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外向型經濟是指一個地區為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海門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謀求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積極主動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十五」期間,我市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幅達到31.4%,遠高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12.1%的增長速度,出口依存度也由「九五」期末的5.6%提升到「十五」期末的12.5%,標志著我市外向型經濟取得階段性成果,開始步入持續快速增長的軌道,躍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台。
一、近年來,外向型經濟取得的成績和特點
(一)引進外資成倍增加
「十五」期間,我市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引進外資工作不斷跨越新的台階。
1、外商投資持續攀升
「十五」期間我市已開業投產的外資企業達到約500家,比「九五」期末增加了327家。 五年間新簽利用外資合同734項,比「九五」增長6倍多;外商及港澳台商實際投資累計5.6億美元,比「九五」增長5.6倍。
2、單體規模逐年擴大
2005年單項合同利用外資規模達到374萬美元,比2001年的148萬美元擴大了1.5倍。
3、香港、南非等地區投資熱情高漲
2005年,香港地區合同項目達73個,合同金額達2.64億美元,高居榜首;南非緊隨其後,合同項目24個,合同金額1.76億元;澳大利亞、台灣、義大利、美國、維爾京群島等國家和地區排列其後,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均在2000萬美元以上。
4、第三產業引進外資有所突破
2005年,新批第三產業外資項目23家,合同利用外資9935萬美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109%和56.4%。並逐步從以傳統的房地產企業為主的投資結構向物流、娛樂等現代服務業擴展。
(二)對外貿易屢創新高
「十五」期間,我市對外貿易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進出口總額屢創歷史新高。
對外貿易發展成績喜人。「十五」期間共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2.7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1.28倍。進口總額2.35億美元,增長39%;出口總額10.34億美元,增長了1.67倍,其中三資企業出口總額8.63億美元,年均出口總額1.73億美元,是出口創匯的主力軍,帶動全市出口貿易發展並打破 「九五」時期年出口貿易總量長期徘徊在8000萬美元上下的瓶頸。
(三)三資企業生產經營步入快車道
「十五」期間,我市三資企業生產經營如火如荼,為全市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1、三資企業基建加速
「十五」期間我市向企業供地1793.21萬平方米,是「九五」時期的6倍多。全部供地面積中三資企業用地達到768.27萬平方米,是九五時期的28倍多,顯而易見三資企業的基建投入增速遠遠超過同時期內資企業的基建投入增速,其在總量中所佔比重達到42.8%,比「九五」時期上升了33.1個百分點。
2、三資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
(1)骨幹企業中三資企業比例不斷擴大。在我市骨幹企業中,三資企業所佔份額雖仍不大,但呈現出歷年逐步增長的態勢,從1998年底30家骨幹企業中只有1家三資企業開始,發展到2005年底,全市79家骨幹企業中已有14家三資企業,其在骨幹企業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也從當時的1%提高到「十五」期末的10%左右。
(2)三資高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迅猛。規模以上三資高科技企業從2002年以後發展較快,用了3年時間從4家發展到22家,平均每年增加6家,同期內資企業年均增加僅為4家。2002年至2005年,規模以上三資高科技企業的產值、銷售年均增幅均在150%以上,尤其利稅年均增幅達到274.8%,遠遠超過內資高科技企業同期71.3%的年均增幅水平,其在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亦從2002年底的不足8%上升到2005年底的30%。
(3)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逐步提升。「十五」期間,三資企業兩稅收入佔全市稅收比重逐年上升,從2001年的14.0%上升到2005年的23.7%,雖然由於三資企業享受兩免三減半等稅收優惠政策,目前對我市財政貢獻的絕對值仍不是很大,但「十五」期間三資企業入庫稅金年均36.9%的增幅,遠高於同期內資企業18.8%的增長速度,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以後,三資企業的經濟效益必將完全凸顯,成為支撐我市財政收入的又一支柱。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對推動我市經濟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Ⅱ 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現狀
評論2 ┆ 舉報
回答:羊言
新手
9月23日 15:07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回慮經濟利益答、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Ⅲ 什麼是外向型經濟它與內向型經濟有什麼區別
一、外向型經濟:
1、外向型經濟亦稱「出口主導型經濟」。依靠優先發展出口產品生產,積極走進國際市場,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來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類型。旨在促進出口工業的發展,在匯率、稅制和信用上給予出口產品生產較多的優惠和支持。
2、通過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再引進國內急需的技術和設備,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它具有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能在較大規模上利用外資,引進並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在較大的范圍內參加國際勞務合作。
