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分析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的政治經濟背景及其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一句話,就是歐美的市場保護政策。
2.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雙反調查
美多晶硅雙反調查申請
2011年11月21日,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在四川成都舉行的第22屆中美商貿聯委會間表示,該產業聯盟正組織相關法務律師起草針對美向我國出口的多晶硅等相關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申請,近期將遞交(中國)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第一步「雙反」調查申請主要針對多晶硅,以後會延伸到與光伏產業相關的設備、配套部件及原輔材等產品。
「我們與相關光伏企業和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發改委能源所等機構,已與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有關人士溝通過兩次了,我們也正組織法務方面的律師,起草對美國出口我們的多晶硅『雙反』調查申請」「在溝通中,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的有關人士對我們的行動表示支持」「雖然在溝通中,商務部表示支持,但是『雙反』調查是涉及中美兩國貿易的大事,估計商務部會就此做謹慎的考慮」高宏玲說。
光伏聯盟在聲明中稱,我國多晶硅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在2007~2008年多晶硅供不應求的時候,多晶硅進口價格一度高達500美元/千克,但隨著我國多晶硅產能的釋放,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多晶硅企業也開始通過壓低價格,大量向我國出口多晶硅產品,我國進口多晶硅量從2009年的2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4.75萬噸,預計2011年將達到6萬噸。近期,在我國多晶硅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迅速提升,且全球光伏市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美國等多晶硅企業通過大幅壓低價格大量向我國傾銷多晶硅產品。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光伏企業自美國進口的原材料和設備金額超過50億美元,而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則不足20億美元。
光伏聯盟調查稱,在今年三季度光伏市場並無好轉的情況下,8、9月份,多晶硅進口量分別達到6473噸和6489噸,為近幾年月度最高水平,嚴重擠佔了中國多晶硅企業的市場空間,導致我國多家多晶硅企業減產、停產或破產,許多工人下崗。
此外,有關研究機構提供的資料顯示,美國多晶硅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享受大量的經濟補貼,如2010年,Hemlock和REC等美國多晶硅企業獲得上億美元政府補貼等,這些公司享受的補貼電價也低於聯邦平均電價水平等,它們利用美國政府的補貼,在過去幾年中向我國大量出口低價的多晶硅產品,嚴重損害了我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致使我國多數多晶硅企業在2011年相繼減產或停產,有的甚至倒閉破產。2011年來,美國田納西州政府對Hemlock和另外一家企業在該州新建的產能均為2萬噸的多晶硅工廠進行大量補貼,據Hemlock和另一家企業公布的消息,上述新工廠的產能大部分將售往中國等亞洲地區。
商務部25日公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商務部《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規定,自25日起,對美國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啟動貿易壁壘調查。調查措施所涉產品主要包括與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相關的產品、設備及其零部件。
3. 為什麼日本沒有對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繼美國與歐盟陸續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祭出「反傾銷、反補貼」(雙反)關稅後,日前有報導指出澳大利亞可能也將提起雙反調查。這波貿易戰似乎也在亞太地區內部延燒,現傳出日本亦考慮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雙反。
為保護本地的太陽能產業,美國與歐盟分別在2012年與2013年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片與組件等部分光伏產品設下額外關稅或進口限制;今年,美國商務部更將部分台廠納入調查范圍。除了中國與台灣外,印度也遭受雙反波及,太陽能貿易戰似乎有擴大趨勢。日前,中國有報導指出澳大利亞可能會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雙反調查;現在,台廠也傳出日本可能加入對中雙反戰局。
TrendForce旗下EnergyTrend新能源事業處的研究經理胥嘉政指出,有台廠傳言日本市場也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雙反調查,但還不知是由業者或政府所提出。胥嘉政表示,除了京瓷、Sharp、Sanyo以及生產CIGS的Solar Frontier等廠商之外,日本多數太陽能廠比較重視系統開發與投資,對組件進口的依賴很強,加上內銷穩定,因此雙反成立的可能性不高。
胥嘉政也分析,澳大利亞與日本對中雙反,對於台灣太陽能廠的影響有限。一方面,台灣出口到日本的光伏產品主要是電池而非組件;另一方面,台灣對澳大利亞的出口量稀少,對雙方都不構成威脅。即使因對中雙反而產生轉單效應,台廠的組件產能也沒有龐大到能夠從中獲得大筆利潤。
不過,胥嘉政也不排除這些消息只是商業手段的可能性,試圖利用將被課征雙反稅的預期心理來壓低廠商報價。太陽能貿易戰的戰局,目前仍以美國、歐盟與中國三方面為主。
4. 歐盟對中國光伏的雙反調查
可以參考的法條
WTO《反傾銷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
案例
中美光伏雙反案
