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影響

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4 09:11:05

① 士族地主 和 庶族地主 有什麼區別嗎

士族地主是既當大地主,又去當大官,把持朝政。士族可以世代內壟斷官職,只要你是士族子弟容,不管你有多差勁,你都能靠家族勢力撈個官做一做。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家,謝家等。他們控制天下大部分的財富和田地。同時壟斷官職,把持朝政。

庶族地主只能當地主,卻不能當官,更加不能把持朝政。哪怕你很優秀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只要你是庶族,那你一輩子只能當個土財主。而且同時,還要受的那幫士族的氣。所以在這個情況下,許多有志氣的庶族子弟都紛紛去從軍。去上戰場拚命。正因為這樣許多庶族都立下了軍功。成為了手握重兵的大將,然後就謀權篡位,自己當了皇帝(其中的優秀代表就是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這樣一來,庶族的勢力就大了。自然忍不得這幫士族兄弟吆五喝六。

從此,庶族倚仗軍功,士族倚仗家族勢力,對峙了起來。

② 魏晉以後為什麼士族門閥衰落,庶族地主興起

由於士族長期擁有政治特權,生活奢侈腐化,逐漸失去了統治能力,這時,庶回族地主便以武職為升答官階梯,立了軍功,掌握軍權之後,進而取得了政權,這樣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魏晉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與庶族勢力消長的過程。

③ 魏蜀吳三國滅亡皆亡於士族地主階級與庶族地主階級的矛盾

易中天<<品三國>>中的說法是:
秦朝以後的中國歷史,統治階級由貴族地主向庶族地主過渡是發內展趨勢,但其容中有一個過程,要經過一個士族地主統治時期。而在漢末三國時期,以曹劉孫三家為代表的庶族地主暫時壓過士族地主,是因為這三家同時也是軍閥。士族地主由於在亂世中遭遇這些庶族地主的軍閥,所以不得不暫時低頭。然而庶族地主最終取得統治地位的時機終未來到,所以三國最終都在士族地主的反覆作用下滅亡。

④ 庶族地主的概念

庶族地主階級則是相對士族而言,其雖然也參與到了統治階級之中,但專是缺乏士族的屬豪門底蘊,崛起的時間較短,難以同為政數代的士族相對抗,是被士族排斥的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其往往是從被統治階級而晉升上來的,不同於士族是有祖先的庇蔭的。

⑤ 庶族地主階級是什麼啊

庶族地主階級是相對來說的,當然它也是屬於地主階級的其中之一。當時的回社會正是高答門豪族統治的時代。地主階級有分士族與庶族兩種。士族,是由於九品中正制的缺陷,導致出現的地主階級,他們把握了統治階級的仕途命脈,令其家族成為炙手可熱的名門望族,長期及其延續的後代一直把握為官的門路,代代為官,這就是士族。
而庶族地主階級則是相對士族而言,其雖然也參與到了統治階級之中,但是缺乏士族的豪門底蘊,崛起的時間較短,難以同為政數代的士族相對抗,是被士族排斥的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其往往是從被統治階級而晉升上來的,不同於士族是有祖先的庇蔭的。

⑥ 魏晉以後為什麼士族門閥衰落,庶族地主興起

主要是因為魏晉時期很多知名的大世族都逃到了南方結果後來遭遇來侯景之亂侯景殺了很多民眾和大世族都被殺了很多所以導致士族沒落

⑦ 士族門閥和庶族地主。。

魏晉南北朝雖處於長期分裂對峙狀態,但在政治經濟制度上多有建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這一時期初創的政治、經濟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從歷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個萌芽、形成、充分發展(又稱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長過程;我們應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把士族制度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分析和評價。
運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士族制度的產生、發展、衰落消亡的過程和科舉制度產生的必然性。

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准,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世族又稱門閥土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
特點(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經濟上:
士族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庄園經濟;(品官占田蔭客制為士族制度提供經濟保障;)
(3)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演變
(1)萌芽(東漢)
政治: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 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
經濟: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並土地,經營庄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2)形成(曹魏、西晉)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統治階級頒行各項法令,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2)鞏固(西晉)
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3)鼎盛(東晉)

