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什麼是非均衡經濟理論
非均衡理論創始人克勞爾認為:凱恩斯主要研究經濟持續低於充分就業非均衡狀態,雖然其採取的是比較靜態的方法,但他考察的這種非均衡狀態乃是一種產量和就業量波動的動態過程,所以,凱恩斯理論本質上是動態非均衡理論。
3、非均衡分析的基本框架:
從分析個別交易者在市場中的行為入手分析:在一般均衡理論假設下,各種交易和經濟活動實際上是在均衡價格達成之後的狀態下進行的,非均衡價格的錯誤交易不存在;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交易和經濟活動是在非均衡價格上進行的。
克勞爾提出了計劃超額需求與實際超額需求的概念。計劃超額需求,是只依賴價格而與實際交易無關的超額需求;實際超額需求,是同時考慮價格和其它市場實際交易數量約束的超額需求。
進一步分析:在非均衡價格下交易,總有一部分交易不能實現其供給計劃與需求計劃。因為交易者在某市場因種種約束導致銷售量低於計劃供給量,他在另一市場上的購買量必然會因收入約束而低於計劃需求量。只有在瓦氏一般均衡中,實際超額需求與計劃需求需求才能相等,即市場需求之和等於零;而實際上,在非均衡中,市場需求之和至多等於零,即一般總是小於零。例如,在低於充分就業條件下,勞動力供給計劃不能實現,收入約束限制了超額需求。因此,凱氏理論是非均衡理論。
4、傳統價格理論的局限性:
克勞爾假設只有兩部門:家庭和廠商。
假設:在現行實際工資率下實現了充分就業的瓦氏均衡。當實際工資率下降,家庭期望的勞動供給大於廠商期望的需求,家庭期望的商品需求大於廠商的供給,出現勞動市場供給過剩,商品市場需求不足。按傳統價格理論,實際工資率與商品期望超額需求反方向變動,實際工資率會下降,並最終消除兩市場的超額需求與供給,經濟趨於充分就業均衡。但如果實際工資率只對商品市場需求有反應,並與之反方向變化,則不論多長時間,實際工資率都將保持不變,非均衡狀態會持續下去。這表明:傳統價格理論不能解釋市場經濟的動態穩定性,它只是凱恩斯經濟學的一個特例,而且僅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有效。
『貳』 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的原因
III_界經濟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戰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代III_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所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III_界區域性的國家和地區,為了各自的及共}司的經濟利益,在經濟聯系愈益
緊密的基礎上,相互採取比區域外國家更加開放、更加自山的政策,JI在體制框架、調節機制上結合成經
濟聯合組織或國家經濟集團。就區域經濟集團而言,是指地理位置毗鄰、人文傳統相近和歷史交們密切
的國家構成的自然地區。據III_界貿易組織統計,個球共有各類經濟與貿易組織100餘個,其中人多是20
III_紀90年代後建立的。這說明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III_界經濟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m:,它的發展將對
III_界經濟產生重人影響。
一、對區域經濟集團的重新審視
一戰後,山」幾III_界政治經濟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及各種力錄對比的變化,使III_界政治格局蒙上冷戰的
陰霹,-,III_界經濟格局也山此被拖入兩種對立的經濟體系之中。
縱觀一戰以來的III_界經濟發展歷程,區域經濟集團人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後初期至20 111_紀60年代初,其特點是政治上兩人陣營對抗,經濟上形成了以市場經
濟為主的酉方體系和以計劃經濟為主的東方體系的對立。其區域經濟集團帶有明顯的對抗性和濃厚的
意識形態色彩。譬如,1949年1月建立的「經濟互助委員會」,是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
集團,日t/J、是建立社會主義的統一III_界市場。1958年酉}歡六國成立了,"I歡洲經濟共}J體」,這t/J、志著戰
後III_界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經濟體系,區域經濟集團進入復雜階段。
第一階段,20 111_紀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蘇東巨變,兩極格局解體,III_界進入重新組合時期。此時
期的突出特點是,第三III_界異軍突起,第三III_界國家在經濟上需要發達國家的技術支持和資木援助,也
需要反對舊的III_界經濟秩序,因此,第三III_界國家逐漸走向聯合,以謀求自身的發展。女I I"東南亞國家聯
l.kl(1967年8月)』,尹交第斯集團(1969年10月)』,少酉非經濟共同體(1981年3月)』,等區域經濟集團相繼
出現。皿匕時期區域經濟集團和成員國的數m:迅速增加。
第三階段,20 111_紀90年代初至今,III_界政治體制走向多極化,III_界經濟也旱現新的特徵。其一,蘇
東國家放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市場經濟體制個面轉軌。其一川}_界三人經濟集團在III_界經濟格局中
已居主導地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三," 1fJ -比問題」凸現,III_界經濟形勢口趨復雜。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性
1.區域經濟一體化緣」幾各國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的實際需要。戰後III_界經濟旱現兩人發展趨
勢,即經濟個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經濟個球化00 -I I I_界各國經濟(包括不同社會制Jx國家經濟)從相互封
閉和leiu f}}走向相互依賴和n1;合,山機械組合演化為有機整體的過程」。它要求各國政府對經濟管理體制
和對外經濟政策進行一定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木國經濟的發展要求。而經濟信息化則要求各國進行
相應的產業調整,一方面,努力促進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淘汰一此技
術水平落後、經濟效益不佳的企業。冷戰結束後,國際間的軍事競爭漸居次要地位,綜合國力悄然進入
主戰場,並成為各國內政外交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木國的經濟技術、人力資源、資金均有限的情況
卜,加入區域經濟集團無疑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功效,尤其是經濟實力較弱、資源C乏、資金