2010年4月10日,中國商務部發布終裁公告,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取向電工鋼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2010年9月15日,美國在世貿組織向中方提出磋商請求,將該反傾銷、反補貼措施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2012年6月15日,世貿組織公布了該案的專家組報告。2012年7月20日,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代表中國政府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交上訴通知書和上訴方書面陳述,正式就美國訴中國取向電工鋼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爭端案提起上訴。[3]11年10月18日,美國SolarWorld聯合另外6家並未公布身份的光伏企業向美有關部門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組件等太陽能產品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2011年11月8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華盛頓舉行首次聽證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代14家中國光伏企業聯合抗辯;
2011年11月9號,美國商務部決定,「雙反」正式立案;
2011年11月29日,中國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光伏企業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並發布聯合聲明,稱希望美國秉公執法。
2012年3月20日下午(美國東部時間,北京時間3月21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宣布針對中國光伏反補貼方面的初裁結果,稅率為2.9%至4.73%;而反傾銷稅將在2012年5月裁定。業內人士不看好最終關稅。
中美實木多層地板雙反案(中企首次完勝美國雙反)
2010年10月22日,美國地板企業聯盟向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地板企業啟動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稱中國的多層實木復合地板和強化地板存在政府補貼及傾銷。這是中國地板行業第一次同時遭遇反補貼調查和反傾銷調查,涉案企業達169家,涉案金額高達100多億元人民幣。
2011年2月,由於浙江裕華木業連續多年出口量首位,所以美國商務部確定了3家反補貼和反傾銷強制應訴企業,浙江裕華木業是其中之一。
2011年5月下旬,美國商務部又公布了本案的反傾銷調查初步裁定,初步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總值逾1億美元木地板徵收反傾銷稅,稅率最高近83%。
2011年8月25日,美國商務部召開對中國多層實木復合地板的「雙反」調查商務聽證會,替代國和替代數據成為原被告雙方爭論的焦點。
2011年10月13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生產的多層木地板最終稅率,裁定浙江裕華木業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均為零。這一裁定意味著裕華木業(鸚鵡地板)成為中國加入WTO以來,首家應對美國「雙反」調查取得「雙零」的企業。[4]
5. 國外對中國光伏雙反調查有什麼不利影響
中國光伏業本已是多災多難,而此番「雙反」立案又將進一步加重專市場對其前景的擔憂情緒。發屬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我國光伏企業或將遭受20億美元損失。摺合成人民幣,該損失將超過百億
如果歐洲緊隨美國的腳步,也隨之發起類似「雙反」的貿易行為,則中國光伏業將被徹底擊垮。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國內太陽能行業市場有90%在海外,此次美國「雙反」可能會誘發歐洲市場效仿,整個行業可能有滅頂之災。
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一直堅持認為,中國本土模式的代表英利公司採取的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以及成立產業聯盟,是應對未來挑戰的有效途徑。
值得探求的是,業內都認為成立產業聯盟是有效應對外部挑戰的好辦法,但時至今日,這個聯盟仍未能出現。「是不是要真的等到產業出現雪崩時,再去臨時抱佛腳?」浙江省一位業內大型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如此質問。
6. 如何應對光伏產業反傾銷調查
前瞻網摘要:中國光伏產業近年來快速擴張,對於不斷升級的歐美「雙反」,在中國光伏企業拚死抗爭的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積極反擊。歐盟對華光伏設定的貿易壁壘未必就能使其獲益其中,貿易戰始終都會使雙方的利益受到損害,對於雪上加霜的中國光伏能否涅槃重生仍備受市場關注。
2013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稅的決定,同時宣布將在6月6日至8月6日間先徵收11.8%的稅率,若磋商未果,此後稅率將提高至47.6%,這將對國內大部分光伏企業構成巨大的沖擊。歐盟對華揮出光伏雙反大棒後,6月5日我國商務部提出反制措施,將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程序。
·錯誤決定,歐盟損人不利己
目前我國的光伏產業的發展依舊依賴於廉價的勞動力和環境成本,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歐盟一旦徵收懲罰性關稅,將給中國造成超過3500億元的產值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不良貸款風險和超過50萬人的直接人口失業。
歐盟在對我國光伏產品進行制裁的同時,其自身利益也將受到損害。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短期來看的確會對歐盟的光伏產品生產商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光伏企業的產量及就業機會將會有所增加;但在徵收懲罰性關稅後,歐盟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滑,對於歐盟國家整個光伏產業鏈而言,此舉所造成的損失和失去的就業機會將比單純的光伏產品生產商得到的利益要大得多,得不償失。這將對歐盟這一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前瞻發布的 全球光伏逆變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此次貿易戰在將中國光伏企業推向懸崖邊的同時,或將產生倒逼效應,逼迫國內光伏產業升級,促使國內各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同時其業務將向上游的光伏設備和下游的光伏電站運營進行拓展。這樣一來,全產業鏈縱向的一體化運營促進了國內光伏企業的科技創新,也提升了行業競爭力。
·積極開拓新市場
