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的原因
科學技術推動商品生產手段、分配手段、交換手段、消費手段的進步程度。
2. 簡單介紹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狀
發展中國家
與發達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又稱不發達國家。通常指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過去一般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向外擴張、侵略,把世界10億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經過長期的反帝反殖斗爭,這些國家取得了獨立,有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但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國家雖然在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獨立,但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剝削。舊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徹底摧毀,一些經濟命脈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國際壟斷資本手裡。發展中國家雖然根本改變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威脅。因此,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面臨共同的任務和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實現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新獨立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參與國際事務,開展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的聯合運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①不結盟運動。反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和與大國結盟。不允許在本國建立大國軍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共同參與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②發展運動。主要任務是變革以控制和掠奪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其行動主要體現為南北對話和加強南南合作,重點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對話的發展。③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70~80年代達到高潮。隨著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增強,各國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實行普選,加強法制。
3.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差
發展中國家復的經濟落後是多種因素共同製作用的結果,有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後、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戰略不當、經濟政策失誤等內部因素,也有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
4. 求詳細解答:造成發展中國家經濟落
略 |
5.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要從抄多方面回答
1、文化底蘊 主要是工業文化底蘊 即是 此國家是否趕上工業革命。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幾乎都是經歷了18-19世紀工業革命的國家。
2、人口承載力 看清楚了哦 是(人口承載力)不是(人口)! 承載力決定人均,比如日本的人口和印尼的人口 差不多,但承載力高於印尼,所以比印尼發達。
3、經濟發展模式 當今發達國家多為後工業化邁向信息化的模式中,而發展中國家多為粗放型工業或農業經濟,是發達國家的附屬或傀儡。比如美國就在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建廠。 試想一個在發展模式上淪為發達國家傀儡的國家能發達嗎?
4、政府覺悟 這點至關重要,一頭獅子帶頭領導一群老鼠很有可能打敗一隻老鼠帶頭領導的一群獅子, 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有可能誕生發達國家,就看領導怎麼能搞活經濟。
5、勞動者素質 德國日本在二戰後變廢墟, 此後又迅速恢復; 而非洲的國家在二戰後紛紛獨立,直到現在還在借錢混日子,這跟人的素質不會沒有關系吧?
ok!還有很多 這些算是最主要的了
6. 造成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因素有哪些
1.歷史原因:源於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擴大地區的殖民掠奪
2.根本原因:不公正的國際經濟次序沒有改變
3.現實原因:(1)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外債增多.(2)有的國家長期的政治動盪和戰亂
7. 經濟水平低的原因
(1)發達國家佔世界人口的20%,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2%;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回口的80%,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答22%; (2)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著明顯差異.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工農業生產發達,市場繁榮,環境優雅,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好.而在一些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看到的是落後的工農業生產、雜亂擁擠的集市和人民生活較為貧困的現象等.這些主要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的. (3)發達國家大多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為主.造成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在歷史上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長期剝削和掠奪,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故答案為: (1) 佔世界人口 全球國內生產總值 發達國家 20% 78% 發展中國家 80% 22% (2)發達國家工農業生產發達,市場繁榮,環境優雅,人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好.而在一些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看到的是落後的工農業生產、雜亂擁擠的集市和人民生活較為貧困的現象等; (3)在歷史上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長期剝削和掠奪.
