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鐵路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我國目前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保證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是必須要實現的重點,因此鐵路的發展之於國家來說有著及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是發展高速鐵路可以解決運輸能力不足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鐵路網的規模和質量嚴重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尤其是繁忙干線的運輸能力極度緊張,不僅客運能力十分短缺,而且貨物運輸受到極大制約。發展高速鐵路,可以實現鐵路繁忙干線的客貨分線運輸,減小客貨干擾,把既有線的能力騰出來,發展貨物的重載運輸,極大地釋放既有線貨運能力,能夠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充足的運力保障;
二是發展高速鐵路能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推動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高速鐵路對於保證城鎮人口的大量流動,實現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的合理布局,發揮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相鄰城市的「同城 」效應,具有重要作用。高速鐵路可以大大縮短各區域間和城鄉間的時空距離,我國東西間,南北間將不再遙遠,中部地區也必定更加通達,將促進區域間、城鄉間勞動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動,帶動相關產業由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轉移,增強農村經濟 「造血 」功能;
三是發展高速鐵路是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的綜合交通體系的需要。由於鐵路發展相對滯後,目前部分國家重點資源性戰略物資運輸依靠其他運輸方式,既增加了社會運輸成本,對石油等能源資料的消耗也大幅增長。鐵路運輸方式在佔地、節能、環保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加強鐵路在資源性物資和中長距離運輸的骨乾地位以及經濟發達地區旅客運輸的比較優勢,對於實現綜合交通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鐵路貨物運輸是現代運輸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構成陸上貨物運輸的兩個基本運輸方式之一。它在整個運輸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鐵路運輸由於受氣候和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且運輸能力及單車裝載量大大,在運輸的經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據了優勢,再加上有多種類型的車輛,使它幾乎能承運任何商品,幾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積的限制,而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運輸方式所不能比擬的。
B. 中國鐵路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我國鐵路運營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長到2017年底的12.7萬公里,在2018年運營里程增長到12.8萬公里,路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鐵路承載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復興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重載鐵路、高速鐵路……從「四縱四橫」完美收官到「八縱八橫」規劃建設,中國持續擴大鐵路基礎設施網路,以日益豐滿的交通大動脈建設支撐經濟社會升級發展。
2018年,中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8000多列,全年完成旅客發送量33.7億人次,日均開行貨物列車20000列,全年完成貨物發送量40.22億噸;電氣化率、客運周轉量、貨運發送量等多項指標位居世界第一。
數據表明,70年來,中國鐵路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突出貢獻。
(2)鐵路為國家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鐵路溝通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同路」。溝通改變世界,科技引領未來,當今世界開放融合、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推動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是促進繁榮的必然選擇。
中國在高鐵標准、中歐班列物流品牌、鐵路建設項目三方面同時發力,鐵路網也成為中國連接世界的絲綢之路。
一系列的成績證明,中國鐵路促進了人口、商品、資本、信息自由流通,推動了財富增長、民族融合、世界和平與發展,走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康莊大道。
中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鐵路必將以全新速度駛向未來,加速發展,助力中華巨龍譜寫新華章,造福全世界。
C. 鐵路運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幅員遼闊、內陸深廣、人口眾多,資源分布及工業布局不平衡,鐵路運輸在各種運輸方式中的比較優勢突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鐵路在全國綜合運輸網路中起著擔綱作用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量長途大宗貨物運輸和中長途旅客運輸主要由鐵路承擔,鐵路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轉量佔全社會旅客周轉量的1/3以上,完成貨物周轉量佔全社會貨物周轉量的55%。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也是資源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運輸方式之一,加快鐵路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的共識。它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而且兼具安全、經濟、便民、實惠、全天候運輸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它是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也決定了其在我國綜合交通體系中的骨乾地位。」
