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湖北經濟影響

湖北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4 22:49:11

Ⅰ 簡述一下湖北經濟發展狀況.

武漢可以佔三分之一強;接下來就是宜昌和襄陽,都是發展蠻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黃石、荊門、荊州、孝感、黃岡等),還有仙桃、潛江、天門這三個省直管發展的相對來說也還不錯,可能就恩施和神龍架林區那邊相對來說總量小點!

Ⅱ 湖北經濟怎麼樣

湖北人均GDP(元) 9973 排名11位
從20世紀50年代起,湖北為中國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利用省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建設了武鋼、大冶鐵礦、荊襄磷礦、應城石膏礦等大型礦山基地。19世紀 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鋼鐵、機械、電力、紡織、食品為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生產體系,是全國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
武漢為中國鋼鐵基地之一。武漢鋼鐵公司為全國三大鋼鐵集團之一。
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漢規模和實力蔚為壯觀的汽車工業走廊,汽車生產已形成重中輕相結合,改裝車與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車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十堰市是19 世紀70年代初興建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所在地,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之一,有「汽車城」之稱。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神龍汽車公司九十年代投產,年設計生產能力為15萬輛,神龍富康轎車將逐步形成30萬輛的生產能力。
全省水力資源豐富,水電發展迅速,新建有漢江、丹江口、堵河、黃龍灘及白蓮河、陸水、富水等大中型水電站。同時,在武漢、荊門、黃石等地新建了火電站。80年代初興建了中國目前最大的葛洲壩水電站。當今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1997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電站共安裝26台70萬千瓦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
紡織工業包括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以棉紡織工業為主,是省內輕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主要分布於武漢、宜昌、黃石、襄樊、沙市等地,其中武漢是省內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紡織工業產值約佔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國著名的棉紡織中心之一,紡織品暢銷國內外。
湖北的農業以耕作業為主,糧食生產居首要地位,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豬生產基地。在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省可穩定達到年產糧食2400萬噸,棉花50萬噸,油料175萬噸,出欄肉豬2500萬頭的綜合生產能力。主要農產品產量處在全國前列。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湖北的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巨大發展。2007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9150.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是1979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產總值11330.38億元,成為全國13個GDP總量突破1萬億元的省(市)之一。
農業
全省各地始終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糧食生產基本穩定。2001年糧食總產量2138.49萬噸。棉花總產量為37.35萬噸,比上年增產 6.92萬噸,增長22.7%。油料產量達279.1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產11.58萬噸。糖料產量114.17萬噸,增長2.8%;蔬菜 3013.27萬噸,增長9.6%;茶葉6.12萬噸,增長8.7%;水果208.5萬噸,增長率14.0%;煙葉13.6萬噸,增長14.1%;麻類 5.28萬噸,下降28.4%。
2001年豬牛羊肉產量達到246.35萬噸,比上年增長5.9%,水產品產量達到242萬噸,比上年增長3.3%。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59.55千公頃;完成全國重點林業工程森林撫育面積21.6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一倍。
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年末全省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469.2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9%;大中小型拖拉機31.46萬台,增長3.3%。農村用電量60.17億千瓦小時,與上一年大體持平。
工業
2001 年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工業生產持續增長。全省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完成增加值1096.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2.9個百分點,比上年增速高0.8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完成增加值717.38億元,比上年增長 11.7%,國有工業增加值447.88億元,增長12.3%;集體工業增加值179.67億元,增長11.5%,股份合作制工業增加值18.64億元, 增長8.5%;股份制工業增加值288.53億元,增長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增加值124.92億元,增長12.0%;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增加值37.19億元,增長16.6%。
交通運輸
全省交通運輸業發展平穩,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282.45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全年貨物周轉量812.6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5%。旅客周轉量496.59億人公里,增長3.3%。

Ⅲ 湖北經濟在中國屬於什麼水平

湖北省的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國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及沿海省市,比西部省市略好一些。

