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法國經濟體現出什麼特點
1、戴高樂執政後制定新憲法,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為法國經濟的發展奠定版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2、借權助馬歇爾計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加快經濟的復甦;
3、公國國有化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法國在戰後推行國有化運動,先後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交通運輸和方面的企業收歸國有,使政府增強了干預經濟的能力。
4、重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法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5、重視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6、擴大資本積累,加大固定資本投資與鼓勵出口貿易相結合,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7、推行農業現代化。
影響:
1、政治清明使法國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破壞中恢復過來;
2、藉助馬歇爾計劃解決了法國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
3、國有化的實施再加上合理的資本主義計劃,引領了法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4、為法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現代人才;
5、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法國的發展;
6、資本積累,向外貿易推動了法國的向外開放。
7、農業發展推動了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並為第二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B. 二戰期間法國貨幣貶值對中國影響因素
沒有吧,二戰時我們買軍火是問德國買的,外援拿的是美元,39年那會法國就被佔領了,38年之前我們就沒出海口了 ,新疆輸送的是蘇聯的物資,雲南是美國,和法國沒關系
C. 二戰對法國人的影響
法國抄被分為在西部和北部的德軍佔領區以及在南方名義上獨立的國家,以溫泉城鎮維希為總部,被稱為維希法國。新的法國由貝當領導,接受了作為一個戰敗國的地位,並試圖討好德國人。夏爾·戴高樂當時已被保羅·雷諾委任為副國防部長,於投降時正在倫敦,作出他著名的6月18日呼籲演說。在此廣播中,他拒絕承認維希政府是合法的,並開始工作組織自由法國部隊。國外的許多法國殖民地(法屬蓋亞那、法屬赤道非洲)均加入了戴高樂的陣營,而不是維希政府。
D. 一戰~二戰分別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作為復大規模的戰爭,對國家制經濟的破壞都是難以想像的,德國,日本的話,都是受經濟危機影響而走向軍國主義的,但義大利則不同,它是在一戰時期收到經濟重創後再也沒能緩過勁來,從而陷入混亂,被墨索里尼攫取了政權,所以真正一戰的經濟影響主要是對英法的削弱和對義大利經濟的影響,經濟格局的變化影響國際格局,美國逐漸開始趕超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了。
二戰的話,英法德···其實所有歐洲國家都被嚴重削弱,經濟基本崩潰,這直接反應在戰後的那次大嚴寒,因為煤、糧食等物資缺乏,而導致大量人飢寒交迫而死,當然,通過馬歇爾計劃,西歐重新崛起,那又是後話了。
其實這都是講戰後影響,如果要談及戰時的話,主要是國民經濟軍事化,一言以蔽之,就是錢都買槍去了
E. 歷史法國在二戰期間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法國在二戰前就排在了第五位了,二戰爆發,巴黎淪陷,經濟方面,可想而知,這是有歷史根源的,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太徹底了,小農經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F. 概括二戰後法國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 分析其影響
今年暑假
G. 二戰對法國的影響
其實德國對法國的影響,早在美軍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就開始減弱了,到專1945年8月巴黎解放,德國對屬法國的影響就徹底結束了
法國從一個殖民地國家重新成為獨立國家,法國民眾也重新成為自由民
戰後戴高樂的政府修改了憲法成為第四共和國,
但是,並沒有把以前沉澱下來的矛盾所解決。實際上第四共和國繼承了滅亡的第三共和國的很多傳統,尤其是進一步加強了議會的權力,打破了三權分立的平衡,因引起了政治不穩定。
戴高樂過早的辭職後產生了一些列不穩定的短命政府,國家政策長時間處於矛盾之中。
在戰後的10餘年間,一共有25屆法國政府倒台。此時法國正陷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國內政治不穩定導致了一系列混亂。
因此當1958年戴高樂重掌政權後,首先就是修改憲法,大大削弱了議會的權力,從而解決了危機。修憲後的法國被稱之為第五共和國。
H. 二戰中法國的潰敗對各大國外交戰略的影響
1.法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直接結果;2.軍事思想的落後,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3.對閃電戰認識不足對德國的主攻方向判斷失誤。 淺析法國在『二戰』中迅速淪亡的原因
法國是歐洲傳統的政治經濟大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它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對德投降。法國之所以短期敗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德法經濟實力的變化
法國在「一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20年代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速度雖然快,但畢竟底氣不足,工業基礎已遭到破壞。德國雖然是「一戰」的戰敗國,但在道威斯計劃實行後,從美英獲得了200多億金馬克的貸款和投資,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工業總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位,超過了法國。
二、德法軍事實力的變化
德國陸軍的核心是國防軍陸軍。盡管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他們仍以人員素質極高著稱。德國陸軍同其他國家的軍隊相比,總的來說具有較合理的編制、較精良的裝備和較高的戰斗訓練水平。此外,德國陸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的教訓完全不同於它過去的敵人。它認為快速行動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些行動應由飛機、坦克等新兵器實施。這種作戰方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初幾年取得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令人深思的是,這種思想最早是由英法的一些少壯軍官提出的,法國的戴高樂將軍便是其中之一。戴高樂在自己的著作《職業軍隊》中做出了精闢的分析,然而他的著作在本國不被接受,備受嘲弄,卻被德國古德里安將軍以一角五分錢代價利用。德國海軍和空軍的發展在凡爾賽和約的桎梏下真是千難萬難,但最終也還是發展了。海軍已能進行戰略物資的運輸和小規模作戰。與其他國家的空軍相比,德國空軍很大的長處是它沒有舊式作戰飛機,後來德國航空工業又製造了幾種很先進的飛機,使空軍戰鬥力大增。而法國軍隊在編制、補充制度、技術兵器和軍隊士氣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點,大大降低了它的實際價值。法軍的裝備在數量上適應現代要求,但是在質量上不適應,許多武器還是「一戰」中留下的。同時,他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坦克在戰爭中的巨大威力,而將擁有較多坦克的部隊主要當成伴隨步兵的部隊,沒能使坦克發揮應有的作用。法國大量的後備人員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戰斗訓練,作戰能力很差。除了人數很多但不以進攻為目標的陸軍外,法國還有一支過時的空軍。早在1939年以前,法國的飛機總數降到了歐洲第四位,並進一步縮減了產量,到戰爭前夕,法國只有1500架飛機,幾乎比德國少一半,且大多在質量上還不如德國。
