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為何一季度經濟負增長是疫情防控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實體經濟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艱難,虛擬經濟則是一片欣欣向榮,那麼實體經濟到底還有沒有出路呢?今天坤鵬論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劉志彪認為,中國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發展的嚴重失衡現象,可以用「實體經濟不實,虛擬經濟太虛」這兩句話來概括。其中,「實體經濟不實」,主要是指實體經濟中真實的、創造社會財富的產業部門生產率低下,具有較大的泡沫經濟成分。「虛擬經濟太虛」,則是指虛擬經濟中,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比例較低,同時自我循環、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泡沫化成分高。而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偏低,致使企業資金流入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對實體投資意願不強。資產價格增速一旦比實體利潤更高,經濟就容易有脫實向虛的傾向。
近年來因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加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部分實體經濟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一些與建築業、製造業等相關的生產性行業,由於大批量產能擴張和市場需求縮減,供需矛盾不斷顯現,加上各種成本高漲,在一定范圍和區域內出現了企業生存危機。實體經濟要完成轉型,首先要做到觀念轉變。
實際上,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做大做強我國實體經濟,須摒棄傳統產能擴張的觀念,緊緊抓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圍繞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有序展開。需把市場需求作為企業發展的風向標,補上「用戶觀」這堂課,真正搞清楚「用戶是誰」「用戶有何需求」「用戶將如何變化」等問題,實現精準定位,創新發展,有效供給。對於企業而言,創新觀念應該深入骨髓。除了傳統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更要注重營銷創新和觀念創新,革新,不合時宜的舊思維,不斷推陳出新,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處保持核心競爭力。
同時,相關部門要為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創造必要條件,實現市場公平競爭,提供更為有利的市場准入、要素配置等條件。
對於目前經濟轉型中出現的「脫實向虛」苗頭。需要首先從理念上搞清楚,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是對立關系,判斷經濟形態的實體和虛擬,不應簡單地看交易流程是線上還是線下,更要看對社會價值的貢獻和社會效益是否提高。
實體經濟只有經歷過新科技的挑戰、轉型和創新的洗禮,才能面對明天的太陽,有更廣闊的前景。
B. 受今年疫情影響線下實體經濟沖擊很大,該怎麼拓展客源
今年疫情影響下實體經濟的沖擊非常大,實體經濟要拓展客源應該注重樹立正確的經營戰略,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C. 什麼是疫情下的實體經濟發展出路
開拓進取,互利共贏,轉變觀念,向新型科技行邁進。
D. 二次疫情沖擊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疫情之下經濟如何復甦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李微11日說,目前,中國經濟正在發展,並將迅速反彈。在新的流行病之後,中國是經濟復甦的關鍵。她是悉尼大學商學院的講師,她曾在世界銀行從事水資源保護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她還在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人民大學工作。二次疫情沖擊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疫情之下經濟如何復甦?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她說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國家是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的最大捷徑。現在,中國的消費者已成為澳大利亞消費產品最大市場,這些消費裡麵包括了食品,美容和保健產品以及醫療,旅遊和教育等服務。
中國的消費支出是中國GDP增長的最大推動力,中國依靠數字技術和分散的經濟政策來刺激消費,而不是直接通過存款或債務融資擔保來刺激像澳大利亞這樣的支付。在今年5月1日的假期中,中國的國內消費強勁反彈,這將給國家的小企業帶來直接利益,所以李薇認為這次疫情帶來的金融危機只有中國能夠幫助澳大利亞經濟恢復。
E. 為什麼今年工作特別難找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在春節過後沒有按時的復工,很多企業也沒有及時的開工,由於疫情期間人們的消費減少,很多一些小的企業或者是個體戶等餐飲行業,收入驟減,沒有復工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所以在國內疫情得到相對控制的時候,國家及時開放政策,對一些行業進行政策支持以及資金的幫助,幫他們渡過難關,但是仍有很多企業由於資金不到位,面臨破產。因此必須通過裁員來減少支出。很多在近段時間求職的人,就會發現工作比較難找,主要原因還是受疫情的影響,其次就是畢業生的不斷增多,還有就是實體經濟受到沖擊。
還有就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很大的困境。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目前實體經濟處於一個結構調整轉型期。需要資金、技術及人才的支持,但是由於發展的受阻,所以在當前面臨一個很大的困境。而實體經濟是人們就業的一個主要方式,疫情的影響對於實體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導致需求進一步減少,所以很多的崗位需求人員減少。因此,人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大的困難。
雖然當前的就業形勢不樂觀,但是國家採取了積極的政策來進行調節,作為求職者,我們還是要通過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來改變,可以提高學習,比如讀研,或者學習技能,一些崗位必須的技能或者其他自己感興趣的技能,所謂“藝多不壓身”,掌握一項技能,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也可以作為副業來補貼生活,所以還是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不能自暴自棄。
F. 2020的中國經濟,為什麼實體經濟干不過虛擬經濟
在2019的時候,中國的實體經濟形式已經被慢慢的互聯網化
2019年的時候,興起了一個生鮮超市,這個超市不僅種類齊全,而且需要的東西在你當天訂購之後,第二天便能夠被送到指定的超市自提點,如果是需要放冰箱的,則有專用的冰箱幫你保存。所以,從這就可以看出來,連超市購物,買菜,買鮮活生鮮都轉移至網上了,如果還不跟隨時代進步,你就會被淘汰。
經過這么多打擊,實體經濟已經滿目瘡痍,輸在了起跑線上
實體經濟現在已經非常的不景氣,在一季度,誰還敢到處亂逛,誰還敢逛街遊玩,能夠好好地活著,保證疫情不再發生就非常的開心了。這個時候,人們也需要生活,因此,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經濟,這就成為了人們足不出戶,又能買東西,又能賺錢的一個技能。
G. 如何評價疫情
中國正在同時間賽跑,與新冠肺炎疫情較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事關中國對外開放。連日來,中國堅持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其他地區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各方面的積極成效讓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有足夠韌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出台30條措施,發揮金融機構對疫情防控工作和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2月3日和4日,人民銀行超預期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兩天累計投放流動性1.7萬億元,保持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發出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全國各地積極動員部署,正在有序組織重點企業復工復產。世界銀行發表聲明,相信中國有防控疫情、保持經濟韌性的政策空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中國經濟繼續展現出「極強的韌性」,並對此「充滿信心」。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疫情是暫時的,疫情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疫情終將被戰勝,風雨之後見彩虹。數十年來,中國發展經歷過種種大風大浪,但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只要客觀、全面、辯證看待中國經濟,就能明白中國依然有足夠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中國經濟總量近百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資源。要看到,支撐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眾多要素,絕不是區區病毒來襲就能瞬間擊垮的。「強大」「有力」「成功」……一段時間以來,這樣的關鍵詞頻頻出現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積極評價中。人們贊嘆,中國在疫情面前的英勇無畏、堅強有序,正是在70年奮斗所夯實的雄厚基礎上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