3、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經濟結構的建立以國際經濟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為依據,必須能夠參與國際分工;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組織結構體系;外貿體制採取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管理制度。
二、區別
1、理論依據
內向型經濟是以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為依據,認為必須對國內的民族工業施以保護措施,以促進國內工業的發展。這些國家一般實行高估本幣和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措施,來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
外向型經濟是以比較利益理論為依據,認為經濟的發展應當依靠國際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優勢才能達到。同時,承認經濟的外向化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2、發展途徑
內向型經濟立足於國內的經濟環境,力求通過國內的資源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通來發展本國的經濟。外向型經濟則是通過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生產要素,並發揮本國的資源優勢,採取以出口為主導的發展途徑,使本國經濟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中謀求發展。
3、貿易功能
內向型經濟由於割裂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系,基本上不受國際價值規律的制約。對外貿易只限於引進一些國內必需的先進設備和原材料,出口也只為了換匯的目的,帶有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的性質。外向型經濟則是以擴大出口為導向,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因而,外貿起著先導的作用。通過對外貿易,把本國有競爭力的商品打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商品的增殖,
4、轉換機制
在內向型經濟環境下,產品的更新換代完全靠國內市場的引導,故其轉變能力極低。外向型經濟則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來調制產業結構,為了佔領國際市場,必須參與國際產業轉換的循環機制,這就促使國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以適應國際市場商品結構頻繁的變化和發展。
5、行為准則
在內向型經濟模式下,政府機構和功能的確定,主要依據國內特定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外向型經濟模式的機構和功能必須符合國際慣例,要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律化,要適合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需要,能夠高效率的運轉。
外向型經濟的企業行為,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和國際通用標准來經營管理,並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積極發揮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主體作用。
(3)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展閱讀:
促進長沙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
1、將全力為長沙海關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胡忠雄強調,長沙步入「過萬億、再出發」的新征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重點補齊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短板。
2、胡忠雄指出,長沙將通過外資、外經、外貿加快發展,力爭全市對外貿易年均增長40%左右,2020年實現進出口總額400億美元以上。進一步聚焦重點環節,著力在平台、通道、企業、政策等方面下功夫。
3、全面打通空中、水上、陸路通道,發揮好湘歐快線、湘粵港直通快車和霞凝港的作用,積極對接城陵磯港和上海港;做大做強現有進出口企業,引進更多有龍頭示範作用的進出口企業,用好用足現有獎補政策,積極出台相應扶持政策,促進長沙外向型經濟加速發展。
Ⅳ 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便利的海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著名的僑鄉、香港和澳門位於本區、對外開放政策的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改革開發以來最先發展起來的地區之一
Ⅳ 發展外向型經濟幾個關系問題的思考
應該說中國目前實行的是一個比較依賴出口貿易的經濟增長方式。國內內企業間的相互內容銷也佔有相當的比重。但由於受中國幾千年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人一向以儲蓄節儉為榮,有了幾個錢總捨不得花。國家也是這樣,總是把外匯儲備積累的那麼多,這與我們的領導人也受傳統思想影響有關。所以,從本質上講,中國並不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國家。
Ⅵ 外向型經濟對於一個區域的發展具有什麼作用
第一層面:從在全國經濟中的位置來看,隨著中央做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國內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統籌協調,國內各種要素也更多進入到廣西。在這種情況下,廣西壯族自治區充分利用這樣賦予的各項政策支持,積極克服自身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短板」約束,為自身經濟躍上新的台階爭取到更多的機遇。
第二層面:從邊疆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廣西的平祥、東興等城市是我國開展對越南貿易的重要口岸。在這種情況下,廣西與越南之間的各項雙邊經濟合作發展十分迅速。通過各種要素的互補,廣西面臨著更多具有拓展潛力的商業機會。據了解,東興市人口不過十餘萬人,而其中至少有3萬人直接和間接從事與對越南貿易有關的工作。可見,開展邊境貿易對於口岸地區解決就業問題乃至帶動整個當地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第三層面:從發展與整個東盟全面發展經貿關系來看,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發展各項經貿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拓寬。相比之下,廣西壯族自治區不僅在陸地上與東盟接壤,也與許多東盟國家隔海相望。顯然,廣西開展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正因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紛紛在廣西擴大業務,將廣西最為開展與東盟國家發展經貿往來的橋頭堡。
