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我們要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必經之路。
現實意義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其一,這是適應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迫切需要。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分化調整特徵更趨明顯。發達國家為擺脫危機紛紛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結構性改革缺乏實質性舉措,經濟復甦曲折緩慢。發展中國家繼續崛起,佔全球經濟份額上升,但結構調整步伐放緩,追趕勢頭有所減弱。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仍是全球經濟重要引擎,但面臨全球格局變化的新挑戰,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在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基礎上,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增強體制機制競爭優勢。
其二,這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客觀要求。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成為全球重要的跨國投資目的地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渠道,國內國際經濟的互動效應明顯增強,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不斷加深。未來我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將更加緊密,與國際經濟的互動關系將進一步增強,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要求更加緊迫,必須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增強對外開放優勢。
其三,這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要素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與此同時,我國人力資本、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等方面的能力持續增強,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和強化,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基礎更加堅實。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更為迫切,既需要通過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先進要素,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也需要通過加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以組裝製造為主的局面,全方位參與全球價值鏈,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Ⅱ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什麼建設為重點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信息來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開放的范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一帶一路」建設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積極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實現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
1、在發達國家主導的既有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我國總體上仍處於科技含量與增加值較低的環節,真正成為全球性企業的本土跨國企業數量還比較少。
2,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在基礎設施、電力、工程裝備、電信等行業積累了強大的產能、技術與經驗。當前,隨著歐美發達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全球價值鏈正在經歷重大調整。
3、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中國企業可更好利用全球資源,進一步培育核心競爭力,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2)建立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1.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中國認為,只有開放才能發現機遇、抓住用好機遇、主動創造機遇,才能實現國家的奮斗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2.正是基於這種認知與願景,「一帶一路」以開放為導向,冀望通過加強交通、能源和網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以此來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
3.這意味著「一帶一路」是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的合作性倡議。可以說,「一帶一路」的開放包容性特徵是區別於其他區域性經濟倡議的一個突出特點。
二、「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
1.「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通過加強相關國家間的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充分發掘與發揮各國的發展潛力與比較優勢,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在這一機制中,各國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因此,「一帶一路」從一開始就具有平等性、和平性特徵。平等是中國所堅持的重要國際准則,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基礎。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也才會是互利的合作。「一帶一路」平等包容的合作特徵為其推進減輕了阻力,提升了共建效率,有助於國際合作真正「落地生根」。
3.同時,「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和地區環境,和平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本質屬性,也是保障其順利推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些就決定了「一帶一路」不應該也不可能淪為大國政治較量的工具,更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
Ⅲ 從經濟角度分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舊有市場早已被低效的國企、央企壟斷了,只有構建新體制才能引入競爭。
Ⅳ 開放型經濟的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構建開放型經來濟新體制是源城市國際化的突破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全面推進,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重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這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趙晉平說,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的深刻內涵。
威海打造國際化的城市,就要以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作為突破口。「威海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就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堅持沿海開放與沿邊內陸開放聯動互濟,堅持製造領域開放和服務領域開放融合帶動,堅持多邊合作和雙邊合作相互促進,堅持貿易投資便利化建設和自由化建設兩輪驅動,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將為打造國際化城市提供新動能和新優勢。」趙晉平建議。
Ⅳ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形成什麼的開放格局
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版局」,「要以『一帶權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這是黨中央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准確判斷國際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5)建立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擴展閱讀:
對外開放戰略舉措: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工作重點。加強同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主體框架,大力推動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間,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建立多層次的人文合作機制,推動人文領域合作,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
Ⅵ 我國為什麼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從外向型經濟到開放型經濟,一詞之差,既預示著中國經濟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又意味著需要構建一套新的體制