如此境況下,對於國內企業而言,調整市場是當務之急。在2012年7月歐盟委員會對我國光伏產品啟動「雙反」調查之初,我國許多光伏產品企業已經開始轉移未來的市場重心,逐步降低了對歐盟市場的出口份額,轉戰日本、澳大利亞等新市場或國內市場,目前日本等新市場的需求量已經出現放量增長勢頭。
從近期一些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日本等新市場已經打開:晶澳太陽能一季報顯示,毛利率終於由負轉正,日本市場開拓初戰告捷,並開始進行澳大利亞市場的布局;6月5日上市公司向日葵公告稱,與日本Next Energy and Resources Co.LTD.簽訂了40兆瓦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組件銷售合同,合同總金額合人民幣1.71億元,佔到公司2012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13.95%。
「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能源中的光伏產業將受益國家政策強力推動,進入全面快速發展階段,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大幅提高。中國的光伏產業目標多次調整,從之前公布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1GW擴大到35GW,說明政府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態度。
後續國家還將出台對光伏產業在上網、補貼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一系列的舉措為我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的開拓提供了優良的發展環境。未來幾年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為我國現處於黑暗中的光伏業指明了方向。
7. 為什麼目前光伏產業陷入了滅頂之災的窘境,多長時間可以恢復正常,中國的光伏產業還有前途嗎
中國光伏產業處於停產半停產「滅頂之災」
發布日期:2012-10-05 08:12:59 來源:新華社 瀏覽次數:1943
主持人:本月初,歐盟對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中歐雙方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樁貿易糾紛,也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全球能源界為此一片嘩然。
解說:連日來,就歐洲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中國商務部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在德國柏林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先後與德國和歐盟官員進行密集磋商。
同期:德國總理默克爾
我們希望對話,而且我們也和歐盟委員會主席談過此事,這不僅是德國的願望,也是歐盟委員會的願望。
解說:默克爾表示,盡管歐盟委員會已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但是否出台臨時性的制裁措施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中歐雙方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對話。
主持人:對於中國光伏產業的貿易戰,歐盟並非首例,那麼歐盟緣何發起這場規模巨大的反傾銷調查呢?
新聞背景:歐盟緣何發起反傾銷調查
解說:由於中國光伏企業產品大多集中在下游技術,結合中國特殊的財務市場狀況和勞動資本,至2011年,中國銷往歐洲的光伏電池組件及零部件總額高達210億歐元,約佔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的60%。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佔有一定的價格優勢。
針對這一局面,依據《歐盟反傾銷條例》,由代表歐盟25%的晶硅光伏組件及關鍵零部件廠商提起反傾銷訴訟。事實上,這一調查的背景淵源與美國關系極大。2011年10月,德國企業SolarWorld在美分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並取得成功。最終導致美國裁定對產自中國的部分光伏產品徵收反補貼稅與反傾銷稅。由此刺激了歐洲市場,2012年7月25日,德國企業Solarworld又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正是在此背景下,歐盟才宣布正式對中國光伏企業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主持人:今年以來,中國大部分光伏企業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已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此時佔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量70%左右的歐盟市場又提出反傾銷調查立案,使中國光伏企業陷入困境。此次風波到底能給中國的光伏產業帶來多大的影響和沖擊,相關企業又應以怎樣的策略去應對呢?
中國光伏產業面臨多重風險
解說:對中國的光伏產業來說,歐盟的決定不亞於一場地震。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將有超過七成光伏企業面臨倒閉,與此前美國「雙反」不同的是,此次歐盟反傾銷調查的立案針對的是所有的光伏產品組件,會引起國內光伏企業新一輪「倒閉潮」,光伏行業將受到嚴重影響。
同期:英利集團公共關系總監梁田
美國雙反對中國的太陽能組件原產中國的太陽能電池,而歐洲Solarworld公司提出的歐洲反傾銷調查的申請是涵蓋了產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在中國骨幹光伏企業的產品銷售結構中,美國所佔的市場比例剛才劉總也提到了,佔20%以下,而歐洲市場是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銷售市場,佔到我們市場總額的60%到70%。所以說美國雙反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更多是聲譽上的打擊,而歐盟反傾銷帶給中國企業的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解說:針對歐盟「雙反」立案可能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業內人士建議,國家主管部門採取鼓勵政策,組織國內光伏企業開拓國外其他新興市場,擴大在新興市場中份額,包括日本和韓國等國快速增長的市場,以及南美、非洲及東南亞地區等潛在的市場。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河北、江蘇、江西等地光伏企業,已開始謀劃產業外遷。
主持人:今年以來,在歐美「雙反」的雙重夾擊下,中國在海外上市光伏企業的股價集體大幅下跌,平均跌幅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