8. 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落後的主要原因是
我記得初一地理上好像是這樣說的
因為發展中國家長期受到外國資本的壓迫
9. 世界經濟概論簡答題 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普遍比較落後,本國的經專濟實力有限,技術落後,屬這樣,西方發達國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從而憑借自身在技術和資金上的巨大優勢,排擠和打壓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控制乃至壟斷其市場,攫取暴利。~~~~~~~~~~~~~~~~~~~~~~~~~~~~~你好,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懇請採納為「滿意答案」吧~~~謝謝,祝願你每天過的開心快樂~~
10. 造成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些國家如何提高收入水平
1、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後、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戰略不當、經濟政策失誤等內部因素,也有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因為貧困人口只有獲得謀生的機會,才能消除貧困;而如果沒有利用和把握謀生機會的能力,或者說沒有對機會的反應能力,任何機會都會從身邊溜走。受教育程度低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則無法獲得這種能力。 從全球不同國家和社會各階層看,貧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經濟落後、通訊不發達、交通不暢、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低、觀念落後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地區,由於得不到基本的社會服務和人力資本投資,貧困人口不具備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無力獲得足夠的食物,他們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賺錢以補貼家用而不能上學;他們更需要多生育,靠一個大的家庭組織來維持成員的生計,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貧困進一步加劇。這一惡性循環的源頭在於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生存狀況的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 2、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的關鍵 減輕貧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1980年報告》分析了貧困、經濟增長與人力開發之間的關系,指出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能有效地消除貧困,而人力開發在消除貧困特別是絕對貧困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力開發的幾個主要因素:教育、健康、營養和生育,他們各自如何影響窮人的收入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1990年報告》進一步給出了由「機會」和「能力」兩個方面組成的有效扶貧戰略:「一是實行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及其配套政策,促進對窮人最豐富的資產,即勞動力的需求,為窮人提供謀生的機會;二是廣泛向窮人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提高窮人利用謀生機會的能力。前者解決的是勞動力數量過多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勞動力質量過低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從而解決貧困問題。」要將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與使窮人受益於經濟增長的政策統一起來。其途徑有:(1 )給窮人以資產所有權。一是將存量資產重新分配給窮人,如土地改革。二是增量資本作有利於窮人的分配。特別是通過初等教育和醫療保健對窮人人力資源的公共投資,成為增加窮人資產的重要政策手段。(2 )增加窮人所擁有資產的受益。即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收益減輕貧困。非熟練勞動力是窮人最重要的資產,非熟練勞動力收益大幅度提高,能使收入分配有利於窮人。另外特別重要的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提高窮人的資產收益,這包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這種投資能夠將促進增長與減緩貧困統一起來。研究表明,農業報酬增長額的1/4、非農業報酬的3/4可以歸因於良好的教育。( 3)對窮人進行適度轉讓。上述無論哪種減輕貧困的方法,都有賴於窮人自身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有賴於他們對新方式和新機會的利用,歸根結底依賴於提高這種能力的人力資源開發。 人也是增長的源泉。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有健康身體的勞動者更容易獲得好的工作機會,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多的貢獻。雖然創業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公共和私人部門都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技能、知識和工作態度。因此,必須在取得短期的經濟增長與著眼於人們的長期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投資之間保持平衡。要獲得增長的源泉,達到和保持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就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人力開發毫無疑問在消除貧困的斗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註:世界銀行1980年《世界發展報告》。) 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因素,也是長期發展的基礎。勞動能力是所有健康的窮人賴以生存的唯一寶貴的資本。因此,用教育來提高勞動力的生產率和窮人把握機會的能力,是同貧困鬥爭的最有效的途徑。他使窮人有能力抓住經濟增長的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存量,從而提高他們明天的工作效率,使經濟的長期發展獲得不竭的資源。因此,政府有必要對現行的支出格局傾向做出調整,其中包括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社會部門旨在改善窮人生活狀況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措施是,擴大和改善初級教育和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政府有必要在貧困人口集中的農村地區增加公共投資,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賦予地方當局更多的責任,持續擴大農村的診療所和小學數量,改進服務質量。在總結扶貧經驗時,《1990年報告》指出:「任何試圖在世界經濟中開展競爭的國家,都有必要採取全面的教育政策,包括在高等教育、科技和專業培訓方面的開支。」(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與貧困作斗爭最成功的國家都推行一種有效的使用勞動力的增長模式,並對窮人的人力資源進行投資。這兩方面兼顧的方針是減輕貧困的基本戰略,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為窮人提高運用其最豐富的資產——勞動力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改善其眼前的福利並提高其利用新出現的機會的能力。兩相結合可以提高世界上絕大多數窮人的生活水準。」(註: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兩個報告得出的同樣結論是:對人力資本尤其是對教育的投資,有助於鏟除貧困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