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

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

發布時間:2021-01-25 11:45:57

㈠ 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每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一、「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專飽問題;屬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二、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按照這個戰略部署,我們從上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後,將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逐步達到現代化的目標。
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據十六大的規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
從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過30年的奮斗,基本實現現代化。

實際上新「三步走」就是原來「三步走」戰略第三階段的細化

㈡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分哪「三步走」

第一步到本世紀(即20世紀)八十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內人民的溫飽問題容;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及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總目標。

㈢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兩個100年」目標分別是什麼

「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兩個100年」的目標:即到建黨100年時,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3)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在堅持「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具體劃分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們黨在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紀中葉實現的基本現代化目標提前到2035年;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個階段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銜接,一步一個台階、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提高,不斷深化,向世人清晰地描繪了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㈣ 十八大提出的新三步走目標是什麼

新三步走戰略來」:第一步,到源建黨一百年周年的時候,即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步,到建國一百年周年的時候,即到2049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在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自從提出「新三步走戰略」,意味著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既考慮其任內的根本問題,要承擔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直接責任;也思考更為長遠的戰略問題,要肩負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歷史使命;還要把治國理政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置於「新三步走戰略」的框架內來把握,並開啟新的偉大歷史征程。

(4)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㈤ .試述我國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三、中國共產黨第四個28年任重而道遠

在新的28年,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更崇高的目標前進。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新的28年,中國共產黨的戰略和目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按照「三步走」戰略推進,在20世紀末提前實現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1世紀前50年實施的第三步戰略目標中,又分小三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從2000年到2010年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2010年到2020年,再經過十年努力,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時再翻一番,到建黨一百年時,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從2021年到2049年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產黨的第四個28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是中國共產黨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28年,一系列偉大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去奮斗和完成。

必須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堅持科學發展,是我們黨對當代世情、國情、黨情科學判斷的必然選擇,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戰略抉擇。堅持科學發展,是我們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有效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惟一正確選擇,是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切實保證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長遠大計。必須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認識堅持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加以落實,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增強黨性修養提高思想覺悟的自覺行動,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進一步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使科學發展體現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切實弄清經濟社會發展中關系全局的長遠的實際問題,弄清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和長遠利益的根本問題,理清發展思路,制定戰略規劃,取得領導科學發展的發言權和主動權,改革創新推動科學發展、真抓實乾落實科學發展。必須把解決現實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緊密結合起來,自覺以科學發展觀審視過去、規劃未來,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改革發展創新方案,明確改革發展的階段性任務、中長期目標、重大政策措施,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協調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必須在大膽探索、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幹部實績考核體制機制創新,把全面反映科學發展、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文明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的評價和業績考核體系,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完善體制、長效機制、具體制度等制度體系。推動科學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事業,只有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才能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和自覺行動。必須始終堅持把實現人民群眾利益作為根本目標,把滿足人民群眾願望作為根本追求,把傾聽人民群眾呼聲作為根本責任,把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根本方法,把關注民生作為根本要求,落實到想問題、謀規劃、作決策、抓落實的各項工作中去,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第四個28年,必須打好改革攻堅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著力加強改革的協調性和普惠性,著力使各方面改革的成果制度化,形成完善和定型的制度,建立與解放和發展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鞏固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一是必須進一步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全面建立現代公司制度和其他有效的企業制度,完成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二是必須進一步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絕大多數商品、勞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價格由市場決定;各類要素市場健康發展;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地使用生產要素,在各領域最大限度地形成公平競爭;各類市場中介組織規范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健全,信用秩序良好;市場規則健全,市場監管有效,制約機制有力,市場運作規范有序。三是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規范政府行政管理。建立健全有利於實現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政府發揮有效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四是必須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形成規范的調節收入差別、扶助社會低收入群體的再分配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各類商業保險齊全。五是必須完善經濟法律制度和法制環境。制定和完善保障財產權利、約束各類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規范政府管理的法律法規。執法機構設置科學、職能合理,執法手段有力,所有經濟社會活動依法有序進行。