「要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合作的主動。」日前,有權威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伴隨我國發展階段的轉換以及國際經濟格局的變遷,中國經濟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需要為未來幾十年健康持續更高水平的發展作出謀劃。
回首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依賴出口和招商引資雙輪驅動的傳統外向型經濟模式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可謂『功德無量』。」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談道,作為一個GDP已跨過10萬億美元大關、年外貿總額達到4.3萬億美元以上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如今傳統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利好正在削弱,新常態下其不可持續性也越來越明顯。
「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外向型經濟模式基礎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的要求,也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采訪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強調,要看到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層聯系。「改革進入深水期,要動很多人、部門的利益,困難在所難免。」邢厚媛認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建設,可以通過全方位開放來促進改革,加快推動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其實,以往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開放型經濟體制,但是不規范的、支離破碎的。」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認為,如今需我國通過建立起市場配置資源的新機制,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建立促進走出去戰略的新體制,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等等一系列舉措,來推進對經濟體制各個環節、層面的改革,最終形成一個真正完善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將為我國經濟發展謀求更長遠的新『改革開放紅利期』,來助力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並推動全球經濟的進步。」他強調。
從重招商到重製度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3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1%。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保持穩定的同時,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高達24.8%,成為外資眼中的「香餑餑」。
在邢厚媛看來,全球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在60%左右,發達國家在70%以上,我國與此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顯然,外資投資領域的這種變遷,可以「帶動國內服務業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符合高水平引進來的要求。」
因此,邢厚媛認為,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過程中,需要「從過去更加註重製造業的開放,轉向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順勢而為全方位開放,尤其是要分層次、有重點地著重放開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特別是高端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
其實,此前成立的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就已將發展國際服務貿易作為核心內容。近日,國務院又批准北京市這一全國服務業發展水平最高的省級行政單位開放金融、科技、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養老、IT六大領域的試點,這是「我國吸引外資擴大開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過去外資來中國主要看重的是要素成本優勢,而現在則更多的看重中國市場,並且中國市場還在轉型升級。」張燕生補充道,這就註定了中國會持續對外資形成吸引力,也就解釋了在諸多不利因素作用下,201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同比下降8%,而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則保持增長3%的深層原因。
因此,新階段,就需要政府「脫離以往注重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的舊思維,轉變為注重健全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外資環境。」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就需要著力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需要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例如,制定新的外資基礎性法律,將規范和引導境外投資者及其投資行為的內容納入外資基礎性法律。
「而對於外資企業組織形式、經營活動這些一般性內容,應該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由統一適用於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這將有利於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營造規范的制度環境和穩定的市場環境。」權威專家講道。
另一方面,推進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外資管理體制,重在事後監管,我國需要適應外資管理體制的變遷趨勢,進行相應改革。」桑百川認為,通過推進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既能提升外商投資監管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透明度,還有利於進一步釋放外資活力。
當然,權威專家也強調,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的全方位開放也是建立在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之上的。
「在對外資開放的過程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部門、行業需要進行一定的安全審查這也是國際公認的慣例。我國現在需要做的是順應開放趨勢,修訂完善安全審查的機制。」
健全「走出去」戰略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巨大產能,並面臨結構性產能過剩,並且部分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化經營能力。」邢厚媛講道,尤其是面對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需求下降,國際競爭異常激烈,貿易摩擦加重的現實,傳統的對外商品貿易面臨挑戰。
「無論是主觀意願,還是客觀條件,都在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從傳統的商品貿易轉型為資本經營、跨國生產,這是大勢所趨。」
「但是,『走出去』依然面臨諸多問題也是事實。例如,外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國依然缺乏一批世界級跨國公司,企業缺乏國際化經營戰略等等。」權威專家就認為,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對走出去戰略的統籌謀劃和指導,著眼於進一步完善我國境外投資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領域、區域、國別規劃體系,對企業走出去進行服務指導,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資促進,「並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信用體系,以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
另外,權威專家認為,健全走出去服務保障體系也極為重要。這就不僅需要政府保障我國境外人員的人身財產安全,還要「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商簽投資協定,完善領事保護制度,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以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
「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主體,因此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邢厚媛告訴本刊記者,中國企業自身也要進行戰略系統升級,制定中長期國際化發展戰略,在做好市場調研、依法經營基礎上,滿足東道國對中國技術、產能、資本的需求。
「同時,中國企業要創新對外投資的合作方式,採取分工合作,集群式走出去,以市場為導向,整合產業配套,形成合力,避免單打獨斗。」
邢厚媛特別提到,由於部分投資國,尤其是部分不發達國家,其產業配套能力比較落後,單個企業在當地立足比較困難,企業抱團會相對容易得多。「目前,我國企業在國外建立的眾多合作園區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模式。」
此外,邢厚媛還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並且我國已經是不少沿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
「目前,政府的著力點應該更多地做好中觀設計,做好與沿線國家的產業、政策對接,為企業投資合作提供便利,營造更好環境,而企業則是更好的研究市場,確保實現盈利。」
