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進經濟發展,縮小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工業化進程;帶動相關內產業發展;加快農村容剩餘勞動力轉移。(8分)
(2)A地向B地輸出資金、技術、工業產品等;B地向A地輸出勞動力、能源(電力)等。(4分)
(3)香港以轉口貿易、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聞名,擁有充足的資金、市場、技術、信息等;(4分)
㈥ 廣東哪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最好
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地球人都知道,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省乃至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一個面積只有幾萬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匯聚了廣州和深圳兩座中國最繁榮的城市。

因此,珠江東岸的科技走量和西岸的產業帶,使得珠三角地區成為了廣東乃至全國經濟最為活躍、最為繁榮的區域。
㈦ 廣東作為一個經濟大省,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為什麼教育卻遠遠落後於同是經濟水平相當的江浙地區
這也是當前經濟發達地區的通病,長期的物質刺激使得大部分人對物質和文化的衡量產生了傾斜,讓一些人認為有了錢還要什麼文化,然而相反,一些貧窮地區的人卻把念好了書當成了唯一的希望之路,所以就拚命的學習
㈧ 陳鴻宇的科研成果
1985年以來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1986年參與撰寫《縣經濟管理》一書,並承擔主要的統稿工作。1990年以後重點研究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和地方政府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並發表一些相關的論文。1992年擔任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全國百市縣調查」之「惠州卷」的副主編。
1996年以後重點研究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規律和非均衡發展規律等基本理論問題和廣東區域發展差距的表現、成因、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1998年出版了專著《區域經濟學新論》(主編、主要撰寫人)。1996年主持國家「九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廣東區域差距和梯度發展研究」,研究成果為專著《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發展新探索——廣東區域發展差距和梯度推移發展研究》(主編、主要撰寫人)於2001年出版。
2000年以後,重點研究區域圈層理論和跨區域合作等理論問題。2001年主持國家「十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研究》,專著《空間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主編、主要撰寫人)於2008年初出版。同年出版專著《區域協調發展五篇》(主編,主要撰寫人),從都市區發展、沿海經濟帶、城鄉協調、產業集聚、區域軟實力等五個方面研究廣東如何借鑒國際經驗,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2008年以後,重點研究如何通過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統籌推進,實現區域協調發展。2012年出版專著《新型城市化與城鄉一體發展》(主編,主要撰稿人),對國內外城市化理論的演化、城鄉一體發展和「新型城市化」的關系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的演化和主持和發布。2009年至2012年連續4年主持並發布《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
2000年以來,所提交的學術論文分別入選「城市化:中國新世紀發展的挑戰與對策」國際研討會(2001,廈門)、第1-3屆「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2006/2008,澳門),以及省內外的一些學術論壇。.主持並完成以下研究項目:「九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區域差距和梯度發展戰略研究》;「十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的研究》(01AJY001);廣東省重大決策咨詢研究課題委託項目《廣東社會結構變動趨勢與流動人口管理研究》(2005101)和《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研究》(2006203);全國黨校系統2004-2005年度重點調研課題《工業化中期區域資源的統籌利用問題》;國家行政學院合作基金項目(2005年度)《廣州市灰霾天氣的「悖論」案例研究》;國家行政學院院級重大項目(2006年度)《廣東非政府組織發展和管理調查研究》;廣東省發改委2010年課題《廣東經濟增長潛力和動力研究》;省哲學社會科學委託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經濟學科「十一五」規劃研究》(05T01(1));廣東省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研究課題《廣東在泛珠江三角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2006年)》;廣東省環保廳2009年課題《廣東省領導幹部環境績效考核辦法及考核指標研究報告》。

㈨ 網民曾經提出:若台灣回歸大陸,則將極大促進廣東粵東地區、福建廈漳泉地區經濟發展!對此你的看法是
廣東福建的經濟發展是依靠輕工業為基礎而進行的,因工業體系完善所以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台灣只有可能受益而不會刺激福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