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會議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會議

發布時間:2021-01-25 16:19:33

1. 怎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答: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調節分配、完善社會保障、回實現社會公平等方答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重慶社會科學院供稿)

2.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相對於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言的,它要求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為最終目標,統籌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打破城鄉界線,優化資源配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優先位置,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通過城鄉布局規劃、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和地區差距,使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均衡、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分割的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統籌城鄉發展,需要觀念、機制和體制的諸多變革,是一個長期、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即改變目前城鄉規劃分割、建設分治的狀況,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一納入政府宏觀規劃,協調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聯動,實現共同繁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統一編制城鄉規劃,促進城鎮有序發展,農民梯度轉移。主要包括: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規劃,科學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統籌城鄉用地規劃,合理布局建設、住宅、農業與生態用地;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尤其要在農村地區缺乏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情況下,政府要調動和引導各方面的力量著力加強對農村道路、交通運輸、電力、電信、商業網點設施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使鄉村聯系城市的硬體設施得到盡快改善。優先發展社會共享型基礎設施,擴大基礎設施的服務范圍、服務領域和受益對象,讓農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礎設施。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以工業化支撐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和現代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工業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促進土地向規模農戶集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市社會服務事業向農村覆蓋,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三是統籌城鄉管理制度。突破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糾正體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殘留影響,保護農民利益,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徵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給農村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完整的財產權利和自由的發展空間,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
四是統籌城鄉收入分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改變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降低農業稅負,創造條件盡快取消農業稅,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建立城鄉一體的財政支出體制,將農村交通、環保、生態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都列入政府財政支出范圍。

3. 怎麼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廣義的社會發展,涉及經濟增長在內的社會結構\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秩序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把消除貧困\公平分配\大眾參與\生態保護\社會穩定

4. 八個統籌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就要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發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內、衛生容、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質和人力資源能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當前是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影響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中,社會因素已佔到70%—80%,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發展的非經濟動力因素。

5. 關於青年突擊隊以下哪些方說的正確,統籌推進一級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我們要

只要是團隊,就必然要涉及管理工作。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創建方案,你只要把你們創建青年突擊隊的目的、組成、結構、主要工作內容、和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等等寫清...

6. 什麼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廣義的社會發展,涉及經濟增長在內的社會結構\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秩序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把消除貧困\公平分配\大眾參與\生態保護\社會穩定和

7.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依據及必要性,基本要求。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分析
王偉光
主要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依據。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高度,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出發,深刻理解發展的內涵:發展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經濟社會全面的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全面生產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發,提高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辦事的能力;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正確認識經濟增長對社會進步的貢獻與作用。

不同的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協調問題,有些是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有些則和我們頭腦中不科學的發展觀念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依據。只有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高度出發,才能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出發,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輕視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傾向,是一種片面的發展觀念,它離開了唯物辯證法,陷入了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誤區。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發展是事物的一種運動狀態,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運動狀態,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級向高級進步的,不斷推陳出新的運動狀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運動過程。事物發展如此,社會發展也是如此。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過程。運用唯物辯證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定要認識到社會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矛盾運動中,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各類社會矛盾的運動中發展的。社會健康發展的過程就是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要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並找出辦法解決這些矛盾。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全面的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有機組成要素在發展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構成了系統的整體發展。辯證的發展應當是全面的、保持內在各要素相對平衡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單一要素突進的發展。社會發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全面兼顧社會發展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只有堅持經濟、政治、文化各構成要素全面發展,社會整體才能進步。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唯物辯證法的一個普遍原則就是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事物離開與它事物的聯系,就談不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普遍聯系,實質上是講事物的發展必然是兼顧的、對稱的、照顧它方的發展,否則就是畸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頓。辯證的發展內在地要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保證社會公正、公平、和諧、穩定等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目標的實現。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包括社會發展,一定要有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否則發展將難以為繼。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是保持社會資源的可持續性。社會資源可分為物的資源、人才資源、政治資源三個部分。因此,保持物的資源、人才資源、政治資源的可持續性,是辯證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分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強調歷史決定論。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的生產力,社會歷史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經濟、物質的因素起決定作用。把握社會發展,首要的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二是強調歷史辯證法。不能僅僅把社會發展的因素歸結為生產力、經濟、物質,還要講人的作用,講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在闡述經濟社會發展時,總是既強調社會發展的重點方面,又強調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強調自然的制約作用,生產力、經濟、物質的最終決定作用,也強調生產關系、上層建築、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各個因素、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全面發展,在理論上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決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質文明決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精神對物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從而對生產力起制約和反作用,政治、文化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對經濟、物質文明起制約和反作用。按照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經濟增長是基礎和前提,但它只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忽視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最終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為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只講物質生產而不講其他,是理論上的又一個誤區。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一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即物質生產;二是人自身的生產,即人口的生產;三是精神生產,主要指思想、觀念、意識、宗教、法、道德、理論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四是社會關系的生產。以上四方面的生產相互滲透、相互關聯,構成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學習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可以劃清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同「經濟是唯一決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本質區別,可以搞清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生產不是指單一的物質生產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會關系的生產。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中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弄清發展的目的、動力、主體是什麼。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只重視物,不重視人,是人的缺位理論。這是錯誤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理論。正是從這樣的歷史觀出發,馬克思主義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建未來社會的本質規定。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均表明,必須以人為本,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滿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滿足人的民主權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質全面提高、價值實現、精神文化等社會需要,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發,自覺地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辦事