Ⅳ 為什麼湖北經濟比湖南發達

第一、自古湖北就占據著中南地區有利的交通位置,自古水路交通的情況能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活躍程度。湖北有長江,能夠較好地聯系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第二
,武漢的歷史底蘊,所以有很多的大學,也為此吸引了許多的人才和企業;第三,武漢由三個市組建,彼此間能相互補短,也為湖北其他城市建設提供了借鑒意義。
所以湖北總的來講看似比湖南發達
但我個人覺得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有點
不能簡單地看經濟和城市建設
純手打
望採納

Ⅳ 湖南和湖北的經濟實力的詳細分析。

在整個中部,湖南和湖北經濟發展水平略為領先於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兩湖之間互相咬得比較緊,嚴密盯防,彼此競爭性很大,比如相互封鎖對方的煙草等等,在武漢很難買到湖南的芙蓉王。為這個經濟問題,兩湖網友月月吵,年年吵,已經持續多年了。可以想見,兩地政府關系也不大好,互相防備,合作極少,基本是老死不相往來。相反,湖南同廣東廣西,江西,貴州則沒有湖北這種特殊矛盾。

Ⅵ 為什麼湖北經濟不如河南

湖北和河南的地理優勢差不多,都是中部地區,鄭州也有很多很重要的鐵路線經過啊,鄭州可以說是火車拉來的城市了,湖北差就差在沒的大城市,除了武漢一個超大城市以外,就宜昌和襄樊還是那個事,但是也不能夠和洛陽,南陽比,而且河南除了這2城市,還有很多大城市,比如漯河,平頂山,開封,許昌都還不錯,而湖北就沒的拿的出手來比較的了

Ⅶ 湖北經濟在中國屬於什麼水平

全國共有31個省市區,湖北處於10名左右。全國是中上等水平,內陸省份內屬於上等水平。容
武漢經濟在80年代處於中國前3,從90年代到2000年一直下滑。GDP全國排18左右。
但是武漢近年經濟發展迅速,內陸超過3000億GDP的城市只有武漢和成都,其餘幾個全部是沿海城市。
08年上半年武漢經濟超過成都,沈陽,南京等城市,經濟上升很快
在全國處於上等水平,內陸數一數二

Ⅷ 湖北經濟全國第幾

河南GDP總量與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總量佔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達14.1%。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GDP為18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同年河南GDP為10535.2億元,佔全國的5.8%,增長14.1%,高於全國4.2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河南GDP總量在全國居第5位。GDP總量高於河南的省份是廣東(21701.3億元)、山東(18468.3億元)、江蘇(18272.1億元)、浙江(13365.0億元)。中部六省中,河南GDP總量和增速均居首位。2005年中部六省GDP總量為37046.5億元,河南佔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僅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省。

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河南省是全國鄉村數量最多、農村人口數量最大的省份,也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83元。以行政村為單位看,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村有2217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6%;人均純收入1000至2000元的村有16854個,佔34.8%;人均純收入2000至3000元的村有22587個,佔46.6%;人均純收入3000至4000元的村有5767個,佔11.8%;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的村有1105個,佔2.2%。總體來看,河南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水平低,低收入戶多,貧困面大,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

湖北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2至2005年間湖北GDP平均年增長8.6%,處於較快的發展水平,2005年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發展優勢並不明顯。

2005年,湖北GDP總量為6484.5億元,2002至2005年間平均每年增長8.6%,經濟增長的絕對速度還是較快的。但是GDP在全國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為第12位,2004年甚至達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總量約為廣東44%,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為不足30%,表明與沿海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總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處於靠前的位次,但是優勢並不明顯。2005年湖北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11.4%,為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增長率卻最低。

藍皮書認為,總的來說,湖北省經濟快速增長,但經濟總量排位後移,「凹陷」特徵明顯

湖南省工業增長緩慢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2005年湖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卻居中部最末位。