不難看出,外部環境所發揮的作用實際上就是要從廣西在全國經濟中的位置、從邊疆經濟發展以及從發展與整個東盟全面發展經貿關系這三大層面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營造適宜的機會。
從在全國經濟中的位置角度把握廣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性這一層面來看,近年來,中央對廣西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視,廣西壯族自治區從中央獲得的各種各樣支持也基本上體現為中央在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發展民族地區經濟、西部大開發、強化與領國之間的睦鄰友好關系等諸多方面政策的重合覆蓋范圍之內。
從邊疆經濟發展這一層面來看,廣西發展邊境貿易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一廂情願,也需要得到領國在相關政策上的對接。近年來,無論是這樣和地方對廣西發展與越南之間的邊境貿易非常重視,對於口岸城市發展與越南的邊境貿易給予了各項政策支持。值得欣喜的是,廣西對於發展邊境貿易的經濟態度也得到越南方面的積極回應。例如,為了強化與廣西東興口岸的經貿關系,越南也在與東興口岸對面的芒街設立了邊貿區,有利於中越兩國客商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良性互動商業關系。
從發展與整個東盟全面發展經貿關系這一層面來看,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這一國際性交易的平台地位不斷得到提升,廣西對國內外客商的吸引力也不斷加大。例如,中國-東盟博覽會創立之初,許多區外企業對參展尚存疑慮,招展工作也十分繁重。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交易平台作用被發揮出來,展位也出現了僧多周少的局面。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應當立足於從以下方面入手對上述機會加以利用:
一是要立足於現有的產業優勢,在國際分工中將優勢產業的邊界向有潛力的領域延伸。為此,有必要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優勢產業與國際產業供應鏈條加以銜接。
二是要充分利用擔任中國-東盟博覽會東道主的有利條件,吸引更多國內外客商在廣西尋求發展機遇。這樣,不僅可以從國內外更多參展企業獲得廣泛的商業回報,而且廣西當地眾多企業也可以利用擔任東道主的有利條件取得商業競爭的佔先優勢。
三是要立足於長遠,在發展外向型經濟過程中不僅要將交易成本與現實市場回報進行比較,而且也要與潛在交易回報相比較。
四是要將西部大開發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形成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雙向機遇,使廣西壯族自治區內部、廣西與國內其他地區、廣西與國際市場之間的經濟互動關系日益強化,形成資源的更加優化配置。
五是要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在有限目標之下形成更加強有力的產業聚集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通過人為手段在國際市場上為自身盡可能「人造」出更多的競爭優勢。
Ⅶ 中國哪些地方適合發展外向性經濟
外向型經濟是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貿易、資本、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經濟交流活動。狹義的版外向型經濟是指以權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經濟活動外向型經濟模式是以開拓國際市場為著眼點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
其基本特點有:
1.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把重點放在發展出口產品的生產上;
2.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3.生產要素通過國際、國內的雙向流動,達到優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
4.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風險也大。
要說那些地方適合,我覺得只要符合條件,大多數地方都適合,不包括邊遠山區
Ⅷ 外向型經濟是什麼
外向型經濟亦稱「出口主導型經濟」。依靠優先發展出口產品生產,積極走進國回際市答場,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來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類型。旨在促進出口工業的發展,在匯率、稅制和信用上給予出口產品生產較多的優惠和支持。通過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再引進國內急需的技術和設備,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它具有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能在較大規模上利用外資,引進並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在較大的范圍內參加國際勞務合作。因而能較多地節省地區內的勞動耗費,促進地區內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8)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展閱讀:
外向型經濟的基本內容
1、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
2、經濟結構的建立以國際經濟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為依據,必須能夠參與國際分工;
3、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組織結構體系;
4、外貿體制採取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管理制度。
Ⅸ 外向型經濟的含義
外向型經濟" 英文對照
