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會展產業的產業簡介
會展產業是新的朝陽產業從效果看, 政府型會展發展模式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提升城市國內外地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不了解該模式的運作規律, 盲目性很大, 造成許多基礎設施的閑置, 有的大型會展中心的功能都發生了轉變。
國外政府主導型會展發展模式的運作特徵:
所謂政府主導型會展發展模式, 就是指以國家政府為經營主體的會展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政府背景下的企業化運作以及對市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力。國際上, 以政府主導型為會展發展模式的代表國家有德國、新加坡和韓國。這類國家的做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主導產業的權威組織, 宏觀控制能力強, 本國會展市場秩序井然。成立於1907年的德國貿易展覽業協會(AUMA) , 是德國展覽業的最高協會, 雖然是由參展商、購買者和博覽會組織者組成的聯合體, 但承擔著許多政府的職能, 權威性較強。該協會的主要職責有三個方面: 第一, 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評估指標, 科學甄選德國各個展覽城市的展覽品種和博覽會組織者的選定。第二, 對世界各地的展會進行綜合考察, 為德國政府贊助金的派發提供科學依據。第三, 制定長期會展發展戰略規劃, 審議每一個展覽的計劃方案, 淘汰不合乎市場變化的展覽會。
2.突出政府服務功能, 重視會展目的地的整體形象塑造。成立於1974年的新加坡旅遊局展覽會議署, 以銷售促進、信息提供、協調為其主要職能。具體職責有: 第一, 協助、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 向國際上介紹新加坡舉辦國際會展的優越條件, 促銷在新加坡舉辦的各種會展。第二, 制定優惠的政策, 確保展覽公司的收益。如, 新加坡展覽會議署不向新加坡的會展公司收取任何費用; 無需任何審批手續即可舉辦展覽會。
3.強調政府的扶持和導向功能。會展經濟的發展需要先進的基礎設施, 政府的先期資金投入力度直接影響城市會展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時, 如何利用新興產業扶持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走政府主導型會展發展模式國家所考慮的一個問題。這個方面, 韓國經驗值得借鑒。韓國光州市所在的全羅南道地區經濟落後, 但是, 光州的汽車製造業、光電子產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在國內地位非常高, 為此, 韓國政府決定依託當地優勢產業, 大力發展會展產業, 並以此帶動當地酒店業、餐飲業、旅遊業等服務業的發展, 改善所處地區的經濟落後面貌。韓國政府主要實施了兩大戰略舉措: 第一, 由政府直接投資, 修建了現代化的展覽中心, 即由以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先生命名的會展中心。該中心是韓國7個展覽中心中唯一由政府投資的展覽中心。第二,依託當地優勢產業, 挖掘文化內涵, 打造品牌會展。光州是韓國泡菜的發祥地, 被譽為「美味的故鄉」。當地政府通過舉辦主題為「五千年泡菜之芳香, 從光州走向世界大慶典」的系列節事活動,使光州會展城市形象迅速被市場認可。
② 英語專業就業前景好嗎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國際地位上越來越重要。從而學習英語的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學習商務英語的。商務英語現在已成為外企、跨國公司一道門檻,想要從事外貿工作,就必須學習商務英語。面對著一些咨詢「學商務英語有用嗎」的人,意味著想學商務英語,卻不足夠了解商務英語的相關信息。
(2)會展經濟的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1、國際貿易實務方向
本專業方向掌握商務英語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技能及商業運作能力,能從事商務與秘書工作的高等應用型人才。該專業由英語語言能力、商務運作能力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三個技能模塊構建成整個教學計劃的核心,就業前景樂觀。
2、國際商務管理及秘書方向
本專業方向掌握商務英語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技能及商業運作能力,能從事商務管理與項目策劃工作的高等應用型人才。該專業學生畢業後掌握商務運作的知識與技能,能熟練運用英語和計算機從事國際商務及秘書工作。
3、會展英語方向
本專業方向掌握會展與廣告設計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會展設計規劃和運用計算機進行藝術創造設計的實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從事國際、國內各種會展的組織與策劃、會展翻譯、會展協調與服務、外事辦公等工作。
③ 西方傳統會展模式對中國會展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利弊結果
以前在虎視網看過深度的分析
④ 會展旅遊的產業管理模式是怎樣的
[歷史資料]中國會展旅遊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來源:http://hi..com/wangjinghua