舉例:從西安到甘肅天水市328公里坐普快火車才需25塊錢,而從南二環到西安火車北站乘計程車還要近40多元。
所以,鐵路是深受老百姓歡迎的一種交通工具。從有關統計數據也不難看出,中國大量的長距離物資運輸主要由鐵路來承擔。目前,鐵路承擔了全社會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鋼鐵及冶煉物資的運輸任務,保證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在這次雪災中,僅太原鐵路局的大秦線煤炭日運量即達到100萬噸以上,有效地緩解了我國電煤供應的燃眉之急。因此說,發展鐵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有了很大發展,但鐵路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我國綜合運輸網路中的擔綱作用是其他運輸方式難以替代的。
一方面,我國資源分布不平衡與產業分布不對稱,決定了鐵路在能源、原材料運輸中的作用是其他運輸方式不可代替的。我國的能源與原材料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大宗的、長距離貨物流,陸路運距一般都達800~1000公里以上,甚至2000公里以上,至沿海港口的運距一般也都在500~700公里以上。鐵路最顯著的特點是載運質量大、運行成本低、能源消耗少,即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長以上距離的貨物運輸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是最適合我國經濟地理特徵的區域骨幹運輸方式。
另一方面,鐵路在我國中長途旅客運輸的主力作用也是難以替代的。我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區域間、城市間的人員流動基數大,而且出行距離長,交通費用支出較大。目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雖然總體達到小康,但收入水平還是相對很低,交通費用對人們的出行和交通方式的選擇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現有的客流群體中,外出打工求職者、學生、中低收入人員探親和旅遊、個體小型商貿經營者所佔比例很大,他們對交通費用的承受能力都相對有限,出行一般首選鐵路。在時間速度方面,鐵路通過六次大提速,在途時間顯著縮短,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了「夕發朝至」、「一日或幾小時到達」,是中長途旅客運輸以及大流量、高密度城際旅客運輸的骨幹力量。特別是隨著客運專線的快速發展和技術裝備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鐵路的服務質量和列車運行速度不斷提高,這種比較優勢更加明顯,使鐵路成為越來越多的中長途旅客出行選擇的交通方式。
有關數據進一步顯示,鐵路在節約土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土地佔用方面,完成單位運輸量所佔用的土地面積,鐵路僅為公路的1/10左右;在能源利用方面,我國鐵路用交通行業不足1/6的能源消耗,完成了全社會1/2的工作量;在保護環境方面,鐵路在各種運輸方式中的排放是最少的,尤其電氣化鐵路被公認為是清潔、環保型交通工具。近年來,鐵路系統認真落實節能減排措施,並取得明顯成效。去年,鐵路運輸工作量比2002年增長了44.9%,而能耗總量僅增長了10.1%,單位運輸工作量能耗下降了2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21.8%,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了9.5%。
由上述數字談到鐵路在提高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及發展的戰略思想時,可以看出我國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要確定在資源、環境的限制因素下,合理地規劃和構建與我國國情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綜合運輸體系。
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能源、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世界發達國家私人小汽車的極度發展所帶來的交通擁堵、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等負面問題值得我們借鑒。從我國資源有限、客貨運輸強度大的具體國情出發,更多地發展鐵路、引導人們更多選擇鐵路運輸方式是減少資源佔用的有效方略。
我國的國情不允許我們完全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發展我國交通運輸。無論是從國家可持續發展,還是鐵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都必須加快鐵路發展,推進鐵路現代化建設。鐵路運輸可以更有效地減少交通能源消耗,發展鐵路可以更好地減輕交通環境污染。」
交通運輸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是經濟發展和經濟起飛必須投入的社會先行資本。鐵路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快欠發達地區的鐵路發展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這些地區的對外交通條件,縮短與中心城市和全國市場的距離,增強對外部資金和技術進入的吸引力。同時,降低當地產品的運輸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為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更為公平的發展機會,提高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福利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今後,要從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總體目標出發,進一步加快鐵路的發展速度,提高客貨運輸能力;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步伐,加速實現我國的鐵路現代化。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為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鐵路大發展有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家「十二五」規劃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作出了加快發展鐵路的戰略決策,勾畫了鐵路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