三、心理及戰略思想上的不同
德國人普遍感到在凡爾賽體系下受壓制,納粹黨充分利用德意志民族的復仇情緒,極力煽動「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希特勒上台後積極擴軍備戰,為侵略擴張作準備。法國在「一戰」中死難近130萬人,它不想再次遭到那樣巨大的犧牲。因此,在新的戰斗中,它只打算採取防禦措施。這種消極防禦的思想,具體體現在構築馬奇諾防線上。巨額資金不是用於軍隊現代化,而是花在構築工事上了。此類防禦觀點,在人們心裡紮下了根。大家都想,他們現在已受到保護,不會再遭到任何入侵了。他們也不願意使用武力去履行法國這一傳統大國應履行的同盟國的義務。
四、國際環境的影響
在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後,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持,肆意擴大侵略戰爭。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大國則步步退讓,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侵略慾望,求得自身的一時太平,並盡可能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於是,英國夥同法國上演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然而,事情並非如他們所願,德國滅亡波蘭以後隨即揮師西進,禍水東引成了禍水西指,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法英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中的迅速失敗固然與其客觀實力的降低有關,而它在「一戰」以後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以及領導人陳舊自傲的思想觀念則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I. 二戰之後,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國的經濟地位。
就是你標題的排名了
美國本身就強資源多 戰爭沒打到美國本土 反而賺了英國的黃金儲備
蘇聯戰版前經權濟實力不行 但是戰後控制著東歐 豐富的資源
英國雖然本土破壞的少 但是沒了殖民地對一個島國意味著什麼?
法國以上幾個戰勝國中低位最低的 而且本土被佔領
至於中國不說了吧
還有一點美蘇打敗德國的主要力量 政治低位自然高過其它國家 政治會帶動經濟
J. 法國在二戰之後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二戰前後加劇,各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為解決這一問題,二戰後法國歷屆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法國的地區發展差距主要表現
(一)東西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差距
法國東部包括10個大區(科西嘉除外),約占國土面積的45%,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包括巴黎、馬賽、里昂、里爾等大城市,沿海還分布有許多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500家最大的企業和集團中,476家分布在東部。東部工農業都較為發達,還擁有許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西部地區則資源比較貧乏,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落後於東部地區,居民收入也大大低於東部地區。據統計,西部家庭平均收入比東部低20-30%。
(二)城鄉人口分布嚴重不均
二戰後,法國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動,形成非常突出的社會現象。據統計,1949年,法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5.4%,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減至8.5%,30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僅1960-1978年間,就有約一半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就業、交通和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則人口日趨老化,勞動力嚴重不足。
(三)傳統老工業區產業萎縮,日趨衰落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新興工業和製造業的興起,作為東北老工業區三大經濟支柱的冶金、煤炭和紡織業開始走下坡路,企業虧損嚴重,大量工人失業。1973-1974年的經濟危機使老工業區的「結構性危機」空前加劇,經濟日趨衰落。
二、法國解決地區發展差距的主要做法
(一)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問題納入國家計劃,並建立一整套相應機構
20世紀60年代,法國先後成立了「國土整治和區域行動評議會」及「國土整治全國委員會」等常設機構,負責協調地區整治行動,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問題。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又進一步改革了計劃的實施方式,由各地區成立「地區計劃委員會」,制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計劃。中央政府則通過簽署「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合同」,以多種方式扶持地區經濟發展。
(二)實施國土整治政策
所謂國土整治,主要是指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在政府的推動下對國土進行平衡整治。這是二戰後法國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方式之一。
國土整治行動始於1950年,時任法國建設部長的珀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國土整治計劃」,首次提出「國土整治就是要依據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來尋求人員在全國范圍內的最佳分配」。1955年,根據國土整治的需要,法國政府將本土劃分為22個大區,以加強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推動區域發展。這一時期,法國政府重點加強了北方、中央高原等區域的經濟發展,著重解決這些地區的就業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現象更加突出。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法國政府加大國土整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遠景規劃,重點整治西部、西南部、中央高原和東北老工業區等區域。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國土整治計劃將過去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擴展到了教育、就業、培訓、環保等各個方面。
事實證明,二戰後40多年來,法國國土整治政策的實施,對縮小地區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某些發展中的農村地區和外省大城市的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三)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