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職能
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主要職能是: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和農村集體財務資產管理,鎮村企業規劃、指導、協調、管理和統計服務等。農經服務是農村工作內容之一,是服務於「三農」,服務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農經部門在搞好管理,職責定位,壯大自身,拓寬工作領域的需要。繼續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輸出中介、農村土地流轉指導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農村財務審計服務、政策咨詢服務和民營經濟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形式,加強農經工作宣傳,為開展服務工作營造良好氛圍,切實為農民解決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為農民群眾謀實惠。繼續完善農經「一站式窗口」服務,把開展服務與農經部門發展緊密結合,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貳』 橋頭鎮的發展理念
長期以來,橋頭鎮堅持走「旅遊興鎮」的發展戰略路子,加強對燕岩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並通過招商引資重點開發了世外桃源景區和燕岩景區。主要的景點有燕岩、世外桃源、燕山、雪風洞等,目前還有許多具有觀賞價值的原始景點等待開發。燕岩景區是最著名的景點,因金絲燕大量在洞中聚集,故名燕岩。早在八十年代已經聞名中外,許多專家學者旅遊的同時,還研究金絲燕的生態。
建立農土特產一條街、燕窩加工場、燕岩展覽廳、人工攀岩場和天然攀岩場等,2004年6月在燕岩景區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攀岩邀請賽,並確定為國家攀岩隊訓練基地。
該鎮生產的陳年米酒,醇樸清香。而用橋頭陳年米酒釀造的燕窩酒,更是聞名中外。該鎮居民喜食玉米粥,有傳說當地美女多,皆因玉米粥營養結構合理,到此旅遊的人們吃飯時首先喝上一兩碗玉米粥。
橋頭石山羊是一種草食性動物,在只長小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石灰岩山區放養,喜好走動,抗病力強,體態強壯,其肉質比其他山羊的肉質細嫩鮮美,無膻味。經多年推廣,省內外已有相當的知名度,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廣闊,越來越吸引酒樓食肆和消費者喜好,成為到我縣旅遊觀光者首選食品。目前以散戶飼養為主,飼養戶約有220多家,飼養量5萬多隻,年產值12000多萬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橋頭鎮一直以來有養殖山羊的傳統,喀斯特山地青草和山坑水的獨特地貌環境,加上精心養護管理,逐步優化改良成獨具特色的石山羊。預計到2017年可達到6萬頭以上。
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全鎮第三產業和農土特產的發展,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23.2億元,財政收入1423萬元。
橋頭鎮各村經濟分布
1、金星(圩鎮駐地):經貿服務區、無公害蔬菜基地、旅遊度假屋
2、保豐村:旅遊渡假屋、沙糖桔基地。
3、徐豐村:旅遊渡假區(蓮湖)、石山頭養殖基地
4、新平村:糖果種植基地、速生林基地(副經濟區)
5、新寧村:板栗、玉桂基地、速生林基地
6、新興村:速生林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旅遊區
7、鳳真村:速生林基地、沙糖桔種植基地、(副經濟區)
8、徐安村:速生林基地、油橄欖種植基地
9、六竹村:速生林基地、沙糖桔種植基地、石山頭養殖基地
10、岩旺村:旅遊景區、速生林基地、沙糖桔種植基地
11、岑元村:速生林基地、沙糖桔種植基地
12、豐大村:生態公益村、粟米雞養殖基地
13、紅光村:生態公益村、三華李種植基地
橋頭鎮2008年工作總結
一、抓稅源建設,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一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適應新形勢,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克服財稅任務重、稅源少的困難,通過招商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全方位、多形式地培植新的稅源,鎮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全鎮完成財政總收入109.1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02.9%,比上年增長22%,其中國稅完成40.5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03.8%,比上年增長23.1%;地稅完成68.6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02.4%,比上年增長21.4%。
二、抓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路子拓寬
一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大課題,用現代農業、綠色農業、效益農業的理念,精心謀劃農業發展路子,逐步形成了龍頭帶產業、產業聯萬家的產業格局.按照縣提出的「一果一豬一庶」發展農業經濟戰略,抓好我鎮的沙糖桔、糖蔗和溫氏豬種養基地建設。年內我鎮初步形成了10500畝沙糖桔種植基地,共發展養殖溫氏豬300頭以上的有21戶、形成了1000畝糖蔗種植基地,年內共發展養殖玉米雞20萬只、石山羊2萬多頭,同時,形成了4萬畝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1153畝中草葯種植基地、600畝火籠果種植基地、300畝油柑欖種植基地;
以及松脂基地、木薯基地、玉米基地、板栗基地建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發展。逐步使過去單一的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8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生產總值計30102萬元,比去年增長13%,其中,實現農業總產值12851萬元,增長7.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30元。
三、抓招商引資,民營經濟迅速發展
一年來,我們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全鎮工作的總抓手、重頭戲,大做文章。一是打造良好招商環境。我們採取項目定人跟蹤服務的方式,積極為外商提供快速、優質、高效的一條龍服務。對引進的每個招商項目,都派了1—2名黨政領導跟蹤服務,客商的一切辦證及與外部接洽事宜,都由跟蹤該項目的領導全程協助辦理,使客商進得來,留得住。二是建立廣泛招商紐帶。我們充分利用我鎮外出務工人員多的人力資源優勢,廣泛與他們聯絡,以同鄉、同學、朋友、同事等親情為紐帶,通過親友鏈、關系鏈、產業鏈廣泛聯系客商,吸引客商來橋頭投資。三是以「雙轉移」為契機,全面貫徹落實省「雙轉移」會議精神,舉全鎮之力,抓住新一輪發展先機,主動積極承接珠三角輕工業產業轉移,為我鎮今後發展培植新的增長極。據統計,今年我鎮新增民營企業3戶,先後引進了恆益礦業有限公司投資600多萬元在鳳真村大麴山開采陶瓷泥、懷集縣金豐石料建材有限公司投資600萬元在我鎮開發石場、佛山銀星輝精密模具配件有限公司(落業縣工業園)等民營企業,使我鎮的民營經濟不斷壯大、持續發展,工企業經濟呈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並對橋頭鎮燕岩酒果廠進行企業改制重組,積極引導公司加強管理,吸引外來資金,支持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技術改造,轉變營銷觀念,企業的經營實力和效益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和提高。2008年全鎮工企業實現年總產值15812萬元,比2007年增長34%。