藍皮書認為,工業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環節,現在湖南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工業比重還是較低,而且上升得比較緩慢。2005年,湖南的工業總產值為4341.88億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業增加值為2199.91億元,低於河南的4923億元、湖北的2404億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為1535.92億元,增長20.6%,其增加值和增長速度均處於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見,工業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

安徽GDP總量居中部第四位縣域經濟滯後成制約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安徽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卻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其中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成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3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GDP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從人均GDP來看,卻居中部最後一位,低於倒數第二位江西約842元。

有研究表明,中東部地區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經濟上,而是體現在縣(市)域經濟上。在近幾年的經濟強縣評選中,百強縣有向東部地區、向長三角地區集中的趨勢: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集中了84個百強縣,而其中的47個位於長三角地區,佔56%。浙江省從2001年開始,憑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強縣遍地開花,進入百強縣的數量不斷增加,4年間增加了8個縣,2004年總數達到30個,主要分布在錢塘江流域、沿海一帶,其中有21個縣排在前50名。江蘇省4年來百強縣數量略有增長,2004年達到16個,但在前十名中,江蘇憑借強勁的蘇南板塊佔了6個席位,綜合指數都超過80分。而中部地區只有河南2個,湖北、湖南、山西各1個,安徽省已連續4年無1個縣入選。與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比較:全國百強縣平均有近400家規模以上企業,安徽省10強縣規模以上企業平均也只有80~100個。2003年,安徽61個縣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為28.8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370元,分別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強縣平均地方財政收入1.855億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別是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1.6%和46.2%。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縣城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2003年,全國百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95元,人均在崗職工工資收入15960元,城鄉收入之比為3∶1。同期,安徽十強縣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29元,只及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經濟發展居中下水平GDP總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2005年,山西GDP總量居中部第五位,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為4121.2億元,佔全國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財政總收入757.9億元,增長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68.2億元,增長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總人口3355萬人,就業人口1475萬人,總人口就業率44%,在中部排第6位;進出口商品總額為55.5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8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對外經濟合作2.2億美元,佔全國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見,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國競相發展的形勢下,山西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藍皮書認為,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但從橫向看,仍有較大差距,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財政收入425億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從區域發展戰略上看,湖南與珠三角、安徽與長三角、河南和山西與京津唐經濟區的對接與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已見雛形,逐漸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而江西城市群構建卻尚在規劃之中。

Ⅸ 浙江與湖北經濟對此

那要看什麼地方的啦 其實總體上來看當然是浙江要好一點 但是浙江也有經濟相對落後的地方 湖北嘛 武漢就不用說了 像沙市孝感十堰都還行 但是湖北的農村還是比較貧窮的 好多地方都是土房子 總之 浙江好一點 貧富差距也小一點