當前,鐵路正處於歷史性的建設高潮之中,到2012年底目前在建的一大批客運專線將陸續投入運營,客貨分線逐步實現,鐵路運輸能力會有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再奮斗8年,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任務,一個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將全面建成,我國鐵路基本實現現代化並適度超前。到那時,鐵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凸顯出來。
D. 鐵路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意義
鐵路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與安全作用東亞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我國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鐵路建設就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一方面,我國已有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國際鐵路運輸通道對於資源、物資的輸入輸出,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
另一方面,國際經驗表明:作為交通運輸的鐵路是強化控制和保護領土的最有效的工具。作為亞洲最大的陸權國家,必須從全球發展定位和國家經濟角度、領土完整及國防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鐵路具有的重大現實和戰略意義。
在國際市場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發展理念的戰略層面上,鐵路發展的地緣政治戰略和安全作用毋庸置疑。
(4)鐵路為國家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分級
根據線路意義及其在整個鐵路網中的作用,劃分為3個等級:Ⅰ級鐵路:保證全國運輸聯系,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和在鐵路網中起骨幹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800萬噸;
Ⅱ級鐵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在鐵路網中起聯絡、輔助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Ⅲ級鐵路:為某一地區服務,具有地方意義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E. 哪幾條鐵路是中國經濟發展的「 生命線」
主要的大幹線鐵路應該都是,一般以大城市為中心。比如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滬、京廣、京哈等等。以上海為中心的滬昆、上海到重慶(上海-南京-武漢-重慶),以鄭州為中心的京廣和隴海鐵路等等。
F. 鐵路為國家作出的貢獻
鐵路運輸是一種陸上運輸方式,以機車牽引列車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行走。但廣義的鐵路運輸尚包括磁懸浮列車、纜車、索道等非鋼輪行進的方式,或稱軌道運輸。
鐵路運輸是已知陸上交通方式其中一種最有效的。鐵軌能提供極光滑及堅硬的媒介讓列車的車輪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滾動。這上面的人會感到更舒適,而且節省能量。如果配置得當,鐵路運輸可以比路面運輸運載同一重量物時節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鐵軌能平均分散列車的重量,令列車的載重力大大提高。補充:
各國鐵路客運發展的共同趨勢是高速、大密度,擴編或採用雙層客車。採用動車組和電力機車牽引旅客列車是實現客運高速化的重要條件。輕軌交通將倍受青睞,因為它是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交通工具;市郊鐵路與地下鐵道、輕軌鐵路緊密合作,共線、共站,共同組成大城市的快速運輸系統,這是各國解決人口密度較大地區客運繁忙的有效措施。在未來的鐵路發展中,大城市快速運輸系統將同全國鐵路網連接,緊密配合,形成客運統一運輸網。
在貨物運輸方面,集中化、單元化和大宗貨物運輸重載化是各國鐵路發展的共同趨勢。重載單元列車是用同型車輛,固定編組、定點定線循環運轉,首先用於煤炭運輸,後來擴展到其他散裝貨物,對提高運能,減少燃油消耗,節省運營車、會讓站、乘務人員等都有顯著效果,經濟上受益很大,如美國鐵路貨運量有60%是由單元列車這種方式完成的。俄羅斯曾試驗開行了重量為43407噸的超長重載列車,列車由440輛車組成,全長6.5公里,由4台電力機車牽引,情景十分壯觀。
現代鐵路的列車性能已趨於能源和維護費用的極限。旅客列車的速度受到安全的約束,貨物列車的重量也已達到橋梁和線路的活載極限。鐵路的軟體革命即改進管理與控制,可使鐵路的技術設備發揮更高效能。由電子計算機、光導纖維、數字技術構成的信息系統,將改變傳統的通信、信號兩個領域的關系。發展的趨勢是以計算機聯鎖,取代目前的電氣—機械聯鎖。另外,自動排列進路,可使密集列車運行作業最優化,並使調度員擺脫人腦速度和能力的限制。
鐵路投資與相關產業最高1:10的拉動效應,每年數千億元投資可以產生數萬億的經濟帶動效應。
一般來講,鐵路建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鐵路建設投資本身對增加國民生產產值、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二是鐵路建成通車後,因運輸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帶來運量增長、運輸費用降低、客貨在途時間節約等由旅客貨主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因緩解運輸「瓶頸」制約、改善投資環境而對其他產業發展帶來的拉動效應。後者較前者來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持續時間也更長。
G. 鐵路為什麼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
在所有的交通出行方式和物流方式中,鐵路的運能與費用的價格比是最大的,也就專是說,通過鐵屬路運輸可以實現運費省,速度快的特點。在所有的運輸中,通過鐵路運輸的乘客人數、里程,通過鐵路運輸的貨物都是占絕優勢的。所以說鐵路中國民經濟的大動脈。
H. 說明鐵路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從中國解放開始,鐵路運輸一直是我國人員和物質流通的重要渠道,非航空,公路能比內擬.當然不通鐵容路的地方就不比了.在運力,經濟等方面鐵路是有較大優勢的.在現代同樣如此,我相信30年內不會有太大變化.30年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是無法想像的. 舉例說明.
鐵路,重要性
從中國解放開始,鐵路運輸一直是我國人員和物質流通的重要渠道,非航空,公路能比擬.當然不通鐵路的地方就不比了.在運力,經濟等方面鐵路是有較大優勢的.在現代同樣如此,我相信30年內不會有太大變化.30年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是無法想像的. 舉例說明.