四、抓旅遊開發,第三產業穩步發展。
我鎮始終把旅遊業作為推動全鎮經濟重點工作來抓,進一步明確發展旅遊業特色經濟,扶持旅遊業做大做強的發展思路,堅持「旅遊興鎮」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積極配合景區開發,認真做好景區開發的各項服務、指導工作,確保景區的穩定持續發展。目前,燕山二期工程預計總投資2000萬元,開發西岩口集別墅住宿區、娛樂、飲食和水上樂園等項目建設和世外桃源總投資200萬元「百畝萬蝶」景點改造項目正在籌建中。通過大力開發旅遊資源,逐步構築了一批集風景、探險、觀光、休閑、度假、玩樂、養生於一體的綠色生態旅遊景區,旅遊業發展日趨成熟。年內燕岩、世外桃源、燕山景區共接待遊客68萬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1%,有力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特別是餐飲旅業等服務性行業。各類農副特產銷售量也大幅度增加,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8年全鎮第三產業收入達1700萬元,比上年增長8.7%。
五、抓環境建設,鎮村面貌大大改觀。
一年來,鎮政府圍繞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建設旅遊城鎮為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積極加快中心鎮和旅遊專業鎮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狠抓建設和管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大大提升了旅遊城鎮形象。同時,加強城鎮城管的綜合治理,今年以來,我鎮先後組織了10多次專項整治活動,大力整治違章佔道經營、亂搭亂建、亂停亂放,亂擺亂賣等「臟、亂、差」現象,改善鎮容鎮貌,提高居民的城鎮意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二是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開展「平安家園、富裕家園、文明家園」創建活動,今年,我鎮紅光蓮塘村順利通過了省、市衛生村建設考核鑒定委員會的考核驗收,成為了省衛生村;另外,創建了岑元供口、保豐天田、紅光蓮塘、紅光旺口、金星大馬江等5條生態文明村,使該村逐步實現了排污封閉硬底化;村巷道路硬底化;飲用水清潔自來化;環境美化、綠化,徹底改善「臟、亂、差」的村容村貌,掀起了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熱潮。
六、抓為民辦事,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群眾利益無小事。為民辦實事,是實踐「三個代表」的根本要求。為此,鎮黨委、政府利用有限的財力、物力、人力,根據省、市、縣的工作部署,配合全縣統一行動,在全鎮各村積極實施了各項
「民心工程」。
認真做好規劃與部署,加快公路的路網建設,全面開展較大自然村公路硬底化規劃建設工作.據統計,2008年我鎮共完成村道硬底化4.5公里,新建公路14.2公里;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推動農村文化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實施生產生活環境改造工程,配合縣分期分批進行農村瓦房改造工程;做好飲用水解困工程項目的建設工作,年初建成了新寧何村、三村自來水解困工程;通過廣泛宣傳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每年的參保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按時完成了上級下達的2009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動工作目標任務;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有線電視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全鎮目前有線電視的覆蓋面達到93%以上;積極開展防災抗洪、救災復產工作,年內,共發放重建家園資金130萬多元,幫助災區群眾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各項民心工程的全面實施,大大地改善了我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時送到群眾心坎上,並提高了廣大農村群眾發展經濟、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掀起了農村工作新高潮。
七、抓綜合治理,社會治安大局穩定
一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狠抓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為鎮域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全年未發生重大的群體性事件、安全生產事故和重大的刑事案件。第一,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重點打擊了搶劫、搶奪、盜竊等多發性犯罪和爆炸、殺人等嚴重暴力犯罪活動。全年共立刑事案件28宗,破獲15宗;查處治安案件45宗,調處民事糾紛28宗。第二,進一步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重點排查調處了因山林權屬帶來的重大隱患糾紛,使糾紛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各山場均未發生因矛盾糾紛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第三,加大安全生產檢查督辦力度,增強業主安全生產意識。我們對2家加油站、3家機磚場等場所進行了多次現場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當場責令其停產整頓。對煙花爆竹經營管理進行了整頓,重點整治無專櫃、無消防器材、堆放不規范的經營戶,對無證經營的個體戶,堅決予以取締。第四,進一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突出抓好了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公務員等為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大力推進依法治鎮進程。第五,做好綜治維穩工作,深入開展21項民生信訪問題專項治理。切實做好群眾的來信來訪和開展排查工作,對不同的信訪案件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並嚴格按照「五包」、「五定」要求,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杜絕發生群眾集體越級上訪現象。據統計今年我鎮共排查出信訪案件15宗,目前已調解辦結13宗,其餘2宗正在調解中。有效地確保了我鎮無出現群眾越級上訪或發生群眾性事件,維護了全鎮社會大局穩定。
八、抓基礎夯實,計劃生育水平提高