export-oriented economy;outward-oriented economy;export oriented economy;export - oriented economy;"外向型經濟"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指根據國內或當地的經濟基礎條件,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開發國內資源,提高產品檔次,或對國際市場的某些半成品進行深加工,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賺取外匯的經濟模式。△經濟特區今後的任務是,建成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外向型經濟。(《國務院關於批轉〈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查看全文2、外向型經濟也叫出口主導經濟。即優先發展出口產品生產,以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為了促進出口工業的發展,往往在匯率、稅制和信用上給予出口工業較多的優惠和支持,通過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再引進國內急需的技術和設備,推動本國經濟發展。丹麥和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以及日本自50年代中期起就推行出口主導經濟戰?.....查看全文3、依靠優先發展出口產品生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它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安排生產、組織流通和進行管理,在不斷的外向經濟循環中帶動經濟的發展。包括工業部門的外向化,產品的外銷,勞務、資金和技術的對外聯系,以及旅遊、商業、農業、服務等產業的外向發展。世界各?.....查看全文"外向型經濟"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所謂外向型經濟是指其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對為國內市場進行的生產和為出口進行的生產之間不存在歧視同時對購買本國產品和購買外國產品之間也不存在歧視文獻來源2、概括地說,外向型經濟是指一國或一以下,並承諾到川川年,實現貿易與投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從個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和資自由化文獻來源3、簡單概括地說,外向型經濟是指一小.我國己加入們,政府已就逐步開國或一個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二、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放市場作出承諾文獻來源4、所謂外向型經濟,主要是指不僅面向國內市場,更多地是面向國際市場,以經營國際化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並以一定的紐帶關系相聯結,具有合理配置的結構層次和不同功能作用的規模經濟及其集團組織文獻來源5、外向型經濟主要是指「兩頭在外」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實質上更多地是指一個地區、一個企業的運行方式,特指原料進口,產品經過加工後再出口的經營方式文獻來源6、外向型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建立的面向國際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營銷集道是指產品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轉移過程中所經過的通道,它是企業整體營銷策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文獻來源7、我國的理論界對外向型經濟的內涵進行了多方面的研討[1,2],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外向型經濟,歸納起來一般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外向型經濟是指一國或一地區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文獻來源8、國際上通常把外向度(出口額佔GDP比重)大於20%稱為外向型經濟,大於40%稱為高度外向型經濟.1997年寧夏對國外貿易外向度為9.91%,而國內區外貿易外向度為41.27%,如果從區域的角度來看,寧夏境外貿易外向度高達51.18%,是典型的高度外向型經濟文獻來源9、以外需為主導的經濟,稱為外向型經濟.而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則被視為內向型經濟.而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最邊緣的弱勢人群則不予關注文獻來源10、有的企業家認為跨出廠門的市場都要爭有的地方領導者認為跨出縣(市)門的市場都要搶他們都將之稱為外向型經濟文獻來源與"外向型經濟" 相關的學術圖片
圖2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影響因素系統分析 Fig.2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factorsaffecting the west』s out-oriented economy更多>>"外向型經濟" 在工具書中的參考閱讀
外向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外向型經濟" 在CNKI文獻中的參考閱讀
經濟發展模式與 "外向型經濟" 相關的文獻總量年度變化規律圖
Ⅹ 外向型經濟和內向型經濟分別是指什麼樣的經濟
外向型經濟就是一國或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
外向型經濟的基本內容:
1.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
2.經濟結構的建立以國際經濟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為依據,必須能夠參與國際分工;
3.具備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組織結構體系;
4.外貿體制採取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管理制度。
國際經濟學界通常把外向型經濟分為:1.堅定的外向型經濟;2.基本外向型經濟;3.一般外向型經濟。
內向型經濟指實行「進口替代政策」國家的經濟。即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本國製成品生產,用本國產品替代原進口商品以帶動其它經濟部門的發展。以本國的生產要素和市場為對象,發展本國經濟的運行機制和體系。
國家通過進口限額、提高關稅來扶植本國新興工業,擺脫對進口的依賴。另外,以國內市場需求為主的經濟也稱內向型經濟。政策上也有相應的手段,如:為了增加個人消費需求而減少所得稅,為增加設備投資而減少法人稅,降低利率,發展公益事業等。
內向型經濟的類型: 內向型經濟可細分為閉關自守型和進口替代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