會展業,包括會議業、展覽業和獎勵旅遊業,是世界上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根據國際展覽業權威人士估算,國際展覽業的產值約佔全世界各國GDP總和的1%,如果加上相關行業從展覽中的獲益,展覽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則達到8%的水平。 國際會議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統計,每年國際會議的產值約為2800億美元。 在香港、德國等會展業發達的國際和地區,會展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達到1:9的水平。 會展業也是當今世界都市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國旅遊部門非常重視會展旅遊業的發展。有些國家或地區旅遊管理部門還專門成立了會展旅遊管理部門。如:香港為促進會展旅遊業的發展,專門組建了會議局。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迅速,年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 ,大大高於我國其他領域經濟總量的增長。最近一兩年,由於我國傳統旅遊業受到邊際遞減規律的作用,其增長速度開始放慢,而會展旅遊業增長速度非常快,因此,會展旅遊業逐步受到旅遊業界的重視。北京、上海等地的旅遊主管部門開始專門研究會展旅遊對旅遊業的作用,各大旅遊企業也紛紛拓展會展旅遊業務,一些地方還組建了會展旅遊協會。但是,我國會展旅遊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市場總量還比較小。目前,對會展旅遊的專門研究比較少,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的會展旅遊的統計指標體系,對會展旅遊的總體情況難以把握。本文所用資料全部來自公開出版的報刊雜志和國際會展網站的統計資料。
一、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現狀
我國會展旅遊業的起步比較晚,但發展非常快,特別是會展旅遊業的硬體設施建設大有超前發展的態勢。
(一)會展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近年我國會展業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1999年舉辦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展覽會總數達到1326個,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近年來,每年接待的超過千人的國際會議有十個以上,300人以上的國際會議30多個。 會展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新亮點。
(二)各地政府積極參與主導會展業的發展
由於會展業本身的高速發展及其對經濟的巨大帶動作用,各地政府非常重視會展業的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會展業發展的局面。北京市組建了副市長牽頭的領導小組對會展業進行全面研究,包括組建課題組,撰寫了《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責成北京市統計局會同有關單位制訂一套會展業統計指標體系等等。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政府的主導下,制訂了會展業發展的規劃。
(三)各地開始建立自律性的行業協會
各地會展企業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始組建行業自律性的會展協會。1998年6月由北京市貿促會發起,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國際會議展覽業的協會——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 2002年4月上海成立會展行業協會, 2002年2月山東成立國際展覽業協會 。
(四)全國掀起了展覽場館的建設高潮
我國會展業發展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硬體優先發展。「九五」期間我國的展館迅速增長,全國室內展館面積,「九五」前不足80萬平米,但截至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內展館面積增長了一倍,場館面積達到516萬平米。 目前在建或已經建成的大型展館有: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總展覽面積為室內20萬平方米,室外5萬平方米。 杭州西湖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築面積49萬平方米,會議中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設有大小會議廳30餘個,配有10路同聲傳譯系統和7000個國際標准展位。 北京新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國際會議中心、商務酒店、寫字樓、參展商公寓、大型購物中心、倉儲中心、辦公接待、動力中心等為一體,甚至包括主題公園,是以展場為核心的展覽綜合體。建築面積28萬平米,展場面積20萬平米。 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總投資9.3億元,總建築面積12.7萬平米,其中展廳面積5萬平米,會議廳面積1.5萬平米,會議廳40間。
總之,此次會展場館建設的特點是,建設檔次高、面積大、科技含量高。根據目前統計的20家場館,平均每個場館建築面積達到127000多平方米。
(五)主要會議接待單位紛紛加入國際會議組織
各地經營會展的公司和一些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紛紛加入相關的國際會展組織。截止到2002年5月,我國有14家單位加入ICCA組織,他們是: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北京市旅遊局、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民間國際旅遊公司、中國會議及獎勵旅遊組織、浙江中國世貿中心、中國世貿中心、中旅國際會展公司、華亭賓館、春秋旅行社、山東國際旅行社、上海國際會展中心、錦江會展公司、上海旅遊委。 此外,中青旅參加了國際航協IATA、美國旅行代理人協會ASTA、亞太旅遊協會PATA,國際展覽中心參加了國際博覽會聯盟UFI、國際展覽會管理BIF等。