一年來,我們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全鎮計劃生育水平明顯提高,年內共落實四術749例,其中結扎254例、二女扎47例、上環487例、人引8例,計劃生育率達88.62%,人口出生率為11.43‰,自然增長率6.8‰。第一,強化了計生服務網路建設。全鎮的村計生服務室在去年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全部達到「用房寬敞明亮、設備新穎齊全、制度規范公開、環境整治優美」的標准。第二,完善了利益導向機制。我們共為全鎮150人發放了計生獎勵金,其中發放節育獎47人、發放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金103人,有效地促進了群眾生育觀念的轉變。第三,加強了流動人口管理。過去影響我鎮計劃生育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就是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流動人口違育嚴重。針對這種現狀,我們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了詳實的登記造冊,對其進行了嚴密的跟蹤服務,並積極主動與流入地溝通聯系,形成區域合作關系,及時做好全省、全國流動人口平台的信息核實和反饋工作,把流動人口計生管理和服務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嚴把環孕檢關,做到每次環孕檢均到位檢查或寄證,從而有效地預防了計劃外生育。第五,圍繞全縣開展的「雙百」行動,加大了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我鎮緊緊圍繞全縣開展「雙百」行動的部署要求,強化人口計生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採取措施,突破二女戶結扎難點,對違反計劃生育的對象,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年內共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37.6萬元,共落實純二女扎47例,為我鎮人口計生工作打開了局面。
九、抓精神文明,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一年來,我們通過加強領導、加大投入,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鎮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第一,想方設法增加改善薄弱學校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的投入,加快中小學校的布局調整優化,籌集資金500多萬元實現了中心校搬遷工程,優化了教育教學環境,使其成為了我鎮的
「窗口」學校。採取有效措施,加快對中小學危房改造的步伐,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全鎮已基本消滅農村義務教育學校C、D級危房;而新建項目,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目前也已全面竣工,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位近5000多個。同時,積極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6%,各中、小學返學率達94.5%;高中送生率80.6%,控流防輟工作成效得到了鞏固。第二,認真開展民政救濟工作。全鎮特困群眾218戶882多人全部納入了社會救濟范圍,發放救助資金58.2萬多元。並以敬老院為載體,堅持集散結合,搞好農村五保工作。第三,進一步加強人民武裝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兵役法》宣傳教育和國防教育,保持保量完成了兵員徵集任務,今年我鎮共向部隊輸送了19名優秀兵員。第四,進一步強化了人大監督職能。在人代會上認真審議了政府工作和財政預決算報告,同時對政府重大事項決策、行政執法情況不定期進行監督,認真辦理了代表的建議、批評、意見。第五,政府作風有新轉變。全面推行政務公開,積極開展「問責行動」,扎實開展機關作風建設活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廉政建設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第六,軍烈屬優待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殯葬改革工作進一步推進;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建設和防疫機構不斷完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進展順利;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婦幼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森林防火和林業管護工作取得新進步,2008年完成營造林6500畝。
橋頭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44958 男 21813 女 23145 家庭戶戶數 7833 家庭戶總人口(總) 44526 家庭戶男 21441 家庭戶女 23085 0-14歲(總) 20676 0-14歲男 10320 0-14歲女 10356 15-64歲(總) 21834 15-64歲男 10479 15-64歲女 11355 65歲及以上(總) 2448 65歲及以上男 1014 65歲及以上女 143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4787
『叄』 白塔鎮的經濟狀況
1980年總產值為1091.71萬元,2000年為27.28億元。機械、化工、建材、礦產構成白塔鎮主導產業;八公里機電泵業市場、裝飾材料市場、蔬菜批發市場、鋼材交易中心、陶瓷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構成了白塔鎮商貿流通主體;白塔工業園、萬山新材料基地構成了白塔較為集中的產業群帶。擁有水泵、板簧、耐火材料等一批傳統產品和高純碳酸鋇、碳酸鍶、高純氧化鋁等一批高科技產品。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441萬元。 白塔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位於全市先進鄉鎮行列。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民政工作全優鄉鎮、省級體育先進鄉鎮、淄博市經濟強鎮、淄博市小康示範鎮、淄博市六好鄉鎮黨委、淄博市模範鄉鎮人民政府、淄博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鄉鎮、淄博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先進單位、淄博市黨員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淄博市老齡工作先進單位、淄博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創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單位、淄博市幼兒教育示範鄉鎮、九年義務教育示範鄉鎮、成人教育示範鄉鎮、淄博市教育強鎮、淄博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淄博市科技明星鄉鎮、淄博市十佳衛生鄉鎮等,另有其它市級及博山區單項表彰27項。
近日,在全省「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評選中,白塔鎮成功入圍,成為我區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一個成功典範。
近年來,白塔鎮按照全區產業和空間布局規劃,以建設博山新區工業區為目標,堅持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不斷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生態化進程,綜合實 力列全市經濟強鄉鎮第七位,是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示範單位、省重點特色產業鎮、省板簧產業第一鎮和省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
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顯實力
該鎮作為我區的工業重鎮,有工業企業826家,從業人員24780人,2011年上繳稅金23948萬元。鎮域工業基礎好,機制活,發展快,競爭力強。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汽車部件和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為城鎮建設提供了堅實產業支撐。
