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江南經濟的發展板書設計

江南經濟的發展板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6 00:52:15

⑴ 江南經濟的開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以開發
1、條件原因:⑴南方相對穩定,內戰亂較少;⑵一些統容治者努力革除弊政,發展生產;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以及優良品種;(最主要的)⑷江南自然條件優越。表現,影響。
2、表現:
⑴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荒田被開發為農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被推廣,實行麥稻兼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等。
⑵手工業:織錦在江南地區迅速發展,江南的青瓷燒制技術達到高水平,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具。灌鋼法的發明,是冶金技術的一大進步,造紙有新的發展。
⑶商業:城市繁榮,建康是當時最繁榮的城市。番禹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
3、影響:⑴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創造了條件;⑵促進了民族融合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的進步。

⑵ 江南經濟的開發是這一歷史時期的又一重要特徵.假如讓你來探究這一歷史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你將收集哪些

有關正史,逸聞筆記,詩文中有關部分的考證,考古中的相應器物,家族記錄,外交史中的考據,科學回溯對當時氣候水文的模擬再現等等

⑶ 你聽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發展情況

應該可以追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具體形成規模是在在唐中後期(隋朝開通大運河以回洛陽為中心答,主要目的是從江南往關中長安運糧物,而不是往東北輸送戰略物資,唐朝更是這樣.安史之亂以後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全國的財政更加依賴江南.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濟和文化因戰亂繼續衰落,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則又一次獲得了可以安定發展的機會.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超過了北方,形成了一個新的更大的經濟中心,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至於經濟重心南移的具體時間,史學界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認為在唐後期或五代十國時期,有的認為在北宋,還有的認為是在南宋建立之時.實際看來,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是一個歷史過程,並非一蹴可及,對這個具體時間不宜過分追究,否則貌似精確實際上更不準確,只概括地講「唐宋之際」也就可以了.)

⑷ 江南經濟的發展表現

如 :【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⑸ 江南的經濟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它如燒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⑹ 求初一歷史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的板書

教案:第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於完成於南宋之時。2、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束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包括三方面內容。一、南方農業的發展;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三、南方商業的繁榮。這是本課的重點。南方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圖片展示、課堂情景劇表演。 三、課前准備: 收集有關資料、編排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情景劇、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後期,大量的北方人遷到江南,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後,江南地區有了哪些重要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板書課題。 二、授課 師:講古代的經濟,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共同研究探討從五代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板書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師發資料《宋代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占城稻》《蘇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的發展》《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資料,教師分發析的資料,就南方農業發展分小組自由組合研討,之後,在全班交流結果,師引導學生觀察《耕獲圖》 板書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師發資料《宋代南方絲織業的發展》、《棉紡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北宋興起的景德鎮》、《福建泉州的海船》,學生閱讀課文,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教師分發的資料永南方手工業發展情況分小組自由組合研討,之後,在全班交流結果。師盡可能地展示收集的圖片。 板書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師分發資料《開封的繁榮》、《臨安的繁榮》、《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交子的出現和發行紙幣的官方機構》,學生讀課本,看圖。利用資料討論以下三個問題;1、南方商業繁榮的表現(要求自願編課堂短劇);2、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示從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分析);3、南方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提示結合現實和P60的兩觀點進行討論。)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師強調: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 板書設計: 十、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⑺ 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

蘇湖熟,天下足

⑻ 江南經濟發展簡史

過程:唐朝後期經濟重心南移,
南宋偏安時繁榮的市民經濟
明代的持續增長
清代末期五口通商對滬寧杭經濟圈的促進
民國及新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特點:外來機遇和本地經濟頭腦資源的雙向促進

⑼ 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江南經濟的發展

(jiangnan jingji de fazhan)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閱讀全文

與江南經濟的發展板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