(六)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等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在發展國際會展業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為核心的國際會展中心城市。這些大城市在接待國際會展方面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 現有會展場館多
北京市目前擁有大型展覽場館12座,總面積近14萬平米(見表六),擁有500座以上的會館25個以上 ,此外北京市共有旅遊定點飯店554家,星級飯店506家,客房數達到9.3萬間 ,其中很多飯店的會議場都達到了國際標准。同樣,上海目前展館總面積為14.5萬平米 ,與北京相當,此外,上海市擁有飯店354家,客房5.6萬間 。由於飯店和會議、展覽場館比較健全,這些大城市開展會展業具有較好的基礎。
2、 會展外部條件相對成熟
會展旅遊業作為都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硬體設施,而且要秋較高的城市總體環境和國際交往的綜合能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如:地鐵、城市道路狀況等比較好,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人數在我國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已與7個國家的23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147個國家在京有駐華使館,外國金融機構在京的代表機構近300家,17家外資銀行在京設立了分行,眾多的跨國公司在京設立了辦事處。
3、 舉辦會議展覽總數多
1999年以來,在京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可觀,有萬國郵聯大會、世界建築師大會、聯合國保護大氣臭氧層簽約國第十一次會議、世界數學大會等國際會議,以及汽車展、電子展等國際展覽。按照ICCA的統計口徑,2000年北京接待了16個大型國際會議,在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十七位,比1999年的二十九位上升了十二位。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上海2001年舉辦各種展覽278個,會展直接收入18億元。
(七)會展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國際會展業在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接待服務體系,目前我國的會展業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服務體系。如:會展組織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正在建立中,很多經營會展的公司,都開始培訓自己的PCO。
此外,會展業的教育培訓也開始步入正軌。為順應國際展覽業發展的大趨勢,使中國的國際展覽業業務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在8月底舉辦了培訓班,專門為展覽業中、高級經理和從業人員開設培訓課程,以促進國內展覽業務的發展和展覽水平的提升,培養高素質的展覽專業人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將與國際特殊事件學會(ISES)、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HOJONSON WALES大學聯合開辦「節慶會展管理」培訓,解決會展人才不足的問題。
(八)網路參與
現代網路技術在我國會展業起步中就開始介入。目前,僅展覽業的網站就有43家(見表七)。這些網站有的介紹會展,有的已經開始直接經營網上會展業務。這說明我國會展業起步的科技含量較高。
(九)會展旅遊業引起旅遊業界的重視
我國的會展業一直是經貿部門管理和經營的,旅遊部門是最近幾年才開始介入的,比較早介入的是北京市旅遊局,從1995年就開始了會展旅遊業的研究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政府主導會展業的發展中將會展業與旅遊業密切結合在一起,其中北京市舉辦了幾次大型國際會展業研討會都有北京市旅遊局和首都旅遊集團的參與。旅遊業界(如《旅遊學刊》等)最近也多次召開會展旅遊方面的研討會。
(十)我國在國際會展業中的地位比較低
目前我國在國際會展業中的地位還非常低。根據ICCA統計,1999年中國(包括香港)舉辦的國際會議在全球排名15位,接待國際會議佔全年全球總會議的1.68%,其中香港地區佔0.9%。大陸僅佔0.78%。 這說明,我國展覽業在國際展覽業中的地位較低,除廣交會等有一定的影響外,大部分展覽還僅僅是國內的展覽和臨時性的展覽。
五、我國會展旅遊業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會展旅遊業才剛剛起步,其中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 市場化不夠
在我國會展旅遊業的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市場化程度過低。
1、 沒有形成PCO、DMC完整的接待服務體系
國際會展業的成功經驗表明,會展組織者(PCO)、目的地接待者(DMC)分工體系是會展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我國目前無論是會展旅遊企業還是政府都較關注目的地接待者(DMC),對於會展中最為重要的會展組織者(PCO)缺乏認識。
2、 政府主導會展旅遊業發展中,行政干預過多