汽車部件產業集群規模大、實力強,板簧產品涵蓋重卡、輕卡、農用車及拖拉機等三大系列三百多個品種,汽車零部件產品產能達到100萬噸,位居全國第 一,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汽車板簧產品生產基地。2011年被授予「山東省產業集群建設『十大』突出貢獻鎮」稱號。新材料產業集群起點高、發展快,海洲粉末產 能位居全國第一;三豐集團生產的凈水劑60%直接出口,成為亞洲最大的凈水劑生產廠家;海博新材料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建立了SMC低壓低溫開發試驗基地。 突出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內涵發展加快,去年完成發明專利申請30件,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50項,創建高新技術企業5家,成立市級科研開發中心8家,建 成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處。有75家企業辦理天然氣使用審批手續,10家企業正式使用天然氣,成為全市使用天然氣示範鎮。
城鎮吸納功能增強顯魅力
有著博山北大門之稱的白塔鎮,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產業聚集度高,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活力足,輻射帶動力強,每年有近3萬鎮外人口進入務工經商、生活居住,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扎實推進。
該鎮投資3000多萬元修建孝婦河沿河東路,打通貫穿白塔全線的鎮內道路,對文姜鐵路道口進行拓寬改造。投資1000餘萬元,對鎮域的張博路和西過境 路等主要道路兩側進行綠化升級改造,完成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全鎮綠地面積達40.8公頃。投資4000萬元建設鎮污水處理廠和3處垃圾中轉站。群眾居住 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佔地300畝、投資2億元的和貴中心居住區,佔地180畝、一期投資2900萬元的海西社區,投資2000萬元的掩的社區建設穩步推 進。同時,該鎮還投資1000萬元建設鎮敬老院,投資530萬元新建、改造校舍4500平方米。
「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次中心和輻射農村腹地的公共服務中心,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實現要素集約配置、提升 小城鎮綜合實力、引領一般小城鎮科學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這是對我鎮小城鎮建設工作的充分肯定,將進一步增強我們幹事創業、科學發展的信心和 決心,促進既宜居、宜業、宜休,又單體精品、整體美觀、提升形象的城鎮建設目標的盡快實現。」鎮黨委書記黃向軍說。他還透露,評為示範鎮後,不光每年可享 有1000萬元的獎補資金,在技術、項目、政策等方面還可獲得一定支持。 1922年2月12日, 大海眼村周仲璜在昆侖兩級小學任教時,經鄧恩銘介紹入黨,成為全鎮第一名中共黨員。
1937年12月30日,國民黨殷啟民率部在大庄村與日軍交戰,日軍傷亡不祥,殷部犧牲10餘人。
1938年6月至1940年春, 我八路軍、抗日游擊隊在廖容標司令員的組織領導下,在東萬山、小海眼、白塔等地,根據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集中力量成功地對各道會門進行了爭取改造工作,將道會門整編為抗日自衛團,將罡風道編為博萊抗日自衛團,並建立了黨組織,為創建博山縣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1939年2月12日,國民黨翟超部隊在小海眼伏擊日本巡邏車,擊斃日兵3人,翟部犧牲周紹武1人。
4月, 日軍強迫群眾在大海眼村和白塔村修築崗樓,指令偽鄉長、保長派老百姓護路。
1940年6月, 「黃砂會」在小海眼村南炸日本火車,戰情不詳。後來日軍報復,放火燒了小海眼「香磨房」,村民孫氏全家四口無一倖免。
1944年9月, 住在「劈山炮樓」里的日本兵,攜槍到東萬山胡作非為,被焦念海領導下的游擊隊員馮八月、馬方柏等人將其打死並得槍而去,三天後,日軍報復,燒毀200餘間房子。
1946年6月, 淄川縣龍泉區派牛敬山到東萬山村開展黨的組織發展工作,首先有馬文獻、馬文莆、孫即法加入了黨組織,由馬文獻任書記,馬文莆任宣傳委員,孫即法任組織委員。同時建立了職工會,會長孫即法,農救會會長馬文明,民兵隊長馬天琪,指導員孫即成。
1947年3月24日, 我華東野戰軍在萊蕪戰役勝利結束後,由陳毅司令員率領到博山、淄川兩縣暫住,部隊進行整修待命。軍部駐在博山區大海眼村,劉伯承、陳毅、饒淑石都住在該村。 5月16日,根據上級指示,全村動員村民參加民夫,隨軍支援孟良崮戰斗。同日,陳毅司令員在連長以上幹部會議上總結表彰了萊蕪戰役中有功人員,部署傳達了孟良崮戰斗計劃和任務。
1949年5月23日,支援淮海戰役隨軍南下的白塔小車隊1000餘人勝利歸來。
是年冬天,動工興建張博公路。
1950年3月建立萬山鄉,馬天興任萬山總支書記兼鄉長,丁昌恆任副鄉長;羅圈、石佛、飲馬、因阜、國家等五個自然村建立飲馬鄉,支書張子龍兼鄉長,副鄉長國洪昌;白塔、小海眼、西阿等四個村建立白塔鄉,李金寶任書記兼鄉長,孫維贛任副鄉長;岜山、大庄、小庄、梁家莊等四個自然村建立大庄鄉,支書孫仲聯,鄉長福庭;淄川縣昆侖區改為第四區,龍泉區改為第三區。
1956年11月,撤銷萬山鄉、飲馬鄉,建立飲馬鄉並成立飲馬鄉黨總支,王繼忠任總支書記,劉玉洪、馬天興任副書記;梁柏成任鄉長,孫兆建、馬天獻任副鄉長。
1958年8月24日,原飲馬鄉的14個村及蕉庄鄉的小庄、小梁庄劃歸昆侖人民公社,書記暫缺,副書記程汝祥、劉奉禮,社長劉發旺,副社長喬英貴、宋德福。
1962年2月13日, 根據淄博市委指示,把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西阿、羅圈、石佛、因阜、飲馬、國家、東萬山、南萬山、北萬山、北峪、小店等十七個自然村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並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公社駐地大海眼村。
4月,成立第一家鎮辦企業--海眼公社制修廠。
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繕隊。
4月15日,鎮轄區發生特大冰雹,電話線路全部毀壞。
6月1日,海(大海眼)萬(東萬山)公路及海眼橋建成並通車。
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業辦公室。5月1日,東山煤礦投產。張豐清任礦長。
3月1日,建立海眼公社拖拉機站。
1973年7月,公社機關遷至白塔村。
1976年5月,海眼煤礦投產。
1977年3月,海眼公社工業陶瓷廠建成投產。
1982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海眼人民公社更名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改為白塔鄉。
1984年2月, 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白塔鄉改為白塔鎮,程欽遠任黨委書記,梁善周任鎮長。
7月,成立博山釀酒廠(博山飲料廠)。9月17日,在羅圈村北建立白塔鎮敬老院,後遷至小海眼村北。
1986年2月4日,東萬山村、石佛村分別與嶺西鄉上虎村、南閆村結成文明姐妹村。
1987年12月20日,合並海眼煤礦和東萬山煤礦,建立白塔鎮煤炭公司。
1988年8月,新修拓寬博(山)--礬(場)公路白塔地段竣工通車。
1990年1月14日, 博山西過境路經過四年奮戰勝利竣工,由山東省政府顧問張敬燾、宋一民,淄博市市長韓新民和博山區委書記鄒大民等在白塔鎮入口處為公路通車剪綵。
1992年3月,成立白塔鎮建設委員會。
1994年4月, 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准,將掩的、趙庄、簸箕掌三個自然村由域城鎮劃歸白塔鎮。
6月, 貫徹博山區博發[1994]36號文件勞動力轉移,將李家鄉所轄的小南峪、銅井、柳溝、平安峪等四個村及石門鄉的吳家宅、行者峪、下惡石塢三個村,整村分別並入白塔、小庄、趙庄、國家、小海眼、飲馬、掩的等7個村。
1995年8月, 白塔鎮實施「人才工程」,委託天津大學為白塔鎮招收一個大專班共43人。
1996年6月9月,白塔鎮實施「雙5000畝高產開發」工程,至1999年10月結束,獲淄博市星火計劃二等獎。
9月,整修拓寬後的白(塔)--石(佛)路通車。
1997年3月, 白塔鎮在孝婦河以東建立「私營企業工業園」第一期工程,佔地80畝,博山外貿汽車板簧廠、博山化學廠率先入園建廠,翌年投產。