引領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要從全球經濟規則的接受者,轉變為規則的制定者。」桑百川告訴本刊記者,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建設,需要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積極主動、靈活、多途徑地參與全球經濟體系,通過提出更多的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來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體系規則和標准制定中的話語權。
一方面,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自由貿易區戰略。
桑百川認為,「區域主義經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規則制定重要平台的背景下,中國要通過適時啟動與其他經貿夥伴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與更多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來使得中國主張的經貿規則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
另一方面,要鞏固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在桑百川看來,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依然是主渠道,我國要加以維護並堅持均衡、普惠、共贏原則。
「無論是聯合國、WTO、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金磚國家、歐亞聯盟,中國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主張,展現自己的影響力。」
此外,專家們普遍強調,「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能推動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同時也是我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發揮全球經濟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張燕生就認為,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可以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行動,理解中國的理念,能夠反映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既維護我國利益,又促進共同發展的意圖。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後,沿線國家反響強烈,一些國家正在著手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進行有效對接,有的合作項目已有成果。」權威專家告訴本刊記者,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宮超
Ⅶ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建設為重點……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
Ⅷ 如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回引進來」和「走出去」更答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高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以開放促改革。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三個方面:一個是放寬投資准入,第二是加快自貿區建設,第三是加大內陸沿海開放。要構建新型經濟新體制要有七個方面的工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全面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妥善處理大國經濟關系,合理調整對外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對外開放的格局,「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擴進口與穩出口並重,這是未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Ⅸ 如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要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要求。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這已為世界和我國發展實踐所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乘勢而上,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一直是驅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現在,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我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客觀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積極運籌對外關系、實現對外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發揮自由貿易區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更好幫助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台,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善於通過自由貿易區建設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大棋局,既要謀子更要謀勢,逐步構築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路,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擴大數量、更要講質量,大膽探索、與時俱進,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新議題談判。要堅持底線思維、注重防風險,做好風險評估,努力排除風險因素,加強先行先試、科學求證,加快建立健全綜合監管體系,提高監管能力,築牢安全網。要繼續練好內功、辦好自己事,加快市場化改革,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提高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對外投資體制和政策,激發企業對外投資潛力,勇於並善於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要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要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我國和世界的發展,把我國對外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Ⅹ 如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幹部教育
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從外向型經濟到開放型經濟,一詞之差,既預示著中國經濟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又意味著需要構建一套新的體制
「要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合作的主動。」日前,有權威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伴隨我國發展階段的轉換以及國際經濟格局的變遷,中國經濟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需要為未來幾十年健康持續更高水平的發展作出謀劃。
回首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依賴出口和招商引資雙輪驅動的傳統外向型經濟模式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可謂『功德無量』。」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談道,作為一個GDP已跨過10萬億美元大關、年外貿總額達到4.3萬億美元以上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如今傳統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利好正在削弱,新常態下其不可持續性也越來越明顯。
「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外向型經濟模式基礎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的要求,也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采訪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強調,要看到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層聯系。「改革進入深水期,要動很多人、部門的利益,困難在所難免。」邢厚媛認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建設,可以通過全方位開放來促進改革,加快推動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其實,以往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開放型經濟體制,但是不規范的、支離破碎的。」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認為,如今需我國通過建立起市場配置資源的新機制,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建立促進走出去戰略的新體制,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等等一系列舉措,來推進對經濟體制各個環節、層面的改革,最終形成一個真正完善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將為我國經濟發展謀求更長遠的新『改革開放紅利期』,來助力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並推動全球經濟的進步。」他強調。