會展業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有政府的主導,但是政府在什麼層次上主導,參與到什麼程度,這些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導致會展業非市場化,主要在對場館建設等方面參與過多,而對會展管理體系、服務體建立等方面參與較少。政府組織的一些會展不計成本,使得很多會展公司對這些會展業務敬而遠之。
3、 我國的會展市場目前還是單一買家市場
德國等會展大國的會展業之所以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會展地本身就是國際大都市,開辦展覽的受眾對象是國際化的。但我國的大都市還沒有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參觀展會的受眾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內客人,因此,不是針對國內買家的會展一般不會在我國舉辦。這是限制我國國際會展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4、 會展業還沒有獨立成為一個產業
由於我國會展業曾經是由一些非市場化的發起單位和部門全部或部分壟斷,這些單位和部門還沒有意識到中介公司提供服務的效率會更高。因此,會展業在目前還處於一定的壟斷階段,會展業還不能稱為一個獨立的產業。
(二) 外部環境亟待改善
會展旅遊業作為都市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尤其依賴外部條件的完善,但目前我國會展旅遊業發展的外部條件還不健全。
1、 法律、法規不健全
日本等國為發展會展旅遊業曾設立了《通過促銷和舉辦國際會議等振興國際旅遊法》 ,但我國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還沒有從擴大國際旅遊業的角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促進會展旅遊業的發展。此外,我國舉辦會展的法律、法規也十分不健全,目前僅有1995年9月22日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關於出國(境)舉辦招商和辦展等經貿活動的管理辦法》。
由於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目前我國會展業比較混亂,主要表現在:重復辦展、會展內容混亂、受眾對象不明確、舉辦會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齊等。目前,上海與會展業務有關的企業已有1920家,其中主營會展業務的企業511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近百家。 北京地區經外經貿部審批的具有舉辦國際展覽會資格的單位134家,在北京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具有經營會展業務的公司1700餘家。
2、 審批手續復雜
由於法律不健全,我國舉辦會展的審批中人為因素過多,審批手續繁雜,有的會展審批時間長達一年以上。這也是旅遊企業不願意介入會展旅遊業的重要原因。
我國對會展審批審慎主要是基於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其實目前國際會展大部分是科學和商業性的,與政治等方面關系不大。根據ICCA2000年統計,國際會議從專業上劃分,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醫學類(32%)、科學類(13.6%)、工業類(8%)、技術類(7.4%)、教育(4.7%)農業類(4.%),以後才是社會科學、經濟教育、商業管理、生態環保等。因此,適當簡化、放寬審批手續是不成問題的。
3、 城市環境有待改善
會展旅遊業作為都市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受制於國際旅遊城市的發展。目前我國就連北京等城市距離國際旅遊城市的標准還有相當差距 ,這嚴重阻礙了會展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三) 重硬體輕軟體,重展輕會
目前我國省會城市和大型城市幾乎都將會展業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並將重點放在場館等硬體設施的建設上(見表五)。但會展旅遊業的發展,絕不僅僅依賴場館的建設,其發展更依賴於軟環境的規范化、國際化等。
按照國際上對會展及獎勵旅遊業的認識,包括了MICE的四個方面。我們且先不提獎勵旅遊,會展旅遊業至少應是會議和展覽並重,但是目前各地在開展會展旅遊業研究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展覽而忽視會議。比如,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做的《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中幾乎隻字未提會議的問題,通篇都是展覽業的情況。形成這樣的局面可能與我們對會議的顧慮有關,其實根據我們上述分析,國際會議大都集中在科學研究方面,大可不必神經過敏。
(四) 國際化品牌的會展少
世界上會展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舉辦的大都是世界著名會展,如米蘭國際博覽會、巴黎博覽會等等,但在我國除廣交會等會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響外,絕大多數會展都是臨時的、國內的。
(五) 對會展業缺乏科學研究
當前,我國對會展旅遊業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會展旅遊業各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導致統計口徑混亂,無從分析會展業的范圍、效益等。比如,會展業對經濟的貢獻程度從1:4到1:10各種說法不一。這嚴重阻礙了會展旅遊業的健康發展。(由於說法不一,本課題組對各種說法非常謹慎,每一種提法、數據和典型事例都詳細註明了出處。)