Ⅹ 湖北經濟問題

2007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 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區,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布局決定了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別於先期發展起來的其他發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發展模式更加先進。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發展 ,有必要對在發展 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加以研究,以利於減少崛起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障礙干擾。本文通過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
湖北地處我國經濟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漢為原點、1000公里作為半徑畫圈,將把我國主要的經濟大城市或省會圈進其中。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陸續建成,更是極大地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原始客觀上的距離。如此一來湖北經濟肯定將會加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湖北武漢如何才能順應發展的趨勢,真正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除了完整執行中央戰略決策以外,還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才能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實現新的創新發展模式。
1.1 中部觀念需要革新
現在沿海一帶由於優先開放而展現出的發展結果,已經使原先並不先進的地區得以在經濟發展的進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敢於探索、勇於拼搶的精神體現得很充分,創業形成 了一種民風,接受新的知識也 比較快。而湖北以前由於地處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較大惰性 ,缺乏「敢」字當頭,不敢先天下闖而闖,因而普遍有一種「看」的心態,求穩不上進。民眾對於新的觀念接觸雖早,實踐卻遲,強調客觀成分多,主觀意識少,使原本先進的地方變成了相對落後的地方。
1.2 經濟格局要均勻化
現在湖北經濟格局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漢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實力差別很大,武漢的 GDP佔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沒有形成一些相應行業的產業群,這樣的格局會影響全省的發展 。因為其他發展慢的地方競爭力弱 ,就是有比較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全省的發展。
1.3 勞動效率需要提高
勞動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勞動者從事創造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效率。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與相應 的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關系。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並不等於勞動效率 的提高。勞動效率不單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且與勞動的有效系數成正比。要提高勞動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須努力提高勞動的有效值。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運用於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方面才能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勞動效率方面比先發達起來的沿海地區具有更高、更好的勞動效率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4 重新認識地理優勢
白海洋文化占優勢地位 以來 ,沿海地 區就被認為是先進或是比較先進的地方 ,因此 ,人們往往一說沿海地區自然就覺得地理位置優越 ,比內地容易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應該被動態地理概念所代替。由於信息通訊的發展、運輸工具的不斷進步、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 ,使得客觀地理位置發生了主觀意識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認識 ,不能僅將她定位於內地區域而局限於內地發展模式。
2 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視野不闊,創新意識不強
以前由於世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 ,人們思想也 比較封閉 ,對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處中部交通要道 ,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 ,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歷史上就是農業大省 ,相當多的民眾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願創新求變。這種現象的延續效應,從現在武漢的漢正街 出現的由大量外省商賈占據賣場可見一斑。漢正街許多當地住戶改革初期賺 了錢後 ,就停做生意開始出租商鋪 賺點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賺取利潤的商業行為卻為外地人所為。
論文關鍵詞:湖北省「兩型社會」中部崛起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湖北武漢地區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兩型社會」,發展方式要有別於沿海三大城市圈發展模式的要求所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分析了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措施。
2007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 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區,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布局決定了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別於先期發展起來的其他發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發展模式更加先進。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發展 ,有必要對在發展 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加以研究,以利於減少崛起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障礙干擾。本文通過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
湖北地處我國經濟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漢為原點、1000公里作為半徑畫圈,將把我國主要的經濟大城市或省會圈進其中。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陸續建成,更是極大地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原始客觀上的距離。如此一來湖北經濟肯定將會加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湖北武漢如何才能順應發展的趨勢,真正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除了完整執行中央戰略決策以外,還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才能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實現新的創新發展模式。
1.1 中部觀念需要革新