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原因是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佔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於是譜學勃興,譜學專著成為吏部選官、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
這一時期土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經濟上擁有田莊,佔有大量土地人口,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占據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擅長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等。士族把持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漸衰(南朝)
東晉後期到南朝時期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於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級官職。特殊的社會環境使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閑放盪的生活,不屑於政務軍務。加之士族是近親聯姻,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以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南朝帝王雖無法改變高級士族壟斷高官的局面,但卻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務,在實際執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權。這一時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受到打擊、削弱。上述三種原因相互作用,極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階級、經濟基礎。
到了南朝時期,由於門閥世族自身的腐朽。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 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時雖據高位,卻已無實權,走向必然的滅亡。後經候景之亂、隋滅陳等變化,門閥等級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躍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占田和隨意買賣土地的規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並和保護自耕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二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農民戰爭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從此,存續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終在歷史舞台上消失。

形成原因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於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身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
(3)侯景之亂的沖擊。晉朝南渡士族「寢略殆盡」;
(4)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5)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徹底掃盪結束士族制度)
6、影響
士族制度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政治特點,也是西晉政治腐敗黑暗的表現,決定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門閥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
消極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經濟特點,決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往往特別尖銳,導致南北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士族田莊經濟強化了封閉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腐朽集團,越到後期愈發腐朽,是一群社會寄生蟲。
客觀上的積極作用:1.經濟上,士族田莊經濟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佔有大量勞動力,強化了封建依附關系,在魏晉動盪的政治局勢下,編戶農民依附於世家大族,有較為保障的生產條件,這對封建經濟的發展顯然有利;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作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來南方立國創業,客觀形勢使得他們成為開發南方經濟的組織者,他們在南方建立的田莊、山墅,畢竟對江南荒丘山澤地區的開發起了推動作用。2.民族關繫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動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優裕,有條件從事文化事業,部分士族蔑視禮法,倡導個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像和浪漫色彩,因而東晉南朝時期在哲學、文學、書法、繪畫、科學上有較多的成就,並且富有特色

與士族對立的是庶族:

南朝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比起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來,更顯得優越。世族、寒門兩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文苑英華》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論》)。因此,這兩個階層之間是不相往來的。寒人雖致位通顯,上升為貴戚近臣,倘不自量而往見世族,亦不為世族之所禮接,甚至會受到侮辱。如宋孝武帝母路太後兄路廢之孫路瓊之,和王僧達做鄰居,瓊之「嘗盛車服詣僧達,僧達將獵,已改服。瓊之就坐,僧達了不與語,謂曰: 身昔門下騶人路廢之者,是君何親 」(《南史·王弘傳子僧達附傳》)。於是叫左右把路瓊之坐著的床燒掉,搞得路瓊之下不了台。宋吳郡張敷為正員中書郎,中書舍人秋當、周赳以為與張敷是同僚,商量是否應該去拜訪他。周赳說:「他倘若不招待我們,我們會很難堪,我們還不如不去。」秋當說:「我們也已經有相當地位了,既是同事,隨便坐坐總可以。」這樣,他們兩人就決定去看張敷。張敷「先設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 移我遠客 」(《南史·張邵傳子敷附傳》),表示不願意和寒人共坐。秋當、周赳二人感到很窘,只得退出。齊中書舍人紀僧真,曲掌機要,曾請求齊武帝蕭賾:「臣出身本系武吏,榮任高官,又替兒子娶得舊門荀昭光家的女兒作媳婦,現在我沒有其他要求了,只請求陛下允許臣列入士族!」齊武帝說:「 由江斅、謝淪,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僧真承旨詣斅,登榻坐定,斅便命左右曰: 移吾休讓客。 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 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南史·江夷傳曾孫斅附傳》)。世家大族社會地位的優越與對當時官位身份的嚴格區別及世家大族之排斥寒流,即此敝端,已可概見了。