六 我國會展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一) 舉辦會展的法律將進一步規范,並逐步向國際通行的登記制轉化
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制訂有關會展的法律、法規,今後幾年有關會展業的法律、法規將相繼出台,會展業的市場將進一步規范化。今後舉辦會展審批手續將會更為簡單,並將按照國際慣例逐步過度到登記制慣例辦法。這將促使會展業真正成為一個規范的市場。
(二) 自率性的協會將進一步規范會展行業的行為
自1998年6月由北京市貿促會發起,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國際會展覽業的中介組織——北京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之後,2002年上海、山東省等省市也相繼組建了國際會展業協會,制訂了國際展覽業協會章程,旨在支持公平、平等的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及欺詐行為,改善、優化展覽業市場環境,更好地協調、管理、規范會展業的市場秩序。
(三) 會展業將向幾個大城市集中
通過對國際會展業發展的分析,會展業在特定城市的發展有「通吃」效應,即,會展業的發展會自身加速,形成更大的規模,而不可能全國遍地開花。今後北京、上海、廣州等重點城市將成為我國會展業的中心。
(四) 會展旅遊中介組織將大批出現,會展業將形成獨立的產業
目前我國從事會展的企業數量眾多,但還沒有形成專業化的會展組織者(PCO),或者僅僅處於PCO的初級階段,對組織接待會展處於不規范的階段。目的地接待公司(DMC)也僅僅是一些單獨的會展場館出租等單項服務,沒有完全形成一條龍服務的目的地接待公司。今後隨著國際會展的增加,會展業培訓體系的建立和國際會展人才的引進,專門從事會展的專業化中介公司將大批出現。
此外,我國的很多大型會展還壟斷在一些非市場化的組織手中,這些組織自己舉辦國際會展,自己聯系接待服務等一系列工作,還沒有完全市場化。今後隨著會展中介組織的完善,會展業必將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並從那些部門壟斷中獨立出來,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獨立產業。
(五) 會展旅遊市場將專業化細分
目前國際會展業已經形成了非常細致的市場分工,比如ICCA的市場范圍包括50人以上的國際會議,而UIA則在300人以上等。目前我國的會展公司還處於發展初期,只要有會展就接待服務,沒有形成細分化的市場。今後隨著市場的發展必將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形成專門經營展覽業、會議業及其中更細分市場的格局。
(六) 大型旅遊企業將大批進入會展旅遊市場
目前我國的大型旅遊集團如上海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經加入了國際會展組織,開發會展旅遊市場,但更多的大型旅遊集團,如首都旅遊集團、陝西旅遊集團等還沒有完全介入會展旅遊市場,或僅僅從事了DMC的接待服務工作。這些大型旅遊集團已經普遍看好會展旅遊市場,有的正在開始進行市場調研,有的已經開始參與場館建設,有的正在申請加入國際會展協會等,可以預見,今後幾年我國的大型旅遊集團將以其規模大、服務全、無形資產高、資金雄厚等優勢進入會展旅遊市場。
(七) 國際會展組織和會展中介公司將大批進入中國會展旅遊市場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會展組織和經營會展的大型公司將大批涌進我國,會展旅遊業將形成更加激烈的競爭局面。由於目前我國的管理體制還不允許國外公司單獨經營會展業務,外國會展公司主要是通過與中方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上海的國際會展中心就有德國的漢諾威展覽公司、德國杜塞多夫展覽公司、德國慕尼黑國際展覽有限公司這樣世界頂級會展公司加盟。ICCA2002年在上海開辦了會展培訓班,通過這種形式介入中國會展旅遊市場。今後國際會展公司將從會議、展覽,組織、接待等方面全方位地進入中國市場。
(八) 展覽場館將可能全面過剩
國際會展業是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絕不是簡單建幾個會展場館的問題。此外,從國際會展業向大城市集中的發展趨勢上看,今後幾年除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的會展場館效益穩定以及一些具有獨特資源的中等城市發展特種會展外,相當一些小城市的大型國際會展中心將面臨生存危機。從總體上看(非從結構上看),我國的會展場館將會全面過剩。
⑤ 學旅遊管理(會展方向)的,將來會從事什麼工作,前景怎麼樣,工資怎麼樣
一、以大型景區為龍頭,形成了豐富的就業體系和就業方式,包括住宿接待、餐飲、娛樂、旅遊購物、勞務服務等。
二、在旅遊城市、交通樞紐和集散基地,以住宿接待為中心,形成了綜合性的旅遊服務體系,形成了酒店集中區等高密度就業區域。
三、以滿足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為主,環城度假帶已成為旅遊就業的重要增長點,為城市居民休閑服務建立了相應的就業體系,包括旅遊度假區、主題公
園、農家樂、產業旅遊等。
四、沿著重要的旅遊交通干線及航空港、火車站、汽車站等站口形成的旅遊就業重要的增長軸線。沿交通沿線帶動的就業體系主要有三種增長模式;沿
線的旅遊交通服務,如餐飲、車輛維修、商品銷售等;帶動沿線旅遊景點資源的開發;帶動沿線城鎮的發展和就業體系的形成。
五、旅遊小城鎮及鄉村旅遊就業體系。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古鎮旅遊、鄉村旅遊,這種旅遊模式所產生的就業體系,與一般的旅遊景區點相比,具有更
高的參與性。
六、依託產業旅遊帶動的就業模式。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旅遊熱點,如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體育旅遊、節慶旅遊、教育旅遊等。
產業旅遊就業模式的特點是,旅遊業依託其他產業,往往不是主業,從業者往往是兼職從事旅遊。
⑥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