1998年8月4日,白塔鎮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建立「教學科研示範基地」。
是月,掩的耐火材料實驗廠的「復合流動水口磚」列入國家新產品計劃,並獲市級「科技興博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0月,博山耐火材料實驗廠、博山水泵五廠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是年,完成村民住宅樓近3.7萬平方米,開發商品房1227平方米。
1999年7月, 白塔鎮被淄博市委表彰為「六好鄉鎮黨委」。年底,白塔鎮被評為博山區第一家市級教育強鎮。
11月,博山鋇鹽化工廠的產品「電子高級碳酸鋇」,首次順利通過了山東省科技鑒定,獲市級名牌稱號。
是月,博山水泵三廠在全市同行業中率先獲得自營進出口權。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 博山真空設備廠、博山水泵三廠、淄博礦山設備總廠等均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2000年10月,外商投資80萬美元,建成國泰鋼鐵公司。
是月,白塔鎮電視入戶率及電話入戶率均達70%以上,17個村達到了電話村的標准,白塔鎮成為博山區第二家電話鎮。
是年, 淄博汽車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山鋇鹽化工廠、博山華獸化工廠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是年底,淄博市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發機械廠、淄博大通水泵有限公司、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等合資企業及博山水泵五廠獲自營出口權。 第一產業
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1972年糧食總產量496.48萬公斤,1976年糧食總產量567.6萬公斤,200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15.5萬公斤。
白塔鎮境內多丘陵。多年來一直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工作重點。1957年興修「國家水庫」一座,塘壩3個,打大口機井47眼,打深井17眼,修主幹水渠1.6萬余米。1973年,在孝婦河兩岸修築河堤20公里,移土田400餘畝。1996~1997年,投資100多萬元,完成了孝婦河的清淤,完成了對國家水庫、東萬山村東山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水利工程完成率和使用率均達100%。 1996年大力推廣科學種田,全鎮噸糧開發面積達到5000餘畝。1997年後,以科技興農為先導,深入開展「科技效益年」活動;1998年突出抓了農田「三灌」工程,飲馬、大庄、國家等村對2500畝農田實施了「噴灌」,在全區率先通過了市區驗收, 全鎮的水井及灌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2 00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15.5公斤。
「七五」期間至「八五」期間,注重特色發展,積極開發蔬菜生產基地,引進蔬菜新品種,初步建成了掩的、趙庄、因阜、國家、大海眼五個蔬菜生產專業村。1997年著力抓城郊「菜藍子」 工程,到1998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352個,種植面積達236.2公頃,年產蔬菜148.72萬公斤。其中在趙庄村建成農業「高科技示範園」一座,總投資700餘萬元。 2000年被淄博市評為「淄博蔬菜系統先進單位」。建成了趙庄、小店、掩的等果生產基地7800餘畝,植樹120萬株。1996~1997年實施了「三大工程」(即「千畝紅葉」工程,「萬畝園」工程,「山林公園」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綠化、 美化水平。1997年開始,西阿村實施「銀杏園」工程,植樹5萬余株。畜牧業方面擴大規模養殖,加快畜牧養殖基地建設。至1997年已發展到養牛場73處,牛飼養量達300多頭;養豬場24處,豬存欄量達5880頭,肉蛋奶產量達234噸。1998年,白塔新建養豬場一處, 引進美國新品種豬,每年出欄達300餘頭。1999年,北峪村投資130萬元,建養鹿場一處。特種養殖開始興起。 建國初,白塔鎮僅有煤炭、石灰窯、青磚窯及少數村的幾座紅爐,均是私營手工業。 後來,全部改為隊辦副業。1962年4月,成立第一個鎮辦企業海眼公社制修廠。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繕隊(建築隊),鎮村企業迅速發展。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業辦公室(簡稱海眼工辦) ,管理全鎮的鎮村工業。197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拖拉機站, 1977年3月成立工業陶瓷廠,1979年7月成立博山鋇鹽化工廠,1984年7月成立博山酒廠(原博山飲料廠)。1985年鎮辦企業發展到17家。70年代紅磚生產是白塔鎮村辦企業的支柱企業。80年代初,水泥製品再度興盛,西阿、小海眼、國家、白塔等村,建起了水泥製品廠,鎮辦企業博山水泥制管廠建成投產。1969年北峪村利用地方焦寶石資源,率先辦起了村辦企業北峪耐火廠,當年獲利11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北萬山、東萬山、國家、掩的等村相繼建起了耐火材料廠。為抓機遇求發展,小海眼村還利用博山水泵廠家屬下放, 成立家屬工廠; 利用其設備、技術人才,於1962年10月,成立了博山化設備廠(海眼化工機械廠)。1978年,白塔村利用地理條件,聘請上海的退休工程師,成立了博山首家汽車修理廠,又先後辦起了海眼公社工業陶瓷廠、鋇鹽化工廠、海眼公社建築隊、博山釀酒廠、砂礪廠、塗料廠、博山制葯化工廠等。1985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40餘家,從業人員6700餘人,佔全鎮勞力的63%,實現工業產值931萬元。 「七五」期間,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工、礦業、建材等四大產業為主體的工業企業。1988年白塔鎮成為淄博市六個工業產值過億元的鄉鎮之一。1989年至1990年連續二年被淄博市評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七五」末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131家(其中鎮辦企業13家、村辦企業118家),實現工業產值16.5億元(其中鎮辦企業2.5億元、 村辦企業14億元) 。 1994年起,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到1995年底, 有13個村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有123個企業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被淄博市評為「推行股份合作制先進單位」 。鎮村骨幹企業5年間開發研製新產品68項,其中8個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 19項通過了省級新產品技術鑒定,有17個產品獲市級以上的科技進步獎、星火獎。1993年,掩的、趙庄、小庄、國家、小海眼、大海眼、白塔、飲馬等八個村跨入淄博市經濟強村行列,占博山區市級經濟強村的三分之一。1994年, 全鎮有9個村實現了經濟總收過億元,佔全區億元村三分之二,當年被評為淄博市星火示範鄉鎮。1995年,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145家,固定資產原值達到2.2億元, 從業人員9200餘人。1996~1997年全鎮工業總投入1.4億元,配套設施技改新項目50餘項,當年鎮辦企業盤活存量資產達2000餘萬元,有12家企業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大中型鄉鎮企業」 稱號。全鎮已形成十大類、100多個品種的生產格局。1995年,白塔鎮成為「山東農村經濟綜合實力200強鎮」之一。
