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諸葛亮對曹魏經濟影響

諸葛亮對曹魏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3 04:13:21

『壹』 諸葛亮輸給曹魏 歷史典故

揮淚斬馬謖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於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將馬謖佔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後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後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後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於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後,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馬謖被推走了。諸葛亮拭乾眼淚,又宣布一道命令:對力主良謀,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的副將王平加以褒獎,破格擢升為討寇將軍。善於自省的諸葛亮斬馬謖,升王平之後,多次以用人不當為由,請求自貶三等,一品丞相為三品右將軍,仍盡心竭力輔佐後主劉禪,欲圖中原,成就大業。

『貳』 為什麼諸葛亮六齣祁山也不能打敗曹魏呢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在文化層面上,祁山已成為諸葛丞相北伐的標志、品牌,或與之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即北伐,北伐即出祁山,二者不可分。


諸葛亮從祁山六齣的決策,對於貫徹《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鞏固霸主地位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雖然六齣祁山,但“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未能戰勝曹魏。

二、六次北伐失敗的關鍵事件

1.六次北伐為何失敗



『叄』 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理論,為什麼三足鼎立後,他還北伐呢

先來看看北伐的背景,當時漢昭烈帝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同時蜀漢元氣大傷,可以說擺在諸葛亮面前的是一個爛攤子,隨時都有可能被魏吳“掀翻”。

2.不北伐曹魏,不出數年,蜀漢必亡。

曹魏皇帝對蜀國實行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就明白了,曹魏一旦實力強大到可以碾壓蜀漢,必會來取蜀漢。而且曹魏地處中原最富有之地,人口也是最多,經濟的發展,蜀漢和曹魏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所以,這是諸葛亮必須北伐的第二個原因,以空間換取時間,引起中原新的戰亂,使北方經濟發展減緩,使蜀漢得到生存!


3.南方已定,兵甲很足,缺少的是將領。

通過北伐,選取出新的人才。而且最好是益州人士,這樣也可以緩和荊州和益州兩方勢力的矛盾。

這是諸葛亮北伐的第三個原因。把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到對曹魏的戰爭上,同時鍛煉,選取將領!


所以,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六齣祁山,對曹魏發動五次戰爭。最後身死五丈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肆』 司馬懿在諸葛亮病逝後,為啥就不再攻打蜀國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的時候積勞成疾,病逝在了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就進入了人才真空期,特別是在魏延和楊儀爭奪權力失敗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大大減損,在後來的十幾年裡面都沒能發動對曹魏的大規模進攻。讓人奇怪的是,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不僅沒有進攻蜀漢,而且在曹爽等人進攻蜀漢的時候,司馬懿採取了保守態度。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終身不伐蜀漢呢?



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沒有進攻蜀漢,蜀漢在司馬懿去世前也沒有主動進攻曹魏,雙方的這個默契一直到司馬懿去世後才被打破。

『伍』 諸葛亮為啥一直往甘肅跑

諸葛亮當時要往甘肅跑的原因主要有三個。要知道當時諸葛亮其實也是對的,國家的形勢進行分析才會出此策略的。他並不是盲目的想要一直往甘肅跑,而是因為甘肅這個地區非常重要,對他的謀劃來說也非常重要。

第3個原因是因為甘肅的地形。甘肅的地勢非常的高,平均海拔與關中相差1千米左右。所以如果當時蜀國的軍隊佔領這片地區的話,那麼可以起到一個防守的作用。如果打下這片地區,同樣也可以對曹魏造成一定的壓力,同時曹魏軍隊也很難發起進攻。因為這片地區易守難攻,所以只要佔領這片地區,那麼軍隊的軍事優勢就會發揮出來。

『陸』 歷史中諸葛亮一共幾次北伐曹魏

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興六年春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

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2、建興六年冬

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魏延所斬。

3、建興七年

建興七年(229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軍撤退。

4、建興八年秋

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

5、建興八年秋後

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6、建興九年

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准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

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7、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楊儀不和,被以謀反罪誅殺。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後,劉禪便登基為帝,雖然劉禪愚笨,但在諸葛亮的領導之下蜀漢,逐漸恢復了昔日的強盛,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率兵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先後七次北伐,不過最終也難以興復漢室,公元234年,諸葛丞相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之中。

(6)諸葛亮對曹魏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諸葛亮「六齣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並非戰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歿於伐魏前線五丈原大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

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夷陵之戰後,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宦官黃皓等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拚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已降魏做俘虜,進入安樂宮。

5、北伐戰事中,關鍵時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失之難以挽回。

6、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柒』 諸葛亮在曹魏集團中最怕的對手,除了司馬懿還有誰呢

天道循環,此乃自然之理也,凡事有因有果,猶如諸葛亮南征時,曾經火燒藤甲兵,在當時便感嘆到:“此舉,必將折損吾陽壽!”其實,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把人燒起來,放火燒人者需要多大的勇氣,而被燒之人又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想想都後怕,火燒藤甲兵也確實比較殘忍。


司馬懿的道號叫冢虎,而郝昭也長期與棺材板打交道,可以說郝昭更比司馬懿可怕,要知道棺材這個東西可不是一般人可以hold住的。而孔明在47歲進,便遇上了郝昭與司馬懿,可以說是上天註定了的吧!這或許是當年孔明火燒藤甲兵的懲罰吧!而孔明在經過與郝昭交手之後,必定可以刷新之前的見識!有一座堅城,有一個良將,確實再多的兵力也要費吃奶的力氣才能憾動!