現在沿海一帶由於優先開放而展現出的發展結果,已經使原先並不先進的地區得以在經濟發展的進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敢於探索、勇於拼搶的精神體現得很充分,創業形成 了一種民風,接受新的知識也 比較快。而湖北以前由於地處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較大惰性 ,缺乏「敢」字當頭,不敢先天下闖而闖,因而普遍有一種「看」的心態,求穩不上進。民眾對於新的觀念接觸雖早,實踐卻遲,強調客觀成分多,主觀意識少,使原本先進的地方變成了相對落後的地方。
1.2 經濟格局要均勻化
現在湖北經濟格局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漢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實力差別很大,武漢的 GDP佔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沒有形成一些相應行業的產業群,這樣的格局會影響全省的發展 。因為其他發展慢的地方競爭力弱 ,就是有比較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全省的發展。1.3 勞動效率需要提高
勞動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勞動者從事創造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效率。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與相應 的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關系。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並不等於勞動效率 的提高。勞動效率不單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且與勞動的有效系數成正比。要提高勞動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須努力提高勞動的有效值。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運用於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方面才能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勞動效率方面比先發達起來的沿海地區具有更高、更好的勞動效率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4 重新認識地理優勢
白海洋文化占優勢地位 以來 ,沿海地 區就被認為是先進或是比較先進的地方 ,因此 ,人們往往一說沿海地區自然就覺得地理位置優越 ,比內地容易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應該被動態地理概念所代替。由於信息通訊的發展、運輸工具的不斷進步、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 ,使得客觀地理位置發生了主觀意識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認識 ,不能僅將她定位於內地區域而局限於內地發展模式。
2 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視野不闊,創新意識不強
以前由於世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 ,人們思想也 比較封閉 ,對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處中部交通要道 ,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 ,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歷史上就是農業大省 ,相當多的民眾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願創新求變。這種現象的延續效應,從現在武漢的漢正街 出現的由大量外省商賈占據賣場可見一斑。漢正街許多當地住戶改革初期賺 了錢後 ,就停做生意開始出租商鋪 賺點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賺取利潤的商業行為卻為外地人所為。
3.2 加強信息流通建設,改變時空概念
湖北省地處我國中部,歷史上就是地理位置優越,乃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海風勁吹而使沿海門戶大開之後,中部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呈現下降趨勢。外商投資首選沿海,得益於運輸距離短、資訊往來快的優點。但是隨著近 2O年來的世界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這種 固定的地理位置會因此而改變。交通工具的快速、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員素質的提高,客觀距離會因交通、通訊的改善而變短,往來的速度會使這些距離的差異變得微乎其微。而且,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布局,也不會僅僅取決於地理位置而呈現絕對的排序 。因此,通過通信、交通的不斷改善可改變時空概念,使湖北武漢的經濟實現超越式地發展。
3.3 改善產業規劃布局,實現多級驅動
湖北的工業布局因歷史原因並不平衡 ,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發展較好 ,其他地區發展相對薄弱。要學習浙江經驗,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不同的特點 ,義烏原是 個偏僻之地 ,也不是交通要道,但依靠發展小商品批發成了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柯橋為浙江紹興一小鎮,卻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紡織城。所以,湖北 的產業要相對調整布局,筆者一貫認 為武漢這樣 的大城市並不適於發展類似小商品的批發市場 ,可以將這樣 的市場轉到其他合適的地方,通過發展產業帶動一個地區的發展 。
3.4 加大市場調查開發。提高勞動效率
湖北地區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必須要注重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效率的提高。特別是勞動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價值 。提高勞動效率就是要提高在生產適合人們需要的物質過程中的有效勞動生產率。這就要求對市場有深入調研,大力開發滿足市場的產品。如果對市場把握准確 ,可以發展一批生產相關產 品的企業形成產業群 。而產業群需要大量 的勞動力 ,經過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勞動力 ,從而提 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供更多滿足市場的產品。這種將市場需求與培養人力資源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可以比沿海的用人方式更具有目標性和有效性 ,勞動效率也就會更高。
3.5 保護原有生態地貌,堅持持續發展
沿海一帶的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但也給環境造成了傷害,顯現出了很大的後遺症,現在需要用巨大的資金恢復原有生態環境 ,這種代價應該在中部發展過程 中予以避免。因此,湖北武漢在發展的方式上就應該採取保護原有生態地貌和自然環境 ,杜絕過度開發 ,做到能循環開發。堅持追求綠色 GDP,對 目前科技能力還不能較好解決污染的行業要堅決擋在門外 ,對能通過科技手段解決污染等問題並且又具有較大經濟效益的行業要大力引進 ,特別是具 有較長產業鏈 的行業更要給與政策優惠。充分利用湖北特有的江河湖泊優勢,發展與此有關聯的工 、農、水產業 ,實現綠色經濟發展。
4 結 語
湖北武漢的發展道路不能走一味承接東部沿海轉移的產業之路,要實現跨越式地但又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模式。每個省都有不同特點 ,按照比較優勢理論 ,總的說來 ,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還是體現在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以及 中部 自身的資源優勢。但是湖北武漢又因其 自身特點優勢 ,可 以引進在技術水平和規模上含金量高的行業 ,實現高端和低端產業同時建設、更新換代的局面。所以,僅有比較優勢是不夠的,還要有競爭優勢,要有創新產品和將原有產品注入新的功能的能力。那麼,能否將 比較優勢成功轉化為競爭優勢,除了國家政策方針 以外,本地 區的思想觀念 、固有心理習慣 、產業建設布局 、勞動效率 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都對能否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無疑也是對湖北地區的人們提出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湖北武漢才能實現趕上甚至於超越沿海的發展水平。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閱讀全文

與湖北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