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國以來的經濟成就
主要有四大成就:
一、GDP排名第二
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23億美元,人均GDP大致在23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2018年未結束,沒有實際數據),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3.17萬億美元。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計,而到了2017年中國已經排名世界第二。是跨入10萬億美元俱樂部的兩名成員之一。
二、外儲名列前茅
而在外匯儲備上來說,中國在全球10大外匯儲備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根據今年8月份的統計數據,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097.2億美元。How Much編撰人員曾經感嘆到,不知道中國到底存了多少錢,單就從外匯儲備來說就足以支撐英國一整年的經濟,甚至還可以算上王室婚禮等各種開支。
三、高速公路、高鐵建設世界第一
在公路建設方面,中國高速公里總里程已經達到1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當年曾經說的,要致富,先修路,在這體現的淋漓盡致。從2013年到2016年期間,全社會累計投資於高速公路建設的資金就達驚人的3.1萬億元。
而從鐵路網建設方面來看,我國鐵路總里程已經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占據了2.5萬公里。在高鐵建設方面,中國高鐵占據全世界66.3%。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中,已經實現了住在北京周邊,早上坐高鐵通勤上班。而今年,仍然有長達4000公里的鐵路將投產,其中高鐵就有3500公里。按照規劃,到了2020年,中國鐵路網將達到15萬公里,高鐵將達到3萬公里。
通過高速公路及鐵路建設,將全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都通過這些方式進行流通。原本無法被運出的特產、商品等,也通過發達的運輸網路得以運送到全國。無論是商務、旅遊、出行等,基本可以實現本省當天去當天回,鄰近省份當天去隔天回。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不必要的開支。
四、港珠澳跨海大橋推動大灣區建設
去年正式建成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座大橋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地區相連,極大方便了商務、旅遊等人員。這座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投資額度最大的工程,總投資金額超1100億元。在建設期間克服了多種困難,最終達成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城市1小時圈。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蔡赤萌表示,預計開通後,能夠為西岸各城市增加數600億到1000億的GDP。為大灣區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❷ 建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不斷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1.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將科學作為第一生產力,把科學擺在重要位置。 2.建國以來,回我國綜合實力答不斷增強,經濟發展迅速,從而使科學研究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3.國際合作不斷增強,吸引外資,學習西方發達科技,使科學發展更上一層樓
❸ 中國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
1、從農業國到工業國:
新中國從落後農業國起步,達到比較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並逐步成為發展中的經濟大國。舊中國留下一個爛攤子,到了1949年工農業生產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國民經濟中工農業比重懸殊。1949年全國解放初期,只有124億元工業固定資產。
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逐步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落後、畸形發展的工業狀況,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大增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較好的物質技術基礎。
2、工業基礎的奠定:
新中國成立頭29年,值得肯定的是,我國在60年代先後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氫彈,發射了人造衛星,奠定了我國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和作為世界大國地位的基礎。
同時,中國石油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工業建設起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成十倍、上百倍地增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糧食棉花等各類農產品成倍增產。農業機械化有了初步基礎。
3、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1978年國民生產總值中國處於世界第10位,2008年提升到第3位,中國從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邁進。
4、所有制的體制改革:
所有制的改革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帶來無限活力。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打破單一公有制,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調動了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創造出巨大財富。
5、積極融入世界經濟:
為了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為了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黨中央從對外開放總方針出發,從80年代中期起為入世進行了長達15年的談判,終於在2001年11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員。
入世是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重大標志。國外有人評價,中國在入世後的5年,走完了西方歷經幾百年的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的道路。
不足:
1、面向老人的休閑公共設施不足: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7.2%。老年人有充足的自由時間和旺盛的休閑需求,然而,相應的休閑活動場所和設施卻不足。老齡化人數不斷增加、休閑需求逐步高漲,卻沒有適合的休閑空間,已成為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
2、殘疾人的休閑需求尚未得到重視:
盡管2008年頒布的《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但是現實中,殘疾人在出行以及參與各種文化、體育、娛樂、旅遊活動中仍然普遍存在各種不便。
即使是在城市,很多城市道路的盲道、人行道交通信號、公共建築的升降梯以及殘疾人廁位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維護情況都欠佳,可供殘疾人使用的體育、文化和旅遊公共設施很少。
❹ 建國以來,我國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成就。你知道有哪些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❺ 建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發射第一個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2、中國第一台計算機問世
銀河,即銀河計算機,是由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巨型計算機系列之一;目前「銀河」系統是我國運算速度最快、存貯容量最大、功能最強的電子計算機。
該機採用分布式共享存儲結構,面向大型科學與工程計算和大規模數據處理,基本字長64位,峰值性能為130億次。這個系統綜合技術達到了當前國際先進水平,並突破和掌握了更高量級計算機的關鍵技術,具備了研製更高性能巨型機的能力,它標志著我國高性能巨型機研製技術取得新突。
3、香港順利回歸
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燈火輝煌,舉世矚目的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這里的五樓大會堂隆重舉行。
4、神舟七號發射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5、創新制度施行一國兩制
1982年1月11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發揮了關於實現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他還就兩岸統一和設置台灣特別行政區問題,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政策。
❻ 新中國建國以來到2018年在經濟上的發展、變化、成就有哪些(從各方面)
1949年10月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
1959年 「反右傾」斗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7年 恢復高考。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2008年8月8日,成功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
2008年9月25日到9月28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出艙進行出艙活動。
2010年5月1日,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2010年11月13日,成功舉辦廣州亞運會。
2011年9月29日,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成功發射升空,3日凌晨1時36分,神州八號和天宮一號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成功,中國從此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6)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
❼ 建國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有那些
兩彈一星、巨型計算機
水稻雜交育種成功
2007年3月,中國一航自行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
黨和政府作出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中國面對非常惡劣的國際環境,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中國的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第二,「兩彈一星」計劃的重大成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實驗成功,加強了國防力量;第一枚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發射成功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教師應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在核科學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為人類造福的一貫立場。第三,中國在「兩彈一星」之後,不斷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在核科學和空間技術上碩果累累,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第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和「神舟」5號飛天的巨大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大國。
第三目「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屬於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科學,意義重大。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影響和作用尤為重要,是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代表。。。
❽ 我國建國以來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經濟原因是什麼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❾ 建國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
一、經濟實力快速成長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回立和逐步完善答
四、商品市場、金融市場和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建立
五、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員
六、在階層分化方面,產生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的企業家階層和農民工階層兩大新的社會階層,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