1998~2000年,博山耐火材料試驗廠、博山水泵五廠、博山水泵三廠、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設備廠、淄博汽車配件廠、博山壩鹽化工廠、華魯化工廠等八家企業, 先後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博山水泵三廠、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發機械廠、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博山水泵五廠等六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其中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發機械廠、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三家為合資企業,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為外商獨資企業。 2000年全鎮工業企業580家,其中集體180家、私營400家,完成社會總產值27.28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441萬元。90年代以後白塔鎮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截止1997年底,全鎮的私營企業達到176家, 個體工商戶達到474家,注冊資金達6500餘萬元,年創產值4.3億元,利稅達345萬元。 私營經濟佔全鎮經濟總量的七分之一,佔全鎮總稅收的18%。形成了以機械製造、汽車板簧、化工、流通服務業為主的個體私營企業群。1998年成立了白塔鎮個體經濟協商管理委員會,大力支持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是年開發建設了佔地80畝的「白塔鎮私營企業工業園」第一期工程,出台了優惠措施,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當年博山化學廠、博山外貿汽車板簧廠等率先進園建廠,投資380萬元, 佔地25畝,翌年竣工投產。1998年全鎮11項重點技術項目中,私營企業佔4個,博山區的十大私營企業納稅大戶中,白塔鎮有7家。
1998年底,私營企業及個體商戶已達821家 (其中私營企業276戶、個體工商戶545戶)。是年白塔鎮被淄博市評為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1999年私營企業戶和個體工商戶分別比1998年增加了82和111戶,個體私營經濟佔全鎮總產值的40%。
2007~2008年,全鎮經濟以建設博山北部工業新城為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以龍頭骨幹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加快工業化進程,經濟發展活力和後勁進一步增強。2008年鎮域企業個數達到926家,其中,工業企業704家。企業實現利稅15.4億元,上交稅金1.78億元。 實現工業總產值111億元,利稅13.9億元,上交稅金1.39億元,規模工業個數達到113家。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億元,實際投資1000萬元項目達到49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77%。 一是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結合全鎮產業結構特點,積極引導企業走科技創新,循環經濟之路,引導企業重點發展高、精、尖新產品,全鎮完成專利申請38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家,成立市級科技研發中心1處。引進和研發了汽車空氣懸架系統、特種電機、穩定桿、高分子材料、新型農葯等新技術、新產品,山東興華板簧製造有限公司瞄準汽車減震系統製造前沿,研發汽車鋼板彈簧替代產品空氣懸架系統,該產品現廣泛應用於歐美國家汽車行業,國內主要進口應用於高等級客車上,前途廣闊。 二是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抓好產業產品優化,提升主產業,實現規模效益,形成產業集群。即以山東興華板簧製造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年產各類汽車零配件20萬噸,2007年被省機械行業辦公室授予「山東省板簧製造基地」稱號;以山東天成農葯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產品包括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冶金材料;以博山騰龍泵閥為龍頭的通用機械產業群。2008年三大產業集群實現產值80億元,利稅13.5億元。 1、白塔鎮支柱產業:機械行業,主要以板簧、水泵為主。2000年底,全鎮共有板簧生產廠家119家,水泵生產廠家76家。
2、 專業村:多年來,全鎮各村都因地制宜,發展各自的特色行業,形成了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村。如石佛「童裝專業生產村」、簸箕掌「肉食專業生產村」、因阜「韭菜專業村」、趙庄「蔬菜生產基地示範村」、東萬山的砂鍋等,都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3、 高科技農業:在全鎮實施「一園十點」工程,涌現出了一大批高科技農業示範小區,如博山區高科技示範園、北萬山冬季農業示範小區、西阿銀杏示範園等。截止2000年底, 全鎮共建成各類大棚400餘個,規模養殖場90餘處。先後引進迪卡豬、小尾寒羊、 梅花鹿等養殖新品種8個,美國凱特杏、日本櫻桃西紅柿、以色列五彩椒等蔬菜新品種16個以及黑寶石李子、冬棗等果樹新品種12個。
萬山砂鍋久負盛名。據東萬山村碑記載,東萬山砂鍋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砂鍋生產所需的原料,是東萬山村自產的。經過粉碎加工,配料絞泥,成型烘乾,塗葯(黑葯、白葯)燒制等幾道工序。東萬山的砂鍋種類很多,有大砂鍋、二砂鍋、三砂鍋、四砂鍋、耳鍋、砂壺頭、葯鍋、火鍋和洗手盆等。2005年東萬山砂鍋廠僅剩一處,只產葯鍋。
『肆』 歸德鎮的經濟概況
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06486萬元,比去年增長11%,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完成22226萬元,比去年增長20.2%,農業增加值完成34616萬元,比去年增長17.8%,實際利用內資17830萬元,固定資產投入額29647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8%、45%。地方財政收入預計完成1142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4%,比去年增長21%。其中,國稅完成114萬元,地稅完成483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8%和25%。農業稅完成545萬元,比去年增長15%。
歸德鎮位於長清區中西部。 1997年, 轄9個辦事處, 106個行政村,21815戶, 795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22人。總面積1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92公頃。1 997年,全鎮財政收入1301萬元,農業總產值22019萬元,工業總產值11890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2840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490%、332%、1551%、571%。1997年人口出生率13.52‰, 人口自然增長率5.36‰,分別比1986年下降2.74個千分點、2.76個千分點。1993年,歸德鎮被市政府命名為濟南市首批小康鎮,1994年,跨入全國綜合實力500強和山東省綜合實力前200名鄉鎮行列,1996年,被市科委命名為濟南市科技興農示範基地鄉鎮。農業全鎮耕地中噸糧田2000公頃,是長清縣重要商品糧基地。鎮黨委、政府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大力實施「黃淮海」農業開發工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1997年,糧食總產達到5802.8萬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 自1991年起,連續7年過億斤。全鎮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山區林果牧,平原糧油菜,灘區漁禽菌」的格局,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培植起一批大蒜、菠菜、大棚菜、食用菌、林果生產基地。同時建立健全了科技服務體系,大搞科技興農,推廣「四作四收」 立體種植模式2 000公頃,糧經作物種植面積之比達到5∶5,提高了經濟效益。 1997年末大牲畜存欄2.01萬頭,生豬7.03萬頭,羊5.03萬只,家禽65.65萬只,分別比1986年增長328%、117%、166%、264%。農機總動力達50857萬千瓦,是1986年的1.55倍。1996年被命名為濟南市「兩高農業」示範鄉鎮。