世家大族為了要表示自己門第族望的特別優越,為了不使混淆所謂「士庶天隔」的界限,他們就必須不與寒門庶族通婚。所以世家大族對婚姻的選擇,特別重視門第,高門望族一定和高門望族結親,吳郡顧、陸、朱、張四姓也一定自擇素對,或者和會稽孔、魏、虞、謝四姓結親。一方面他們不以連姻素門出身的南朝帝室為殊榮;另一方面,他們也以「營事婚宦」,不得及其門流為恥。因為「婚宦失類」,就會受到本階層人士的排斥和非難,他們金字招牌的門第就會變得不光彩,他們以後的政治前途就會黯然失色的。

然而南朝寒門出身的將帥,也有很多位至三公,任總方面。他們在政治上的勢力既是那麼大,所以有少數世家大族與這一批暴發戶結起親來,如琅邪王錫(王尊七世孫)以女妻沈廢之子沈文季,陳郡謝超宗(謝玄玄孫)「為子娶張敬兒女為婦」(《南史·謝靈運傳孫超宗附傳》),謝脁妻王「敬則女婚,像「東海王源(王朗七世孫)嫁女與富陽滿氏」滿璋之子滿鸞,滿氏「下錢五萬,以為聘禮」;南齊御史中丞沈約上表彈劾,以為王源曾祖位至尚書右僕射,王源本人及其父祖也都位列清顯,而滿璋之雖任王國侍郎,璋之子滿鸞任吳郡主簿,可是滿氏的「姓族,士庶莫辨」,「王、滿連姻,實駭物聽」,玷辱世族,莫此為甚,故請政府革去王源官職,剔出士族,「禁錮終身」(《昭明文選》卷四十沈約《奏彈王源》)。可見寒門、世族的界限,還是極嚴格的。

社會上士庶的區分愈嚴,世家大族愈互相標榜門閥,「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郡望習慣上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商標。自西晉末年中原世家大族開始播遷渡江,一個世家大族,在其原籍是人人知其為世家大族,用不著自行表祿,遷徙到其他地方以後,就不然了。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王氏就不是;陳郡謝氏、濟陽江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謝氏或江氏就不是,一處地方,新遷來一家姓王或姓謝的,誰知道他是哪裡的王氏或哪裡的謝氏呢?如此,就不得不鄭重聲明,我是琅邪王氏或太原王氏而非別的王氏,是陳郡謝氏、濟陽江氏而非別的謝氏、江氏了。可見所以重視郡望,是講究門閥制度的必然結果。……

由於重視門閥,於是譜牒百氏之學,遂成為專門的學問。平陽賈淵,祖弼之,父匪之,祖孫三代以譜學名家。弼之,晉太元中撰十八州士族譜。宋劉湛、齊王儉、梁王僧孺均撰定《百家譜》,俾便吏部詮敘之用。「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偽」(唐人柳芳語),故宋、齊以下,不熟悉譜學的,即認為不能居吏部之職

⑧ 侯景之亂對南方庶族地主有什麼影響

侯景之亂,對於當時社會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讓當時的社會結構盪然無存。不過,侯景之亂為南方庶族地主的崛起創造了機會,讓南方庶族地主躋身統治者階層。侯景之亂,主要在三個方面為了南方庶族地主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3.侯景之亂為南方庶族地主的崛起創造了軍事基礎

侯景之亂,把江南地區的軍隊、官員幾乎殺光,平民百姓要麼加入景侯大軍,要麼被殺,命好一點的就是逃亡成為。也就說,在江南地區,根本沒有辦法扯得起一支可以對抗侯景大軍的隊伍。在當時,唯一可以扯起隊伍的地區是南方,因為南方地區不想江南,基本上沒有受到侯景之亂的影響。這意味統治者必須依託南方庶族地主來建立軍隊。這必然讓南方庶族地主掌控了當時的軍隊。這就是侯景之亂為南方庶族地主的崛起創造的軍事基礎。

⑨ 一道歷史題目:庶族地主階級興起時間

不正確,科舉制度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壟斷,但世家仍然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即使到了現在世家大族也是,別忘了現在的老大是誰的兒子。。。