從重招商到重製度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3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1%。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保持穩定的同時,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高達24.8%,成為外資眼中的「香餑餑」。
在邢厚媛看來,全球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在60%左右,發達國家在70%以上,我國與此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顯然,外資投資領域的這種變遷,可以「帶動國內服務業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符合高水平引進來的要求。」
因此,邢厚媛認為,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過程中,需要「從過去更加註重製造業的開放,轉向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順勢而為全方位開放,尤其是要分層次、有重點地著重放開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特別是高端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
其實,此前成立的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就已將發展國際服務貿易作為核心內容。近日,國務院又批准北京市這一全國服務業發展水平最高的省級行政單位開放金融、科技、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養老、IT六大領域的試點,這是「我國吸引外資擴大開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過去外資來中國主要看重的是要素成本優勢,而現在則更多的看重中國市場,並且中國市場還在轉型升級。」張燕生補充道,這就註定了中國會持續對外資形成吸引力,也就解釋了在諸多不利因素作用下,201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同比下降8%,而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則保持增長3%的深層原因。
因此,新階段,就需要政府「脫離以往注重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的舊思維,轉變為注重健全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外資環境。」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就需要著力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需要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例如,制定新的外資基礎性法律,將規范和引導境外投資者及其投資行為的內容納入外資基礎性法律。
「而對於外資企業組織形式、經營活動這些一般性內容,應該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由統一適用於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這將有利於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營造規范的制度環境和穩定的市場環境。」權威專家講道。
另一方面,推進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外資管理體制,重在事後監管,我國需要適應外資管理體制的變遷趨勢,進行相應改革。」桑百川認為,通過推進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既能提升外商投資監管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透明度,還有利於進一步釋放外資活力。
當然,權威專家也強調,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的全方位開放也是建立在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之上的。
「在對外資開放的過程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部門、行業需要進行一定的安全審查這也是國際公認的慣例。我國現在需要做的是順應開放趨勢,修訂完善安全審查的機制。」
健全「走出去」戰略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巨大產能,並面臨結構性產能過剩,並且部分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化經營能力。」邢厚媛講道,尤其是面對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需求下降,國際競爭異常激烈,貿易摩擦加重的現實,傳統的對外商品貿易面臨挑戰。
「無論是主觀意願,還是客觀條件,都在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從傳統的商品貿易轉型為資本經營、跨國生產,這是大勢所趨。」
「但是,『走出去』依然面臨諸多問題也是事實。例如,外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國依然缺乏一批世界級跨國公司,企業缺乏國際化經營戰略等等。」權威專家就認為,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對走出去戰略的統籌謀劃和指導,著眼於進一步完善我國境外投資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領域、區域、國別規劃體系,對企業走出去進行服務指導,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資促進,「並建立對外投資合作信用體系,以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
另外,權威專家認為,健全走出去服務保障體系也極為重要。這就不僅需要政府保障我國境外人員的人身財產安全,還要「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商簽投資協定,完善領事保護制度,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以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
「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主體,因此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邢厚媛告訴本刊記者,中國企業自身也要進行戰略系統升級,制定中長期國際化發展戰略,在做好市場調研、依法經營基礎上,滿足東道國對中國技術、產能、資本的需求。
「同時,中國企業要創新對外投資的合作方式,採取分工合作,集群式走出去,以市場為導向,整合產業配套,形成合力,避免單打獨斗。」
邢厚媛特別提到,由於部分投資國,尤其是部分不發達國家,其產業配套能力比較落後,單個企業在當地立足比較困難,企業抱團會相對容易得多。「目前,我國企業在國外建立的眾多合作園區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模式。」
此外,邢厚媛還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並且我國已經是不少沿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
「目前,政府的著力點應該更多地做好中觀設計,做好與沿線國家的產業、政策對接,為企業投資合作提供便利,營造更好環境,而企業則是更好的研究市場,確保實現盈利。」
引領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要從全球經濟規則的接受者,轉變為規則的制定者。」桑百川告訴本刊記者,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建設,需要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積極主動、靈活、多途徑地參與全球經濟體系,通過提出更多的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來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體系規則和標准制定中的話語權。
一方面,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自由貿易區戰略。
桑百川認為,「區域主義經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規則制定重要平台的背景下,中國要通過適時啟動與其他經貿夥伴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與更多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來使得中國主張的經貿規則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
另一方面,要鞏固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在桑百川看來,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依然是主渠道,我國要加以維護並堅持均衡、普惠、共贏原則。
「無論是聯合國、WTO、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金磚國家、歐亞聯盟,中國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主張,展現自己的影響力。」
此外,專家們普遍強調,「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能推動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同時也是我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發揮全球經濟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張燕生就認為,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可以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行動,理解中國的理念,能夠反映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既維護我國利益,又促進共同發展的意圖。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後,沿線國家反響強烈,一些國家正在著手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進行有效對接,有的合作項目已有成果。」權威專家告訴本刊記者,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推進,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