必須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完善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第四個28年,是加快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體制創新和完善的關鍵時期。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化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一是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要始終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立足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建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礎之上,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完善同黨的執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進,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二是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暢通人大代表和人民的聯系,人民通過國家立法機關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法律,使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質上達到內在統一。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的要求,通過體制創新,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暢通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不斷擴大和保障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促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不斷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三是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不斷推進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保證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貫徹落實。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善於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按照憲法、法律和法規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一切政黨和社會組織,所有公民和社會團體,所有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活動准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允許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形成全民守法的行為習慣。四是必須貫徹社會主義民主基本原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抓住制度建設這個重要環節,努力使政治建設適應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反映時代要求,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新途徑、新形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協調發展,從制度上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政治參與要求,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落實。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持久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必然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進必然催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本土化、當代科技成果物質化進程,並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是支撐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必須著力推進的重大任務。一是必須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民族凝聚力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堅持不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堅持不懈地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全社會改革創新意識、公民意識、國家意識、社會主義意識;堅持不懈地用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廣泛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引領社會思潮的主導思想,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團結不同階層、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們共同前進。二是必須積極建設和諧文化,推動形成良好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圍繞增強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圍繞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深入推動群眾性創建活動。圍繞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三是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為根基,立足於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吸收世界健康有益文化成果,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積極適應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新趨勢,著眼於中華文化的長遠發展,吸收消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使之成為中華文化成長的豐富養料。深入研究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勢,善於從時代偉大實踐中和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在人民群眾的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使文化發展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與社會主義事業齊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的時代氣息。四是必須著力推進文化創新,進一步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增強創新能力,著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眼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進內容形式創新,著眼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大力推進傳播手段創新,始終保持我國文化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五是必須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動形成新的文化產業格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必須促進社會和諧,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社會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綜合反映,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和保證。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㈥ 我國初級階段的三步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第一、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第二,我國在提前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之後,為了把第二步戰略和第三步戰略很好地銜接起來,黨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戰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使「三步走」的戰略和步驟更加具體明確.
第三,「三步走」戰略的特點及意義.我國「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是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參考了國外現代化發展歷史經驗,總結我國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是憑借對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的深刻把握,對我國現代化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這一發展戰略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堅持了雄心壯志與實事求是的統一;把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堅持了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統一;明確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了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指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

㈦ 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幾步

處於第三步,從小復康社會邁向中等制發達國家收入的過程.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實現;第二步目標,1991年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㈧ 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和兩個一百年計劃

第一步,從1980年到199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人民的溫飽;

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使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體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形成及其主要內容

黨的十三大報告在論述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時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核心和關鍵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會見一個美國代表團時就談到: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國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國的工業、農業、科學技術這些方面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較好的發展。第二步是在這個世紀的末期達到現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較接近現在發達國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的講話中,轉述了他與大平正芳會見時講到的關於「小康」目標的設想。當時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二百幾十美元,鄧小平據此推算,到本世紀末達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3倍。這是他首次提出現代化的量化目標。當時雖然沒有使用「翻兩番」這個詞,但增加3倍,實際上就是翻兩番。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正式提出:「經過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後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後來,鄧小平考慮到到本世紀末我國人口將不止10億,大體要達到12億左右。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在人口12億的情況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是800美元多一點。因此,鄧小平特別對「小康」水平作了一個說明:「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

1981年11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力爭用20年的時間使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的消費水平達到小康」。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又把這一目標作為黨的行動綱領提出: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實現了這個目標,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十二大還對經濟發展作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即到1990年為第一步,是打基礎的階段,實現工農業年總產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剩下的10年為經濟起飛階段,在新的基礎上使工農業年總產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一部署和安排,體現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實現小康目標的要求。

在確立了本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以後,黨中央又開始思考我國經濟的跨世紀發展。1984年4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英國外交大臣時說,中國這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同我們的大目標相比,這僅僅是開始,達到小康水平以後,我們還要在下世紀30年到50年內,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同年5月29日,他在會見外賓時又說,在本世紀末實現小康的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我們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同年10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國內外金融企業界人士時又對戰略目標的新設想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說,我們的第一步是實現翻兩番,需要20年,還有第二步需要30年到50年,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兩步加起來,正好50年到70年。

在後來的談話和講話中,鄧小平在不同場合一再地談到這一問題,從而使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逐漸清晰、具體和完整。1987年4月16日,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他說: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800至1000美元,看來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基礎,再過50年,再翻兩番,達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那時,1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就是6萬億,中國是個中等發達的國家了。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人均4000美元」、「國民生產總值6萬億美元」的量化目標,及「中等發達的國家」的概念。

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時,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他說: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黨的十三大繼十二大之後,對鄧小平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作了更加明確地確認和闡述。(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