薄弱的國家,可以藉助他國的經濟強勢,發展木國經濟,在短期內改變落後局面。}歡},r等區域經濟集團
的發展歷程即證明了這一點。
2. -I I I_界局勢的變化是區域經濟集團產生的動力。在戰後初期兩極格局體制的影響I},相對應的兩
種對立的區域經濟集團旋即生成,即1949年的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和1958年的以酉方國
家為首的,00 I歡洲經濟共}.J }(qv0 ,隨之而來的是兩種經濟體系的對抗。但這種區域經濟集團;I沒有成為推
動III_界經濟發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是,戰後整個III_界處」幾冷戰狀態卜,社會主義與資木主義的矛盾成
為主要矛盾。因此,使經互會和歐共體兩人區域經濟集團蒙上強烈的政治色彩。到了20 111_紀80年代
始,酉歐、口木迅速崛起,美、口、}歡在經濟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隨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導致冷戰體
制終結,政治、軍事對抗退居次要地位,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較m:成為國際競爭的基點,為了謀求自身
的發展,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開始走向合作。皿匕時期的地區合作典範一一一}歡共體,就是為了在國際市
場激烈的競爭中維護自身利益、增強國際地位而形成的。2004年5月歐i,r正式吸收10個中東歐新成
員,擴人後的}歡i,r從15個成員國增加到25個,人曰從現在的3. 8億增加到4. 55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
也從現在的9力一億美J口曾加到10力一億美兒,超出美口對外貿易。
3.現代交通運輸業和通i卜L業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交通運輸業和通i卜L
業是現代化發展的標志之一,它的發展不僅縮短了各國在時間、空間上的距.離,而日_人人降低了貿易成
木和費用,便利了商品、資木、勞動力和信息在國際間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使生產國際化和資木國際化得
以實現,也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得到長足進展。
山」幾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所以在國際競爭異常激烈的條件卜,各國都在制定
持續發展的戰略,l1在謀求優勢互補、利益雙贏的前提卜,進行區域經濟合作,走共}司發展的道路。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當代世界經濟的影響
區域經濟集團是建立在自山貿易的基礎之上的,III_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導致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III_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特徵。
1.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增長。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可以消除成員國之間貿易壁壘
等障礙,卜d時也為市場容m:的擴人和市場的深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區域內自山貿易在淘汰成員國
的劣質產品的}司時,又鼓勵擴人再生產其優質產品,這就促進了區域內各國生產的分工和生產的專業
化,每個國家都集中自己的有限資源生產效益最高的產品。生產規模的擴人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提
高規模經濟效益,}洋低成木,從而增強整體競爭力。
2.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一戰後,III_界經濟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區域
性經濟聯合組織迅速增加,共}司的經濟貿易政策紛紛登台。如歐},r旱在20 111_紀60年代後期就率先實
現了成員國之間的關稅} } .J },r日標,即在} } .J },r國內部消除關稅壁壘,對外則實行統一的貿易壁壘,到}歡洲
統一人市場建成後,基木實現了無國界限制的商品、資金、勞務人員的自山流動。_比美自山貿易區成立
後,也確立了將在巧年內取消關稅壁壘和其他限制,實現商品和勞務的自山流通。可以說,區域經濟一
體化是III_界貿易領域競爭的產物,它有力地推動了III_界貿易自山化的進程。
3.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了經濟個球化的進程。就發展階段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際上是經濟個
球化在一定區域內深化和加強的反映。經濟個球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突破國家的界限,要求有關國家
在經濟上以某種方式聯合起來,在更人的范圍內有效地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區域經濟集團就是通過簽
約的方式結為不}司性質的經濟聯}}}, JI允許各成員國的生產要素在木區域內自山流動,從而提!p成員國
的經濟效益。可以說,在某種程少夏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個球化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從生產、
貿易、金副;三個角少夏石,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幾生產要素的國際流通,而日_亦能提!氣資源配置的效
能l1-刺激經濟增長,最終加快經濟個球化進程。
『叄』 非均衡發展戰略時期 是指哪些年
從建國初到改革開抄放襲這一時間我國實行計劃經濟,走的就是平衡發展戰略(應該叫均衡發展),我國的重大項目建設是考慮到地區差異的,特別是三線建設,可觀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一事件像上海等地區實際上是被壓制發展的。 改革開放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重點發展沿海地區,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實現了各種資源的有力配置,成功促進了東部地區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 90年代後期,區域差距拉大,社會矛盾逐漸突出出來,我國又開始向均衡發展傾斜,如西部大開發、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等等。 從總體上說,就是效率與公平在不同時段的取捨。一開始是大家都窮,後來一部分富起來,整體實力增強後再讓落後地區好一些。評論: 再多些,會更好
