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徽滁州屬於長江經濟帶嗎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皖東區域中心城市,合肥經濟圈重要成員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等。
㈡ 未來中國最有發展的城市有哪些
這一年,哪個城市的跨越最大?年,誰最有可能迎來爆發?
01
深圳
深圳,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明星城市。
這一年,深圳拿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桂冠,將特區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高規格的「示範區」之下,深圳的政策利好紛至沓來:
其一,廣東省提出舉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無論是政治高度還是支持力度,都超出以往。
其二,深圳與雄安新區一道被納入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隨即,深圳提出打造「國家鐵路樞紐」、「國際樞紐機場」、「全球交通科技創新中心」的全新目標。
在過去,深圳一直被認為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屬於名副其實的「經濟特區」,而廣州則是集海陸空於一體的華南門戶中心。
這一次,深圳在交通領域的發力,意味著要在綜合門戶領域有所作為。
具體而言,深圳要完善京廣深港、贛深、貴廣-南廣、沿海(廈深)、珠江-西江五大鐵路走廊;同時,構建跨江稀缺性戰略通道體系,推進深中通道建設,籌劃伶仃洋通道(深珠通道);推進寶安機場擴容,同時開發惠州第二機場功能等。
其三,深圳與河源互動頻繁,「飛地」模式有望復制。近日,河源出台文件重點謀劃「深河特別合作區」,繼「深汕特別合作區」之後,深圳又一「飛地」或將出現。
2018年底,深汕合作區正式揭牌。不僅居民全部轉為深圳戶籍,而且這一位於汕尾的「飛地」將由深圳直接管理,升級為深圳第「10+1」區。
飛地經濟的意義在於,它不僅為土地空間緊張的大城市尋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區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樣板:既能將產業留在省域內部,而且還能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相關GDP數據還能兩地所共享,此為多贏之舉。
顯然,這一次,藉助示範區的東風,深圳已不滿足單純的經濟中心,要在綜合門戶城市上有所作為。
同樣,深圳追求的不只是大灣區內部的影響力,更是向粵東西北、長江中游、大西南乃至長三角的戰略縱深。
有句話說得好:這一次,深圳全都要。
02
上海
這幾年,在一線城市裡,上海受到的爭議僅次於廣州。
前兩年,上海淪為「環杭州城市」的說法不絕於耳。然而,最近的一系列政策,再次說明了上海在國內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近一年,上海完成了四件大事:進博會、科創板、自貿區擴容和長三角一體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綱要中,上海的龍頭地位再次鞏固。規劃明確提出:「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要知道,大灣區以廣深港澳四個城市為中心城市,京津冀也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城市,而長三角的龍頭有且只有一個:上海。
在此基礎上,上海提出的「五大中心」定位只會愈發突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科創中心。
顯然,上海不會淪為「環XX城市」,上海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地位,只會提升,而不會有任何弱化。
03
澳門&珠海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
對於澳門來說,這兩年是風雲際會之年。
先是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接著澳門證券交易所被提上日程,隨後澳門獲得對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的管轄權。
就金融而言,這個以博彩娛樂著稱的特區城市,將會獲得超級金融地位的加持,在離岸市場將與香港形成兩足鼎立之勢。雖然在短期內仍然無法與香港相匹比,但只要第一步邁出去,前景不是一般可期。
就發展而言,澳門與珠海將會高度融合。澳門土地資源緊張,發展空間不足,無論打造金融產業、旅遊產業還是會展產業,都離不開珠海在背後的支持。
因此,澳門-珠海可以視為一個整體,而這恰恰也是大灣區規劃中的三大增長極之一(另兩個為港深、廣佛)。
㈢ 長三角地區包括哪些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內州、鎮江、泰容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2.67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佔全國的2.2%、18.5%、11.0%。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和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部分城市范圍內,由以上海為核心、聯系緊密的多個城市組成,主要分布於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格局的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
㈣ 安徽省被納入長江經濟帶對我省有什麼意義
1、如果是政治課題目,自己翻書,因為只有書上的才是標准答案。
2、如果是問實際的,就是可以從國家搞到點專項資金,以及多建幾個橋啊,港口啊等等的發改委批文
㈤ 長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是「一帶一路」於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帶之一,擁有現代化港口、機場、公路、鐵路系統,面向中國腹地,是未來引領中國經濟的重點地區之一!
工業革命之後,雖然國力日弱,但是科技大發展,商品經濟大發展,促使長三角地區成為全國的貿易重鎮,由早期的「內循環」轉向外循環,由此長三角地區逐漸成長為工業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而隨著交通的大發展,長三角城市群也開始全面擴充,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城市,輻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合計26座城市的超級城市群!
㈥ 三峽工程是哪一年開始修建的
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
三峽工程採取「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式,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1500多家企業,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從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萬人左右,累計有11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准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志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准備階段。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舉行的三峽工程開工典禮上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6)安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台機組基礎環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志著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並舉階段。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台發電機組轉輪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2004年8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8號機組於正式並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10台機組投產發電,投產總裝機容量達700萬千瓦,實際裝機容量已位居世界發電廠第3位,發電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目前,三峽工程已經連續8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防洪,航運,發電,補水等巨大綜合效益顯著發揮,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對保障流域防洪安全,航運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以及我國能源安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㈦ 安徽加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帶有何重要意義
把安徽正式納入長三角城市群中,合肥的地位提高到與南京、杭州並列,並專「提升合肥屬的國際化水平」,這給我省尤其是合肥將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雖然有媒體曾形容安徽為「東張西望」,且武漢、長沙、合肥、南昌曾向「中四角」努力。安徽與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溝通更加頻繁,條件也比「向西」好得多。安徽加入長三角城市群,對安徽而言是一個很難得的機遇。
㈧ 長江經濟帶作為省會的合肥,它有碼頭嗎如何才能帶動安徽各市
首先,自己的經濟起來了
才能談論帶動起來
㈨ 「長江經濟帶」的提出會給安徽沿江城市帶來重大利好么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版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權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主要任務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二、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三、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四、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