I. 鐵路對當地經濟有什麼促進作用
鐵路通道起於河南洛陽,途經湖北襄樊,湖南石門、益陽、婁底、邵陽、永州,廣西賀州、梧州、岑溪,南經信宜、高州、茂名東站聯接現有的鐵路到湛江。洛湛鐵路茂名段全長123.019公里,是國家Ⅰ級單線鐵路,內燃機車牽引,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為140km/h,預留電氣化條件。鐵路建成後,將突現茂名交通樞紐的優勢,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通往湛江、北海、欽州、防城等華南深水港口的重要出海通路,有利於茂名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會上,羅蔭國明確表示,此次會議標志著備受廣大群眾關心和支持的洛湛鐵路茂名段工程建設正式拉開帷幕,進入到實質性建設階段。他指出,洛湛鐵路茂名段項目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鐵路部關心、支持茂名社會經濟發展,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努力工作取得的成果。洛湛鐵路茂名段工程建設對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興建洛湛鐵路茂名段,一是結束了我市高州、信宜兩地區無鐵路的歷史,對兩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並實現茂名6個縣(市、區)全通鐵路。二是對進一步完善我市鐵路架構和與我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的交通網路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對加強茂名與我國中南、西南地區的往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確保茂名充分發揮泛珠三角通道作用,促進茂名經濟快速發展。羅蔭國強調,鐵路沿線地區的黨委、政府和各級有關職能部門要統一認識,珍惜成果。要依法依規做好征地拆遷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保證茂名段建設順利開工。洛湛鐵路走向所經過地區的黨委政府責無旁貸,要切實負起征地拆遷責任。市國土局要按照省政府〖2003〗46號文的標准擬定出全市統一的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對於鐵路沿線的控制性工程採取有效措施辦理用地手續,盡快提供土地,滿足建設需要;對於全線征地問題要按照工程進度的要求,提前辦理好手續,保證項目用地。對於我市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各縣(市、區)要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解決的辦法,想方設法兌現承諾,其他牽涉到的道路、通信、通電等部門要盡快做好有關工作,提供良好的建設環境。同時,鐵路沿途的我市4個縣(市、區)要建立健全專門的組織機構,集中力量做好征地拆遷工作。要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確保廣大幹部群眾大力支持工程建設,力爭茂名段早日建成通車。
J. 鐵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設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加快鐵路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的共識。這就決定了它是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也決定了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骨幹主導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作用,絕對是運輸行業中的中流砥柱。
鐵路運輸具有安全正點的巨大優勢,安全系數遠高於公路,鐵路運輸受氣候影響非常小,一年四季可以不分晝夜地進行定期的、有規律的的運轉,鐵路運輸速度越來越快。隨著動車時代的到來,鐵路有著陸地航空的美稱,鐵路運輸量巨大。
鐵路一列貨物列車一般能運送5000噸貨物,一列旅客列車能搭乘旅客2千人,遠遠高於航空運輸和陸路運輸。鐵路運輸能源消耗較低。鐵路運輸耗油約是汽車運輸的二十分之一。
(10)鐵路為國家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優勢:
我國鐵路系統目前已經達到世界鐵路先進水平,我國發揮後發的優勢,汲取各國之長,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後再創新的方針,在短短的幾年內,我國高速鐵路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高鐵技術最前列。
高速鐵路是高新技術水平的最主要標志,它使交通運輸結構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在各項技術經濟及指標中具有明顯優勢。速度是高速鐵路技術水平的最主要標志,最高時速可超過350Km,在100到1000Km范圍內都具有時間優勢。
運輸能力大,輸送能力大是高速鐵路的主要技術優勢之一。目前各國高速鐵路幾乎都能滿足最小時間間隔4分鍾,或者更低。
高速鐵路年客運能力可達1.65億次以上,遠比航空、汽車輸送能力大。此外,通過實現客貨分線運輸時,還可提高既有線貨運能力。安全可靠,高速鐵路在運行過程中,處於全封閉環境,相比於一般鐵路擁有更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大大降低了事故發生率,受外界環境影響小。
相比於飛機而言,高速鐵路自主操控性更強,受環境影響更小,准點率更高,即使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由於有先進的設備做保障,高速列車只需要減速運行,而無需停運。此外由於高速鐵路系統的可靠性和較高的運輸組織能力水平,可以做到旅客列車極高的正點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