『肆』 區域經濟學非均衡增長理論的要點及現實意義
區域經濟學非均衡增長理論的要點:發展某一類或幾類有帶動作用的內部門,通過這幾容類部門的發展,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現實意義: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將有限的資源 首先投向效益較高的區域和產業,以獲得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帶動其他區域、其他產業的戰略。使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
『伍』 經濟學的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的概念
哈兒!來不曉得你研究這些咋子!自
網上找的!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是假定經濟變數的運動總是趨向於均衡狀態,據此研究經濟現象如何達到均衡。如西方經濟學均衡價格理論,就是假定商品價格總有成為均衡價格的趨勢,然後用「價格調節供求,供求影響價格」這一市場機制來闡明均衡價格是怎樣形成的。
非均衡分析(Unequilibrium
analysis)則認為,經濟變數並不一定趨向於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據此研究非均衡條件下,各種經濟變數的變化和運動規律。
西方經濟學均衡價格理論,就是假定商品價格總有成為均衡價格的趨勢,然後用「價格調節供求,供求影響價格」這一市場機制來闡明均衡價格是怎樣形成的
不知道對不對!自己參考!搞不懂你整這些咋子!
『陸』 非均衡發展戰略的簡介
將有限的資源首抄先投向效益較高的區域和產業,以獲得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帶動其他區域、其他產業的發展的戰略。由於各國及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和社會資源配置的非均勻性,存在經濟發展的區域空間差異。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規律時提出了許多有關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理論,主要有循環積累因果原理、增長極理論以及區域經濟梯度轉移論。循環積累因果原理由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認為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發達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對自己有利的因素,落後地區則不斷積累對自己不利的因素,循環積累的作用使經濟在空間上出現了「地理二元經濟」結構,即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同時存在。繆爾達爾認為必須依靠政府幹預來限制地區差異的擴大。
『柒』 非均衡發展理論的簡介
區域均衡發展理論顯然是從理性觀念出發,採用靜態分析方法,把問題過內分簡單化了容,與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現實距離太大,無法解釋現實的經濟增長過程,無法為區域發展問題找到出路。非均衡發展主張首先發展一類或幾類有帶動性部門,通過這幾個部門的發展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捌』 非均衡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網路來的:
區域經濟差異一直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其中的非均衡發展理論,最初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一種理論選擇。但由於區域與國家在許多的相似性,使得該理論與均衡發展理論成為在做區域開發與規劃時,經常被引用和借鑒,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理論基礎。
區域均衡發展理論顯然是從理性觀念出發,採用靜態分析方法,把問題過分簡單化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現實距離太大,無法解釋現實的經濟增長過程,無法為區域發展問題找到出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縱觀上述兩類非均衡發展理論,其共同的特點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經濟必然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其區別主要在於,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均衡與增長的替代關系,因而各有適用范圍。在關於增長是否不論所處發展階段如何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問題上,這兩類理論之間是相互沖突的。增長極理論、不平衡增長論和梯度轉移理論傾向於認為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進一步的增長總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論則強調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時期增長對均衡的依賴。
『玖』 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初期、非均衡發展期、均衡發展初期是什麼
不知道啦
『拾』 均衡發展戰略和非均衡發展戰略,有什麼不同,引起了什麼結果
非均衡發展戰略是將有限的資源首先投向效益較高的區域和產業,以獲得區域經濟內的高速增長,並帶容動其他區域、其他產業的發展的戰略。由於各國及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和社會資源配置的非均勻性,存在經濟發展的區域空間差異,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均衡發展戰略強調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均衡
非均衡發展戰略,有利於突出重點,集中優勢資源,解決燃眉之急,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產業,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缺點則是導致了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結構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