『捌』 諸葛亮為什麼相對曹魏政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六齣祁山伐魏

需要明確一點,諸葛亮北伐和隆中對中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隆中對是這么說的。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大致是一個鉗式戰略,一路出兵宛洛,一路出兵關中,直搗曹魏的腹心。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到諸葛亮北伐時,黑字部分已經完全不可實現,既然跨有荊、益不可行,天下也未有變,而蜀國內部呢,恐怕也未見得有多和諧,一無天時、二無地利、三無人和,那麼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而且為何採用的戰略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而且出兵的方向多是遠離曹魏腹心的隴右呢?
因為不北伐不行!
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我認為王業不偏安是表面現象,益州疲敝是根本原因,益州疲敝導致了王業不能偏安。這就回到了題主的問題,為何不發展經濟,等國力強盛,答案是不能,時間不在蜀漢這一邊。
首先是外部不允許。《文獻通考》中說: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曹魏占據的中原和北方地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就在於漢末軍閥在北方混戰,而南方相對安定,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間一定不在蜀漢這一邊。所以必須北伐。
北伐有效果嗎?有。

『玖』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東吳孫權為什麼不和諸葛亮一同進軍,形成對曹魏的夾擊之勢呢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

國別戶數(萬)人口數(萬)

蜀2894

吳52.3230

魏103443.28

合計183.3767.28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

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通過比較三國人

口統計,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

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

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

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

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

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

不要發展生產?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此時孫吳有兵23萬(

230萬人口)。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諸葛亮六齣祁山

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余。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拖

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

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我只能按正史回答你,你第一點說的很對。三國時期蜀漢和吳國地方不算小但多是蠻荒未開發的地方,人口稀少。人口稀少則兵源稅負都少,以上數據表明蜀漢和吳國的綜合國力和魏國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所以不是吳國不願出兵或不明白,從歷史上看還是無力出兵或出兵無用。不要看三國演義上多是以少勝多的戰例,看看軍事史就明白古代戰爭由其是國家戰爭兵力錢糧是根本因素,只能說魏國完全有能力兩線防守。

諸葛亮很早就明白這點(隆中對)所以要把荊州拉進來增加國力,失去荊州後他自己也知道沒什麼希望了,諸葛亮文集中有很多和諸葛瑾的通信,直到他病死,幾乎北伐的每一步諸葛亮都告知了東吳,從諸葛瑾的回信看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東吳多次派兵協助,但都以失敗告終。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沒有詳細記錄。

吳國實力強於蜀漢是正確的,但與魏國比還有很大差距(參看資料),三國經歷多年,老百姓已不願打仗且魏國的政治還是很好的,老百姓有飯吃(參看曹操的政治改革)都願服從曹魏政權的管理這也是兩國伐魏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諸葛亮隆中對說的是待「天下有變」說明他也知道如果魏國不內亂政治一直清明,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即便武力出兵也還是很困難的。

所以諸葛亮北伐期間吳國是多次出兵的,但規模都不大,諸葛亮規模也不大,根源還是國力問題。但還有一個史料就是吳國在孫權中後期政治開始混亂,因為皇子眾多爭斗不休導致派系林立內政堪憂和蜀漢諸葛亮一人說了算的局面完全不同。在如此內憂的情況下吳國還是多次派兵伐魏以呼應諸葛亮說明吳國大抵領導階層還是頭腦清楚的,無奈實在是兵少將寡,加上內部問題都自顧不暇哪能專心打仗?應此不是吳國不想實是無能為力。

『拾』 諸葛亮共發動了五次北伐,分別有什麼作用呢

歷史上諸葛亮共發動了五次北伐,雖然諸葛亮發動的五次北伐都沒有取得成功,但是諸葛亮北伐也並非徒勞無功。諸葛亮北伐至少達成了三個實際戰果,第一個戰果是諸葛亮以攻為守,將戰爭的主動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假如沒有諸葛亮北伐,那麼蜀漢滅亡的時間很可能會提前。第二個戰果是諸葛亮奪取了曹魏的部分領土,增強了蜀漢的實力。第三個戰果是諸葛亮北伐殺死了曹魏的多名悍將,消滅了曹魏數萬軍隊,削弱了曹魏的實力。


總結

從諸葛亮北伐的這三個成果來看,諸葛亮北伐對三國歷史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假如沒有諸葛亮的北伐,蜀漢很可能會提前滅亡,畢竟曹魏的實力遠強於蜀漢和東吳,一旦曹魏恢復過來實力,那麼東吳和蜀漢都不是曹魏的對手。

閱讀全文

與諸葛亮對曹魏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