片面的發展觀還可以從認識論上找到其產生的根源。片面的發展觀實質上脫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一些領導幹部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盲目追求「政績」,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有關。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當然人又不是無條件地受制於客觀規律,對於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否認客觀規律的作用,認為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這是歷史唯心主義;認為人在客觀規律面前毫無作為,沒有主觀創造性,這是庸俗唯物主義。人們只有尊重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如生產力一定要適應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規律,政治發展規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規律,等等。這些規律昭示人們,只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才能進步。違背這些規律,社會發展必然出現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澄清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模糊認識

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堅持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相協調的基本要求,澄清了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些模糊認識。

沒有經濟增長不行,沒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也不行。在發展理論的術語中,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展所包含的內容要比增長豐富得多、復雜得多。增長只是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發展則是包括經濟增長在內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經濟社會的綜合進步過程。

與經濟增長相關聯,沒有GDP指標不行,沒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指標也不行。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必然涉及對GDP的看法。既不宜片面關注GDP增長,也不能忽視GDP增長的積極意義。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正常情況下,GDP增長意味著經濟實力的壯大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相對於改革開放前的忽視經濟增長,把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這是一個進步,具有積極意義。但GDP指標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全面反映增長的質量、產業結構、社會人文發展和環保狀況等。現代社會的發展已使人們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有經濟總量的增加,但經濟總量增加不一定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因此,要科學地使用GDP,逐步完善GDP考核指標體系。

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注意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理由,忽視和否定經濟增長的作用;一種是用經濟增長目標替代社會發展目標。經濟不發展,天下不會太平;社會問題不解決,也不可能長治久安,甚至會釀成嚴重危機。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之所以能經得起各種風浪的考驗,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點決不能動搖。但經濟增長不等於社會發展。一些拉美國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70%,但由於貧富差距過大,頻發經濟社會危機,發展嚴重受挫。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快速增長,市場的消極影響、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為了防止陷入「拉美陷阱」,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8. 我國當前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統籌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要解決好領導幹部的發展觀念問題。一定要從只注重經濟增長,單純追求GDP指標增長的片面發展觀念轉到在保持經濟增長基礎上的注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經濟社會綜合指標的科學發展觀念上來。經濟增長無疑是發展的重要內涵之一,但經濟增長並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經濟增長是人民利益之所在,但不是全部人民利益之所在。那種認為經濟增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經濟增長自然而然帶來其它社會目標實現的發展觀念,是片面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意味著經濟就可以代表社會的一切。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全面進步的物質前提條件,保持GDP的適度增長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內容,但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部,發展應當是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社會全面綜合指標的增長。
一定要從只注重經濟增長,以物為本的片面發展觀念轉到既注重經濟增長又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念上來。發展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物質指標不是最終目的,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目的。發展不僅僅是物的發展,而是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的起步階段,人們更關心收入的增加、物質財富的充足,經濟增長被放在優先位置考慮,而教育、人文、衛生醫療、環境狀況和社會公正等關系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們的需求就會發生變化,要考慮人的生活質量的整體改善,在繼續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加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人們會要求更好的人文氛圍、醫療衛生條件和生態環境,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豐富,這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定要從追求短期化發展目標、過分突出發展的短期物質成果的片面發展觀念轉到更為注重全面降低發展成本,減少發展代價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念上來。發展是要付出成本的,促進發展必須從成本與收益兩個方面著眼,用較小的發展成本實現較大的發展收益。片面的發展觀只注重發展的短期成果而忽視發展的成本代價,特別忽視發展中的社會成本代價。全面降低發展成本,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降低生態環境的成本。堅決摒棄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謀求增長的做法。二是降低資源成本。堅決摒棄不顧質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經濟資源為代價來支撐增長的做法;三是降低社會成本。貧困、失業、嚴重的分配差別等會帶來社會危機和動盪,會大大提高發展的社會成本。政治、道德、教育、科教、文化、衛生等落後,也會加大發展的社會成本。因此要堅決摒棄不顧公正、公平和和諧等社會目標,以輕視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建設為代價換取增長的做法。

閱讀全文

與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會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