1986年, 有鎮村企業849家,絕大多數企業屬於小手工業、小作坊式生產,管理水平低,效益差,全鎮工業總產值僅7202萬元。12年間,全鎮工業以科技進步為先導,堅持走「以外促內,內外並舉,以外為主,雙重推進」的發展路子,開發新產品110多種, 有12個項目填補市內空白、6個項目填補省內空白、3個項目填補國內空白。 工業產品達到400多種,形成了以鑄管、化工、機械、建築、建材、塑膠為主導產業的工業格局。其中,鍋爐、特種鑄管、光可降解膜、起動液、制動液等20多種產品榮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展覽會金、銀獎。1997年全鎮鎮屬、村辦、戶辦企業已發展到1000餘家。 其中,鎮屬企業19家,村辦企業156家,合資企業10家,外商獨資企業1家。有山東泉都、長興、長虹、冰山、濼源5家省級集團(總公司),有濟南福祿、魯越2家市級企業集團(總公司) ,有1家省級有限公司(三友公司) 。全鎮工業總產值11.89億元, 利稅完成2357萬元,固定資產14600萬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1551%、580%、647%。 教育·科技1986年, 全鎮共有中學8所,小學76所,教職工690人,在校生12000人。12年來,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合點並校,加強對學校的全方位目標管理。1997年,有中學4所, 小學49所,幼兒園74所,教職工643人,在校生1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小學畢業升學率99%,小學在校生鞏固率100%,初中在校生鞏固率100%。1995年,該鎮實施教育「兩基」達標,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15幢教學樓,建築面積達到25000平方米, 並購進一批教學設備,改善了教學條件,提高了教學質量。1996年被評為濟南市義務教育先進鎮。鎮黨委、政府重視科技工作,鎮、辦事處、村都設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了組織網路,配備了得力幹部,並大力發展了「兩高一優」農業。投資50萬元,修建了歸德鎮成教中心,用於發展農業科技,培訓科技人員5000名。 1994~1997年,共引進實施各類科技計劃38項,其中國家級星火計劃2項、火炬計劃1項、「863」計劃1項、燎原計劃1項,省、市級星火計劃、科技攻關計劃8項。
奶牛小區建設:分別在萬庄、薛庄建設了佔地一百畝以上的奶牛小區兩處,近百家奶牛養殖業戶入駐小區,飼養奶牛達600餘頭。
坦山優質果品基地建設:一期完成植果面積3000畝,栽植了冬棗、核桃等果苗,修建水窯、水池30餘個,做到樹上山、水上山,果樹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在鞏固發展2萬畝大蒜的基礎上,今年新發展大蔥2000畝,大葉菠菜2000畝,積極推行「標准化」種植,成立了無公害蔬菜銷售龍頭企業,注冊了「盧城」牌商標。
招商引資:今年以來共引進項目13個,總投資額5400萬元。已投產的企業6家(濟南金源大化工有限公司、濟南桑信太陽能有限公司、濟南巨鑫包裝廠、濟南新全都化工有限公司、濟南紅利味精有限公司、顧小庄黃河浮橋)在建企業3家(龍口奧與鋼化玻璃廠、濟南明星釀造廠、濟南東風鍋爐廠)已簽定協議的項目4家(秀華機械加工廠、鑫地空心磚廠、輕質板廠、摩托車組裝廠)。
工業園區建設:今年投資近300萬元,硬化園區內道路3條、5000平方米,進一步完善排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在園區服務大廳的基礎上,新上企業產品展示室、會務室,實現了微機聯網,工作人員的服務素質和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村村通道路建設:規劃建設了衛樓至吳渡村水泥路、李官村至萬庄柏油路、翟庄至南馬山村水泥路,公路建設總里程19公里,總投資540萬元,所有道路已全部完工。
坦山連片供水工程:總投資175萬元,包括新打深水井3眼,新上變壓器3台,建蓄水池三座,安裝主管道1.4萬米,支管道6.5萬米等設施,解決了坦山10個村,7500口人的吃水問題。
黃河大壩加固工程:該工程全長17.6公里,動用土方338756方,投工日135502個,投資203.25萬元,工程竣工後可保證全鎮沿黃灘區抗禦每秒5000立方米的洪峰。
旅遊開發前景廣闊:現有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九個,西漢北國建都於此,轄區內發現國內罕見的大型漢墓群(雙乳山濟北王陵)。歸德鎮是世界盧氏發源地,韓國前總統盧泰愚來此尋根,增進了中韓兩國人民的友誼。 1、園區建設濟南經濟開發區南園於2005年5月18日在我鎮揭牌成立。園區建設已累計投入400多萬元,達到了水、電、路、訊、郵、氣、排污、土地「七通一平」標准,形成了「五縱七橫」的道路網和綠化帶,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完善了服務大廳,配備了一流的辦公設施,充實了招商服務管理人員,具備了招大商、招強商的條件。目前園區內已入駐各類企業42家,分列在西部化工區、東部副食品調料加工區、機械加工區,成立了南園企業家協會、企業保護委員會,逐步形成了同類企業相對聚集、優勢互補、良性互動、資源共享的產業鏈。
2、招商引資2005年全鎮引進項目19家,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5家,實際利用內資2.06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6% 。 歸德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連續多年保持了山東省糧食生產第一鎮的「桂冠」,2013年糧食總產量為73940噸,較上年增產2140噸,增長3%,再創歷史新高,成功實現糧食生產「十三連增」,這主要得益於良田、良種、良法、良農、良策的「五良」並舉。近年來,歸德鎮在全鎮推廣秸稈還田和測土配方施肥。2013年,全鎮21392個農戶累計發放糧食等補貼1400多萬元。
新發展六大基地:奶牛基地。新建續建2個小區。一是萬庄奶牛小區,奶牛存欄量已達到600多頭,日產鮮奶近4000公斤;二是薛庄奶牛小區,奶牛存欄量已達到200頭,日產鮮奶近1000公斤;林果基地。面積3000畝,部分地塊已開始掛果,預計明年、後年可進入盛果期;蔬菜基地。總面積4萬畝,經濟效益顯著。僅大蒜一項,面積3萬畝,全鎮增收6000多萬元;豐產林、路林基地。面積1萬畝,全部實行路林拍賣,僅今春拍賣路林75.8公里,既實現了經濟效益,又提高了群眾積極性,確保了高成活率;畜牧養殖基地。現有養雞小區3處,存欄量30萬只;肉牛小區1處,存欄量500頭;規模養豬場3處,存欄量1500頭;新發展養鴨大棚50多個,集中在前夏、後夏、翟庄、後劉官村,養鴨20000隻;制種基地。面積50000畝,年增經濟效益500萬元 。
