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在新世界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1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2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什麼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3把中國特色主義社會事業總體布局的內容寫入黨章,有什麼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任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黨章總綱第九自然段在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現階段奮斗目標時,增寫了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內容,並在總綱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別論述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這樣修改,有利於全面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目標、任務更加明確,有利於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好地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時,黨章總綱第九自然段還增寫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內容。這就清楚地表明,我們所強調的發展,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新《黨章》在黨的組織制度方面做出了哪幾項新規定
第二章對黨的組織制度作出了3項新規定。一是第十條第四款增寫了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定實行黨務公開的內容。黨的十六屆四中、六中全會都明確提出要推進黨務公開,各級黨組織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受到廣大黨員幹部普遍歡迎。在黨章中增寫這方面的規定,有利於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增強黨的團結和活力。二是第十一條增寫了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的內容。主要考慮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都對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地對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在黨章中明確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的條件已經成熟,可以為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創造條件。將來根據這項規定製定具體實施意見,明確黨的各級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代表的職責和權利。三是第十三條增寫了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實行巡視制度的內容。中央決定實行巡視制度以來,取得顯著成效。把巡視制度寫入黨章,有利於加強黨內監督,促進反腐倡廉工作。
5新《黨章》對黨的基層組織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把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改用社會組織來表述。主要考慮是,用社會組織的概念來替代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的概念,可以涵蓋包括新社會組織在內的所有社會組織。作這樣的修改,有利於加大在新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的工作力度,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二是第二十九條第二款關於黨的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選舉辦法的規定,增寫了提出委員候選人要廣泛徵求黨員和群眾的意見的內容。把第三十條中關於「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選出的書記、副書記,應報上級黨組織批准」修改為「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選舉產生後,應報上級黨組織批准」。主要考慮是,黨的十六大提出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范圍的要求後,不少地方開展了由黨員大會或黨員代表大會直接選舉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試點,實踐效果很好。作這樣的修改,有利於在基層黨組織選舉中普遍實行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候選人提名的民主,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領導班子建設;有利於給直接選舉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等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的探索留出空間。三是第三十一條第二款增寫了組織黨員學習科學發展觀和學習法律知識的內容,把第三十一條第三款「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修改為「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這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黨的基層組織提出的新要求,運用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有利於進一步激發黨員的內在動力。四是第三十一條第三款增寫了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的內容。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各類人員在產業之間轉移和地區之間流動日益頻繁,其中有不少是共產黨員。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是新形勢下黨員管理的新課題,也是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作這樣的規定,有利於黨員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層黨組織落實各自責任、形成管理合力。
2.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應該有二個:即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
3.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和意義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豐富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的3個主要特徵: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其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 經濟持續是條件, 社會持續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 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 個人得到充分發展; 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 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 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 反之則應予摒棄。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 既要推進人類發展, 又要促進自然和諧。主要表現在: 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 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的發展, 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 推動型的發展。
2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 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 是多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 它要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 尤其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目標相協調。1992 年6 月,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 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 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 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1994 年7 月4日, 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 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資源方面: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發展, 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 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資源緊缺。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 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掠奪性破壞嚴重。維護地球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 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方面: 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
4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
5 科學的發展觀
傳統的發展觀, 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 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 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 盡管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越來越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卻往往並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 甚至出現危及未來生存的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發展觀上進行不斷的科學創新。
科學的發展觀要求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 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 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環境保護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長, 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 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而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類加倍償還的。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 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用科學的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使我們國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我們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 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決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舊路。要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 預防與治理結合, 減輕資源環境壓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 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 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為標志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看, 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 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從而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 致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與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
4.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5.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6.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回義現代化答國家。戰略重點有三個: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戰略步驟是分「三步走」,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7.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觸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參考鏈接 news.xinhuanet.com/...31.htm
8.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是什麼
一、農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農業本身可以成為亮麗的經濟增長點。立足農業內部解決三農問題可能更為有效。目前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只是在開放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新的均衡,並不意味著農業問題的解決。二、大國的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的依存度應當不同於小國,內需對大國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在關鍵時刻獨善其身的基本保證。三、適時地提升經濟增長模式,不能陷入勞動密集型的陷阱。提升的過程會產生出新的產業或新的就業崗位,所需要的只是學習和人民素質的提高。
9. 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拓展內容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由於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各項工作都要把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准。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10.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全體國民的持續幸福,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更強調的是滿足人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在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解決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的途徑是加強我國經濟方面的建設,同時大力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要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與根本目標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根本目標解答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到底應該何去何從,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目標告訴了我們現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
我們應當把遠期的根本目標和近期的階段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努力做到腳踏實地,這樣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10)真是什麼的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強調經濟的發展與建設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要將全社會的各種資源有效的配置到經濟發展之中,服從且服務於當前社會的經濟建設。其次,要想方設法的促進生產力的改進,當生產力得到了的極大提高時,才能使中國這樣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走上繁榮復興的道路。
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反映了我國經濟面臨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人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向更好、更強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根本目標解答了我國的經濟到底應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