率高達40%,居民用水多為一水一用,「長流水」和「跑、冒、滴、漏」的現象嚴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來越遠,遠距離取水的城市越來越多,用水成本越來越高」。
君不見,單位里的公用水管又沒關嚴;君不見,自家洗完澡的熱水器龍頭仍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流水……有人可能會說,這點水算什麼?可知道,這點滴之水日積月累,足可成江河。在生活中,節水與不節水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歸根到底是節水意識的建立與否。所謂節水型社會,還得從人們用水的「點滴」習慣入手。
『伍』 地方政府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應做出哪些措施
政府首先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制定適合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鼓勵、引導地回方經濟稿畝發展;其答次在堅持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找到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或敬頃通過激發市場活力,用好市場要素,擴大市場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衫陸。同時找准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科學規劃,加強政府引導,鼓勵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展致富。(鏈接比較全面)
『陸』 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轉型是怎樣的
1、實現了從政治主導到經濟主導的轉型。
2、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版。
3、實現了從權封閉型國家到開放型國家的轉型。
4、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
社會轉型包括:
一、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二、社會結構變動。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三、社會形態變遷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專家學者關於「社會轉型」含義的論述,對於正確把握社會轉型期的形勢和任務,無疑有著有益的啟示。
『柒』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抄發展社會生產力,提襲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7)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捌』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目標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版立一百年時,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8)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初,就注重從戰略全局和發展前景的高度考慮經濟問題。在國民經濟復甦時期結束後,立即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當時由於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是缺乏全面、系統、尤其是在後來的指導思想「左」的錯誤,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目標的實現方法和道路,有明顯的錯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實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戰略轉移。
『玖』 我也需要一篇《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論綱》的讀書報告 謝謝!
第一章 總結經驗 科學改革——科學改革觀論綱 3
第一節 科學發展觀催生科學改革觀 4
第二節 科學分析改革開放的「四柱八梁」 7
第三節 科學分析改革開放的「路線圖」 14
第四節 科學分析改革開放的大智慧:「剛柔相濟」和「非對稱組合」 18
第五節 改革過程中的科學決策 22
第六節 科學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次大爭論 28
第七節 科學分析和處理效率、公平和收入分配關系 35
第八節 科學分析「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 41
第九節 科學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44
第十節 科學認識專家學者的權利、義務和社會責任 49
第十一節 科學改革觀的視野:做中國「貓」,抓中國「鼠」 51
第十二節 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崛起 55
專題報告
第二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觀念轉變 63
第一節 認識社會主義的新視野 63
第二節 研究所有制問題的新觀念 70
第三節 分析階級和階層的新角度 78
第四節 指導執政黨建設的新理念 80
第五節 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84
第三章 我國宏觀調控30年 88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調控及主要措施 88
第二節 我國宏觀調控的基本經驗及不足 100
第三節 進一步探索符合國情的宏觀調控體系 108
第四章 我國現代市場體系建設30年 115
第一節 我國市場體系建設的歷程 116
第二節 我國現代商品市場建設 117
第三節 我國現代金融市場建設 127
第四節 我國現代勞動力市場建設 132
第五節 進一步完善我國市場體系 135
第五章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30年 138
第一節 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30年歷史回顧 138
第二節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歷史總結與評價 149
第三節 2007年行政體制改革的最新動態與發展 152
第四節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157
第六章 我國所有制改革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30年 164
第一節 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回顧 164
第二節 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 169
第三節 所有制結構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78
第四節 未來5~10年深化所有制改革的若干建議 181
第七章 我國財稅體制改革與發展30年 187
第一節 財稅體制30年改革與發展進程 187
第二節 財稅體制改革與發展30年的基本經驗 199
第三節 財稅體制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01
第四節 財稅體制改革和發展的趨勢 203
第八章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與市場發展30年 209
第一節 金融體制改革的路徑和發展脈絡 209
第二節 金融體制改革30年來取得的成就 217
第三節 金融體制改革30年的主要經驗 223
第四節 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25
第五節 金融體制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229
第九章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體制改革30年 234
第一節 改革開放之前的投資體制 234
30年來,改革開放創造了兩個「當驚世界殊」的「盛世」:一是中國經濟體制創新的盛世;二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盛世。自古「盛世修書」,兩個「盛世」把為改革開放「修書」的歷史任務推到了世人面前。「三十而立」之年,對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無論怎樣謳歌、贊頌都不為過。《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是為中國改革開放「而立之年」獻上一份華誕心禮。 接踵「三十而立」,我國將繼續改革開放的「新長征」。對於理性的領導者、政治家和思想家來說,不僅要有「熱」慶典,更要有「冷」思考。對改革開放30年最好的紀念,是探索「科學改革觀」。科學分析改革開放的「四柱八梁」、「路線圖」和「大智慧」,立足於「做中國『貓』,抓中國『鼠』」,以經世致用的科學研究,促進中國經濟低調發展和理性崛起。本書從思想解放、宏觀調控、經濟、教育和醫療、法制建設等24個方面,全方位展示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總結基本經驗,更多地關注和思考今日存在之問題和未來改革之挑戰,積極探索改革開放「新長征」的方向,為我國「新長征」之路添磚鋪石。
內容簡介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領導幹部需要具備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妥善處理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各種復雜和不確定因素的能力;具備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全面推進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能力:具備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能力。
《領導幹部決策大參考》針對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新變化,著眼於當今世界知識發展前沿,研究時代特徵,把中國的發展納入國際視野進行考察,並注重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實踐和經驗,緊扣治國理政面臨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針對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管理、戰略、歷史、國際關系、社會、軍事、黨建等各方面的重大問題,由國內各領域最權威的專家進行專題講解,密切結合執政興國、謀求發展的實際需要,對研究和解決重大問題、推動實際工作、探索客觀規律,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各級領導幹部開闊視野、增強素質,提高領導水平和行政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更多>>
作者簡介
姓名:鄒東濤
作者簡介:
作品:《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經驗》 《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中國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No.1)》 《中國企業公民報告:2009》 《1949-2009-新中國經濟發展60年》 《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No.2: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1949~2009》 《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1949~2009)-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NO.2-2009版》 《2009-中國企業公民報告-(贈光碟)》 《中國所有制改革30年:1978~2008》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