歸德鎮以實現小康為目標,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全面增長」 的思路,著重在調整糧經作物比例、提高種植效益上搞突破。1995年,經過努力篩選出小麥//菠菜/玉米//花生「四作四收」高產高效模式,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並作為發展大農業的成功模式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予以介紹。1997年,全鎮「四作四收」面積達到2000公頃,實現了糧食、經濟作物效益同步增長。 推廣「四作四收」種植模式,掌握了以下種植要求:一是選用良種。小麥選用分櫱力強, 成穗率高的品種,玉米選用掖單12號、13號,花生選用平度204。二是保證密度。夏種玉米畝株數保證2700株,花生9000墩。三是適時串種。四是施足底肥,足墒播種。五是葯劑拌種。 「四種四收」 種植模式的推廣比傳統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有以下優勢:一是解決了糧食、經濟作物爭地矛盾,提高了復種指數,增加了效益,一般畝增收1000元左右;二是調整了作物茬口,改善了田間氣候;三是增加了優質飼草,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四是投入少,見效快,適於機械操作,易被農民接受。僅此一項全鎮年增加收入3000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400元。1996年,歸德鎮大搞科技興農「1113」工程。健全了鎮、辦事處、村三級科技興農的1個領導班子。建立完善1處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科教中心,有師資、有教材、有實習基地,年培訓各類人員1萬人次。建成1個高標準的農業示範基地。 建立高效農業模式化栽培示範區, 其中,大蒜基地1333公頃、「四作四收」 種植模式2000公頃、「五作五收」種植模式667公頃;實施秸稈轉化工程,培植15個沼氣專業村,建沼氣池3000個。產生新的經濟效益,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鞏固。圍繞發展城郊型農業,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建設3大農業示範區:一是東部林果區,二是中部糧油菜區,三是西部水產養殖、食用菌和速生豐產林區。歸德鎮重視科技工作,靠科技求發展,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 糧食產量連續7年過億斤。1996年被濟南市政府評為科技興農示範鄉鎮。
『伍』 後村鎮的經濟發展
後村鎮經濟基礎雄厚復,產業結構布制局合理。特色農業初具規模優勢,已形成茶、果、桑、奶牛養殖四大主導產業。現有茶園面積2.2萬畝,茶葉加工企業70餘家,是山東省有機綠茶生產示範基地和日照市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素有「中國江北綠茶之鄉」的美譽。工業起步較早,門類齊全,現有民營企業85家,其中,規模企業2家,已形成以食品、機械、建材、服裝加工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
後村鎮立足城郊優勢,大力發展桑、果、畜牧養殖等特色農業。目前,全鎮已引進金太陽杏、黃金梨、紅將軍蘋果等一批名優稀特新品種 20 余個,推廣富硒農產品、保護地栽培、高接換頭等新技術 10 余項,發展果園 7000 畝,桑園 5000 畝,蔬菜大棚 1000 畝。
『陸』 梁村鎮的經濟發展
梁村鎮,處於兩省三縣的交界處,位與懷集西部平原區核心,是懷集西部中心城鎮坐擁省道S349一級公路商業之繁榮僅次懷城,六車道的廣賀高速在該鎮中心三公里設有出入口,並且位處金吳工業區、大成崗工業區、二廣工業區交匯點,其戰略位置尤為突出。產業,在泛珠三角交流日益頻繁的時機下該鎮可能成為引領懷集發展成為地區性強縣的紐帶之一,據悉落戶懷集的廣佛肇經濟合作區政府將會駐地梁村鎮。工業總產值3.17億元,素來商貿興旺,古有「小佛山」之稱。現有「十里商貿街」、「第二縣城」之稱。
全鎮總面積8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萬畝,山地3.2萬畝,旱地4080畝,水田3.2萬畝。是懷集縣重要糧食產區。2013年建成2.2萬畝糧食產業基地,8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2.26萬畝沙糖桔基地,300多畝譚脈西瓜基地。是年農業總產值6.9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08元。
譚脈西瓜產於梁村圩內的譚脈片區域內,一年三造,個頭小,約1000克左右,因產地在譚脈,因而得名譚脈西瓜。譚脈西瓜外表青綠、柔滑細嫩,皮薄籽少,果瓤鮮紅多汁,清甜、蜜香、無渣,被喻為「瓜中之王」。2013年的種植面積約240畝,產量735噸,產值220多萬元。
鎮建設了三高農業基地,如優質谷生產基地、蔬菜基地、糖果蔗基地、南德文肉牛養殖基地,尤其以永攸高標准商品蔬菜基地享譽全縣,年產蔬菜700 噸以上,發揮其龍頭作用致富一方。工企業方面;該鎮利用檔山水資源創建了裝機容量為320千瓦/時的檔山電站,現計劃投資進行二期工程技改。鎮爭取省石油公司支持與縣石油公司聯合投資225萬元,興建梁村加油站,該企業年產值800-900萬元,創稅可達48-54萬元,此外,鎮利用豐產竹林發展竹料加工廠,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商貿方面,鎮發揮商貿集散地的優勢,大力發展商品流通,每逢農歷三、六、九圩期,四面八方的群眾蜂擁而至,日商品交易額達20多萬元;鎮各種專業大戶200多戶,注冊個體工商戶1206戶,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31432多萬元。
全鎮有中學3所,I8所完全小學,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鎮村兩級每年籌資20萬元以上進行校舍建設和教學儀器添置,達到肇慶市教育局所定的一類標准設備。梁村衛生院達到縣級醫療保健水平的中心醫院標准。
『柒』 貓場鎮的循環經濟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農牧局的指導和支持下,貓場鎮農村循環經濟工作兩年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農村循環經濟工作思路和上級的要求,我們緊緊圍繞沼氣是龍頭,綠肥是基礎、養殖是關鍵,增效是核心的目標、以新農村建設、生態家園建設和「五園新村」建設為契機,加強農村環境污染和能源循環利用的整治,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全面推進貓場鎮農業農村工作的進程。 做好基本情況的調查
貓場鎮轄19個村164個村民組,有農戶12504戶,45831人,其中勞動力有34650人;全鎮耕地面積27326畝,其中水田10690畝,旱地15236畝;大牲畜養殖:豬11692頭,牛7127頭,羊158隻,馬60匹;家禽養殖:雞111660隻,鴨2452隻,鵝4176隻,2009年貓場鎮確立新寨村為農村循環經濟示範村,建立新寨村1000畝的經果林苗木基地,500畝經果林發展基地,以新寨村為示範帶動全鎮19個村循環經濟的發展,為全鎮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2012年以前數據)
抓好農村沼氣池修建工作沼氣屬於新能源,對環保、生態起主導作用。2010年全鎮共修建沼氣池63口投入使用,原先的1210口繼續維修使用,充分發揮農村新型能源轉化利用。
抓好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
貓場鎮是織金縣東部大鎮,屬重要商品集散地,鄰近的平壩縣、普定縣及織金縣境內上坪寨、營合、牛場、馬場等鄉鎮物資供應基本以貓場為主。為改善人民生活,確保民生,維護社會穩定,鎮黨委、政府始終將「菜籃子」工程作為主要工作之一,在原先高克村蔬菜基地和川硐、新寨村西紅柿基地的基礎上,現新擬建龍潭、高克二村大棚蔬菜基地,該規劃已實施,將對地方經濟發展起決定性帶動作用。繼續鞏固皂角精加工及特產竹蓀種植
貓場鎮因屬皂角精收集加工集散地,進出口加工已成規模,並得到外界認可。竹蓀種植及銷售歷來都具相當規模,對農民增產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貓場鎮在2010年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工作上,在上及農業部門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群眾務工經商意識加強,對發展農業生產不夠重視;二是上級農業部門在扶持的政策和資金方面要加大力度。針對貓場鎮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工作現狀,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結合19個村具體情況,合理規劃布局;二方面要盡力爭取上級部門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三方面鎮黨委、政府要將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納入主要工作議事日程,落實工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