⑩ 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叫望族(有聲望)、勢族(有權勢)。既沒有權勢又沒有聲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門」,也叫「庶族」或「寒族」。為什麼庶族地主是帝國的最後一個統治階級,而且持續的時間那麼長,從隋唐直至明清呢,因為這個階級最符合帝國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階級當中社會地位最低的,他們要進國家政權,只能通過讀書和考試。而且每一代都要自己讀、自己考,不可能世襲。這就完全合拍,也最讓人放心。

讓庶族地主階級成員通過讀書考試進入國家政權的制度,就是「科舉制」。科,就是設科考試;舉,就是選拔官吏。這種制度通過考試來分科取士,所以叫「科舉」。考試也是早就有了的,兩晉時期就有「孝廉試經,秀才試策」的制度。但是,直到隋文帝廢除九晶中正制,科舉制才算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因此,隋.便也是一個「換屆』』的時代。故而和秦一樣,咖剛艮短。當然,這是「小換屆」。斗爭的激烈程度,就不如秦。而且,由於帝國已經找到了最適合白己的統治階級和人事制度。以後的改朝換代,就只是庶族地主階級內部的事情,即只更換統治者,不更換統治階級。

不過,歷史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貴族地主階級不可能馬上就換成庶族地主階級。這甲品然要有一個過渡,而能夠起到過渡作用的就是土族地主階級。士族與貴族的區別呈什麼呢?貴族成為貴族,靠的是血緣關系;士族成為士族,靠的是讀書做官。士族與庶族的區別又是什麼呢,庶族做官,只需要讀書考試;士族做官,則主要看家庭出身。所以,士族一半像貴族,一半像庶族,正好用來過渡。魏晉南北朝,就正是這樣一個過渡時期。

作為過渡時期,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是「門閥制度」,也叫「士族制度」。所謂「門閥制度」,就是一個人要做官,光會讀書不行,還要看家族的名氣聲望、貴賤等級、功績經歷。名氣聲望叫「門望」,貴賤等級叫「門第」,功績經歷叫「閥閱」。當時的仕宦人家,大門外都有兩根柱子,用來題記他們家族的功績經歷。標榜功績的叫「閥」,在左邊。標榜經歷的叫「閱」,在右邊。閥與閱都從「門」。這個「門」,就是「家門」,也就是家族。家族的門望、門第、閥閱,合起來就叫「門閥」。門望有高低,聲望高的叫「望族」。門第也有高低,等級高的叫「高門」。一個家族能夠成為望族、高門,不因為別的,只因為他們讀書做官,甚至世代做官。做官才有閥閱,有閥閱才有聲望、等級。所以,門望、門第、閥閱,是三位一體的,這才叫「門閥」。顯然,門閥,就是當時世代為官的顯貴之家。門閥制度,則是保護這個階級政治利益的制度。它的實施方案,就是「九品官人法」或「九晶中正制」。

這樣一種制度,當然呈士族喜歡的。尤其是高中級士族,更是盼望之至,因為他們可以壟斷做官的權利。這個制度也是終究要實行的。因為士族在東漢末年,就已經開始壟斷做官權。正如範文瀾先生《中國通史》所說,所謂「九品官人法」,不過是「這一件既成事實的法律規定」。但是,壟斷做官的權利,就等於把不能世襲的官職變成世襲的,建立了一種「不是世襲的世襲制」,或者說,官僚集團的半世襲制。顯然,這與帝國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帝國制度,是要求官僚不得世襲的。由是之故,門閥制度必將退出歷史舞台,讓位於官僚完全不能世襲的科舉制度。士族地主階級也要退出歷史舞台,讓位於不會壟斷做官權利的庶族地主階級。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說魏晉南北朝是歷史的「大插曲」。有趣的呈,這個「大插曲」的前面又插進了一段「小插曲」。這就是三國。我們在《殊途同歸》一集講過,士族在東漢末年已經壟斷仕途,控制輿論,變成豪強。壟斷丁仕途,就佔領了上層建築;控制了輿論,就掌握了意識形態;變成豪強,就把握了經濟基礎。這就差不多掌控了這個國家。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士族地主階級便必將成為帝國的統治階級。那麼,歷史的日程表怎麼會被打亂,士族的如意算盤又怎麼會被打掉呢?因為不幸得很,門閥遇到了軍閥。

閱讀全文

與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